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生命教育》讀後感(精選29篇)

《生命教育》讀後感

《生命教育》讀後感(精選29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教育》讀後感(精選2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命教育》讀後感1

現在的教育雖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事實上,每個孩子還在分數中奔波着,在個學校和各種學習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爲真正基礎,在《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中很好的進行闡述。

學習生活作爲兒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兒童天性得以啓動和發展,形成沒好本性的搖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來走向,並藉以迎接社會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進一步要求。所謂教育的生命機制,是指教育最終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對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託人以本能爲內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大量的客服無知的個體或合作的活動,就會在和諧的、創造的、愉悅的本能下潛移默化,把仁愛、友善、合羣融爲本性。

兒童在良好的教學生態中匯自動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託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過程,主體,原理機制,以及基本形態,所處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據它的性態,我們稱之爲素樸的德性。認識素樸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機制,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地位的關鍵,同時也是德育從脫離兒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帶素樸生活基礎的“大德育”迴歸的關鍵。

1、價值取向的簡樸性。

2、以人格養成和精神涵育爲本體。

3、在兒童的美好生活中發展。

4、生產主體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廣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習慣的德育和教學的關係中,教學居於次要的地位,認識教學——學習在整個兒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礎地位的前提。

1、教學生態的核心地位基於人類發展需求。

2、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基於主流社會意志與兒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在於筒兒童的未來緊密聯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教育》讀後感2

假期,我讀了《生命教育》這本書,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有人會說,是聰明與智慧,有人會說,是家財萬貫,其實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着特別的,豐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着與別人不一樣的感覺,那麼,就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與笑不同。眼淚真的很奇怪,它會使人們擁有多種複雜的情緒,讓人們難以揣摩與分辨。幸福?痛苦?其實,眼淚也是一種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軟弱、無能、可憐的表現;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樂、開心、幸福的標誌。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再怎樣說,也不會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飾我們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難受就難受,開心就開心!流自己的淚,讓別人說去吧!

仔細想來,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久沒有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不該哭,不能哭,也不敢哭,爲了種種理由,我最多讓眼淚在眼眶裏打幾轉,然後讓它們自然蒸發,我常問自己:“我還會哭嗎?”哭,究竟是不是壞事?哭是情緒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們卻總是說:哭,是無能的表現;哭,是心胸狹義的證明。考試考砸了,不能哭,要尋找失敗的原因,爭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淚,只要努力,辦法總是會有的;和同學相處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高興時能笑,爲什麼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於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如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水衝去所有的憂傷,所有的委屈。那時,自己的心情一定能會重新明朗起來的。

書中也說到,流淚,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幸福,因爲它宣泄了心中的不快,讓心靈重獲溫暖。學會流淚!對自己,何必太過苛刻。讓自己或微笑,或流淚,隨心而動,那樣,我們會更加的成熟,快樂。

雨過天晴,天會更藍;淚水過後,心情會更舒暢。生命,就要活得與別人不同,要快樂,要滿足。

幸福的時候,我喜極而泣;傷心的時候,我淚流滿面。

生命,就要與衆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生命教育》讀後感3

《生命教育》這本書介紹了我們生活中將會遇到的事,普及了我們關於生命的知識,教育我們保護環境,預防校園暴力,不要亂服藥物,要健康飲食,“想哭就哭”,還要學會緊急治療如爲被電擊的人緊急治療,爲被燙傷的人處理傷口。

身體是最重要的,沒有好的身體,只有大把的金錢,最後還是等於零。是藥三分毒,兒童用藥不能盲目用成人藥,有時藥量並不是簡單依據體重就能判斷的。量小影響治療,量大可能導致中毒,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兒童感冒也不能濫用抗生素一類的感冒藥,如果長時間使用,會誘導病菌抗藥,體內正常菌類失調。在生氣時,也不能一味的生悶氣,眼淚裏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可以大哭一場(15分鐘以內)來平息怒氣。也可以到宣泄室裏打罵、塗鴉橡皮人、到空曠無人的地方大聲叫喊,以此來宣泄怒氣,否則你也可能成爲一個“定時炸彈”。由於生活忙碌,許多人都來不及吃早飯,第一節課下課就會感到餓,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早餐一定要好好吃。我們生病時也不能對別人咳嗽,這也是爲了預防呼吸道感染病。

我們還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爲他人着想,不要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寬容不是忍讓,不是妥協,但是寬容有時需要忍讓、妥協。寬容的法師讓大漢覺悟,讓他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別人,從此大漢走向成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的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生活也會對你寬容;多寬容一點,也讓我們的生命多了一點空間,才能讓自己有個平靜從容的生活。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每個人吧!

我們更要守護好我們的家園。因爲科技的提升,二氧化碳一類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到空氣中,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能阻礙過多的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可以說是地球的保護層,功勞重大;可一些現代化學物質卻讓它傷痕累累,漸漸稀薄……最嚴重的還是水資源的缺乏:生活污水的劇增讓河流變陰溝,變胡泊爲污水池,甚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開始變爲可怕的“黑河”,濫砍濫伐造成水分蒸發大量流失……所以我們要用切實的行動來守衛我們的家園,別讓人類的眼淚成爲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生命教育》讓我們學習擁有一顆寬容大度的心,並給予它責任感,讓它學會感恩的同時讓我們學會自我情緒調整、注意身體健康、處理各種意外傷害因爲身體是一個人的根本;還讓我們瞭解離家出走的壞處及預防校園暴力,在災難後自我調整,武裝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大家都珍愛生命、珍惜生活,健康茁壯的成長!

《生命教育》讀後感4

在寒假裏,我讀了《生命教育》。因爲學校有要求在假期閱讀,在開家長會時也推薦家長看這本,就拿起書,泛泛的翻了一幾頁,後來卻是越看越覺得不錯,就乾脆坐下來細細品讀,認真體會。

《生命教育》講的是幫助孩子如何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與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質量。

看後覺得,這本書所闡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生命教育》是一門學問,也像是門藝術,也是讓所有家長、老師時時刻刻無法迴避的日常瑣事。

我們的身份很是雙重的,即是家長,也是老師。很多的家長都覺得把孩子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成也老師,敗也老師。還說交給老師我們放心,只要是爲了孩子好,要打要罵隨便,絕不袒護。家長要養育孩子,不僅是要養孩子,更要育孩子。不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長。養育孩子從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我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孩子。怎樣穿衣,怎樣更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的事,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表示痛苦和憤怒……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的成長,不知不覺中擔任着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半途而廢,孩子上學就把教育任務完全交到了老師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塊尚需雕琢的石頭,需要家長的辛勤勞動,需要老師的挖掘,才能成爲一件驚世作品。家長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永遠不滿意,這是因爲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把自己的孩子當天才而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試都應該滿分,所以家長永遠對孩子表失望。一個人不應該簡單的與別人相比,而應該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進步。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遺傳、環境等很多外因和內因註定了孩子成長的差異,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在同個領域,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長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爲家長,我讀這書,收穫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爲孩子的教育者,我讀這書,如獲至寶。閒暇時間我會在讀,在領會,在品味。與孩子一起成長是我今後該走的路。

《生命教育》讀後感5

暑假裏,我仔細閱讀了我校下發的校本培訓閱讀資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從人性的底線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想,“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於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爲了讓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扞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說,《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爲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捨生取義”的價值觀。爲國家、爲民族、爲集體、爲人民,總之是爲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說這些不對,而是說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我確認之後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爲“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爲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塗,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並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說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爲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啓發。

我想,每位教師都應在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因爲“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書也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崇敬生命、熱愛生命,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

教師能夠用豐富的生命實踐去鍛鍊學生,尊重、正視每一個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教師透過自己的努力帶給學生更多的感動,更多溫暖的關懷,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的、光明的內心世界,這纔是教育的真諦。

《生命教育》讀後感6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生命涌動着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於是,我們需要追溯,我們祈求迴歸——生命化教育。

記得2005年,2月2日,廈門大學一在職博士生上吊自殺;5月7日,北京大學一姓馮的數學系博士生墜樓死亡;6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一博士生從11層實驗室墜樓身亡;8月20日,上海一研究所在讀博士生孟懿從7樓跳下,永遠離開了人世;9月14日晨,36歲的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導師、正研究員茅廣軍跳樓自殺身亡;10月10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王然從三層病房的洗手間跳下……“密度”之高,令人咋舌。

類似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天都可以從互聯網上找到,已經不再是發生在極個別地區的極個別事件。面對頻繁發生的悲劇,我們的家長、老師、教育工作者紛紛驚呼:“我們的孩子究竟怎麼了?”與此同時,全社會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教育領域:對待《生命教育》,我們包括學校和家長給孩子了些什麼?

有調查顯示,當問及小學生“如果遇到被同學打會作何反應”時,有45%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孩子給出這樣的答案,讓很多人尤其是讓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始料未及,但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也許責任不應該完全推給涉世未深的孩子,因爲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從來沒有認真地跟他們講過所有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永不可獲得。

其實,學生上述的種種行爲,不正表明了我們的教育對生命的漠視,反映了我們的教育“目中無人”嗎!在這種“目中無人”的教育中,學生學會了如何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可是,他們卻無力承受生活的挫折,無法理解生命本身存在的意義,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正是由於現代教育體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才造成了一系列家庭的和社會的悲劇。由此,學校和家庭都要加強對孩子進行有關生命的教育,讓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尊重和珍惜的態度,培養他們對社會及他人的愛心,使他們在人格和心理上獲得全面的發展。

作爲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教育他怎樣珍惜自己生命,以及關愛其他人!

《生命教育》讀後感7

安全總是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說:安全第一,比賽第二或者安全第一,友誼第二。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一些安全知識

首先,我們要學會交通安全。交通安全主要分爲兩大類:

1、紅綠黃燈要學會和看好。綠燈亮了往前走,紅燈亮了,停一停,黃燈亮了別亂走,這就是交通燈閃爍的規則。

2、過馬路做要左看看右看看,確認沒有車之後,按斑馬線走,不能嬉戲到鬧,也不能低頭看書,更不能跨柵欄或隨便跑動。這就是交通安全的主要法則。

我們不僅要遵守交通安全,還要知道一些生活中的的安全隱患,並且預防這些安全隱患的發生。經常有一些人因爲被生鏽的鐵給滑到了因此打了破傷風針,所以小朋友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不能拿一些鋒利的東西,否則會割傷,刺傷到其它小夥伴,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上面所說的,我們身邊的寵物也具有安全隱患。寵物雖然可愛,但在一些季節中他們的性格不怎麼相同。在春天時寵物們都很暴躁,夏天是他們很急躁,和人們一樣,它們也會生氣,所以最好不要把寵物們給惹急了,它們也不怎麼好惹。一些寵物的毛上有許多細菌,一不小心就會被傳染上疾病。所以我們要和寵物們安全相處。

最後提醒大家: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

《生命教育》讀後感8

近階段,我讀了《生命化教育》一書,作者是南京師範大學馮建軍教授。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原點,當下,我們的教育實際上多數偏離“生命”這一基點和核心。而衍變成“知識的教育”、“物的訓練”和“工具的鍛造”,而唯獨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直麪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長規律,潤澤孩子的靈魂,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

我們現在的教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多是一俊遮百醜,只要成績好,一切就都好。分數,似乎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偏重智力教育,事實上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傾向,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傾向。永無止境的練習,壓苦了無數的辛勤園丁和莘莘學子。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因生命而發生。

然而,這並非是牴觸所有的練習和考試,學習本身就是辛苦的。在學生階段,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他們必須學會忍耐,學會放棄,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的學習成績,就難以感受生命成長的樂趣。當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時,耕耘得以收穫時,學習的快樂纔會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我認爲讓孩子主動學習,讓生命成長自覺很重要。從被老師、家長強迫成長,變爲我要學習,我要成長,我不再是應付老師的檢查而去做練習,只有這樣,孩子纔會覺得學習不苦。我認爲成長應該是孩子自主的成長,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也在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實現目標,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作爲家長,影響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爲孩子做榜樣。我們的教育應該滋養孩子的德行,強健孩子的體魄,使學生成爲一個完整、幸福、美好的人。在學習中,讓孩子既看到學習的實在價值,又感受到生活的快樂,生命的意義。讓孩子們懂得愛自己、愛生命,並能接受挑戰,更好地生存。一個家長,最大的修煉,是培養自己愛自己、愛生命的熱情,以此影響和帶動孩子,去激發和喚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共同體,老師、家長、孩子成爲共同體,在班級裏,在羣內,一個影響一個,彼此互相學習,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作爲家長,我們有責任進一步向老師學習,向其他家長學習,針對孩子的潛能,遵循孩子的個性,認識孩子,理解孩子,爲他們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長。

《生命教育》讀後感9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用手寫出來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體實踐出來的好書。這些文字,沒有一句灰色的理論,在字裏行間,流淌着的是真摯的教育情懷與理性思考,因爲,沒有對教育的一種悲憫之愛,便無法讓教育成爲自己的宗教,沒有一種對師生的慈父般的情懷,便不可能有那種跨越時空的漫步和建設性的思考與策略。

我們懷着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尋教育的本真,引導教育的實踐:將生命融於教育,將教育融於生活,讓教育成爲生命的詩意存在,凸現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並以此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點。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徵是有限性、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獨特性及超越性。教育應依據生命的特徵,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促進生命的成長,引導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引導生命從生存走向存在。在這裏,原點,即爲“源”點,是出發點。但又不僅僅如此。它同時是核心,是過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麼,教育的原點是什麼呢?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引領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這種存在,並不單純在於“活着”,更在於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迴歸生命的本真,實現生命的靈動。因此,教育的一切都應爲了人——爲了人的生命的喚醒、激揚、涵養和完善,爲了人的生命的強化、淨化、優化和美化。當然,教育不能拒絕適當的灌輸、訓練和懲罰,但絕不能野蠻,甚至失去理性與人性。

從生命意義上說,教育更應該像陽光,溫暖心懷;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淨。因爲——孩子的生命美麗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讓這些花朵綻放得更加絢爛,細細地傾聽每朵花慢慢開放的聲音!

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爲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我想,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種葉的事業——平凡而偉大,教育的生命將會因愛而動聽!

《生命教育》讀後感10

世界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

“愛”這種東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見的,也可是看不見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因爲人是一種情感型的動物,它熱血而不冷血!教師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一個個有着鮮活生命,正在茁壯成長的學生。很多情況下,愛是一種特殊的動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創造新的奇蹟,創造教育的輝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教師對學生的愛理應是無私的,而這種純潔的愛,客觀上必然是會贏得學生愛的回報。每位學生都是充滿單純、善良、天真的品性,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會銘記於心,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日祝福,是感動、是欣慰,更是一種幸福!這就夠了,愛的教育,就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的愛後,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育是一種“良心式”的工作,我們絕對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來償還學生對我們的無止境愛。也許這需要用上我們的一輩子!

同時,教育還需要博愛,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無類”,“同在一片藍天下,孩子們應該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新課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白天鵝”要愛,“醜小鴨”更需要愛,唯有愛滿天下才能換來桃李芬芳。面對“後進生”一次次“舊病復發”,老師應該是寬容地就勢引導,把關懷和寬容作爲與學生溝通的法寶,堅信教育是一個過程,必須循序漸進,切不可一步到位。堅持用自己滿腔的熱情和信心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人心總是肉長的,總有一天,他們會被感化。在閱讀那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名學生的教育手記,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將來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欣賞,懂得讚美,善於交流,成爲學生成長的夥伴,成爲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和鼓勵者。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用手寫出來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體實踐出來的好書。這些文字,沒有一句灰色的理論,在字裏行間,流淌着的是真摯的教育情懷與理性思考,因爲,沒有對教育的一種悲憫之愛,便無法讓教育成爲自己的宗教,沒有一種對師生的慈父般的情懷,便不可能有那種跨越時空的漫步和建設性的思考與策略。

我們懷着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尋教育的本真,引導教育的實踐:將生命融於教育,將教育融於生活,讓教育成爲生命的詩意存在,凸現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並以此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點。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徵是有限性、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獨特性及超越性。教育應依據生命的特徵,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促進生命的成長,引導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引導生命從生存走向存在。在這裏,原點,即爲“源”點,是出發點。但又不僅僅如此。它同時是核心,是過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麼,教育的原點是什麼呢?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引領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這種存在,並不單純在於“活着”,更在於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迴歸生命的本真,實現生命的靈動。因此,教育的一切都應爲了人——爲了人的生命的喚醒、激揚、涵養和完善,爲了人的生命的強化、淨化、優化和美化。當然,教育不能拒絕適當的灌輸、訓練和懲罰,但絕不能野蠻,甚至失去理性與人性。

從生命意義上說,教育更應該像陽光,溫暖心懷;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淨。因爲——孩子的生命美麗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讓這些花朵綻放得更加絢爛,細細地傾聽每朵花慢慢開放的聲音!

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爲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我想,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種葉的事業——平凡而偉大,教育的生命將會因愛而動聽!

《生命教育》讀後感11

這個星期,我看了一本叫做《生命教育》的書,我的感想很大。

《生命教育》是一本教育我們生命是什麼的書。它分爲三個部分:1、生命的歷程。2、生命的尊嚴。3、生命的力量。我讀第一部分時,第一課是我們的身體,才知道原來我們的身體的結構是很複雜的,就像一個精密的機器,每一個器官和組織就是這臺機器的零部件,它們不分晝夜、互相密切地合作着。我還深入地知道了我是從哪裏來呢:首先是爸爸的精子進入媽媽的身體,然後精子穿越卵子的外殼,受精完成後卵子的外殼會硬化阻止其他精子進入,第七天新生命便誕生了,過了9個月,媽媽便誕下了我們。我不僅知道了這些,還知道了青春的密碼,聽了很奇怪吧,青春的密碼?難道我知道了長生不老的祕密?不是的,青春的密碼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青春期。嘻嘻,女孩子的青春期會面臨初潮,什麼是初潮?初潮是月經的一種。初潮過後,女孩子會臉色紅潤、乳房隆起,會變得更漂亮!哈哈,這是女大十大變嗎?說說其他吧,嗯,第十五課吧,太難忘了!

第十五課是說校園安全的,還有故事呢,是保護費:小學生小武回家的時候被一些人打了,那些人自稱是什麼幫派的,要收取保護費,小武不服氣找到了哥哥以前的同學小海,幫自己出氣,小海也是什麼幫派的人,最後兩幫派打起來,小武的胳膊也骨折了,小武家支付的醫藥費極多!這種事雖然沒發生過但也防不勝防啊!

《生命教育》真好看!

《生命教育》讀後感12

老師教了我們很多人生哲理,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雕刻的大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衛,都有一個與衆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大衛。我們都是爲了心中的那個大衛而奮鬥、而努力。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還未雕刻這個大衛的時候,在外人眼中這只是一塊很普通很普通的大理石,但是在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眼中,這塊大理石中就藏着一個大衛。在雕刻大衛的途中需要什麼?對了,需要耐心、智慧和想象力。就是應爲有了這些,我們心中的“大衛”纔會出現,纔會實現。這個“大衛”不分高貴貧賤,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敢想,那麼你就得敢做,你不試試怎麼知道能不能成功?

除了大衛,老師還教了我們很多學習的方法。比如學習累了的時候可以休息5-10分鐘,這樣既放鬆了自己,也不會讓我們討厭學習。你也可以做一個學習表,做這個的好處是今天你所要做的是都一目瞭然。老師還教我們了一種身體記單詞的方法。比如:耳朵上掛着一個咖啡,頭上頂着一個硬盤,鼻子夾了一個訂書機......除此之外,老師又教了我們一種方法。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把今天一天所學習的東西都想一想過過腦子,不然昨天剛學的東西今天就忘了,那多不好啊。

老師還問:“我們學校的老師有沒有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我們小聲的回答:“不打人了...”老師又問:“那老師都怎麼改變你們了?”這時我們班的馬雲龍高調的舉起了手。於是老師讓他去前面說說老師改變了他什麼。馬雲龍在前面嘀咕了半天我一句也沒聽懂。後來只見他說:“老師讓我從倒數第一變成了...怎麼說呢。反正不是倒數第一了,我很感謝老師。”其實他現在的狀況那可是名列前茅啊,只不過謙虛了點。......

看了《生命教育》,我懂了許多道理。你的大衛是由你自己定的,旁人怎麼也掏不走。

《生命教育》讀後感13

作爲一線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經驗,但由於理論欠缺,不能變成文字,使自我好的經驗不能與人共享,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再加上自我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說白了不是自我不行,而是自我教育理論不足,不能把自我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學校倡導大家讀教育類書,目的在此,期望大家爭做名師。基於此目的,利用休息時間,進取響應學校給教師的讀書計劃,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景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生命與教育》《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欣賞教育》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受益非淺。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明白,愛能夠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我盛氣凌人成爲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僅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我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當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教師的必須不能讓自我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我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僅如此,書中所供給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爲我們的教師管理供給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我怎樣以身作則,幫忙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期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到達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我能行,自我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

經過廣泛的閱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本事,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爲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生命教育》讀後感14

最近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揚生命》,我更加確信兒童的潛能無限,只要我們相信他們,給出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氛圍會激勵他,他們就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透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不是教師完成的。就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動的學。

人們習慣地把兒童看作是“一張白紙”,該書強調兒童不是“零起點”,每個生命都具有進階本能,如果我們能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個開放的、多樣性的發展環境,那麼我們的學生獲取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識中孩子們只有在老師講明白了之後,學生才能真正會做題。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後,我才深深體會到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哪怕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他們平時透過電視、電腦等接觸的內容很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一個字他可以說出好幾個詞語來,有的詞語甚至令老師吃驚。所以,孩子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老師一定要少講,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親自完成。

走近生本教育,走進生本課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導的高度的尊重學生,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以學定教、小組和班級中的交流、討論、教師適時的引領等,無一不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爲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爲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老師在學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領學生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課堂更使我領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學生的真諦,感悟到了兒童生命的燦爛,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又如現在的每一節課課前學生總能做好下節課學習準備工作,預備鈴一響他們馬上會喊出自己班響亮的口號,然後大家一起分享兩分鐘(經典誦讀或背誦等),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的面孔和專注的表情,我們老師更會激情飛揚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節課。

郭思樂教授曾說:“教師的導,應當把精力放在設計‘先做後學’,‘生會後學’的過程上,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先學”的習慣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自學預習一兩次或三四次也不能養成習慣,要持之以恆。行動的次數越多,習慣就越堅固,越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驗。我相信,用我們的耐心和恆心幫助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習慣,他們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以前我佈置的預習作業就是讀課文,在我眼裏預習的作用並不大,可是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後,我也開始嘗試讓學生準備預習本,每天系統的佈置預習任務,時間一長預習成了一種習慣,有時候學生會在課間提前問我今天的預習任務是什麼。

我們以教材爲載體,利用教材與學生共同感情學習中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進而學會生活,學會發展。課堂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存動力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誘發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質疑,鼓勵學生在閱讀欣賞感情。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相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該是一個“牧者”。教師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過去所認爲的“灌滿一壺水”。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教師點燃激情,讓課堂成爲學生燃燒學習熱情的舞臺。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個就是“拋秧啓示”,什麼是“拋秧啓示”呢?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一直以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層層,以爲付出得勞動越多,收穫就會越多。年復一年,人們照此方法辦理,但禾苗產量依舊。不知誰發明了拋秧的方法,農民把插秧改爲拋秧,卻能帶來豐收。初看起來,勤勞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悠閒的卻能帶來豐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實,插秧貫注了我們的豐收的意願,但破壞了秧苗的自由生長的自然規律。類比到教育上來,老師就好像插秧的農民,主觀意願很想豐收,但沒想到當我們強行對秧苗進行密植時已經破壞了自然規律。學生也一樣,他們是我們的秧苗,當我們將知識和行爲變成一些細密的目標以後,就會對學生提出細密的要求。殊不知,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並不領情。因爲,學生一般不願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範。因爲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於這些規範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爲宗旨的教育”。

是花,總有盛開的時候,即使花季已過,也會在合適的時機綻放一生最明豔的美麗。同樣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總有開竅的一天。因此,不要急於拔苗助長,只要提供足夠養分,然後靜靜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開放……耐心地靜候花開,更能體驗到教與學共同成長的真正和諧,也不能真實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簡單的“牧者”的幸福。

《生命教育》讀後感15

一樹繁花,可喜。一枝獨秀,可敬。只要認認真真地綻放過美麗,散逸過清芬,便不負在這個世界的行走。

花開需要季節的輪迴,喻示學會等待,學會順應天時;

花開必經風雨的歷練,喻示學會領受,學會逆境昂揚。

這是《懷抱生命的教育》的作者汲安慶老師引用巴金先生的一個比喻一一讓生命開花,也是我的體會之一。作爲老師,我們要教育所有的學生要學有所成,便是一樹繁花;我們也希望個別學生獨領風騷,引領班集體的發展,便是一枝獨秀。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已經體會到了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時間的歷練、思想的陣痛與昇華,纔會有所成就。

書中第54頁“已所不欲,要施於人”是我最關注的一篇文章。其中列舉的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不交作業,不尊重老師,違紀違規等等現象在我們學院也比比皆是,甚至更嚴重。在我們的教師中也存着管與不管的現象,有的熟視無睹,放任學生自流,所以上課時就是老師一個人在講,像是自言自語,學生在睡(玩),根本沒有互動,怎麼會有教育質量?而有的老師上課先花幾分鐘整理紀律,利用生動有趣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思想和目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再利用充分準備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完成課堂任務,使師生互動恰到好處,這樣的教育會事半功倍。我們大家都知道對學生管與不管是不一樣的,管多管少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非常贊同“已所不欲,要施於人”的觀點,因爲這個世界上,最不應該被嬌慣的是孩子。小錯就管,才能大錯不犯,老師管學生,纔是對學生最大的負責和保護,等學生長大了總會明白,嚴是愛,寬是害。校園之外沒有溫室,人生之中不應該如此荒廢,不要等到被社會和法律狠狠地懲罰了,才懂得追悔莫及。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寫過一篇刷屏文章《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他說,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是啊,有了管教,方知敬畏;有了敬畏,方知底線;有了底線,方知對錯。教育從來不是放縱,適度懲罰纔會讓教育真正變得有力量。我當然不是提倡恢復嚴厲的體罰,但是給老師管教的權力,給老師適度懲戒的自由,才能讓教書和育人真正統一起來。沒有幸福感的老師,教不出有責任感的學生。

事實上,我院的學生確實難管難教,但全國的技工院校不也都一樣嗎?我們要在工作中培養成就感,一方要把嚴把生源質量關,另一方面要把學生當子女一樣教育,更要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學生教育中對“熱火爐”理論的應用。“熱火爐”理論是美國行爲管理學家()麥格雷戈首先研究提出的,共有五個原則:

1、只要你敢碰它,“熱火爐”就燙你,而且當時就燙你。

2、“熱火爐”對誰都一樣,誰敢碰它就燙誰。

3、第一次碰到“熱火爐”就會被燙得很厲害。

4、“熱火爐”只燙你碰到它的那一部分,而不會燙你全身。

5、你不碰“熱火爐”,它也決不會燙你。我們老師要具有“熱火爐”應有的品質去溫暖關心、警示、教育學生,從而完成或者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們老師,尤其班主任不僅要有“熱火爐”發光發熱的情操去關心、影響、愛護學生,更應具有管理、教育、引導學生的責任。

我認爲“熱火爐”理論所應用的五個原則分別對應公正、公平、嚴格、正直、仁愛,這些都是我們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可以單獨應用熱火爐理論某個原則教育學生改正錯誤,也可以結合實際交叉應用熱火爐五個原則,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使學生既體會到班集體的溫暖而變得積極上進,也使學生敬畏熱火爐的溫度而嚴格自律。只有老師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課堂上,這個社會的學生才能更好的成長。

《生命教育》讀後感16

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現在談談我的感受。

伴隨着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爲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爲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爲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

作爲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教育他怎樣珍惜自己生命,以及關愛其他人!研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生命教育》讀後感17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感人的課文,題目叫《生命、生命》。

這篇文章寫得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飛蛾、小瓜苗、自己的心跳中體會到了: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學習中,我感受到文章寫得最好的一句話是: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對人生積極地態度是不可估量的,我們也該對生命負責。

我在生活中,到處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春天,小草從泥土裏倔強的探出頭,在陽光下展示出它的勇敢,它向人們訴說它擁有生命並珍惜和熱愛生命的方式。蚯蚓在地底下默默無聞的爲農民伯伯們翻土,沒有人體會到蚯蚓對生命的渴望,它的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就是最好的答案,這就是蚯蚓詮釋生命的方式。蠶破繭而出,需要的也是對生命的渴望和足夠的勇氣,而它做到的不僅僅是破繭而出獲得新生那麼簡單,更需要時吐絲的貢獻。那麼,到底是什麼讓蠶們不惜扭曲身體,還要吐出絲呢?蠶靠的就是對生命的渴望和勇氣。連小小的動物都有對生命的喜愛和渴望,那麼人類要怎樣詮釋和珍愛寶貴的生命呢?

讓我們好好珍愛有限的生命,讓它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生日聚會星期五,是我好朋友陳思璇生日。她邀請了一大幫同學放學後爲她慶祝生日,其中,就包括我。聚會的地點是位於人民路的百盛蜂。聽說,在百盛蜂吃披薩還可以自己動手做披薩,這讓我非常興奮、也非常期待。同學們懷着高興地心情來到了百盛蜂披薩店。

到了披薩店,同學們都搶着點自己喜歡的披薩,“來這裏就是吃披薩的嘛!”我想。最後大家商定,點了一份鮑貝披薩,還有一份水果披薩。在興高采烈的吃披薩的過程裏,同學們都喜歡相互搶飲料喝,還玩起了“圍攻鄭琰”遊戲,大家唱呀,跳呀,頓時,整家披薩店都回蕩着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終於到了製作披薩的環節,披薩師傅給我們端來了麪糰、芝士、果醬和新鮮水果。我和李玘看到膨脹的麪糰,第一個想到就是怎麼把麪糰給捏扁。我迫不及待的把麪糰使勁地按下去,裏玘也把麪糰捏成了三角形。披薩師傅告訴我們,製作披薩的麪糰不能捏扁,這樣不美觀。開始做披薩啦!首先抹上果醬,我拿起勺子就是一勺,幾乎一瓶的果醬全被我給弄完了。抹好果醬,再把新鮮的水果擺在上面,我用手抓了一把水果撒了上去,幾乎看不出到底像什麼,同學們說我做的是大雜燴,我開心的笑了。最後,放上芝士,每兩人一包芝士,還是我的動作迅速,抓起一把就放上去,陳思璇只拿到了一點點。終於大功告成,師傅把我們把成品都編上號,一個個的放進烤箱,大約過了數分鐘,披薩出爐了,我開啟一看,一個小娃娃的臉露了出來,“哇塞!”我驚訝地說,“我的看起來像大雜燴,烤好了一點兒也不像了耶!”我美滋滋的先嚐了一口,好好吃!很脆!披薩一下就被我啃得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我想帶回家給老爸老媽吃,讓他們也嚐嚐我第一次親手製作的美味披薩。

百盛蜂這個地方好好呀!即有美味披薩吃,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做。好期待我的生日快點到,我也要在這裏舉辦!去補習

這次的數學單元考試,我才考了80分,老媽對我的這個分數很不滿意,老媽看着我的試卷說:“徐韻小姐,你的心快要比腰還粗拉!”我爲此也非常的苦惱。

週六的早上,鮑楊洋來我家玩,吃過中飯後,就邀請我去她家玩,她說:“徐韻,你來我家吧!我家請了家教呢!今天下午來幫我補習,你也來吧!”我聽了十分高興,連忙收拾好學習用具,準備出發。

老媽聽說我要去楊洋家一起學習,給了我一些票票,讓我們坐三輪車。外面的雨下得可真大呀!一把小雨傘都撐不住。頑皮的小雨點穿過傘一直的拍打在我們的臉上。我和楊洋凍得起雞皮疙瘩。好不容易纔等來一輛三輪車。雖然是乘三輪車,可是沙啦啦的雨點透過車棚打進來,一路上我們可冷死了。

《生命教育》讀後感18

天色已晚,我坐在窗前閱讀《善待自己,珍愛生命》這篇文章,讀過這篇文章後,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篇文章從鄰居家的小妹喝下四包鼠藥想結束自己人的生命,但最終非常後悔說起,講了我和鄰居家的小妹在病中苦苦掙扎,但看着母親那飽含期待的目光,誰能狠心離去?我母親和她母親結伴帶我們出入大小醫院。因此最後,我們更多時候想,既然痛苦離不開我們,我們爲什麼不能讓快樂點綴我們的生活呢?

也許更多的時候,堅持是最重要的。正如文中所說,“讓我們選擇堅持吧,無論怎樣,讓我們帶淚微笑,去感受生活,努力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在我們的生命中無率受到什麼挫折,都要用笑去面對生活,快樂永遠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快樂的一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笑,用笑和堅持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善待自己吧。

這樣珍惜生命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海倫凱勒,她在19個月大的時間就失明失聰了,但她非常樂觀,抓緊時間學習,考上了哈佛大學。

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患有嚴懲的肌肉萎縮症,使他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不會走路,他同樣非常樂觀,甚至還有些調皮。有一次,他與英國王子會面時,他爲了“炫耀”自己,不用人幫他推輪椅,自己推着輪椅往會議室“走”去,由於他只有一個手指頭能動,所以控制不住輪椅,結果紮了英國王子的腳趾頭。他自強不息,雖然高度殘疾,只有大腦和心臟還在運動,但他微笑着面對生活,被譽爲現在在世的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18世紀最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他的作品幾乎涉及了當時的所有音樂體裁,被尊爲“樂聖”、“交響樂之王”。可是,在他是受歡迎的時候,突然開始耳聾。但他堅持與病魔抗爭,最終,他用笑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成了名揚四海的音樂家。

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相輔而成。雖然有些事我們避免不了,我,但我們要去善待自己,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刻過得充實,讓生命之花永遠快樂的綻放!

《生命教育》讀後感19

有人說:讀一本書後忘了所有的東西之後還記得的就是書的精華。寒假期間根據學校安排閱讀了有關“生命化教育”類書籍和文章,我捧起《生命與教育》品讀起來,沒有完全逐字逐句的進行閱讀,翻了個大概,對於心悅的章節進行認真琢磨品悟。最終感覺這本書給予我最深的就是:授受知識,開啓智慧,激發心靈,迴歸教育本位。

讓教育迴歸生命的教育的呼聲現在國內很高。我們現在的教育僅僅停留於書中知識的傳授,忽略掉書帶給我們的深層次的思考和意義。如:爲了迎合社會當下家長、升學的目的,教學中老師在佈置學生作業很少思考學生做作業的感受。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的中國真的能接受生命化教育的洗禮嗎?作爲教師,怎樣落實《生命教育》,打造生命化課堂是工作的關鍵。怎樣的課堂算得上是生命課堂?理論上講,生命課堂可以這樣理解:

A、在以人爲本思想指導下,追求以人的發展爲本的一種教育理念。

B、生命課堂是以學生爲主體,課堂爲陣地,開展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動。

C、生命課堂既是教師生命活力的展現;也是學生生命活力的激發;更是教師生命活動與學生生命活動的有效交往。

具體來說,“生命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呢?

(1)“生命課堂”應該是教育教學目標全面、明晰的課堂。

(2)“生命課堂”應該是學生喜歡的課堂。

(3)“生命課堂”應該是激情澎湃、生動活潑、和諧發展的課堂。

(4)“生命課堂”應該是教學預設巧妙、課堂生成精彩的課堂。

(5)“生命課堂”應該是高效或有效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是孩子成爲有教養的人。就要讓他們有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教育學方面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於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和幸福。

老師們,我們反思在您的課堂上孩子有歡樂嗎?你的課堂上孩子激動嗎?你的課堂上孩子的心靈震撼了嗎?孩子的眼睛靈動嗎?我們自己感覺到生活的美好了嗎?我們的課堂是否流淌生命的靈性、激盪生命的潛能、飛揚生命的人性?

“‘生命課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爲了知識而教學,而是爲了人的發展而教學。”是以關懷人和發展人爲出發點和歸宿,具有:

1、人文性。

傳統的“知識課堂”是知識至上的課堂,爲了片面地追求知識而根本無視“人”的存在。與之不同的是,“生命課堂”以人爲本,關注師生的生命,追求終極關懷,以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爲終極目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旅途中充滿生命活力的部分。在生命課堂中,師生作爲完整的人,分別向對方真誠地展現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動的交往過程中觸動着彼此的心靈,實現着真正的教育。此時的課堂教學充滿着激情,閃爍着智慧,涌動着靈感;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思維的跳躍;實現着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養成。

2.動態性。

課堂總是處於一種流變的狀態。教師與學生的心態在變化;知識經驗的積累狀況在變化;課堂的物理空間也在變化,這無疑是對師生智慧的挑戰,要求師生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形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爲,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將自己獨特的不可爲他人所取的智慧融入課堂中,從而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和創造性的學習,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爲創造者的尊嚴和快樂。與“知識課堂”那種靜態、模式化不同的是,“生命課堂”是師生共同探究知識、課程生成和建構的課堂。教學內容不再是“鋼性”的,而是透過師生不斷建構生成的。學生知識的獲得是積極主動的建構生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不再墨守那種“預定教案——執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封閉流程,而是共同創設以知識生成爲中介的交往情境,在交往中就“共同文字”生成的不同意義進行闡釋與交流,促進知識意義的建構和活動主體的發展。

3.和諧性。

課堂中的師生作爲一個個充滿情感、活力、個性的生命體,他們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都應該充分尊重對方的人格、情感,自由地進行交往對話。

與“知識課堂”那種專斷失諧不同的是,“生命課堂”強調民主和諧。在生命課堂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能夠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平等對話者、溝通者、引導者、互動者、意義的建構者。師生之間再沒有壁壘森嚴的`藩籬,他們可以民主地進行理性的對話和協商、討論各種感興趣的話題。教師不再是“話語的霸權者”,師生都有資格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參與對話和討論。師生雙方坦誠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積極探究、不斷進取,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學的樂趣,共同實現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昇華。

敬愛的老師,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讓我們一起用愛澆灌,用心培育,靜待花開!

《生命教育》讀後感20

認真讀了劉校長推薦的《生命與教育》,對其中的很多內容感慨萬分,選擇一二,談談我的感受。

一、認知與情感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腦的機能定位是皮層下結構,認知的定位是大腦皮層中的新皮質。認知與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所比喻的,一個人用兩個並排的梯子爬牆壁……一個梯子代表認知行爲和認知目標,另一個梯子代表情感行爲和情感目標。這兩個梯子的構造,使一個梯子的每一級正好在另一個梯子的每一級的中間。透過交替的地攀登這兩個梯子——從這個梯子上的一級踏到另一個梯子上夠得上的一級——就有可能達到某些複雜的目的。

讀到這兒,咀嚼一番,覺得說得太好了。我們的教育不能只從學生的認知方面着手,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完全是大量的知識,還有情感的教育。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也在這樣踐行着,但是沒看這本書之前不知道這樣的理論指導。比如,我們的班隊課每週不落地進行文明禮貌和情感上的教育,每個可以用來激發孩子情感的節日都不會被我們錯過,帶着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在語文教學中,也會見縫插針地進行情感教育,只有這樣,學生的發展纔是全面的,纔會達到真善美、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二、自主與自由

生命不僅是全面的、和諧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自主和創造是人的天性。所謂自主意識,即自覺到我是主體的意識,是作爲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形式。人的自我意識與生命發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動發展、自我創造成爲可能,這是人生命的獨特之處。

生命是自由的,關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須凸顯生命的靈動。靈動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們高度尊重兒童,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過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被迫服從。教育家盧梭早給我們以啓蒙: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細細讀來,這一部分和我們學校正在倡導和實踐的自主習得教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學習中,以學生作爲主體,以學生的習得結果作爲考察一堂課的標準。在學習前,我們在讓學生預習時,就要求他們學會就課題質疑,然後透過預習解決一部分疑問,然後帶着剩下的問題進入課堂,這樣學起來學生會覺得學得就是自己提出的問題,積極性高,習得的結果也相對會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業,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獨特的,致力於生命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造地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我們教師也要與時俱進,爲了這個神聖的使命而奮鬥。

《生命教育》讀後感21

拜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不斷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馮老師之間的差距,我想只有這樣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讀《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爲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爲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所以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馮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爲然的結論!所以馮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這讓我想起,我們班的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家庭變故失去了親人的關愛。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回答問題總是低着頭,聲音只有自己能聽到。有時因爲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大打出手。我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就每天找機會和他談心,瞭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並及時幫助他。我發動全班同學都來幫助他,漸漸得他和同學關係融洽了,話也多了,成績直線上升。最難得的是,他現在能主動幫集體做一些打掃衛生、修補桌椅之類的公益勞動了。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生命教育》讀後感22

《生命與教育》這本書,我是懷着感動的心情讀完的……

在當下做一名學生競爭多大,他們天天揹着沉沉的書包來上學,放學後還要參加這個興趣班,那個輔導班,週六週日也沒有空閒。對此,我們和家長更多的是無奈,社會競爭就是這麼殘酷。我經常在想,這就是孩子們的生活嗎?他們能不能活的更輕鬆點?能不能更健康的成長?有幸讀到《生命與教育》,它給了我很多啓示……

這本書的前言就深深吸引了我,馮建軍教授在書中寫道:教育源於生命發展的需要,而長期以來教育卻遮蔽了這種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異化爲知識、技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這讓我強烈的感覺到作者對過去教育的批判和對現代教育的理解。是啊,我們之前的教育和現今普遍存在的現象莫過於此,特別是當下。我們爲什麼教書育人,我們怎麼教書育人,我們已經教書育人了嗎?書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帥期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螢照。所以,點化和潤澤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點》中,我體會到馮教授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類生命的雙重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爲的。所謂自爲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爲。要實現自爲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這種存在並不是單單在於活着,而更在於如何突現生命的價值,迴歸生命的本真,實現生命的靈動。因此,對生命來說,最基本的原點便是教育。教育對人的生命來說,確實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馮教授在書中歸納出生命化教育的四個特徵: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面對這16個字,我們能做到多少?如果我們能把這四個特徵切實的融入到教育中去,那麼,我們的孩子必將是更健康的!所以,這每一個特徵,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者去身體力行。

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羣羣具有鮮活生命的個體,他們雖年齡小,但他們也一樣有自尊,在人格上,我們是平等的。《生命與教育》這本書引導我們去思考怎樣纔是尊重他們,怎樣纔是真正的愛他們,怎樣才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幫助。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體味、感悟的好書!

《生命教育》讀後感23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爲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爲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透過廣泛的閱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 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爲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生命教育》讀後感24

寒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在本書的前言——“迴歸生命的教育”一章中,能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對過去教育的批判與對現代教育的理解。馮建軍教授在書中寫道:教育源於生命發展的需要,而長期以來教育卻遮蔽了這種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異化爲知識、技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誠然,我們之前的教育和現今普遍存在的現象莫過於此,這就需要我們現在的教師在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生涯中畫上一個問號。

我們爲什麼教書育人,我們怎麼教書育人,我們已經教書育人了嗎?書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帥期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螢照。所以,點化和潤澤生命乃教育之核心。”馮教授在書中歸納出生命化教育的四個特徵: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這每一個特徵,都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者去身體力行。同時,他還列舉了關懷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也是一線教師走進生命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記錄生命足跡的最佳方法。

生命化教育是一次“尋找教育改革與教育自身的內在動力與內在尺度”的自覺努力,就是“喚醒教師的生命意識,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諦”。關於教師的“人的真實生命的復歸”,張文質先生曾提出個很有意思的命題,他說:“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師生命的幸福”。他由此而對傳統的教師觀提出了質疑:“不要認爲教師這個職業就是‘蠟炬成灰淚始幹’,這種比喻是很可怕的”。這裏存在着認識的誤區,把教育僅僅看作是“付出”、“給予”,是教師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時更有“收穫”與“回報”。而中小學教師,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裏,它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生命存在方式,它的特殊性在於,教師的生命與兒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與互動,而後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爲純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種可能性的一個階段。《生命教育》是面對生命,遵循生命特徵,全面提升生命質量和品味的教育。我們必須的本體構成和生命特性爲依據作出相對應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生命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細心與耐心,熱心與激情,關心與愛護是教師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

生命化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愛的藝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愛是師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礎,是師生關係融洽和諧的基本保障,保持長久的愛可以協調和減少個人,師生之間的敵對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

愛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所以馮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生命教育》讀後感25

假期,我讀了《被生命溫暖的教育》一文。讀完了整篇文章,我的心靈不禁被文中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掀起了陣陣漣漪,使得我對我們的教育,對“《生命教育》”的意義進行了一些思索。

目前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問題,特別是關愛心、責任心、價值感、誠信意識的缺失。我覺得只有關注學生生命個體的發展,注重“《生命教育》”,才能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內在良知,才能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

一、學生的生命體驗是教育的起始點。

對於學生來講,教育應該植根於生命個體發展的需要。生命發展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必須要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關注生命,不僅意味着關注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的本質在於生命的成長,在於培育獨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生命個體。只有將對人的認識與理解置於生命之中,將對人的教育落實在促進每一個鮮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長之中,纔可能真正實現以人爲本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生命個體,是一個不斷髮育、成長的生物體,一個不斷獲得經驗、知識與發展能力的社會人。人和動物的最大不同,就在於人的生長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的發展的未完成性也使得人具有了無限發展的潛能。少年兒童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個性品質發展的黃金階段,最具有發展的潛能,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因而,教育者必須把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一個發展中的人來看待,尊重學生成長中個人的願望、意志和需要,引導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才能使他們得到精神的滿足和道德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

二、學生的生活是教育的廣闊世界。

當前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脫離學生現實的生活、跟不上現實社會的急劇變化。學生既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體,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部分。使生命自由生長最肥沃、最鮮活的土壤應該是生活。教育如果不與社會生活接軌,不考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就無法真正落實教育的價值。要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境中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不斷髮揮潛能,努力開拓創新。行之有效的教育並不是課堂上的幾節說教、課外的幾次活動所能完成的,還需要教育者在實踐中細細體味與把握,把課堂上的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生活爲根本。把教育放到現實的生活情景當中,才能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教育與他們息息相關,才願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爲,從而加以改進。只有根植於生活之中,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學生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才會覺得真實、親切,才能懂得道德意義的存在。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直擊生命、震撼心靈的教育。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是有些底色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生命個體,開啟學生心靈的視窗,走進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導其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這也是實現教育終極目標的關鍵。

《生命教育》讀後感26

接觸生本教育已經好幾年了,在這幾年的時間裏我由開始的懵懂,到熟悉部分理論知識,到後來在課堂上的親自實踐,越來越覺得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淺;在課堂上我也由以前的“傳授者”變爲“引導者”、“協助者”。這段時間我再次拜讀了郭思樂教授寫的《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讓我對生本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書中“教師觀:生命的牧者”中提到牧者不去包辦羊羣的食物,而是把羊羣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他們自由地吃草,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羣,又尊重着羊羣的獨立的生命活動。相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同樣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爲了學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動,其管理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灌滿一壺水。這就需要教師從“拉動學生的縴夫”轉變爲“生命的牧者”。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成爲學生生命的牧者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一、我們應把教師的角色應定位於“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爲‘引導者’、‘協助者’,主要工作必須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爲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爲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 “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爲‘生命的牧者’。”

二:我們應該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最終才能發展學生。

近日看了這樣一則故事讓我深受啓發,大有醍醐灌頂之感,故事是這樣的:

日內瓦湖前面有一條隧道,人們開着汽車穿過隧道,隧道管理者在隧道入口樹立了告示牌,要求司機即使是白天也要亮燈。但是,從隧道出來,許多人都忘記關燈,這樣,他們停下一段時間後,汽車就沒有電不能打火了。面對司機的抱怨,管理方想在出口處也樹一個牌,要司機們“出隧道後關車燈”。但這樣寫顯然是不夠的:晚上司機看到這個告示也要關燈嗎?這樣一來,告示就要寫上多種情況:白天如何,晚上如何,下雨和陰天又如何。可是,司機如果要看清這麼多條文,車早就衝進日內瓦湖裏了!寫少了不清楚,寫多了看不清。後來,一位管理人想出一個辦法,只在告示牌上寫一句話:你的車燈還亮着嗎?於是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故事蘊含的哲理是,原來的管理者沒有想到自己服務對象的生命性,只想到“我告訴你”,而後者則依託了生命,讓它的生命機制起作用,從而使事情變得簡單而高效。

以這則故事爲鏡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前者不是自己以前的真實寫照嗎?在進行生本教育以前我一直認爲把教材講解得越細緻,學生的疑問就會越少,學生對知識就會學得越深刻,所以我教不厭細,讓學生亦步亦趨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當看到學生們在聚精會神地仔細聽着我內容豐富而又生動的講解時,心裏很是坦然,學生也都自認爲明白了、理解了。可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我講的東西複述一遍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卻是一知半解,對知識沒有清晰的理解;要求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更是一頭霧水,找不到方向。就像故事所蘊含的哲理一樣,我也忽視了學生的生命本能,沒有把學生當成有靈性的生命來對待,爲學生想得太多,講得太細,小心翼翼地保護着他們,幾乎不讓他們碰到困難,這反而使學生變得麻木,不會思考,不會自主學習。

我們應該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最終才能發展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的行動,才能解放自己,放飛學生。我很讚賞郭思樂教授的這句話:教師應該是生命之牧者,而不是縴夫。

再次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爲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這些理念,落實在行動中卻還有距離。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提出學習的主體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教育》讀後感27

學校爲了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推薦大家閱讀生本教育的相關書籍。我首先閱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這是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續,洋洋灑灑380多頁,從教育觀、兒童觀、研究法、教學觀、基礎觀、課程觀、教師觀、生態觀、德育觀、評價觀、根源觀等方面,從理論層面,詳細闡明瞭“生本”的核心理念,並且還列舉了大量的生本課例,及許多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後所取得的優異成果。無疑,他們的成功,學生的優秀,是吸引我們去探究“生本”課堂的直接動力,可一種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的轉變,首先要從理論上重新武裝自己,才能切實有效的開展相關活動。

本書中,郭思樂教授強調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爲了學生自主有效地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一點一點地教,要他們亦步亦趨,教不厭細,把學生看成需要拉動的逆水之舟,而我們則成了“縴夫”。

其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生活。”反觀自己,只得羞愧地說:“我這方面的能力幾乎爲零啊。”需要反思,轉變的地方很多,學習更是刻不容緩。在學科大組長的帶動下,我開始嘗試“生本”課堂模式,當然,萬事開頭難,初次嘗試的結果是苦澀的。小組合作的過程讓我很苦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不斷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教育》讀後感28

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較以前的課堂教學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總感覺缺少某些重要的東西,束縛自己不能大膽、很好的突破常規的教學。

在讀《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時,讓我認識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促使課堂依賴於學生、信任學生。例如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很好的讓學生切實展開討論,怕的是影響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就教學重難點放手,怕的是學生出現錯誤等等。這樣的心理出現課堂上不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調動起來。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介紹進行生本教育關鍵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學生,把學生當成自我教育的資源,以啓發爲主,從關愛入手,讓調皮學生感到慚愧,從內心激發他們改正缺點,積極向上的願望。實踐中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不被考試成績、眼前的一點功利所左右;要教師徹底放手,不被教科書、教學任務的完成牽着鼻子走;需要教師大膽取捨,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需要教師認同學生、欣賞學生等等。

取得好成績,人們還有一種頑固的思維習慣:我們只想用老辦法,如果老辦法不行就更加變本加厲的用老辦法。最常見的就是日常教學醉心於題海,而忽視基本的和人的生活與思考密切聯繫的部分,學生做題一旦出錯,我們就不斷地加題目,永遠把做對的希望寄託在下一道題目上。結果,一個錯誤產生一串題目,這樣就產生了更多的錯誤和更多的題目,們很少反思學生對於基礎部分的理解有什麼問題。相信老師們的這種心理和這樣的做法還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類似明明做過這一題目或上課講過學生還是出錯的現象。仔細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師不能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沒有做到相信學生自己能學好的原因。導致教師自己苦口婆心的講解、辛苦的蒐集題目但是學生卻不領情,不能利用教師辛苦的勞動取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做到相信學生的潛力和智慧,真正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生本教育的課堂,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的學爲中心,不再過於強調教師的教。在日常聽課、課堂評價中,教師們不再特別關注授課教師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關注課堂中學生的學的情況。只有學生真正投入學習、不斷產生種種思維碰撞的課堂才真正吸引我們,才能看到學生興奮的臉龐。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還是存在“教喝水”的現象。“教喝水”的故事是這樣的:本來你想喝水,那麼拿起礦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爲你對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現在將定你鄰座的老師對於喝水沒有生命的需要,也沒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於是你把它變成教材,進行講解,最後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想必是“順時針和逆時針”,而第n章則想必是水瓶應該舉到什麼樣的高度………然而,鄰座聽得十分疲憊,考查起來他可能僅僅是60分,而且,可憐的他想用你教的辦法喝水的時候,竟然不會喝了。當看到這一點時,我不禁笑起來,但慢慢的又進入靜靜的思考中。我們總以爲學生懶、學生不好教、學生不會學、學生學不好等等,而以教爲本的課堂出現了學生上課走神、開小差甚至睡覺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把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了,我們把學生當成了一無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實驗學校的實踐證明:學比教快、學比教直接、學比教到位,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去關注過,我們習慣了教,因爲我們教師對於自己的掌握知識是胸有成竹的,總想將自己的這些讓學生知道,這樣才能更好發揮教師的作用。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這樣給教學進行定義: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支援下,激揚、強化、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就這一點我們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依靠學生的學習行爲,充分調動學生這一重要資源,達到提高學識的目的。

《生命教育》讀後感29

俗話說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穫。這段時間有幸接觸《教育激揚生命》一書。讀完此書,感觸頗深。

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爲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爲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爲“生命的牧者”。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爲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即使已具備了這些理念,要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還是存在距離的。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