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誦讀改變

金剛經2.54W

社會上一般人都很喜歡《金剛經》,因爲《金剛經》在學術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無論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會大衆,都以受持研究《金剛經》爲學佛必備的功課。

1、嗔怒心:

之前每天都要和孩子及愛人發火,真是無明火,火氣非常大,家中氣氛緊張,總是吵架,真是對不起孩子,讓他也恐懼我們吵架。讀了金剛經一段時間後,忽然發現家庭和睦了,都是和顏悅色,家庭成員關係融洽,孩子也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說也奇怪,只要一懈怠,不讀金剛經了,愛人馬上對我發無明火。

2、抑鬱心:

因爲事業遇阻,經常是垂頭喪氣,可以說是輕度抑鬱症,覺得悲觀。是金剛經陪伴我度過了這段最難熬的日子,每天讀完金剛經,就覺得內心寧靜,再大風浪也感覺不到了,眼前的困難也不是困難了,而且很多時候,突然化解掉了,變成好運氣了。當然,讀金剛經不應該希求眼前的福報,但確實給自己帶來很多好運氣。

3、邪淫心:

之前我是個邪淫心很重的人,最近發現好像突然就沒有邪淫心了,也不想這些邪門歪道了,覺得很無聊。

這些都是我個人讀金剛經的點滴,我覺得金剛經能夠在中國流傳這麼久,這麼廣,多少帝王將相都是奉持金剛經,肯定是有原因的,自己學過各種法門,我覺得學習漢地本土的法門,可能對自己更爲穩妥與合適。

拓展閱讀:《金剛經》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衆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爲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衆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衆生”、“佛”之間的人爲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衆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衆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纔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爲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佈施爲例,討論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佈施有三要件(三輪):能佈施的我,受佈施的人,所佈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爲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佈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衆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衆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爲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爲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標籤:誦讀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