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資格考試

護士資格考試高頻考點精選100條

1.出血性疾病所致的腹痛特點:多在外傷後迅速發生,也見於肝癌破裂出血等;以失血表現爲主,常致失血性休克,可有程度不同的腹膜刺激徵;腹腔積液l000ml以上可叩出移動性濁音;腹穿見不凝血液。

護士資格考試高頻考點精選100條

2.梗阻性疾病所致腹痛特點:起病較急,以陣發性絞痛爲著;初期多無腹膜刺激徵。

3.絞窄性病變所致腹痛特點:病情發展迅速常呈持續性腹痛陣發性加劇或持續性劇痛;易出現腹膜刺激徵或發生休克;可有黏液血便或腹部侷限性固定濁音區等特徵性表現。

4.呼吸道以環狀軟骨爲界分爲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構成。氣管至終末的呼吸性細支氣管末端爲下呼吸道。

5.肺通氣是指肺與外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肺換氣指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6.影響肺換氣的主要因素爲呼吸膜的面積和彌散功能;肺通氣和肺血流的比例;呼吸膜兩側的氣體分壓差。

7.按吸氣性呼吸困難的輕重,將喉梗阻分爲四度:

Ⅰ度:患者僅於活動後出現吸氣性喉鳴和呼吸困難,肺部聽診呼吸音及心率無改變。Ⅱ度:於安靜時亦出現喉鳴和吸氣性呼吸困難,肺部聽診可聞喉傳導音或管狀呼吸音,心率加快。

Ⅲ度:除上述喉梗阻症狀外,患兒因缺氧而出現煩躁不安,口脣及指趾發紺,雙眼圓睜,驚恐萬狀,頭面部出汗,肺部呼吸音明顯降低,心率快,心音低鈍。

Ⅳ度:患兒漸顯衰竭、昏睡狀態,三凹徵可不明顯,面色蒼白發灰,肺部聽診呼吸音幾乎消失,僅有氣管傳導音,心律不齊,心音鈍、弱。

8.肺炎鏈球菌肺炎治療首選青黴素,抗生素療程一般爲l4天或熱退後3天。

9.支氣管一肺組織感染和阻塞是繼發性支氣管擴張最常見的原因,如嬰幼兒時期患麻疹、百日咳、肺炎等。

10.支氣管擴張症狀:長期咳嗽和大量膿痰,常在晨起和夜間臥牀時加重,靜置後分爲3層,上層爲泡沫,中層爲漿液,下層爲膿性物和壞死組織。若合併厭氧菌感染,則呼吸和痰液均有臭味;反覆咯血爲本病的特點。

11.COPD表現爲:

(1)慢性咳嗽、咳痰,痰一般爲白色黏液或漿液性泡沫痰,偶可帶血絲。急性發作伴有細菌感染時,痰量增多,可有膿性痰。

(2)逐漸加重的呼吸困難,是COPD的標誌性症狀。

12.肺功能檢查是判斷氣流受限的主要客觀指標,對(X)PD診斷、嚴重程度評價、疾病進展、預後及治療反應等有重要意義。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佔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是評價氣流受限的敏感指標。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佔預計值百分比是評估COPD嚴重程度的良好指標,FEVl/FVC<70%及FEV1<80%預計值者,可確定爲不能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

13.哮喘病人不宜用超聲波霧化吸入,因顆粒過小,較多的霧滴易進入肺泡或過飽和的霧液進入支氣管作爲異物刺激,引起支氣管痙攣導致哮喘症狀加重。

14.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由於肺動脈高壓,右心負荷加重,進而造成右心室肥厚、擴大,甚至發生右心衰竭的心臟病。

15.慢性肺心病早期主要表現爲右室肥大;失代償期主要表現爲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最突出,常由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誘發。

16.慢性肺心病血液檢查: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增高,合併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17.胸膜腔內積氣稱之爲氣胸。一般將氣胸分爲閉合性、開放性和張力性三類。

18.開放性氣胸急救要點是立即用無菌敷料封閉傷口,再用膠布或繃帶包紮固定,將開放性氣胸變爲閉合性氣胸。送達醫院後,採取吸氧、補充血容量、清創縫合胸壁傷口、閉式胸腔引流。

19.閉式胸腔引流目的是排除胸腔內液體、氣體,恢復和保持胸膜腔負壓,維持縱隔的正常位置,促使患側肺迅速膨脹,防止感染。

20.閉式胸腔引流拔管方法:囑病人深吸氣後屏氣拔管,並迅速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再蓋上紗布,膠布固定。

21.靜息狀態,海平面大氣壓下動脈血氧分壓低於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壓高於50mmHg,即爲呼吸衰竭。按動脈血氣分析,分爲工型:Pa02<60mmHg,PaC02降低或正常;Ⅱ型呼吸衰竭:Pa02<60mmhg且pac02>50mmHg。

22.Ⅱ型呼吸衰竭病人不可隨意使用鎮靜、安眠劑,以免誘發或加重肺性腦病。應用呼吸興奮藥,尼可剎米是最常用的呼吸興奮藥:機械通氣,氣管切開後最重要的護理措施是採取各種措施如溼化氣道、氣道內吸痰等保持氣道的通暢。

23.Ⅱ型呼吸衰竭(呼衰)特徵性的表現主要由二氧化碳瀦留引起血管擴張所致,表現爲面板紅潤、溫暖多汗及球結膜水腫。

24.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典型臨牀表現是進行性呼吸困困難和難以糾正的低氧血癥。

25.隱性感染又稱亞臨牀感染,病原體侵人人體後,僅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臨牀上不顯出任何症狀和體徵,只能透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透過隱性感染,可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主動免疫。

26.傳染源包括以下4個方面:病人,隱性感染者,病原攜帶者,受感染動物

27.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爲強制管理的傳染病,城鎮要求發現後6小時內上報,農村不超過12小時。乙類傳染病爲嚴格管理的傳染病,要求於發現後l2小時內上報。

28.麻疹是感染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牀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結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稱柯氏斑,Koplik’sspot)及面板特殊斑丘疹爲主要表現。

29.麻疹的流行病學特點:

(1)傳染源: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從出疹前5日至出疹後5日內均有傳染性,如合併肺炎,傳染期可延長至出疹後l0天。

(2)傳播途徑: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透過接觸污染物傳播。

(3)易感人羣和免疫力:未患過麻疹或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者是易感人羣。6個月~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病後能獲持久免疫。自麻疹疫苗普遍接種以來,發病年齡後移。

(4)流行特點:冬春季節多見。

30.水痘是感染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性極強的出疹性疾病。臨牀特徵是全身症狀輕微和分批出現的面板黏膜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並存。

31.水痘患兒的臨牀表現:

(1)潛伏期多爲2周。

(2)出疹期:發熱第一天就可出疹。皮疹分批出現,按紅色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的順序演變,同一時間內四者可同時存在。皮疹呈向心性分佈,軀幹多,四肢少,愈後不留疤痕。

(3)併發症:水痘患兒常繼發麪板細菌感染、肺炎和腦炎,其中面板感染最多見。

3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毒爲RNA病毒,在低溫條件下可存活較久。

33.甲型肝炎病毒(HAV)屬於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屬。乙型肝炎病毒(HBV)屬於嗜肝DNA病毒科。

34.糞一口傳播,是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體液和血液傳播,是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

35.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簡稱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傳染病。

36,流行性乙型腦炎臨牀主要表現爲高熱、意識障礙、抽搐、腦膜刺激徵。

37.乙型腦炎病毒(簡稱乙腦病毒)屬黃病毒科,爲RNA病毒。

38.乙型腦炎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人和病畜是傳染源,其中豬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染源。傳播途徑主要透過蚊蟲叮咬而傳播,三帶喙庫蚊爲主要傳播媒介。

39.猩紅熱是由A組乙型(β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牀特徵爲發熱、咽峽炎、草莓舌、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及疹後脫屑。

40.猩紅熱的流行病學特點:

(1)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自發病前1天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

(2)傳播途徑: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透過被污染的食物、玩具及面板傷口等間接傳播。

(3)易感人羣:人羣普遍易感。

(4)流行特點:冬春季節多發。

41.猩紅熱臨牀表現:

(1)潛伏期:多爲2~3天。

(2)皮疹特點:發熱後第2天開始出疹,典型皮疹是在瀰漫性充血的面板上出現針尖大小的丘疹,均勻分佈,壓之褪色,疹問無正常面板,伴瘙癢。

(3)特殊體徵:線狀疹(又稱帕氏線,在腋下、肘窩等面板皺褶處皮疹密集);口周蒼白圈;草莓舌、楊梅舌。

(4)疹退後常有糠麩樣脫屑,手足掌、指(趾)處爲大片狀脫皮,呈指(趾)套狀。無色素沉着。

(5)併發症:多在病程的2~3周發生,常見有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溼熱等,爲變態反應所致。

42.中毒型菌痢患兒發病前常有不潔飲食史或與腹瀉患兒接觸史。常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覆驚厥,迅速出現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腸道症狀常在數小時後出現。

(1)休克型(周嗣循環衰竭型):主要表現爲感染性休克。早期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肢端厥冷、脈搏細速、血壓正常或偏低;後期脣、指發紺,面板花紋,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少尿或無尿等,可伴有心、肺、腎等多器官功能障礙。

(2)腦型(腦微循環障礙型):以顱內壓增高、腦水腫、腦疝和呼吸衰竭爲主要表現。患兒有劇烈頭痛、嘔吐、血壓偏高,反覆驚厥及昏迷。嚴重者雙側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遲鈍,常因呼吸驟停而死亡。

(3)肺型(肺微循環障礙型):以呼吸窘迫綜合徵爲主要表現。

(4)混合型:病情最爲嚴重。

43.肺結核主要經呼吸道傳播,排菌的結核病人是重要傳染源。肺結核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飛沫傳播。

44.結核菌素試驗常用PPD,在左前臂屈側中部皮內注射0.1ml(5U),48~72小時測量面板硬結直徑,小於5mm爲陰性,5~9mm爲弱陽性,l0~19mm爲陽性,20mm以上或局部有水皰、壞死爲強陽性。

45.結核性胸膜炎胸腔穿刺抽液,首次抽液不超過600ml,以後每次不超過lL;抽液時病人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心悸、脈細、四肢發涼等胸膜反應時應立即停止抽液,讓病人平臥,必要時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5ml預防休克發生。

46.癤又稱疔瘡,是單個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病菌多爲金黃色葡萄球菌。

47.癤的處理原則是儘早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塗以2%的碘酊、熱敷或物理療法(超短波或紅外線)或外敷軟膏等方法,避免擠壓。局部有膿腫形成(不應加強熱敷)時,及早排膿。

48.癰範圍大、局部出現多個膿點,表面紫褐色或已破潰流膿時,應及時手術切開引流,可採用“+”或“++”形切口切開引流。

49.丹毒好發於下肢和麪部,病變部位面板鮮紅,中央淡,周圍深,界限清楚,局部有燒灼樣疼痛,病變範圍向外擴展時,中央紅腫消退而轉變爲棕黃,起病急,有寒戰、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

50.甲溝炎治療原則是未形成膿腫時局部熱敷、理療,外敷中西藥;形成膿腫時:應儘早切開引流。甲下積膿者,應拔除指甲,拔甲時注意勿損傷甲牀。

51.指頭炎治療原則是感染初期患指擡高,避免下垂;可用金黃散.魚石脂軟膏外敷指頭;一旦出現跳痛.明顯腫脹,應及時切開減壓引流。

52.大陰脣皮下脂肪層含豐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受傷後易出血形成血腫。

53.小陰脣富含神經末梢,較爲敏感。

54.陰蒂位於兩小陰脣頂端的`聯合處,具有勃起性。富含神經末梢,最爲敏感。

55.陰道前庭爲兩小陰脣之間的菱形區。此區域內前方有尿道口,後有陰道口。

56.前庭大腺又稱巴氏腺,位於大陰脣後部,如黃豆大,左右各一。性興奮時分泌黏液起潤滑作用。正常情況不能觸及此腺。若因腺管口閉塞,可形成前庭大腺膿腫或囊腫。

57.圓韌帶,起於子宮雙角的前面.穿過腹股溝管終於大陰脣前端,有維持子宮呈前傾位置的作用。闊韌帶可限制子宮向兩側傾倒,維持其盆正中位置。主韌帶是固定宮頸位置,保持子宮不致下垂的主要結構。宮骶韌帶間接維持子宮處於前傾位置。

58.骨盆是由左右兩塊髖骨,一塊尾骨,一塊骶骨。每塊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融合而成。

59.入口前後徑;又稱真結合徑,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骨岬前緣正中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爲11cm。是人口平面重要的徑線。

60.入口橫徑:左右髂恥緣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約爲l3cm。

161.入口斜徑:左右各一,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爲左斜徑;右骶髂關節至左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爲右斜徑,平均值約爲12.75cm。

62.狹義的會陰是指位於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楔形軟組織,又稱爲會陰體,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表面爲面板.筋膜.內層爲會陰中心鍵(即部分肛提肌)。會陰伸展性很大。

63.青春期是指月經初潮到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的時期;性成熟期是生殖能力最旺盛的階段。

64.雌激素分泌有兩個高峯,分別爲排卵前和黃體發育成熟時(排卵後7~8天)。

65.月經是指伴隨卵巢週期性排卵而出現的子宮內膜週期性脫落及出血。規律月經的出現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標誌之一。

66.妊娠是胚胎和胎兒在母體內生長髮育的過程。卵子受精是妊娠的開始,胎兒及其附屬物自母體排出是妊娠的終止。妊娠是生理過程,全程約40周。

67.底蛻膜指與囊胚內細胞團端滋養層接觸的內膜,包蛻膜指覆蓋在囊胚表面的蛻膜,底蛻膜及包蛻膜以外的覆蓋官腔其他部分的內膜稱真蛻膜。妊娠l4~16周因羊膜腔明顯增大,包蛻膜與真蛻膜逐漸融合,子宮腔消失。

68.臍帶長30~70cm,平均50cm,內有一條管腔大而管壁薄的臍靜脈和兩條管腔小而管壁厚的臍動脈。

69.妊娠最初8周稱爲胚胎,8週末初具人形,超聲顯像可見早期心臟形成並有搏動。

70.身長體重計算公式:

妊娠20周前:身長(cm)=妊娠月數的平方;體重(g)=妊娠月數的立方×2;妊娠20周後:身長(cm)=妊娠月數×5;體重(g)=妊娠月數的立方×3。

71.血容量自妊娠6周起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時達高峯,約增加35%,維持此水平直至分娩。

72.妊娠期心臟向左.上.前移位,大血管扭曲,故心電軸左偏,在心尖區及肺動脈瓣區可聽到柔和吹風樣收縮期雜音。

73.超聲檢查最早在5周時可見到有節律的胎心搏動和胎動。

74.妊娠12週末以前稱爲早期妊娠;第13~27週末稱爲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以後稱爲晚期妊娠。

75.妊娠早期,子宮頸變軟,子宮峽部極軟,感覺子宮體與子宮頸似不相連,稱黑加徵(Hegarsign)。

76.枕先露以枕骨爲指示點;面先露以頦骨爲指示點;臀先露以骶骨爲指示點;肩先露以肩胛骨爲指示點。

77.胎動計數是孕婦自我監護兒宮內情況的一種重要手段,監測胎動可判斷胎兒在宮內的狀態。l2小時的胎動數在30次或以上,如12小時內胎動次數累計<10次應考慮胎兒宮內缺氧。

78.四部觸診可檢查子宮大小.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及先露是否銜接。診斷不清時可肛診協助。第一步爲雙手置於子宮底部,分辨宮底的胎兒部分。第二步爲檢查者兩手分別腹部左右兩側,兩手交替,分辨胎背及胎兒四肢的位置。第三部單手操作,查清先露部及是否銜接。第四部面向孕婦足端,複覈先露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先露部入盆的程度。

79.髂棘間徑測量的是兩側髂前上棘外緣間的距離,正常值爲23~26cm,髂嵴間徑正常值爲25~28cm,二者間接反映骨盆入口橫徑的大小。

80.妊娠滿37周至不滿42周間的分娩稱足月產;28至37周之間的分娩稱早產,42周以後的分娩稱過期產。

81.軟產道是由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盆底軟組織所構成的一彎曲通道。

82.分娩機制是指胎兒先露部透過產道時,爲適應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態被動地進行一系列適應性轉動,以其最小的徑線透過產道的全過程。

83.第一產程又稱宮頸擴張期。從開始出現間歇5~6min的規律宮縮到宮口開全。

84.第二產程又稱胎兒娩出期,從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初產婦約l~2小時,經產婦需幾分鐘或1小時內。

85.第三產程又稱胎盤娩出期,從胎兒到胎盤娩出,初產婦與經產婦區別不大,均不超過30min。

86.第一產程一旦破膜,應立即聽胎心音,觀察羊水的性狀.顏色和量,並記錄破膜時間。

87.第二產程宮縮的頻率及強度進一步增強,持續時間約1min或以上,間歇時間1~2min,若仍未破膜,應立即人工破膜。

88.新生兒Apgar評分的五項依據是心率.呼吸.肌張力.面板顏色.喉反射。

89.產後當日,宮底在臍平或臍下一橫指,產後1日,由於宮頸外口升至坐骨棘水平,使宮底上升至平臍,以膈每日下降1~2cm(一橫指),至產後10日降入骨盆腔內,在恥骨聯合上方捫不到宮底。

90.產褥早期因子宮收縮引起下腹部陣發性疼痛稱產後宮縮痛,2~3日自然消失。多發生於哺乳時,多見於經產婦。

91.先兆流產最早出現的症狀是停經後陰道少量流血,一般少於月經量。

92.平素月經週期規則,妊娠達到或超過42周尚未分娩者,稱過期妊娠。過期妊娠圍生兒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增高。

9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多胎妊娠.慢性腎炎.糖尿病等。

94.異位妊娠包括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宮頸妊娠及闊韌帶妊娠等。

95.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時,多數病人有6~8周停經史,病人可突感一側下腹部撕裂樣疼痛,有少量暗紅色陰道流血,嚴重出血者可發生休克。

96.異位妊娠患者妊娠試驗亦有假陰性存在,故陰性不排除。

97.病理檢查官腔內容物僅見蛻膜樣變組織而不見絨毛,有助於排除宮內妊娠,見到絨毛組織可排除宮外孕。

98.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爲胎盤早期剝離。多有誘因,突然發生腹部持續性疼痛,伴有或不伴有陰道出血。

99.子宮內膜炎症.子宮內膜損傷.多胎、受精卵滋養層發育遲緩都是前置胎盤的誘因。

100.前置胎盤患者子宮大小與孕周柑符,胎位清楚,胎心多正常;胎盤影響胎先露入盆,故胎先露高浮甚至胎位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