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佛說金剛經論

金剛經1.79W

《金剛經》十分強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求善男子善女人,下面是佛說金剛經論,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開示初機論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鷲山中。清淨臺上與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圍繞聽佛說法。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願佛方便淺處開示。令我等輩悟佛知見皆得道果。若欲請問不得近前。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知諸四衆心之所念。即作方便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願設方便開示初機。直指衆生見性成佛。乃爲末世初進佛門求道衆生。得正知見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

金剛心論第二:

文殊師利有大方便。請問如來開示三根。及於末世初入門者。修行正路。從汝所問當爲汝說。時諸大衆默然而聽。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衆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衆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爲。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衆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頌讀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衆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者。有衆生也。

金剛經論第三: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名金剛經。世尊曰。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恆沙功德。出生四果、四相、十聖、三寶。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自己心地修成。不從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法。時時度衆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剛經。名得金剛不壞身也。

四句偈論第四: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爲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恆河沙等身命佈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誤而致升沉。何以故。衆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瞭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爲常爲。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爲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佈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十種功德論第五:

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何以故。爲無佛功。有求佛者。一用齋戒爲佛基址。二投明師。指示功程。三識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初發根苗。五用結緣。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爲。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爲。九用精進。習佛行德。十用通達。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參求明師論第六:

複次文殊師利。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衆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正真法訣。一向執著。認妄爲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爲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四生果論第七: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四生。造何等業。受形稟命。種種不同。世尊曰。一切衆生。無始劫來。種種顛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戀塵緣。從貪嗔癡。行殺盜淫。造諸罪業。無量無邊。輪迴相遇。受形非一。略說四生。顛倒業本。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貪心機謀。計較爲活。故墮卵生。魚鳥之類。貪高爲鳥。見人高飛。謀深爲魚。逢人潛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貪戀淫慾。故墮胎生。人與畜類。本分貪淫。爲人豎立。橫心貪慾。作畜橫行。三者溼生。是人先世。貪食酒肉。打鬧作樂。故墮溼生。爛蛆廁蟲。蠛蠓之類。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戀異。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墮化生。蛻殼飛行。蛾蟲之類。佛告文殊師利。六道四生。爲人最貴。惟人最靈。佛從人中修成。業從人中造就。人能修福。決生天上。人能造惡。必墮地獄。有德有神。有道成聖人。五總路頭。福罪不由。近定臨命終時。隨業受報。人道不修。餘道不及。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五眼論第八: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以何知見。名爲五眼。世尊曰。肉眼者。光見、暗不見。見前、不見後是也。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岩石壁。真見無礙是也。慧眼者。能見文字義理淺深。前生後生後世。善惡因果。如掌明也。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則。種種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時是也。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終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睹。毫髮不失是也。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福感而生。唯佛能全。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空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

清淨佛身論第九: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清淨佛身。世尊曰。自性清淨。是諸衆生本性。但見肉身。不見法身。諸佛悟後。常見法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聖賢地。名曰聖性。在乾坤地。名曰天性。在菩薩地。名曰佛性。在諸佛上。名曰清淨法身。若不修行。終不能悟。本來面目也。若人求悟。不求師證。認妄爲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亂衆生。生遭王難。死墮惡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回。

無餘涅磐論第十: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無餘涅磐。佛言。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回到不動心中。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樂。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磐。

證果論第十一: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以何工夫修證。能超凡夫。入聖道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愛。截斷塵緣。堅持齋戒。精修十善。清淨三業。遠離六塵。力投明師。學問正法。依師開示。不雜用心流轉。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須陀洹果。復有善人。習佛威儀。清淨戒律。一心坐靜。攝心不散。身口意業。皆悉調伏。於世間心。動少靜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復有衆生。三業不萌。六塵不生。靜久功深。心性恆一。於世間心。寂然不動。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復有衆生。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悟明自性。本來空寂。心境兩忘。澄心不動。有此功者。得阿羅漢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慾。凡夫天上。得入聖賢。寂滅場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淨佛國土。自度度人。報佛恩德。直至菩提。永無顛倒。故名四果。得道聖人。複次文殊師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師教誨。不用二心。成德精嚴。威儀是足。於世財色。恩愛名利。一斷永斷。一了永了。從始至終。守道如一。雖則不能大通大達心性堅固。清淨解脫。與佛無異。故得超凡入聖位也。

有無四相論第十二: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衆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衆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衆生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五根五佛論第十三: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世尊曰。若是清淨齋戒。明心見性之人。投師口訣。得正見者。眼是佛見。耳是佛聞。鼻是佛嗅。口是佛說。心是佛知。五根常顯。五佛神通。同種善根。成佛種智。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說是人。立地成佛。

標籤:佛說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