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蘭亭集序

《蘭亭序集》王羲之翻譯及內容簡介

引言:《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的翻譯及內容簡介等相關資訊,歡迎大家閱讀!

  【蘭亭集序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爲了做禊事。衆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裏,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裏。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峯,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爲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萬物的繁多,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爲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爲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集序內容簡介】

《王羲之蘭亭序》內容簡介: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亦即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一羣文人雅士會於紹興蘭亭,飲酒賦詩中趁興寫下《蘭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爲學習行書的典範。唐太宗李世民視《蘭亭序》爲至寶,命人摹臨了許多副本分賜給近臣,最後成了他的殉葬品。較好的摹本有唐馮承素雙鉤摹本,世稱《神龍本蘭亭》,因爲是鉤摹本,所以較能保持其本來面目。其他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則多少摻雜了各人自己的筆墨氣韻,與原跡精神難免有差異。

《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

就佈局來說,《蘭亭序》採取“縱有行,橫無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相配,錯落有致,點畫亦皆映帶而生,氣脈順暢。其結構變化微妙,如楷書者卻不呆板,似草書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態,婀娜多姿。用筆十分精到,講究提按分明,收起得當,可謂“得其自然而兼其衆美”。

【創作背景】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衆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爲“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