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文學常識

書法家王羲之簡介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爲“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書法家王羲之簡介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王羲之 - 簡介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12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少時師從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衆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衆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羣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的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爲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着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爲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爲“草之聖”。王羲之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曾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爲《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爲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爲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爲收羅王書,且親自爲《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

王羲之 - 生平

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衆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爲最;行書以《蘭亭序》爲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爲最。唐太宗視爲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型,其書法成爲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爲“書聖”。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爲臨摹本。

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羣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羣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羣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着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着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歎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鑑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牀”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着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裏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爲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爲“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爲《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漢代以後,經過六十餘年的三國鼎立,進入晉代。書法又出現了一高峯。隸書的草寫,稱爲隸草,隸草是將隸體基本結構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於寫奏章,所以也稱章草。書寫章草的代表書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今草。同時,還出現了楷書和行書。可以說,到了晉代,篆、隸、草、行、楷諸體已經齊備。

晉代書法以楷書和行書的成就最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代表書家是鍾繇和王羲之。鍾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曹魏時期,官至太傅。他擅長隸、楷、行各體,尤以楷書影響最大。宋人《宣和書譜》中評價他的書法“各盡法度,爲正書(即楷書)之祖”。他的楷書承襲了東漢隸書的遺風,八分開張,左右波挑,勢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寫的《賀捷表》頗有鴻鵠飛張姿態,被梁武帝蕭衍評爲“羣鴻戲海,舞鶴遊天”。在他的楷書中,還有隸書的筆意。其作品還有《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等。

王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爲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遊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爲“華堂”,沿稱至今。王羲之遺蹟遍及全縣各地。嵊西獨秀山爲王羲之讀書處,山上觀音殿懸有“右軍舊遊地”匾額;山麓建桃源鄉鄉主廟,奉王右軍爲鄉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東的清隱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嶺等,均爲王遊憩之地,至今尚有遺蹟可尋。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爲金庭觀,遺址猶存。樑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右軍祠於墓前,並於觀旁建書樓、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隋大業七年(611年),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囑徒尚杲(吳興永欣寺少門),專誠赴金庭祭掃,並撰有《瀑布山展墓記》,立碑墓前。明永樂年間,張推官樹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晉王右軍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孫秀清於金庭觀左建“晉王右軍墓道”牌坊,現尚完好。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裏就有一段故事:據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常漫步在水鄉澤國,觀察羣鵝。一隻又一隻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 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有隻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隻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一瞭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麼親人,只有這隻白鵝做伴。她雖然家裏很窮,這隻鵝卻怎麼也捨不得。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隻寶貴的鵝了。爲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再說這位老婦人,當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麼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裏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爲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餚,等待王羲之的到來。不一會兒,王羲之邁着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隻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溼潤了:他爲這隻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爲主人的盛情所感動……於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麼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老人推辭不要,羲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點心意啊!

王羲之 - 藝術特色

王羲之從小愛好書法。幼年時他曾跟隨姨母,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過書法。渡江後,他又學習了前輩書法大師李斯、曹喜、張芝、張昶、蔡邕、鍾繇和樑鵠等人的書法。這使他的書法融合各家所長,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濟濟一堂,父輩王導、王曠、王異等都是高手,這對他的書法學習的幫助也是極爲顯着的。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

王羲之 - 後世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爲《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爲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爲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啓》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爲“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爲“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峯,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峯。

王羲之 - 歷代評論

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唐太宗李世民讚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爲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李白有詩《王右軍》曰:“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王羲之 - 主要作品

《孔侍中帖》 《姨母帖》 《蘭亭序》 《初月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快雪時晴帖》 《行穰帖》 《上虞帖》

《喪亂得示二謝帖》 《雨後帖》 《遠宦帖》 《七月都下帖》

《十七帖》 《小楷樂毅論》 《寒切帖》 《袁生帖》

《乾嘔帖》 《遊目帖》 《長風帖》 《大道帖》

《妹至帖》 《其書帖》 《旃罽胡桃帖》 《瞻近龍保帖》

《漢時帖》 《唐懷仁集聖教序》 《唐集興福寺半截碑》

標籤:書法家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