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與心靈世界

金剛經1.01W

在《金剛經》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無雙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實相者皆是非相”。下面是《金剛經》與心靈世界,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金剛經》的心靈世界一共有四個層次:

(一)淨化人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化,推展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淨化,始能落實、普遍、持久。

所謂「心靈環保」,是一個現代的名詞。其實,佛教很早就主張,要把我們的心清淨,必須將煩惱心淨化,成爲智慧心,這就是心靈的環保。

心靈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動和精神的活動。如果我們的心理環境或精神環境常常困擾我們,心靈就不健康了。爲了保護我們的心靈環境,變得有智慧、清淨、自在,就必須從人心的淨化做起。

(二)發菩提心

人心的淨化,必須放下自私自利,確信利人便是利己,故當如《金剛經》所鼓勵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這是《金剛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要發成佛的無上菩提心。

要發成佛的心,必須先學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就是「以利他爲利己」,菩薩發願並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衆生。諸位一定聽過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就是菩薩精神,是以利益衆生來利益自己,也就是不爲自私自利,只爲利他。這種觀念正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以及永遠的`人間社會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爲私利,而致力於利他,這世界當然就不會有什麼紛爭了。

利他行,並不等於做濫好人。必須智慧與慈悲兼顧,方能使我們的世界真正的淨化。

(三)保護初發心

發了無上菩提心,應當知道如何時時保護此一「初發心」,是故《金剛經》說:「云何應住?」

這個「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過的「住」是「在乎」,這裏的「住」是不要離開、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於無上菩提心,不要忘記自己最初所發成佛的願心。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忘記自己是一個發願成佛的人,如果能夠這樣,便能時時以利他爲利己。

(四)降伏煩惱心

住於無上菩提心者,必須知道如何處理心猿意馬的虛妄煩惱心。《金剛經》說:「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們心猿意馬的煩惱心、妄想心、自我執着心平伏下來、化解開來呢?這就是《金剛經》的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拓展閱讀:金剛經經典句子

1、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2、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3、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4、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5、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7、應無所住處生其心!

8、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9、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10、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1、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12、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13、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4、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15、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6、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7、如筏喻者,法尚舍,何況非法。

18、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19、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20、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1、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2、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3、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24、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5、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6、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7、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28、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標籤:心靈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