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般若意趣研究

金剛經1.55W

《金剛經》是中國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之一,讓我們放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破除一切名相,從而達到不執着於任何一物而體認諸法實相的境地。

金剛經般若意趣研究

《金剛經》作爲般若類經典的代表,它“論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指明虛妄,即夢幻泡影而可知;推極根源,於我人衆生壽者而可見。誠諸佛傳心之祕,大乘闡道之宗,而羣生明心見性之機括也。”它的思想不僅僅是探討般若空性的,而且講了菩薩修行的奧妙,探討菩薩發心修行,怎樣降伏自心,怎樣安住自心。重點闡述透過發大菩提心,滅度一切衆生,然而內心又是完全不着相的,在滅度衆生的過程中,不執着自己是能滅度者,也不執着於有可以滅度的衆生,這樣同時去掉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真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內心清淨。

《金剛經》運用般若智慧破除修行者的執着是逐層深人的,首先是發起菩提大願,但是對於菩提大願中滅度種種衆生過程中的相要破除掉,其次在佈施等的過程中對於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執着要破除,然後對於佛陀的身相,對於佛的果位、以及佛法本身的執着都要破除掉,空不僅僅是對於有爲法而言,同時也要空掉對無爲法的`執着,包括對空相本身的執着。

在菩薩修行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的過程中,佈施爲第一,《金剛經》裏強調無住相佈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同時也談到六度之二忍辱,由於離開我相等諸相的執着,所以經中提到,佛陀的前生忍辱仙人在被節節肢解的時候能不起瞋心。在佛法的種種內容講述之後,爲了避免對於佛法本身的執着,經中又講到“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由於所有的法都是性空幻有的,所以從任何一法包括世間法上都能體現出佛法的這個特點。“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無實是破除實有法的有見,無虛破除實無法的斷見,離開斷見和常見,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無二,修行不離幻有,所以行一切善法;修行不離性空,故言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有定法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金剛經》中不僅談到萬法皆空,如夢幻泡影,並且進一步探討法與非法都是緣於分別執着,要不落兩邊,最終使人明白性空中包含着妙有,實相即是非相的深奧哲理,透過大量運用“……即非……,是名……”的言說方式,使人領悟空有不二的般若之理。

拓展閱讀:金剛經解釋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衆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爲流行。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爲前半部說衆生空,後半部說法空。

金剛:金剛石,寶中之冠,光澤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堅利。金不變質,珍品之王,希世奇寶,喻真空直系化分之靈根,即一切生靈的真生命。人的靈根,道經稱作道體、神;儒書稱作明德、仁;佛典稱作如來、佛,無形無相,無生無滅,無始無終,本是真空靈明覺悟自心靈,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剛經》稱作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般若:梵語,華語妙智慧,是自我真生命,簡稱智慧體、慧命、慧根、慧光。妙智慧有天賦的良知良能,覺悟能通無量虛空,徹觀能透自然真空妙有實相,即實相般若。《金剛經》、《心經》是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來圓覺海。覺海流出來的水,彙集成知識的海洋,有文字般若的佛經和其他的羣書。般若是大乘作佛的真宗佛旨,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成佛之母。《心經》中有:"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波羅蜜:華語到彼岸。當今社會,業海茫茫,燈紅酒綠,酒色財氣,聲名貨利,醉生夢死。智者仁人,覺醒南柯,頓悟人生如幻,看破名利恩愛牽纏,不甘心靈根覺性流浪飄泊沉泥河,尋求上路,得遇明師,曉喻真理,始知人海有慈航,紅塵非故鄉,登上大覺路,復我真天良。憶原古,想炎黃,堯舜之風,中華民族鼎盛春秋,仁德至善永流長。天無絕人路,生從何來死何去?何處求真理,明知覺在先,心通無爲理,未知智慧圓,自我解開妙中玄。鬧市有桃源,人海火裏紅開萬朵蓮,蓮邦在人間。千經萬卷作證明,真佛種子在心田。

經:真經不在語言文字間。無字真經無爲路,無量虛空大徹大悟用覺參。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明心能觀。法語無爲開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筆就是假,全憑心感神能覺悟徹透無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