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五上數學小故事(精選20篇)

五上數學小故事

五上數學小故事(精選20篇)

五年級數學老師在教學中,爲了讓同學們更容易學好數學概念,可以講些小故事。下面小編爲五年級師生整理了五上數學小故事(精選20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上數學小故事1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影子。我們通常用許多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前幾天,媽媽帶我去商場,相中了一款美的`電飯煲,價格1000元。有兩種優惠形式,一種是直接打八折,另一種是消費滿100元送20元的代金券。媽媽問我哪種划算。我說:“消費滿100元送20元的代金券實際上是用100元錢買120元的東西,100÷120×100%≈83%,也就是大約打八三折。沒打八折划算。”媽媽買下了電飯煲,大約節省了30元錢。還誇我說:“帶着你就相當於帶了個計算器,我可省心了。”

這段時間,爸爸一直忙着裝修房子。今天,在選擇地轉方面犯了愁。原因是爸爸看中了兩種地轉,一種是每塊11平方分米,一塊30元,另一種小一點,每塊6平方分米,一塊18元。廚房和衛生間一共50平方米,用哪種更划算呢?我幫爸爸算了算:“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50÷0.06≈833(塊),也就是說,要用834塊,一共15012元;11平方分米=0.0.11平方米,50÷0.11≈455(塊)用455塊,13650元,用一塊11平方分米的更划算。”爸爸聽了,手指點着我的腦門說:“丫頭,有你的啊!”

生活中還有許多貌似與數學不相干的問題,如:井蓋爲什麼是圓形的呢?因爲它的直徑都一樣,這樣就不會掉下去。

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如果我們善於探究,就一定會發現它的魅力。

五上數學小故事2

今天晚上我去學跳舞,因爲沒有帶水。所以,我們要去超市買一瓶礦泉水。平時都是媽媽買的,所以我都不知道一瓶水是多少錢?

媽媽給了我一元錢,可是!售貨員阿姨說不夠,一瓶礦泉水要4元錢。哇!比我想象中貴了四倍。

我又跑出去向媽媽拿錢,媽媽這次給了我十元錢,我就再給售貨員阿姨。

我自己算了算,10元-4元=6元,售貨員員阿姨應該找我6元。我算得真準,售貨員阿姨果然找給了我6元。

我把剩下的錢交給了媽媽,媽媽誇我真棒!

五上數學小故事3

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於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

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五上數學小故事4

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

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爲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採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

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

五上數學小故事5

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準。”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並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後少個一。十位數字怎麼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爲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應該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並鼓掌祝賀它們。

五上數學小故事6

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捲風?》,論述某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Lorenz爲何要寫這篇論文呢? 這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某個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時,他只需要將溫度、溼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

五上數學小故事7

唐僧師徒四人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他們又餓又累,豬八戒想:如果有一頓美餐該有多好啊!孫悟空可沒有八戒那麼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夠了。

孫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出現了一戶人家,門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孫悟空連忙上前,準備把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卻說:“大聖且慢,如果您想喝這杯奶就必須回答對一道數學題。”

孫悟空想,不就一道數學題嗎,難不倒俺老孫。孫悟空就答應了。那位主人家出題: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滿水,再喝1/3,又加滿水,最後把這杯飲料全喝下,問你喝的牛奶和水哪個多些?爲什麼?

五上數學小故事8

傍晚,我在奧林匹克書中看到一道難題:果園裏的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老王師傅每天給50棵蘋果樹20棵梨樹施肥,幾天後,梨樹全部施上肥,但蘋果樹還剩下80棵沒施肥。

請問:果園裏有蘋果樹和梨樹各多少棵?

我沒有被這道題嚇倒,難題能激發我的興趣。我想,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假如要使兩種樹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師傅就應該每天給“20×3”棵蘋果樹和20棵梨樹施肥。 而實際他每天只給50棵蘋果樹施肥,差了10棵,最後共差了80棵,從這裏可以得知,老王師傅已經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樹,8天就是160棵梨樹,再根據第一個條件,可以知道蘋果樹是480棵。

這就是用假設的思路來解題,因此我想,假設法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解題方法。

五上數學小故事9

阿基米德有許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髮現阿基米德定律的那個洗澡的故事了。

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鑑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着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隨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於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裏,測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裏,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

隨着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五上數學小故事10

當高斯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爲想借上課的時間處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難題給學生練習。

他的題目是: 1+2+3+4+5+6+7+8+9+10=?

因爲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機會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閒閒地坐在那裏。老師看了,很生氣地訓斥高斯。

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嚇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因爲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這麼算出來了。”老師同學聽了以後,都對高斯豎起了大拇指。

後來的高斯長大後,成爲了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五上數學小故事11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聖不在家。小猴子們熱情地招待八戒,採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個,八戒高興地說:“大家一起吃!”

可怎樣吃呢,數了數共30只猴子,八戒找個樹枝在地上左畫右畫,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說,“你們一個人吃3個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個吧!”小猴子們很感激八戒,紛紛道謝,然後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來後,小猴子們對悟空講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個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個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還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幾個山桃?

五上數學小故事12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裏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後出門去追那個顧客,並把他抓住說:“你這個騙子,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裏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麼共騙得了多少錢?

五上數學小故事13

今天,我看一個故事,叫《燕子考青蛙》。

故事是這樣:一天,燕子對青蛙說:“咱們比一比誰的數學好。青蛙同意了。青蛙出題:上個星期一我吃了一隻害蟲,星期二吃了3只害蟲,以後每天比前一天多吃兩隻害蟲,問一星期共吃多少隻害蟲?

燕子說:”1+3=44+5=99+7=1616+9=2525+11=3636+13=47,你一共吃了49只害蟲。

青蛙說:“你考我吧。”燕子說:“上星期一我吃了兩隻害蟲,星期二吃了4只,以後每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蟲,問我一個星期……”“吃了56只害蟲”。燕子沒說完,青蛙已經說了答案。燕子說:“算得這麼快!教教我速算的竅門吧”。

青蛙讓燕子畫7個圈,然後按第一個圈放一隻害蟲,後面的圈比前一個圈多兩隻,它們的順序是1、3、5、7、9、11、13,加起來是49,青蛙在每一個圈外各放一隻害蟲,再用49+7=56。燕子贊青蛙真聰明。

五上數學小故事14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

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裏,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隻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

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

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裏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 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讚歎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五上數學小故事15

一隻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隻枯井裏,它趴在井底上哭起來,一隻癩蛤蟆過來,翁聲翁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裏只能在這裏生活了。我已經在這裏生活了許多年了。”

蝸牛望着又老又醜的癩蛤蟆,心裏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裏。”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裏,我一定要爬出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紀。又揹負着這麼重的殼,怎麼能爬出去呢?” “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

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開始順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終於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覺睡着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以睡覺,他心裏一驚:“我怎麼離井底這麼近?”

原來,蝸牛睡着以後,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咬牙,又開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蝸牛又滑下來4米,就這樣,爬呀爬,滑呀滑,最後堅強的蝸牛終於爬上了井臺。

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臺的嗎?

五上數學小故事16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

在這種數字的運用裏,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裏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

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 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裏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 於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並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註,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

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祕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

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五上數學小故事17

門開啟了,進來的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劉建明先生請他坐下,小夥子自我介紹說:“我是內地的導遊,叫於江,這次我帶領了個旅遊團到香港來旅遊,聽說您的大酒店環境舒適,服務周到,我們想住你們酒店。”

劉建明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歡迎光臨,不知貴團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個大團。”劉建明先生心裏一陣驚喜:一個大團,又一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爲一名導遊,於江看出劉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記上心來,慢條斯理的說:“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們團的人數,我們就住您們大酒店了。” “您請說吧。”劉建明先生自信的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結果多出一個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個人,再把分成的四個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個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

劉建明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一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字,應該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於江先生高興地說:“一點都不錯,就是八十五個人。請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人數最少的情況下是最後一次四等分時,每份爲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好,我們今天就住這裏了。”“那你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我們這兒現在只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你們想怎麼住?”“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牀位。”

又出了個題目,劉建明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冥思苦想之後,他終於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間,一間5人房間;女的一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間,一間5人的,一共11間。

於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後,非常滿意,馬上辦理了住宿手續。一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複雜了點,但劉建明先生心裏還是十分高興的。

五上數學小故事18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着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裏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祕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裏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眯眯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裏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你知道他們每人摘多少個桃子嗎?

五上數學小故事19

1967年8月23日,蘇聯的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突然發生了惡性事故——減速降落傘無法開啟。蘇聯中央領導研究後決定:向全國實況轉播這次事故。

當電視臺的播音員用沉重的語調宣佈,宇宙飛船在兩小時後將墜毀,觀衆將目睹宇航員弗拉迪米·科馬洛夫殉難的消息後,舉國上下頓時被震撼了,人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電視上,觀衆們看到了宇航員科馬洛夫鎮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帶微笑叮囑女兒說:“你學習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爲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即使是一個小數點的錯誤,也會導致永遠無法彌補的悲壯告別。

五上數學小故事20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爲兩個奇數之和,因爲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標籤:精選 數學 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