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理論與實踐

金剛經5.29K

《金剛經》作爲般若體系的經典之一,處處都表現出般若正觀的作用。《金剛經》的感應一直被人們廣爲傳播,就連史書中也有記載。

「星雲大師很多年前就提出『同體共生』的意義;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說過:『the world is internet』,意思是這個世界的一切是互相依存的。」心定和尚表示,金剛經是佛陀爲菩薩所說的法,以般若智慧完成六度波羅蜜。衆生不明白因緣法,執着這個「我」,所有煩惱痛苦都是「我見」所造成,喜歡的拼命追,拼命保護不容破壞,但是世間,喜歡的偏偏得不到,討厭的卻天天見面,因爲「我」帶來許多痛苦,明白因緣法「我」一旦破除,則所附着的一切都破除,菩薩以空性知道世間身心變化都是緣起的。透過《金剛經》瞭解現象界大家都有關連「無緣大慈」,從理論而言大家都是同體的「同體大悲」。

「菩薩云何降伏其心?首先要住於菩提心,菩薩戒的根本戒是菩提心戒,『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於此苦;退失菩提心。』菩薩修行不能忘失菩提心。第二要安住空性而生大悲心,衆生不明白空性的道理而痛苦,菩薩以大悲心先爲其解決眼前痛苦故行佈施,云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空性也就是智慧,而生其心是大悲心就是慈悲,修行菩薩法和大衆一起,行一切善法,有時會迷失計較比較,與空性相應就不比較不計較。」

心定和尚接着說:「菩薩離四相修六度,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佈施,三輪體空;持戒,不驕慢而悲憫犯戒的人;忍辱,沒有一個我誰被羞辱呢;精進,不會看不起不精進的人,如經文『我不做是念,我得須陀洹果』菩薩不自認證得果位,不比較不計較,抱持謙虛的心,感恩生活上父母師長一切因緣的成就。禪定~即使入定體性還是空性,不執着定境。前五度都須要般若『智慧』爲引導,若沒有般若,前五度所修就只是人天福報。」

行菩薩道不可或缺的'美德-大悲心「度衆生離苦得樂」,菩提心-「幫助衆生成就佛道」,空性慧「自省是否驕慢,是否退失菩提心」。《金剛經》從頭到尾皆以佈施爲代表,不住相佈施,外財佈施以金錢物資等,內財佈施以生命身體,做義工捐血器官等,法佈施分內外,外法佈施以專長傾囊相授,內法佈施以由內思證通達佛理講授。無畏佈施如軍警消防人員災難救助等。佛教徒守五戒是最大的五種無畏佈施。佛法以智慧爲引導,成就正見正確的人生觀,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拓展閱讀:《金剛經》的信仰

佛法以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整個佛法大綱,不外乎信解行證四個部分。《大智度論》曰:"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信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本經自稱爲難信之法,經中須菩提請問佛陀曰:"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段經文提出了《金剛經》的信仰基礎。從修學佛法的過程來看,學佛首先要積聚資糧。資糧有二:一曰福德資糧,一曰智慧資糧。持戒修福是培植福德資糧;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則屬智慧資糧。有了這些資糧,纔有可能對般若法門產生信仰。

又持戒修福乃至聞思經教,都可以攝入善根的範疇。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礎,從佛法看世間,萬法各有因緣:所謂搞文學者要有文學的根基,搞哲學者要有哲學的根基,搞音樂者要有音樂的根基,搞書法者要有書法的根基。根基可以現生培養,也可以是過去生長期以來的積累。一個人倘若過去生中曾當過文學家,此生對文字就會產生偏愛;過去生是搞音樂的,此生對音樂則一學便知。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神童,蘇東坡也說過:書到今生讀已遲,也是這個道理。

同樣的,修學佛法也存在根基問題。有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談佛法,他總是不感興趣,這是因爲沒有善根;有些人一聞佛法,便歡喜頂受,相見恨晚,這種人一定有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後遇到逆緣又退失信仰,這是因爲根淺的關係;有些人信心道念堅固,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很難使他改變信仰,這是根基深厚。那麼,修學佛法者,惟有培植深厚的善根,才能在漫長的成佛之道中,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本經直顯諸法實相,產生信仰尤爲不易。何況經中所說的信仰,又不是一般的信仰,是指淨信。淨信的含義,如經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曰:"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破除我相,通達無我,妙契實相,方能於般若法門生起淨信。難怪般若法門深信功德如此之希有,信仰如此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