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李爾王》讀後感_讀《李爾王》的感想作文

《李爾王》讀後感

  一、作品簡介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是其四大悲劇之一。故事來源於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本身大約發生在8世紀左右。後在英國編成了許多戲劇,現存的戲劇除莎士比亞外,還有一個更早的無名氏作品,一般認爲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改編此劇而創作的。

《李爾王》讀後感_讀《李爾王》的感想作文

  故事講述了年事已高的國王李爾王退位後,被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到荒郊野外,成爲法蘭西皇后的三女兒率軍救父,卻被殺死,李爾王傷心地死在她身旁。

-------------------------------------------------------------------------------------------------

  二、內容簡介

  全劇有兩條平行的故事線索。主線索講述的是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年老昏聵,要根據愛他的程度把國土分給自己三個女兒。長女高納李爾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語哄騙老人,唯獨小女兒考狄利婭講了老實話,說“我愛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爾一怒斥逐了小女兒,將她遠嫁法國,把國土平分給了兩個虛僞的女兒,結果自己卻受到兩個女兒無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風雨中的荒野,與喬裝瘋丐的愛德加爲伍。後來小女兒從法國興師來討伐,終於父女相見,但是英法兩軍交戰,法軍戰敗,考狄利亞被俘,不久被愛德蒙密令絞死,李爾抱着她的屍體在悲憤中瘋狂而死。另一條次線索是葛羅斯特伯爵聽信庶子愛德蒙的讒言,放逐了長子愛德加。後來由於他同情李爾,被挖去雙目,在野外流浪時遇到淪爲乞丐的兒子愛德加,由他攙扶前行,卻不知攙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趕出門的兒子。庶子愛德蒙繼承爵位後,同時與李爾的長女、次女勾搭,害得她們爭風吃醋,相互殘殺,最後次女被毒死,長女謀殺親夫的陰謀敗露後自殺。愛德蒙受到愛德加的挑戰,在決鬥中被殺。

-------------------------------------------------------------------------------------------------

  三、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劇、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傳奇劇)《暴風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裏克勒斯》。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

  本·瓊森稱他爲“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爲“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公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與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但其精確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他死於1616年4月23日。由於他受洗禮的日子是4月26日,因此後來的史學家竟把他的生日同他逝世的日子混同起來,認定他的生日也是4月23日,於是形成一種巧合。)

-------------------------------------------------------------------------------------------------

  四、《李爾王》讀後感20篇

  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李爾王》400字到1500字的讀後感20篇,因爲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採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1篇:《李爾王》讀後感400字

  最近,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名作《李爾王》,讀完這本書後內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讀後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李爾王》主要講述了:年邁的老國王李爾,決定把他的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要根據女兒們語言表達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國土。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虛僞的二女兒里根,盡說些甜言蜜語來騙取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說:“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聽了不高興,覺得考狄利婭並不愛他,於是就把國土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將小女兒流落他鄉。

  李爾分完國土後輪流住在兩個女兒的王宮中,可誰知兩個女兒得到父王分配的權利和地位後原形畢露,並惡毒地對待她們的父王,最終甚至將他趕出了王宮。

  無家可歸的李爾,開始思念小女兒對他的愛,但自知已無顏應對考狄利婭。此時,考狄利婭已成爲法國的王后。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們趕出王宮後,決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宮併爲父親報仇,於是帶兵出征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

  邪惡戰勝不了正義,最終,考狄利婭勝利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說過的謊言終會因時間驗證。撒謊的後果是殘酷的,我們都要誠實待人,不能像書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一樣欺騙自我的親人,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第2篇:《李爾王》讀後感500字

  這些天我在世界文學名著上看到一個名叫《李爾王》故事。讓我來把故事說給你們聽吧: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討厭這個國王,唯獨小女兒愛國王。一天,國王把三個女兒叫到自己身邊,對她們說:“我的女兒啊,我今天要知道誰最愛我,我就分領土給她。”大女兒和二女兒聽了,特別想得到領土。大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將永遠愛您,我愛您愛得比我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國王聽了,認爲是真的,就把一大塊領土分給了大女兒。二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要是沒了您,我每天睡覺都睡不好。”國王聽了,信以爲真,又將一大塊領土分給了二女兒。到小女兒了,小女兒知道姐姐們是花言巧語,即使對父王說了,父王又怎麼會相信呢?小女兒沒有說好聽的話給父王聽,國王就認爲小女兒不愛自己,所以沒分給她領土,又把小女兒趕出去。

  國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爲了爭奪王位,把老國王趕了出去,老國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甜言蜜語都是假的!小女兒纔是真心的愛我,是一個誠實的人。老國去找小女兒,覺得自己都很難面對她。

  國王要收回自己的國家,小女兒帶着自己的軍隊,和父王一起向兩個姐姐發起了征討,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兩個姐姐對處斬了,可是小女兒也在戰鬥中負傷,永遠的離開了。

  老國王傷心極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結束了,這個國家又安寧了下來。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壞事,不能貪心,要不然會受到懲罰的;也不能光聽好聽的話,而不去認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質。做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第3篇:《李爾王》讀後感600字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醜惡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算是以讀者的角度,去看也會對他們恨之入骨。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有三個女兒,她們是奧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納里爾、康華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婭。法蘭西國王和勃墾第公爵同時向考狄莉婭求婚,這時候,兩個人爲了此事住在了李爾王的宮裏。

  老國王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決定將國事交給年輕人去管。他把女兒們叫了過來,想知道他們到底有多愛自己,他好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應得的國土。

  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用花言巧語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婭知道姐姐們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所以她只能說:“我愛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個女兒的本分,去愛您。”

  李爾王已經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聽了考狄莉婭的話後,大發雷霆,與考狄莉婭斷絕了父女關係,並將本打算給考狄莉婭的三分之一國土,分給了奧本尼公爵和康華爾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婭的勃墾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婭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去了法蘭西。

  考狄莉婭走後,國王就受到了兩個女兒和康華爾

  公爵的欺負,不但將他的侍衛減少了一半,還不讓他回皇宮。由於奧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處處爲國王講話……最後國王去了考狄莉婭那裏,但他和考狄莉婭,在一次法蘭西與不列顛的戰爭中被抓回了不列顛。在獄中時,高納里爾和里根派人殺死了他們。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康華爾公爵最終被殺死,奧本尼公爵最終成爲了國王。

  事實證明“百善孝爲先”連孝都做不到,還能成什麼大事?我送給他們一句話:再會說話的嘴,也掩飾不了邪惡的心,只有沒經修飾的話纔是最完美的,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第4篇:《李爾王》讀後感800字

  我曾經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爲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後國王意識到自己的錯,順着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裏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爲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悲劇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非常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因此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己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爲了在兩兄弟之間作對比控制變量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着戈納瑞和裏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裏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己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現在自己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同側面嗎?弄人的比喻“蝸牛揹着一個屋子是因爲可以把它的頭縮在裏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裏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僞的表皮李爾纔得到了報應。悲劇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該的。

  作爲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第5篇:《李爾王》讀後感1500字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之一,而我便被這名號所吸引,看看這是否是噱頭。而事實證明莎士比亞的博學多識乃我一生所追趕不上,讀完這本書,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顆還未成熟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劇烈的撞擊!《李爾王》所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她那豐富而令人傷感的情節(請允許我用‘她’來形容),她所展現給人們的知識如實體現出莎士比亞是怎樣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愛的,便是《李爾王》中的科第麗爾。她不失爲一位天女,用那顆善良而包含真誠的心去待她那虛榮心極強的父親李爾。當她因爲不會像她那兩個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樣說假話來恭維李爾王而被驅逐出國時,我感到深深的憤怒。科第麗爾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她對她父親的喜愛,但她所說的話卻着實令人感動掉淚。李爾年老體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虛榮心使他做出了那麼愚蠢的錯誤,使我對爲這樣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脫感到深深不值。可看到後面,李爾因先前的錯事而被那兩個惡毒的女人那樣對待時,我卻也爲他所感到悲傷——落敗的鳳凰不如雞,這一句老話果真不假。而在李爾深造不幸,露宿在風雨之下時,他那深深愛着他的女兒科第麗爾卻不計前嫌、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這種精神令人無不爲之感動,無不被她的善良所動容。

  而這時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惡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雙眼的人,葛羅斯特伯爵。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愛特門導致了今後的慘劇。愛特門在《李爾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復仇者,他巧言花語,挑撥他的父親葛羅斯特與他那名正言順的哥哥,令他被迫裝作瘋叫子流浪在外。而冥冥之中彷彿有一隻大手在牽引着,被愛特門所害的格羅斯特伯爵失去雙目流浪在外時遇到了這位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長子,在他的幫助下重新振作,不再執着尋死了。

  而肯脫,《李爾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爲美麗科第麗爾說好話而被當時昏了頭腦的李爾王驅出國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裝成另一個人去服侍李爾,爲了李爾捱打、飽受那兩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的侮辱,令我着實感動落淚,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樹立了一個忠心奉主的偉大的忠臣形象!

  而悲劇就是悲劇,《李爾王》的結局令我催然淚下——美麗的科第麗爾死了,李爾王也死了,臨死之際醒悟過來的愛特門死了,那兩個惡毒的公主也死了,《李爾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響,不失爲璀璨奪目的一本著作。

  讀完之後靜下心來去仔細思考李爾王瘋掉之後所說的‘瘋話’:

  “你還看見那傢伙怎樣給那條狗趕走嗎?從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一條得勢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從。”

  “襤褸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過失;披上錦袍裘服,便可以隱匿一切。罪惡鍍上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作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我說,沒有一個人;我願意爲他們擔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權力封住控訴者的嘴脣。”

  李爾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達到了最高峯。他的“瘋話和正經話夾雜在一起”,表面上是“瘋話”,實質上是正經話。他的“瘋話”,實際上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反映出了人們的理想在現實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絕望。他說,“我要象一個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這種絕望令我所深感震撼。

  李爾經過痛苦的考驗,變爲另外一個人了。他由專制獨裁、剛愎自用的封建國王逐漸變成一個寬宏大度,舉止溫和,對不幸者抱同情心,對人民的苦難有了憐憫的公正態度的人。“到最後才擺脫了莊嚴氣派,他的沉重的悲傷和激情洶涌的氣勢”。他不僅對兩個不義的女兒進行了憤怒的詛咒,而且對科第麗爾深深地抱着負疚,直到悔悟自己過去很少想到過不幸的人民。我漸漸對他報以同情,漸漸爲他所感到委屈,對他那兩個表裏不一的女兒做出與他一樣詛咒,即使最後其中的貢納利死了,但這仍不能平息我的怒火與氣憤——她是因爲毒害自己那正直的丈夫不成功而被曝光才自殺的,這根本不能博得人一絲一毫的同情,我認爲她罪有應得。

  第6篇:《李爾王》讀後感

  小妹爲善,李爾爲庸,二女爲惡。

  這是《李爾王》裏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爲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第一個瞬間:“愛父若父”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隨着歲月的流逝,他不願意再忙碌於複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知道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於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妝的情況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脫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穫”。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阿諛逢迎已成忠誠,真正的愛卻不得不掩藏。

  第二個瞬間:“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終於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妝並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脫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終於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終於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記住的。

  第三個瞬間:“叛國之父”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脫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爲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助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於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爲了什麼?愛特門不願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願回頭向後看:身後是親人,是真愛。

  第四個瞬間:“曲終人不歸”

  最終,死亡爲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起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可以互相彌補人生最後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於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麼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後看看,身後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第7篇:《李爾王》讀後感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爲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爲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爲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纔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爲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爲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對比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裏。她們的人生裏沒有親情,也沒有愛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爲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羣從始至終都象徵着正義與美好的人們,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知道是因爲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僞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一定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爲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僞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爲她可以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爲爲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悲劇中註定的吧——把美好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接受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知道當自己走出校園以後會面對着怎樣的世界,我都希望遠離諂媚和虛僞,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爲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知道善於惡,僞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第8篇:《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僞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僞的老國王,因爲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着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爲好惡,以他的是非爲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爲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爲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僞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爲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麼會知道甜的滋味呢?

  第9篇:《李爾王》讀後感

  從上中學就很喜歡莎士比亞,那時有學他的《威尼斯商人》,爲其中精彩的劇情美妙的語言所傾倒,後來又學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死與共衝破世俗禁錮的愛情讓我心生嚮往,中學時期學習莎翁的這兩部劇均爲經典讓我折服,卻又覺得意猶未盡。那時又因條件有限,時間緊張,沒有能再看到莎翁別的劇本,直到大學了纔有時間有機會再次與莎翁《李爾王》相遇。

  其實《李爾王》講的是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一個父親與他的三個女兒的故事。李爾王是個富有的國王,他有三個女兒,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國家了,於是他決定把國家分給三個女兒。他問大女兒:“說說你有多愛我吧!”大女兒說她世界上最愛的人就是父親,她願意用所以的金錢與權力來愛父親,李爾王聽了很滿意,分給了大女兒一半的土地與兵力。接着他問二女兒:“你有多愛我呢?”二女兒說她願意爲父親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愛的人是父親。李爾王也很滿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與兵力給了二女兒。輪到了三女兒了,李爾王問她:“你願意用什麼來愛我呢?”三女兒很誠懇地回答說:“我現在一無所有,所以沒法拿什麼來愛你父親,但請相信我是愛你的。”李爾王很不滿意三女兒的回答,認爲她是在敷衍,根本不愛自己。於是決定不再要這個不孝順的女兒了,當然也不會分給她半點財產。故事講到這裏或許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還在後面,分光了財產的李爾王一無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兒那裏看看,卻被大女兒嫌棄厭惡,掃地出門。他在二女兒那裏也是一樣待遇,最終是三女兒出現了並願意奉養李爾王,這裏是故事的高潮,當初說怎樣愛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他沒財沒勢後開始露出醜陋的嘴臉,忘恩負義地將老父親拒之門外,不善言辭沒分到任何財產的小女兒纔是最愛父親的,她願意用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去愛父親。看到這裏,我不禁有些動容,李爾王的糊塗,大、二女兒的陰險狡詐,三女兒的真誠孝心形成了對比,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是發生在英國皇室,但實際卻在我們身邊。

  你的身邊也有這樣類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淒涼的父母,令人心寒,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父母教我們說話,走路,吃飯,耐心地教會我們成長,父親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體衰該由我們反過來奉養他們的時候,有的人卻早已經忘記了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他十幾年的恩情。當烏鴉還知道反哺之情時,我們應該感到慚愧了。當滴水之恩能換來涌泉相報時,作爲父母,他們會十分幸福。而我們要做到飲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報培育我們成長的父母,回報幫助過我們的朋友們。

  李爾王的故事還讓我想到了真誠,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的人說得很好,但轉身就把你出賣了,而有的人是真誠對待你,不會對你說甜言蜜語卻能在你困難時拉你一把,前一種人不能交,後一種人要好好把握,千萬不要像李爾王那樣唄甜言蜜語矇蔽自己的雙眼,看不清他人的內心,最後悲慘的還是自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有長期相處,纔會辨別真善美假醜惡。

  大學生活沒有了高中的緊張的學習壓力,我們可以在愜意的午後,捧着一壺熱茶,品一本好書,用讀書充實自己,不負美好的大學青春年華。

  第10篇:《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僞的老國王,正因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就應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悲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樣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樣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爲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爲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着仁愛的熱心了,正正因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但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是固執衝動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順又有什麼用,既然知道自己的兩個姐姐是什麼樣貌的又爲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爲自己爲老父鋪好一條後路呢?持續自己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但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正因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向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衝動的,正因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後失敗受辱而死於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衝動嗎?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生,爲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爲了自己心中喜愛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愛的那個男生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生,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正因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生,正因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爲人妻、爲人女的樣貌,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爲人的道理吧!

  那裏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就應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爲了家產、爲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向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生正因他的虛情假意而死於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後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着假面具的僞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僞善並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正因他是個私生子,因此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爲葛羅斯脫之子,但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一樣,這就對僞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心的創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並不完全是,只但是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正因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

  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就應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正因自己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正因李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因此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知道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因此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爲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爲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就應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自己,最後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讀罷這本書,我的心不能平靜,我想說,正如之前我們讀過的莎士比亞的一部經典《哈莫雷特》一樣,故事是悲的,但是明知道是故事,我還是深深得被感染了,說不出的味道。聯想到的只有幾個詞語,社會,人性···口蜜腹劍是對《李爾王》最確切的註釋,這個社會這樣的現象這樣的人太多了,就像書中的人物,有昏庸的諸如老國王,有善良的諸如小女兒,有虛僞惡毒的,諸如大女兒,二女兒和她們的愛人,太多了,但是殊途同歸,幾乎所有人的下場都很悲慘。深究之,都是社會造就的人性。從中,我感慨很多,應對以後的生活,壞的東西總會有,當然也會有好的東西,而且我堅信,用心的方面還是主流,我們要做的,就是完善自己,做個好人,然後善待他人,構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與人相處。

  第11篇:《李爾王》讀後感

  莎士比亞有四大杯具,可我總覺得《李爾王》寫得發人深省。作爲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劇作,資料自不必贅述。一個英勇有爲的賢君,竟被自己的親生女兒迫害,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悲可嘆!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點:人都喜愛聽好話,都喜愛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總喜愛居功自傲,也因此總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讚中自封爲“十全老人”一樣,大女兒和二女兒竭盡所能地渲染,令這位不列顛國王陶醉了,醉得飄飄然,醉得一塌糊塗,醉得忘乎因此。中國有句老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列顛與我國相去甚遠,大概很難懂得這個道理。於是那個講真話、說實話、向父親真誠坦白的小女兒成了杯具。這似乎和我國的一個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衆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貴”“此子長壽”“必有大才”謂之。唯一人曰:“此子終爲死焉。”衆皆愕然,鄙視之。說了實話而慘遭厭棄,而那些虛情假意、口沫橫飛、恨不得將所有溢美之詞基於此子一身的人卻廣受歡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講真話趕出門外。這與考狄利亞慘遭兩位姐姐的鄙視和父親的厭棄如出一轍。人性的弱點也正在於此:人都喜愛被讚美,都喜愛溢美之詞。但人們還期望這些話都是真誠的。於是乎,就又構成了悖論:美言絢爛而多虛假,真話逆耳而多誠意。正如飲料和白開水之於人,飲料儘管味美如飴,但真正解渴的還得是白開水。李爾王最後總還是依靠着自己的小女兒,不正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孝義”和“貪婪”的問題了。身爲中國人,在看待子女對待父母的問題時,自然而然地要從“孝”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好像在我們眼裏也只有這一個角度。

  當然,李爾王的兩個女兒高納里爾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語騙得了李爾的國土之後,對待自己的父親就不僅僅僅是“孝”與“不孝”的問題了,而是忤逆與大逆不道了。從大女兒高納里爾要求裁減父親的侍衛,到二女兒里根對父親避而不見,一向到最後李爾在暴風雨之夜衝出宮廷,終至瘋狂。這中間兩個女兒的冷酷與無情表現的可謂淋漓盡致,在這些情節中,還穿插着一個“小李爾王”的故事:愛德蒙爲了奪取繼承權,誣陷兄長,陷害父親,終至父親流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交織在一齊,將利益世界中人的貪婪本性表露無疑,狠狠地鞭撻了利益世界中權利和利益的爭奪和人性的冷漠。正如愛德蒙爲了繼承權不擇手段一樣,兩個已婚的女生爲了爭奪愛德蒙而自相殘殺,更是給予這種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以極大的諷刺:這三個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的人聚在一齊,最終“惡有惡報”,這些都是後話。作品中暴風雨的出現,恰到好處。連天的狂風暴雨,營造出一種黑暗的、恐怖的氣氛——人性泯滅了,道德淪喪了,世界成了地獄······

  當然,光明終究還是會到來的,考狄利亞就是光明,就是“善”與“美”的化身。其實從一開始,考狄利亞就表現出了她真誠善良的一面。雖然父親對他有些無情,但當她得知父親的杯具,還是興兵討伐。還有愛德伽對自己的父親葛羅斯特,雖然自身慘遭誣陷,被父親通緝,當葛羅斯特也被流放,他還是去暗中保護,這樣的情節與李爾王和考狄利亞似乎是雷同的。同前邊“惡”的重複一樣,這種“善”和“美”的重複也將人們心靈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還在,在考狄利亞和愛德伽身上就體現着這種“善”和“美”。對於父親李爾來說,考狄利亞的出現,帶着“雪中送炭”的意味,讓已經瘋狂了的李爾內心有了一絲安慰。但我覺得,在這種安慰的背後還就應有一層矛盾的心理。畢竟他以前厭棄她,他以前剝奪了她繼承國土的權利。不論如何,父女和好如初。有什麼能比親情更加寶貴呢?即使在那個爲了爭權奪利而自相戕殺的恐怖時代,親情依然是一縷陽光。但這種幸福感終究還是短暫的,隨着考狄利亞被縊死,李爾也在這種悲痛之中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雖然曾遭到人們的非議,但,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現實,在那樣一個人性被泯滅、良知被泯滅的黑暗邪惡的世界中,怎樣能允許“美”和“善”全身而退呢?

  第12篇:《李爾王》讀後感

  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僞的大女兒高納裏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逐到國外。考狄利婭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一家人最後都是悲劇結尾。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着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爲伍,最後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僞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味道又怎樣會知道甜的味道呢?

  第13篇:《李爾王》讀後感

  看了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感觸很深,世事無常至於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於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爲友,美貌黑心,醜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迴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後世今果。得等於失,善同於惡。迷於五行中,醒於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

  第14篇:《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而我也於這個寒假期間,看了看這本書。此書講述的是一個國王自食惡果的故事。

  讀完本書,我覺得書中的那個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李爾王”實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樣,分不清好與壞,僅僅憑着兩個大點兒女兒平常多說的那些奉承、好聽的話。就將自己的江山和權利分給了她們。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以至於被兩個大女兒所拋棄,最後還連累了小女兒,自己則在悲痛瘋癲中死去。

  可以說,悲劇的發生是由這個糊塗虛僞的老國王一手造成的。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之心,他不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看來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謂是自食其果。當然,那兩個壞女兒的做法也是讓人沒法容忍的。她們爲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個勁兒的誇耀、吹噓,好來騙取父親對自己的歡心,從而爲自己將來那背信棄義的理想打好基礎。然而,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往往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頂撞,也因此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這位被蒙着雙眼的可悲國王就把對自己唯一忠心的小女兒趕出了家門。而沒有了絆腳石的兩位大女兒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李爾王分給她們盼望已久的家產。之後,她們便拋棄了原先深愛着她們的老國王。當然,惡人有惡報,我可以說,她們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們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愛。有的,僅僅是和她們當初同樣目的一個男人無盡的擺弄。她們不光害了別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樣的,那個害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和父親的私生子愛特門,到頭來也是一無所有。他同那兩個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樣,爲了金錢和權力,拋棄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幸福。

  第15篇:《李爾王》讀後感

  兩週一次的讀書筆記獲益匪淺,即便外出旅行也不想錯過。去機場的城際列車上完成的,將就看吧。推薦大家讀莎士比亞,可以對號入座。

  《李爾王》故事情節簡單,兩條線。第一條,李爾王的悲劇;第二條,格羅斯特的悲劇。李爾王聽慣了甜言蜜語,喜歡讚美的話,對小女兒誠實的愛的表達,他非常憤怒,剝奪了小女兒的繼承權,將他的權力和國土全部分給了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他的悲劇從他做出這個決定就開始了。沒過多久,大女兒開始嫌棄父親,二女兒和大女兒一樣,致使父親流落荒野,在暴風雨中無處安身。小女兒因爲誠實,贏得了法蘭西國王的愛情,她嫁給了法王,但最後爲了給父親討回公道,而被賣父求榮的埃德蒙殺害。大女兒和二女兒彼此算計,毒死了對方,都死了,李爾王最後也死了。格羅斯特因爲聽信二兒子埃德蒙的讒言,四處追殺大兒子埃德加,埃德加只能裝瘋,成爲乞丐。格羅斯特因爲對李爾王的忠誠被大女兒刺瞎了雙眼,埃德加因着對父親的愛,來到父親身邊,領着父親去找李爾王。最後,明白真相的格羅斯特無力承擔真相,氣絕而亡。埃德加爲了給自己和父親報仇,殺死了弟弟埃德蒙,悲劇。

  莎士比亞說瘋子給瞎子領路,本是這個時代的病態。病態的不是時代,是構成這個時代的人。李爾王,埃德蒙,格羅斯特,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朱麗葉.....所有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人物,其悲慘結局都是他們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其他人,不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已。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利益共生的,不要過分看高別人,也別粉飾自己,看透這點,人際關係中的煩惱,衝突,傷害會少很多。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看莎士比亞筆下人物,都有各人自己的見解。我也是,雖然李爾王死於他的虛榮,但更多的是死於他對人性的無知。“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莎士比亞寫盡世間各樣人物,卻沒有寫出一個完人,因爲世界本沒有完人。莎士比亞的悲劇,就是人的悲劇。

  第16篇:《李爾王》讀後感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己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快樂,只有愛您纔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涌上嘴裏;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爲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爲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爲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爲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爲金錢的僞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爲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因此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裏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裏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污點淫邪的行爲,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爲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知道別人已把自己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知道自己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希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只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後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僞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爲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現在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己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而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着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僞。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着虛僞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第17篇:《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已經逐漸感知到這個世界的本質,他充分認識到里根和高納里爾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諷刺),看到得勢的狗、可惡的教吏、放貸的人,看到那些斥責罪惡的同時在幹着他們所斥責的,看到了社會的虛僞和罪惡的無處不在。“罪惡鍍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用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麼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話,將罪惡的本質剖析地淋漓透徹。如果將罪惡得到了權威金錢的支援,那麼它將是不可抵禦的,然而如果罪惡無依無靠,它將無所施展;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罪惡源自權威的作祟……

  李爾告訴葛羅斯特雖然命運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們要忍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荒謬的,充斥着無盡的苦楚。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的人們全是些傻瓜,這雖然令人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的,所以面對這命運、人性的荒謬應該忍耐,因爲只有忍耐才能幫助我們穿過這無盡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會淪落到無盡的痛苦中,最後成爲在舞臺上的傻瓜。李爾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社會、人性的本質,他自己卻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掙扎,他在清醒與瘋癲中反覆。正是因爲他看透了人性的醜陋,看到了表面後的真相,所以被這種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嘆“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愚弄的”。此時折磨李爾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會、自然、人性後被其醜陋、瘋狂而折磨、因那躲不過的悲哀而悲苦。

  當結尾考狄利婭死去時,對李爾來說這象徵着這世界跟人性的最後一點善也被吞沒了,他跟這個世界最後的牽連也被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承受世間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還有活命,那麼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釋了。”而考狄利婭是永不回來了,等待李爾的也只有在無盡的痛苦中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李爾終於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實世界的本質時,他看到的卻是不盡的悲哀,人性躲不過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爲難以承受這悲哀而發瘋、走向生命的盡頭。

  《李爾王》是一部傑出的悲劇,它給了我們一個深入看社會、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並給予我們足夠的警示。不同時代結合那個時代的特徵都能從《李爾王》中解讀出新的見解。李爾是自我世界的獨裁者,因爲獨裁所以妄爲,因爲妄爲而失去獨裁的依靠——權力,但仍然認爲自己是君王,由此受到種種悲苦,卻從悲苦中逐漸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漸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當他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卻是因世界、人性的醜惡、罪惡而產生的無盡的悲苦,這種悲苦使清醒的他瘋狂乃至走向生命的盡頭。這是一個無限悲哀的悖論。舞臺的傻子,還是悲苦的瘋子?哪裏有清醒?只有無知愚昧的悲哀與被人性醜惡不盡折磨致瘋的悲哀。

  第18篇:《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了人性中難以迴避的醜陋,無以復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報的奉獻,不離不棄的真誠以及感人至深的犧牲。整部劇充滿着對王權、對社會、對正義、對人性、對自然、乃至對神的拷問及深思。本文以過往李爾爲核心,以該劇中五個與李爾相關的重大場景爲劃分標準,細緻考察李爾在整部劇中的轉變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爲國王的李爾是專橫的獨裁者,這主要體現在其爲小女兒考狄利婭抉擇夫婿中。在考狄利婭觸犯國王李爾之前,其是十分受疼愛的,李爾要分給她“比你的兩個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也能感受到這種偏愛,“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但當考狄利婭並沒有按李爾的意圖訴說對其的愛時,李爾不但剝奪了考狄利婭的土地,更是向她的兩個追求者極力貶低考狄利婭。他直接勸勃艮第公爵“放棄他吧”,勸法蘭西王“您還是丟開了這一個爲天地所不容的賤人,另外去找尋佳偶吧”。即使在法蘭西王執意選擇考狄利婭後,李爾仍不忘詛咒他們,“你們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蘭西王“盛怒而去”。國王李爾對女兒婚姻隨意專斷,反覆無常;將心愛的女兒轉瞬間稱爲賤人,其極致的專橫可見一斑。

  國王李爾不僅是專橫的,更是愚昧的,極易受到矇蔽的。他面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奉承,顯得極其受用,認爲其所說的就是她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沒有一點懷疑的傾向,而面對考狄利婭的無話可說則擅意決斷,根本不考慮考狄利婭所說是否是真實情況。而其在面對肯特爲考狄利婭求情的死諫時,李爾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權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從,“閉住你的嘴巴”,最後剝奪了其官職並將其驅逐出境。

  由此可見,國王李爾是一個專橫、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宮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權所構築的自我世界中,王權將其完全封閉,令其行爲、言語等都隨心所欲、任意妄爲,他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看不到社會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諷刺的是,其悲劇恰恰起源於他基於王權的任意妄爲,因爲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權(分割國土事件),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開始認知真實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劇的逐步進展中,逐漸受到教育,擺脫專橫、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脈的宮廷王性。

  第19篇:《李爾王》讀後感

  在暴風雨中李爾命令風、瀑布、電火(象徵着風、水、火三大元素)來摧毀這個世界,進行末日審判。這場暴風雨不僅是外在的、現實的,更是李爾內心狂暴的暴風雨的體現。李爾的命令、行爲看似是要毀滅這外在的世界,其實是要毀滅自己內心中固有的自我世界。而李爾之所以不命令地元素,是因爲象徵着地元素的土地早已經喪失,他構成自我世界的四大元素早已缺乏了其一。

  從李爾的語言中可見其轉變,他開始承認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羅馬神話中國王是有掌控氣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隸,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因爲自然在濫用它的威力;他開始關心正義與邪惡,祈禱神靈發現逍遙法外的罪人、殺人的兇手、僞誓欺人的騙子、道貌岸然的逆倫禽獸;他開始反思自我,雖然其自我評價(並沒有犯多大的罪、卻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認識到了自己困窮無告,開始珍惜身邊微賤的東西。這些都是國王李爾所絕不可能思考的,這些都表明那個將李爾封閉起來的自我世界已經近於完全坍塌,李爾已經能感到真正的自然以及存在於社會中的執行規律以及人性中的高貴與醜惡。

  最後來分析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審判。我們看到李爾在瘋狂中又恢復了盛怒,堅決要審判二女。李爾所陷入的深刻的自我矛盾與鬥爭是因爲二女而起。雖然這種痛苦使得李爾走出了自我世界,開始感受並看清真實的世界,但正是因爲李爾感受到了真實的世界,他就愈發感到並瞭解了二女的殘忍,因爲她們剝奪他的並不僅僅是王權、國王的尊嚴、王性,而且意圖剝奪的是他作爲人的尊嚴。她們雖然打着教育李爾的旗號,但實質做的卻遠遠超出了教育的範疇,直接違背了自然的原則。將父親放逐在狂暴的暴風雨中,這無論如何都是逆天違性的,她們的狠毒,人性中的醜惡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用教育來掩蓋的,理應受到審判。

  在審判過程中,李爾在瘋狂中反而透着一股清醒和理智,他要走請愛德伽做審判官,傻子做執法的同僚。這二者是《李爾王》全劇中在瘋狂中看清自然、社會、人性的人物,並用他們看似瘋狂的語言提點李爾。李爾指控高納里爾的罪名是踢他的父王,而不是違背國王的命令。李爾的控訴更多地是偏向自然的關係、父女倫常的違背,而不是政治的,有關王權的。而他要剖開里根的身體也是爲了要看看“究竟是什麼天然的原因,她們的心纔會變得這樣硬”。李爾已經擺脫了以王權爲核心的價值評判體系(由此又可證明他的自我世界已完全坍塌),轉而去尋找自然的原則,去探尋人性的根本。

  第20篇:《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都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爲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爲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因爲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人,因爲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爲人妻、爲人女的樣子,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爲人的道理吧!

  這裏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應該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爲了家產、爲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人因爲他的虛情假意而死於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後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着假面具的僞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僞善並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因爲他是個私生子,所以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爲葛羅斯脫之子,可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同,這就對僞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心的創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並不完全是,只不過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因爲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

  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應該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因爲自己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因爲李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因此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知道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所以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爲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爲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應該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自己,最後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爲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爲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