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讀誦《金剛經》好處

金剛經7.41K

《金剛經》已經圓滿了,長老須菩提,及同時在法會聽經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聽聞了佛陀說法之後,深深的了悟,無不法喜充滿,一心信受奉行。下面是讀誦《金剛經》好處,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讀《金剛經》,一定會讓你的生意更成功;讀《金剛經》,一定會讓你的工作更順利;讀《金剛經》,一定會讓你的身體更健康;讀《金剛經》,一定會讓你獲得不可思議;

人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尤其重要的是讀《金剛經》,會讓你在遇到失敗的時候不消沉,因爲你看到的失敗不過是一個假象,不過是一個遊戲,你不會被一個遊戲擊倒;

讀《金剛經》,會讓你在遇到成功的時候不迷亂,因爲成功也不過是一個假象,一個遊戲,你不會被一個遊戲迷惑。 這種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你的生命

藏傳佛教裏,有一個故事,說在雅瓦地方寺廟內有位小沙彌,遇到一位精通相術的算命師。算命師看了一下小沙彌,說:“你很聰明,不過你只能活到十八歲。”小沙彌把這件事告訴了上師,上師讓他每天在寂靜處讀誦《金剛經》。小沙彌聽了上師的話後就安下心來,每天讀誦《金剛經》。這樣到了十八歲,結果還好好地活着,一直活到了九十五歲纔去世。他好像什麼也沒有做,但改變確實發生了。事實上,他在讀誦《金剛經》的過程中,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什麼時候去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心已安住於當下,可以平靜地活着,平靜地死去。

讀誦《金剛經》,不是做學問,而是實實在在地修行,把自己的心修成迅猛的閃電,堅固的鑽石,無論什麼形色或觀念導致的煩惱或誘惑,都能洞察清澈,都能穿透現象進入本質;無論什麼形色或觀念,都不能影響到自己的心,安住於自己本來的樣子裏,領略到生命最初的喜樂,用心把世間的路走好。

一個人在沒有得到的時候,想要得到,已經得到的時候,想要守住。得到的慾望,守住的慾望,是人類最基本的慾望。想要得到,就會擔心失敗;想要守住,就會害怕失去: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心裏問題:焦慮。怎樣解決焦慮?《金剛經》指明瞭一條徹底的道路:不執著。只要對一切的`對象不再執著,一切外界的對象就不會再對你構成不確定,甚至威脅,你就不會再有不安、擔心、害怕、恐懼、就不會再有焦慮。

《金剛經》告訴我們,就是當各種煩惱來了,你能夠像迅猛的閃電擊穿煩惱的假象,一下子就把煩惱看透,然後,你的心就像金剛鑽石那樣,任何煩惱不能動搖它;當各種快樂來了,你能夠像迅猛的閃電擊穿快樂,一下子就把快樂的假象看透,然後,你的心就像鑽石那樣,任何快樂和煩惱都不能動搖它。/擁抱

《金剛經》雲: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一切因緣和合所產生的現象;就像夢境的非真,幻化的無實,水泡的易滅,影子的難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將雨時的閃電,瞬間即滅。有情世界皆爲無常,人生百年,彈指即過,榮華富貴,更是過眼雲煙。所謂:“紅塵看破了,不過是浮沉;美麗看破了,不過是軀殼;生命看破了,不過是無常;愛情看破了,不過是聚散。”

拓展閱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以法相譬喻爲名稱。以法即無法爲實體。以無着住爲宗旨。以離名相爲力用。以熟酥喻爲教相。凡講一切經、必先出名稱、以假名能詮實體故。體後必先明宗旨、以宗旨能趣實體故。宗後必須辨力用、以力用能修因克果、果上行因故。用後又須判教相、以教有權實之分故。此五重玄義、不可不知也。所謂玄義者、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云何名玄、謂了不可得。故經雲、我於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者、是謂之玄也。云何名妙、謂不可思議。故經雲、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者、是謂之妙也。佛說一大藏教、無非談玄論妙而已。蓋人之心、有五重之分、一粗心、二細心、三微心、四玄心、五妙心。粗細二心、爲六道輪迴之種子。微玄二心、爲三賢菩薩、四果聖人之真因。唯一妙心、乃爲成佛之本因。佛說此般若經。以微玄二心爲方便、引入妙心爲本懷。故掃三心、非四相、爲菩提心之要務。所謂三心者、過去心已去、現在心不住、未來心未到、三者皆非實有、純是偏計妄執、故須掃之。所謂四相者、我相、人相、由相待假而立、衆生相、由因成假而立、壽者相、由相續假而立、四者純由三假而立、本非真實、故應非之。三心代表一切妄心、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四相內攝諸相、及俱生我法二執、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所謂破處即是顯處。若不掃此妄心、何處覓得真心。若不非此四相、何處尋求實相。思之思之。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茲將五重玄義、述之於左。

一釋經題。此經以法喻爲名。金剛者、譬喻也。其體堅固、譬實相般若、喻永無變壞之義。其用鋒利、譬觀照般若、喻能看破我法二執之義。其相光明、譬文字般若、喻由文字、能明諸法性空之義。若明文字性空、則我法二執無住腳之處、若破我法二執、則法怯皆成實相。此堅利名三者之義、唯一般若耳。般若、梵語之法相、譯言妙智慧。妙者、不可思議之略稱、爲十法界之圓理。能觀此理者、即是開佛知見之真修、超九法界中鉅細衆苦之海、到彼佛界中安樂之岸。梵語波羅密、屬法相兼喻、華言到彼岸也。此七字爲此經之別名。別名者、專用之名也。經之一字、爲通名、凡佛所說皆名爲經。梵語謂之修多羅、含義甚多、今但譯之曰經。經者常也、謂經常之道。又經者徑也、爲修行成佛之路徑也。

二顯經體。此經以法即無法爲實體。所謂法者、乃十法界之一切心法、色法、及詮解般若所立之名相也。所謂法即無法者、以諸法性空故。云何諸法性空、以諸法皆屬因緣所生、緣生者、無自體性、故曰性空。或問、既曰性空、云何爲此經之實體。答曰、善哉是問。須知一落言詮、即成偏見。何以故、以執一、而必舍一故。若執其法、爲實體者、則必舍無法之非體。若執無法、爲實體者、則必舍其法之非體。豈知但執其一者、皆非實體也、故強言之、以法即無法、爲實體也。再強以往返俱言、法則無法、無法即法、亦似近於實體耳。或曰、云何強言之、又似近於實體耶。答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凡言實體者、皆是曲引旁徵、言外思義、以顯實體、而言語思想、所不能及。故曰、不可思議。又曰、開口便錯、舉念即乖、必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得實體現前。是以必須淨心、方識淨心、一落言思、即成過謗。故曰、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謗、方能會到實體。何以故、若說有法、即是增益之過。若說無法、即是減損之過。若說亦有亦無法、即是相違之過。若說非有非無法、即是戲論之過。雖將四句之過、改辯百句、亦認爲非、亦屬謗法。故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何以故、法以因緣說故。若有四種成就利益之因綠、(亦名四悉檀)、說有亦可、說無亦可、說亦有亦無、乃至非有非無、皆無不可。所謂成就四種利益因緣者。一者世界、爲成就歡喜益。二者爲人、爲成就生善益。三者能治。爲成就破惡益。四者第一義、爲成就入理益。若非成就、此四種因緣、便無可說之餘地。在不可說處、討得個消息、方是般若經之實體也。

三明經宗。此經以無着住爲宗旨。宗旨者、趣向之義、趣向之含義有二、有能趣之智、與所趣之境。此經既然以法即無法爲體、此體即所趣之境。至若能趣之智、當然以不住一切法爲宗。略言之、故曰、無着住爲宗也。故經中略釋無住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又廣釋歷明無住雲、不入聲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云云。所謂不入者、即不住之義、非避之之謂。乃在明瞭諸法性空、不起沾染、爲能觀智、自能達到般若實體。故以無住之智、爲能宗之旨。四辨經用。此經以離相爲力用。力用有二。一者、由因克果之力用。二者、果上行因之力用。所謂力用者、乃能力、威力、作用、受用也。能力作用、多屬於因。威力受用、多屬於果。所謂離相者、非泯滅一切法之謂、乃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也。故經中略釋離相雲。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乃至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由因克果、唯憑化度衆生、以衆生爲體性、能去分別之相。用四攝法行法忍力、而得解脫。合於無住、共趣般若實體。成就三德祕藏也。

五判經之教相。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結集爲經、共有五時八教之分。五時者。所謂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八教者。分二種四教。一化儀四教、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者、謂教化之儀軌、如醫病之藥方。一頓教、示以頓超直入之方、二漸教、由淺入深、三祕密教、一會聞法、互不相知、四不定教、說大乘法、領會小乘、說小乘法、領會大乘、以領會不定故、故名不定教。化法四教者。謂教化之實法、如醫病之藥味。一三藏教、以小乘鈍根、我執堅固、及執我所、謂爲實有。乃就經律論三藏而立教、故說生滅四諦。二通教、通前藏教、爲小乘之利根、通後別圓二教、爲大乘之初門、乃說無生四諦。三別教、與前藏通二教不同。與後圓教亦不同。乃分別種種次第、發明十法界之因果、故說無量四諦。四圓教、將藏通別三種權教、融成一實教、無欠無餘、圓融無礙、故說無作四諦。所謂判教者。乃判別一經之教義、屬於何時何教者也。此金剛般若經、乃佛第四時所說、屬於化儀、漸教中之漸後。漸後之說、帶二權說一實、比第二時漸初、阿含經之藏教、純權無實者、固爲高出其上。比第三時漸中、方等經內之藏通別圓、三權一實教較深。以去藏教之權、留通別二教之權、作般若中、入圓教實理之前方便。故曰帶二權說一實也。此經之教義高深、唯次於華嚴、法華、涅槃。以華嚴唯帶別教一權、謂之一權一實。而法華、涅槃、無權巧方便、乃純實無權。故曰、次於此三經也。以五味判教、爲第四時之熟酥味也。

此經、有九種譯本。今用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姚秦爲五胡十六國之一、亦稱後秦。標其姓者、所以別符氏之前秦、乞伏氏之西秦也。三藏者、法師之尊稱、因深明經律論三藏之義理、譯成華文、以利益此方人民、故稱三藏、彰其智得也。法師者、爲世人之法則模範、能導世人、脫離苦海、同登彼岸、故名法師也。鳩摩羅什、乃法師之姓名。譯華言曰童壽、謂童年有耆德也。其父、名鳩摩羅炎。原印度人、遊龜茲國、國王慕其道高學博、因以妹妻之、生法師。

標籤:讀誦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