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蘇武傳》

《蘇武傳》1

 【學習目標】

1.歸納竇娥的性格特點,認識到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劇產生的根源,感受《竇娥冤》悲劇的美學價值

3.概括該劇的主題

 【重點難點】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手法的運用與理解。

 【知識積累】

1.詞類活用

A.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壯)

屈節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屈,使……辱)

誠甘樂之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樂)

B.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鬥兩主 (鬥:使動用法,使……爭鬥)

C、名詞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着)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 :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擡)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爲降虜於蠻夷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爲降虜”)

(3)何以汝爲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爲”)

(4)子卿尚復誰爲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爲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信義安所見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爲“信義見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爲“亡罪夷滅者大臣數十家 ”)

B.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漢所望也。(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課堂探究】

學生活動一:理清情節脈絡,給各部分添加小標題

學生活動二:文章並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蹟,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爲什麼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麼?

學生活動三:李陵勸降對蘇武形象的刻畫有什麼作用?文章裏個性鮮明的其他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徵。

學生活動四:在第三、四段的敘述中,主要體現了蘇武的什麼精神?結合課文談談作者是如何體現這種精神的?

《蘇武傳》2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爲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後月餘,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爲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衆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爲兄弟;今不聽吾計,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爲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爲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爲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7. 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收 系張勝 收:逮捕

B.(虞常)私候勝曰 候:拜見

C.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陰:陰謀

D.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坐:定罪、治罪

8.比較下列兩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欲因此時降武 ②君因我降,與君結爲兄弟

③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④後雖欲復見我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9.下列句子加點詞的活用現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一項( )

A.因泣下霑襟 B.欲因此時降武C.屈節辱命D.反欲鬥兩主

10.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的一項是( )

A.蘇武出使匈奴,是在漢與匈奴關係有所改善、矛盾有所緩和的時候,本不該有危險,然而張勝私下支援虞常等人的活動,導致了蘇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淪落匈奴,但並沒有忘記漢朝,他伏弩射殺衛律的行動,完全是出於愛國之情。

C.蘇武的自殺舉動,表現了漢使寧死不屈的凜然正氣。

D.衛律使盡了威嚇、利誘、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終沒有動搖蘇武對國家、對民族忠貞不貳的崇高氣節。

11.把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⑴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⑵虞常果引張勝。

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參考答案

7.C 8.B9.A10.B

11.⑴張勝答應了他,把財物給了虞常。

⑵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

⑶白白地把身體給野草做肥料,誰又能知道呢?

參考譯文

單于正要派使節護送蘇武等人回漢朝的時候,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後來又跟隨浞野侯陷沒在匈奴,以及衛律所帶領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爲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賜。”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一個多月後,單于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餘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發了這件事。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單于派衛律審理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纔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于,又該用什麼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

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着,還有什麼臉面回到家鄉去呢!”說着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後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踩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恢復氣息。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蘇武擡回營帳。單于認爲蘇武的氣節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問候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後,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判處死罪。單于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麼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準蘇武,蘇武巋然不動。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于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律說:“你透過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爲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後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 蘇武痛罵衛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裏做投降的奴隸,我爲什麼要見你!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鬥,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災禍,將從(殺死)我蘇武開始了!”

《蘇武傳》3

教學目標:1、積累文中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2、藉助工具書讀懂文章內容;瞭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3、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積累文中的實詞、虛詞和句式。在對比中分析蘇武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預習準備:

1、查閱有關資料,瞭解文章背景

2、預習課文,大致疏通文意二。

課堂教學:

1、學生簡介背景:教師掌握: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爭,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時間爲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勢大大削弱之後,表示願意與漢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並迫使他投降。《蘇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蹟,熱烈頌揚了他在敵人面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飢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的浩然正氣,充分肯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2、作者介紹: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後漢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爲章句,舉大義而已”。其父班彪曾續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後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在《後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後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爲蘭臺令史,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於獄中。《漢書》中的八“表”與“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續成的。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模仿《史記》,但略有變更。全書有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漢高祖,止於王莽,記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史實。《漢書》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爲標準,如對陳涉、項羽加以貶抑,即是顯例。歷來《漢書》與《史記》並稱,史學家劉知幾說《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史通·六家》),則是其特色。

3、生讀課文,標註重點實詞虛詞。

4、以小組爲單位交流學習自己不懂的內容。

5、合作討論班固是怎樣用對照、映襯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在出使匈奴之初,與副使張勝的對照。在威逼利誘之時,與叛徒衛律的對照。在以情相勸之時,與降將李陵的對照。

6、以班級爲單位,交流補充。

四、佈置作業:賞析《蘇武傳》中的人物形象。

《蘇武傳》4

我覺得近來自己越發懈怠了,一上午的時間備課,居然沒有弄完,中午又加班才把第一課時準備出來。而且教學效果也不好,他們該會的都沒有掌握。主要原因是我對於他們預習情況沒有準確的瞭解,只是想當然地覺得他們都知道該看什麼,記什麼。看來,以後應該在語文預習的時候多加指導,不然的話真是事倍功半了。

最近情緒一直不大好,可能是事情多的緣故,總是會因爲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也間接影響了上課的情緒。這樣真不好,我要試着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惡劣情緒控制我。

這段時間和班裏的同學也沒有好好溝通,想想自己真是太過分了。

爲了提醒自己改正,以後:

第一, 提前兩天備課,充分備課,備課充分。

第二, 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注意和班裏學生的溝通方式,戒驕戒躁。

第三, 要及時反思。

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卻不改。從明天起,做一個認真努力的人!

蘇武傳因爲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內容的深奧,讀來實屬不易,又缺乏廉藺列傳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篇文章的激趣點是教學的重點,我細細讀來,最終將蘇武其人作爲學習的重點,蘇武將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氣節上,即使生活的磨難接踵而來,匈奴軟硬兼施,前有衛律以高官厚祿牛羊滿山作誘惑,後有刀劍加身相脅迫,但蘇武巋然不動。如果能引導學生深刻品味蘇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爲作文的素材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課廉藺列傳課後有道題是太史公評價藺相如的,我突然靈機一動,用來評價蘇武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要死了表現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難事,而是處於死亡的境況之下是很難的,也就是怎樣對待這個死纔是難事。我將這句話作爲全文的綱來梳理全文的情節。

當蘇武知道張勝涉及謀反之事後態度是不願屈節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殺身成仁,面對衛律的審訊,二次以死明志,這是蘇武兩次主動將自己置於死亡的境地之中,體現的是面對死亡的一種無畏勇氣;

敵人軟的沒有得逞,便來硬的,張勝在敵人的刀劍下屈節投降反襯出蘇武不爲所動的高風亮節,敵人將其放逐在北海無人之處,斷絕其飲食,蘇武齧雪咽氈毛以求生,牧羊時刻手握節符,這可以說是面對死亡的另一種意志考驗,對此刻的蘇武來說死亡不是難事,難的是將自己的一種氣節堅守到底,平常人會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敗下陣來,或許會用死亡結束自己,但蘇武選擇不死正突顯了他與衆不同的意志與追求。這期間還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勸降,但均是對蘇武人格的一種張揚,一個人一定時期有一種理想不難,難的是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抱定一個理想。前不久曾看過林則徐的一篇文章,“苟得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當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雷厲風行虎門銷煙,抱定的是爲國爲民的思想,位高權重時對國作貢獻也許並非難事,難的是當林則徐被流放到偏僻無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蘇時還能爲當地百姓造福,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着爲國爲民的理想,這就是一種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厚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武和林則徐是一樣的,用他們兩人反觀當下浮躁的社會會引發我們自身的思考。當我們將這樣的蘇武引領到學生心中時,學生怎能不被蘇武打動呢?至少我自己對蘇武的體認加深了。

《蘇武傳》5

失落的貝加爾湖

——讀《蘇武傳》有感

十九年的執着,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堅守!

十九年,天之蒼蒼,地之茫茫,芸芸衆生又有多少個十九年呢?蘇武卻以十九年之久的歲月抒寫着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蘇武這樣的人吧。

度揚沙,過北疆,駝鈴聲聲歌胡疆;左牽馬,右擎旄,忠使迢迢過沙場。茫茫的貝加爾湖邊,有一位持着漢節的長者,頂着風雪,啃食草皮,牧放羊羣。公羊育兒,誰都知道這是一個笑話

可誰也不會笑,因爲他昭顯的是民族的尊嚴,民族的不屈,民族的氣節。十九個春秋,幾度風雲變幻,漢朝帝王換代了,南方的人們也將遺忘了,手握的漢使節杖也褪色了,但這位老人的本色絲毫不改,他心中的熱情依然如火般在熊熊燃燒,溫暖了北方的那片冰雪大地,溫暖了他身邊的貝加爾湖,也溫暖了一段冰冷的歷史。

他的執着,張勝不懂,衛律不懂,李陵不懂,單于也不懂許多人都不懂。但他的執着使李陵這些人倍感羞愧,他的執着使單于深深震撼,他的執着使民族牢牢銘記,他的執着感動了我們,乃至歷史。這是蘇武的十九年。

那麼,你我的十九年呢?

在踏入高考場時,也將是邁近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十九年之際;那時,你我的十九年又到底抒寫了什麼呢?

也許,高考不能決定你我的一生,但它無疑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它必將影響我們往後的路。十九年的青春,彈指一揮間,你是否有自己生命的最淋漓的表現?

現實是,有多少人在溫柔鄉夢中沉醉,有多少人在虛度年華中沉淪,有多少人在挫折磨礪裏趴下了……如此,再多的十九年,也是毫無意義的浪費!失落了執着,失落了追求,失落了堅守,也就失落了生命的價值,黯淡了人生的光華!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斗轉星移,歷史沒有忘記蘇武,正因爲蘇武那光輝的十九年。蘇武離開了貝加爾湖,回到他夢裏千百遍回望着的家,貝加爾湖失落了一位風雪中的牧羊人,可這失落換來了蘇武的璀璨,挽回了一部民族節氣的光榮史。

讓我們挽回那失落的精神吧!挽回蘇武般的執着追求,挽回蘇武般的堅持不懈,挽回蘇武般的忠貞不渝蘇武不只是一位歷史名人,還是一座精神豐碑。我們應將他不朽的崇高品格傳承——傳承其堅毅,傳承其勇敢,傳承其執着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堅忍不拔,披荊斬棘,勇攀高峯。

蘇武在艱苦卓絕的十九個歲月裏堅守着而沒有迷失自我,沒有失落精神;讓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十九年裏給自己立一個堅定的人生座標,去收穫一個不悔的、光芒璀璨的十九年!

蘇武傳讀後感500三

回望着漢室的繁華似錦,我凝眸在北海里你那拿着旄節的身影,如此單薄。

經歷了多少風霜,多少歲月,你的額上被深深刻畫上皺紋,你的鬢角,不知何時已經摻雜了白髮。

而你的眸依舊是那般神采奕奕,時刻回望着你的大漢土地。

19年的歲月,你與羊爲伴,冰天雪地裏,你手持旄節,站成一座流傳千古的豐碑。

現在的人們依舊仰望着你,你傳照千古的神采,你挺直的腰,每一點都讓人很深的敬仰。

我在千年之後的今天懷念,你在那裏是否安好?

一度想踏步走過你生活了19年的荒涼的土地,去感受一下你的艱辛,真真切切的去感覺你的溫度。

不知道何時你的身影已經可是夢縈,只可惜跨越了千年的時光,讓我們無法越過。

深深的刻寫你的名字,在血脈裏融入那些風霜雨露,看着荒蕪的曠野,深深地凝思着千年之前的你。

看到大漢尋你的足跡,我欣慰的淚流,你的大漢王朝沒有拋棄你,沒有不顧你的生死。

在茫茫的北海,他們一路尋來,你終於回到了闊別19年的家。

雖然妻子兒女已經成爲別家的,可你在意的只有你的大漢天下的安康。

青絲出使白鬢歸。

你的美好年華被無情的摧殘殆盡,你的眉角還是那麼堅毅,你的精神依舊那麼矍鑠。

你沒有被流言蜚語擊敗,你不在意那些譏諷你牧羊的人,你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爲天下正義、公道說話。

你的精神讓我們後人感慨良多。

靜守月光,一次一次灑滿眼前的世界,清冷冷的似你的眸子,從歷史的縫隙裏折射出震撼心魄的感動。

不知道對着星空的呢喃,你是否在聽得見?你是否知道一個人在千年之後的今天,在夜空下,靜靜地懷想着屬於你的一切的一切。

時光依舊靜靜地流走,你的蒼顏白髮已經在歷史的流沙裏模糊。

伸手觸摸不到你殘留的溫度,看着清冷的月光,我焚香憑弔,希望你可以看到那嫋嫋的煙縷,知道我在這裏虔誠的懷念。

山高路遠,思念不斷。

記得你那蒼老的面容,一生銘記你的高尚的節操,這一生,知道你的痕跡,不枉來世間走了一遭。

合上書,任記憶在血脈裏流淌,一點一點的感受你帶來的那些感動,去感悟那些日子裏我們應該記得的痕跡,然後懷念這一生的相遇。

青史冊中,你的名字依舊,我們依舊仰望你的存在,紀念千秋的你。

《蘇武傳》6

【學習目標】

1.瞭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翻譯文句。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難點】

1.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學法點睛】誦讀、探究。

 【知識積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後博覽羣書。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爲中護軍。後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時年61歲。那時,《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寫成,後由妹妹班昭和馬續補寫而成。

家庭:父親,班彪;弟弟,班超(投筆從戎);妹妹,班昭(續寫《漢書》)。

作品:史書有《漢書》(《前漢書》);辭賦有《兩都賦》;詩有《詠史詩》。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記錄了從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間229年的歷史,共100篇,分爲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

二、蘇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漢民族興起於戰國時期,強盛於秦末漢初。秦漢之際,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文帝、景帝時代,漢一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一朝力量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一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爲“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七十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自主學習】

1. 校正字音

① 稍遷至栘中廄( jiù )監; ②數(shuò )通使相窺(kuī)觀;

② 以狀語(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 wèi )單于;

⑤後隨浞野侯沒( mò)胡中; 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 yānzhī )歸漢;

⑦置熅(yūn)火,覆武其上(注:課本注音“yún”有誤。熅,有二音,讀yūn意爲“微火”,讀yùn意同“熨”); ⑧擁衆數萬,馬畜( chù )彌山; ⑨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 ⑩何以汝爲(wéi)見;⑾子卿尚復誰爲(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③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⑥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⑧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⑨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經)

3、古今異義

①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古義:拿着;今義:料理、籌劃)

②皆爲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③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④ 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⑤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⑦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⑧稍遷至栘中廄監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蘇武傳》7

第二課時的內容比較多,今天只完成了一半的教學任務。

由於週四我們已經講解了相關的文言知識,所以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定爲: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不想上課時學生們在梳理情節時,很多都對課本不熟悉,也有一些人雖然知道大體情節,但是在擬小標題時沒能夠選擇正確的語句。4班的答案相對工整,3班學生的積極性高,不過語言的運用方面稍有欠缺。而且我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也沒有多少進步,可能是受前陣子的打擊影響,總是沒底氣的感覺。

最近的課堂效果和課堂的效率有所下降。歸根究底,我覺得還是自己沒有把握教材,沒有充分備課的緣故。雖然備課時準備的材料很多,但是很多知識點沒有串起來,很雜亂的樣子,這樣使得上課時總是一個一個地點,不能夠自成體系。

既然最後一課時講成了第二課時,那麼我就要把明天的課講好。所以,晚上再加把勁好好備第三課時

《蘇武傳》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言常見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文言句式的特點;培養正確分析文言文內容及準確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瞭解作者尊重史實的態度和對蘇武的讚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掌握文中刻劃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一、班固與《漢書》簡介(略)

二、蘇武出使的背景簡介

民族,興起於戰國時期,強盛於秦末漢初。秦漢之際,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識

(一)句式

1、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斷)

2、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動)

3、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後置)

4、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判斷)

5、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

6、何以女爲見?(賓語前置)

7、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斷)

8、即謀單于,何以復加?(賓語前置)

9、爲降虜於蠻夷。(介賓後置)

10、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賓語前置)

11、引佩刀自刺。(賓語前置)

(二)詞類活用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使動)

其一人夜亡(名作狀)

宜皆降之(使動)

惠等哭,輿歸營(名作狀)

單于壯其節(意動)

欲因此時降武(使動)

反欲鬥兩主,觀禍敗(使動)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被動)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動)

(三)文言實詞積累

數:

1、名詞。

(1)數目,數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未足畏。

(2)六藝之一。算術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3)規律

夫物之合併,必有數存乎其間焉。

(4)定數、命運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數詞。幾、幾個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動詞

(1)shu計算

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

(2)shu列舉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爲逆。

4、形容詞。Cu密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5、副詞。Shuo屢次

1、動詞。

(1)相當於,與—————相稱。

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2)擋住,阻擋。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

(3)佔有,把着。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4)掌握,主持,執掌。

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5)判處(某種刑、罪),處以相當的刑罰。年十五,獷悍無賴,犯法當死。

(6)抵抗,抵擋。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7)擔任,充當。

臣聞聖賢之君,不以祿私其親,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

(8)承受,承擔。

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

(9)當做,代替。

安步以當車。

(10)抵,頂。

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11)適當,符合。

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

2、介詞

(1)表處所。對着,面對。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慌。

(2)表時間。值,在,正當。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

副詞

(1)表助動。應當,應該。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當續發人衆,多載資糧,爲卿後援。

(3)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原理,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連詞。相當於“倘”,如果,假若。

官職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譯爲“授……官職”。如:於是辭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臣相兼樞密使。

(舉、闢、授)

3、擢。提升官職。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升級:遷生、遷授、遷敘

(調、徙、轉、改、放、出)

降級:遷削、遷謫、左遷。

平級轉調:轉遷、遷官、遷調。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6、黜。與“罷、免、奪”就是免去官職。

7、去。解除職務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蘇武傳》9

雖有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南唐時期李璟的《浣溪沙》,北宋時期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西漢時期司馬遷的《鴻門宴》。可我獨愛東漢時期班固的《蘇武傳》。

人生如風,歲月如歌。與清風拂過,歌聲遠逝,留給我們的是永恆的思考。在精美的古文中,究竟該怎樣欣賞?放下急切的步伐,細細品味,我們會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諦及那不屈的精神。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雲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汗

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塗上最濃重的一筆。

蘇武“出使匈奴”,“意外變故”,“拒不投降”,“北海牧羊”的故事被我銘記在心,他那寧死不降臥雪牧羊的愛國事蹟烙印在我心裏。

當漢使謀反事敗,蘇武拒絕折節叛敵;當單于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爲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也爲之欣賞。蘇武在死麪前仍舊執着,他舉起羊鞭,選擇做高山雪蓮那執着而聖潔的守望者。

朔風凜冽,你與冷月爲伴,仍舊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在大漠飛雪,與孤獨相伴,你把“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的一乾二淨。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葷皮一起嚥下,渾身熱血沸騰着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

我獨愛《蘇武傳》,是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懷打動了我,是蘇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打動了我,是蘇武爲了民族尊嚴與國家利益而視死如歸打動了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使人聯想到唐詩宋詞,敦煌絲路,戲曲漢服,文房四寶,四大發明,太極長城,古樂舞城,松竹居民等等。面對紛繁的文化理念,我獨愛《蘇武傳》,因書中的蘇武給我的不僅僅是敬佩,稱讚,更有一種精神領導着我,釋讀人生的真諦。

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文化內容,不在於五彩斑斕,而在於細味其蘊意。《蘇武傳》這篇紀傳體值得細品!

《蘇武傳》10

作品原文

蘇武傳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爲郎。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jū)鞮(dī)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gōu)王與長(cháng)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yānzhī)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爲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後月餘,單于出獵,獨閼氏(yānzhī)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yǔ)發,以狀語(yù)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毉(現作“醫”)。鑿地爲坎,置熅(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xì)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連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衆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爲兄弟,今不聽吾計,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爲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爲降虜於蠻夷,何以汝爲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爲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古音yù)雪,武臥齧(niè)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dī),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máo)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餘,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衆徙去。其冬,丁令(líng)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爲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爲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爲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后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爲乎?願聽陵計,勿復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爲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爲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後陵復至北海上,語武:“區脫捕得雲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聞之,南鄉號哭,歐血,旦夕臨數月。

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過。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荒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於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爲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衆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爲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聖、趙終根皆拜爲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餘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常惠後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節選)

武來歸明年,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王、蓋主謀反。武子男元與安有謀,坐死。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又言蘇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還乃爲典屬國,大將軍長史無功勞,爲搜粟都尉,光顓權自恣。及燕王等反誅,窮治黨與,武素與桀、弘羊有舊,數爲燕王所訟,子又在謀中,廷尉奏請逮捕武。霍光寢其奏,免武官。

數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久之,衛將軍張安世薦武明習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爲遺言。宣帝即時召武待詔宦者署,數進見,復爲右曹典屬國。以武著節老臣,命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

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餘財。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樂昌侯、車騎將軍韓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閔之,問左右:“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發匈奴時,胡婦適產一子通國,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上許焉。後通國隨使者至,上以爲郎。

又以武弟子爲右曹。武年八十餘,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次曰衛將軍富平侯張安世,次曰車騎將軍龍額侯韓增,次曰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陽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陽城侯劉德,次曰少府樑丘賀,次曰太子太傅蕭望之,次曰典屬國蘇武。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明著中興輔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凡十一人,皆有傳。自丞相黃霸、廷尉於定國、大司農朱邑、京兆尹張敞、右扶風尹翁歸及儒者夏侯勝等,皆以善終,著名宣帝之世,然不得列於名臣之圖,以此知其選矣。

贊曰:.......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

作品譯文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爲父親職任的關係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從官。蘇武逐漸被提升爲漢宮栘園中管馬廄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人。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天漢元年,且鞮剛剛立爲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於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讚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於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趁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經到了匈奴那裏,備辦了一些禮品送給單于。單于漸漸倨傲,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匈奴正要派送蘇武等人的時候,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後來又跟隨浞野侯陷沒在匈奴,以及衛律所帶領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爲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賜。”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一個多月後,單于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餘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發了這件事。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單于派衛律審理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纔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于,又該用什麼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

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着,還有什麼臉面回到家鄉去呢!”說着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後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敲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恢復氣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車子把蘇武擡回營帳。單于認爲蘇武的氣節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問候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後,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判處死罪。單于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麼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準蘇武,蘇武巋然不動。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于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律說:“你透過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爲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後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蘇武痛罵衛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裏做投降的奴隸,我爲什麼要見你!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鬥,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災禍,將從(殺死)我蘇武開始了!”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穴裏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着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認爲這是神在幫他,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分開他的隨從官吏常惠等人,分別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公家發給的糧食不來,掘野鼠、收草實來吃。拄着漢朝的旄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着,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擅長結網和紡制系在箭尾的絲繩,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後,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後,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部落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爲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爲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于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足下,願謙誠地相待你。你終究不能迴歸本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以前你的大哥蘇嘉做奉車都尉,跟隨皇上到雍棫陽宮,扶着皇帝的車駕下殿階,碰到柱子,折斷了車轅,被定爲大不敬的罪,用劍自殺了,只不過賜錢二百萬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隨皇上去祭祀河東土神,騎着馬的宦官與駙馬爭船,把駙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騎着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殺。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家中只有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如今又過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我剛投降時,精神恍惚,幾乎要發狂,自己痛心對不起漢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宮,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時我李陵呢!並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安危不可預料。你還打算爲誰守節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說什麼了!”蘇武說:“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爲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願意爲朝廷犧牲一切。現在得到犧牲自己以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願。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兒子侍奉父親,兒子爲父親而死,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蘇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麼就請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罪孽深重,無以復加!”於是眼淚直流,浸溼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親自送禮物給蘇武,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後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邊界上抓住了雲中郡的一個俘虜,說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說是皇上死了。”蘇武聽到這個消息,面向南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

漢昭帝登位,幾年後,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後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繫着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單于看着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對漢使懷有歉意的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着。”於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說:“今天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蹟,圖畫所繪的人物,怎能超過你!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爲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算了吧,讓你瞭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李陵起舞,唱道:“走過萬里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爲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李陵的眼淚流下數行,於是同蘇武永別。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昭帝下令叫蘇武帶一份祭品去拜謁武帝的陵墓和祠廟。任命蘇武做典屬國,俸祿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常惠、徐聖、趙終根都任命爲皇帝的侍衛官,賜給絲綢各二百匹。其餘六人,年紀大了,回家,賜錢每人十萬,終身免除徭役。常惠後來做到右將軍,封爲列侯,他自己也有傳記。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鬍鬚頭髮全都白了。

蘇武歸漢第二年,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王、蓋主謀反,蘇武的兒子蘇元因參與上官安的陰謀,而被處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上官桀父子屢次把霍光的過失記下交給燕王,使燕王上書給皇帝,告發霍光。又說蘇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漢廷後,只做典屬國。而大將軍屬下的長史官並無功勞,卻被提升爲搜粟都尉,霍光專權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謀反,被殺,追查處治同謀的人,蘇武一向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交,燕王又因蘇武功高而官小數次上書,替他抱不平,他的兒子又參與了謀反,主管刑獄的官員上書請求逮捕蘇武。霍光把刑獄官的奏章擱置起來,只免去了蘇武的官職。

過了幾年,昭帝死了。蘇武以從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參與了謀立宣帝的計劃,賜封爵位關內侯,食邑三百戶。過了很久,衛將軍張安世推薦說蘇武通達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遺言曾講到蘇武的這兩點長處。宣帝召來蘇武在宦者令的衙門聽候宣召。多次進見,又做了右曹典屬國。因蘇武是節操顯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日入朝,尊稱他爲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優寵他。

蘇武把所得的賞賜,全部施送給弟弟蘇賢和過去的鄰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點財物。皇后的父親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樂昌侯、車騎將軍韓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蘇武。蘇武年老了,他的兒子以前被處死,皇帝憐憫他。問左右的人:“蘇武在匈奴很久,有兒子嗎?”蘇武透過平恩侯向宣帝陳述:“以前在匈奴發配時,娶的匈奴婦人正好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通國,有消息傳來,想透過漢使者送去金銀、絲綢,把男孩贖回來。”皇帝答應了。後來通國隨漢使者回到了漢朝,皇帝讓他做了郎官。又讓蘇武弟弟的兒子做了右曹。

蘇武活到八十多歲,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宣帝甘露三年,單于開始入塞朝拜漢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輔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們的形體相貌畫在麒麟閣上,並註明他們各自的官職、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註名字,以示尊崇,稱爲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氏,以下依次爲:衛將軍富平侯張安世,車騎將軍龍額侯韓增,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陽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陽城侯劉德,少府樑丘賀,太子太傅董望之,典屬國蘇武。這些人都功勳卓著品德高尚,爲當世人所熟知,因此畫名臣圖來表彰他們,明確說明他們是漢宣帝中興的輔佐之臣,可與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名臣方叔、召虎、仲山甫媲美。共十一人,在《漢書》中各有傳記。從丞相黃霸、廷尉於定國、大司農朱邑、京兆尹張敞、右扶風尹翁歸到名儒夏侯勝等,都能善始善終,揚名於宣帝之時,卻不能列於名臣圖中,由此可知輔佐之臣的選擇標準。

贊曰:......孔子說的“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些做人的道德標準,在蘇武身上都體現出來了

註釋

01、以:因爲。

02、稍:漸漸地。

03、遷:升遷。

04、通使:互派使節。

05、輩:人。

06、當:抵押。

07、乃:就。

08、嘉:讚許。

09、義:宜,做事合乎情理。

10、因:趁機。

11、賂:贈送禮物。

12、答:回報。

13、假吏:指臨時充任使臣屬吏。

14、募:招募。斥候,偵察兵。

15、幣:禮品。

16、驕:倨傲。

17、會:適逢。

18、沒:陷沒。

19、陰:暗地裏。

20、相與:互相,一起。

21、候:拜訪。

22、幸:希望。

23、蒙:蒙受、得到。

24、貨物:財物。

25、欲發:準備動手。

26、告:告發。

27、生得:被活捉。

28、治其事:審理這個案件。

29、及:牽連到。

30、重:更加。

31、引:牽攀,招供。

32、雖:即使。

33、蹈:輕敲。

34、出:使。。。出血

35、收系:逮捕監禁。

36、使使:派遣使者。

37、論:判罪。

38、相坐:相連坐。

39、幸:幸而。

40、幽:禁閉。

41、雨:下。

42、羝:公羊。

43、乃:才。

44、去:通“弆”(jǔ),收藏。

45、杖:執,拄。

46、網:結網。

47、給:供給。

48、窮厄:陷於困境。

49、素厚:一向交好。

50、明年:第二年。

51、求:訪求。

52、除:殿階。

53、不幸:去世。

54、系:關押。

55、更嫁:改嫁。

56、女弟:妹妹。

57、爲:被。

58、成就:栽培,提拔。

59、肝腦塗地:指以身許國。

60、分:料想、斷定。

61、畢:盡。

62、效:獻出。

63、決:通“訣”,辭別。

64、詭言:欺騙說。

65、具:完全、詳盡。

66、讓:責備。

作品鑑賞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爲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儘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爲“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並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並“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後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鬥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鬥爭激烈,場面緊張。接着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鬥志,把他囚禁於地窖中,使他備受飢寒,接着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徵,在九死一生中維持着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鬥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鬥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複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介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爲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鬥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複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後兩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後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着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迴歸故國時已是“鬚髮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於言表,而能爲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於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爲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着力於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於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甦”,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淨,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自從班固的《漢書》問世以後,蘇武的英名就反覆出現在歷代的詩詞、散文、辭賦、戲曲、小說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爲人們所稱道。《蘇武傳》附見於《漢書·李廣蘇建傳》。《李廣傳》基本上照錄《史記·李將軍列傳》,《蘇建傳》只有短短几行,而《蘇武傳》則是班固傾全力爲之的。在《漢書》中,此傳是最能顯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才華的優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個小節,外加一個讚語。按蘇武一生經歷的.主要關節,大致可以劃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兩小節,寫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二小節,寫蘇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況而被扣留及後被放回的經過。第三部分共四小節,寫蘇武返漢以後受尊寵的情形。讚語主要表彰蘇武的崇高品質。

蘇武的出使,正當漢朝與匈奴的關係有所改善、兩國矛盾有所緩和的時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態,把以往扣留的漢朝使臣全部放回。漢武帝爲了答謝匈奴方面的好意,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派蘇武護送以往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臣回國。按常情而言,蘇武是一個和平使者。他的出使應該是愉快而順利的,但事情的發展卻出乎意料。當時,匈奴恰巧發生了一次情節嚴重的謀反事件。謀反者的首領緱王計劃綁架匈奴單于的母親閼氏,投奔漢朝。謀反者的另一首領虞常原是漢臣,他企圖刺殺叛漢降敵、當了匈奴大臣的衛律。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副使張勝。張勝沒有向蘇武報告,私下支援他們的行動。從國家關係上說,張勝的做法損害了漢朝的信義,有悖於兩國通好的宗旨,使漢使處於理虧的地位。虞常曾對張勝說:“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爲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可見其出發點並不是真正愛國。緱王原是歸附漢朝的匈奴貴族,他重新陷沒匈奴中是因爲漢武帝派他隨浞野侯趙破奴去接應左大都尉。左大都尉是匈奴貴人,他企圖刺殺單于降漢。單于及時粉碎了這一陰謀,併發兵俘獲了趙破奴的軍隊。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該隨着兩國關係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緱王的思想沒有跟上形勢的發展,仍然重複上一次的冒險行動,結果兵敗被殺,虞常被生擒。事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牽涉到了漢朝的使臣。蘇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沒有想到的難題,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蘇武在解決這道難題的過程中的表現,刻畫了他的光輝形象。

首先,透過蘇武以死報國的行動,刻畫了他剛烈難犯、義不受辱的堅強個性。蘇武是將門之子,稟性剛烈,視死如歸。他知道,自己是漢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國家受辱,所以當他聽到張勝報告以後,立即說:“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在嚴重關頭,不是考慮個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負國家的重託。“重負國”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預先發現和勸阻張勝所幹的錯事,一負國;馬上要受到敵國的審訊,給國家丟臉,二負國。這是嚴於責己之意。對於私自種下禍胎的張勝來說,蘇武的話中還包含着什麼意思,心裏不會不清楚,但他卻像常惠一樣來勸阻蘇武自殺。蘇武明白,這場亂子必須由他單獨來收拾了,因此只好暫時不死。暫時不死,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說明他在“死”的問題上還要權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對國家有利。在衛律開庭審訊的場合,蘇武對常惠說:“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沒有參與匈奴的謀反事件,而且也不贊成有人這樣做;二是表明漢廷沒有指使他們這樣做;三是教育副使張勝不要貪生怕死。在說過這番話以後再引刀自刺,情況就不同了。他自殺的行動,大大增強了說話的分量。不僅足以爲國雪恥,扭轉外交上的被動局面,而且還贏得了敵國的尊敬。這從後來“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可以看出。他把本來可能會導致國與國之間發生誤解與爭端的危機大大縮小了。匈奴單獨“收系張勝”一事,說明匈奴方面已經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透過兩次勸降,突出了蘇武不受威逼利誘,對國家、民族忠貞不貳的崇高氣節。按理說,漢朝方面既然沒有指使蘇武等人蔘與匈奴國中的謀反事件,預知此事的僅是副使張勝一人,這純粹屬於他個人的錯誤行爲,匈奴方面應該單獨留下張勝治罪,而把蘇武等人遣送回國纔是。遺憾的是匈奴違背了兩國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蘇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強迫他們投降,企圖以此來羞辱漢朝。這時,理屈的已經不是在蘇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蘇武面臨着新的嚴峻考驗:堅持民族氣節,拒絕投降,就能爲國爭光;喪失民族氣節,接受投降,必然給祖國丟臉。蘇武堅定地選擇了前者。爲了讓匈奴知道漢使的骨頭有多硬,他不再考慮死,而是要千方百計地活下去。匈奴對蘇武的勸降使盡瞭解數。第一次讓衛律出面。衛律使用的方法比較拙劣。一是威嚇。先將虞常斬首,造成恐怖氣氛,然後脅迫張勝投降,最後硬說副使有罪,正使應該連坐,遭到蘇武駁斥後,“復舉劍擬之”。想把蘇武一舉嚇軟,但蘇武不爲所動,威嚇的伎倆遂告破產。二是利誘。衛律恬不知恥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後封王賜爵、擁衆數萬、馬畜彌山的所謂“富貴”,並說“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蘇武則不屑一顧,置之不理。利誘的一招也隨之失靈。三是逼迫。衛律見蘇武不應,以爲被說動了心,便進而逼迫說:“今不聽吾計,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蘇武對此人頭畜鳴的叛國者的醜惡表演實在無法保持沉默,終於狠狠地罵了他一通。衛律黔驢技窮,終於認輸。第二次由李陵出面。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敘舊的方式進行的,着重於從感情上去軟化蘇武。他的談話內容,要點有三。一是極力挑撥蘇武與漢武帝之間的感情,訴說蘇武的兄長蘇嘉和弟弟蘇賢被漢武帝逼死的經過,又說漢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說,漢武帝對不起蘇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蘇武母親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訴他,又詭稱蘇武在漢朝的兩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實上蘇武的男孩當時未亡),斷絕他對妻兒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揚叛徒哲學:“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時蘇武久處絕域,對來自國內的消息當然是喜歡聽的。李陵向他介紹國內情形和家庭狀況,正好迎合了蘇武的心理,加上言詞娓娓動聽,感情色彩很濃,因此極易摧毀一個人的意志,但蘇武仍不爲所動。他除了針對李陵挑撥君臣關係作了必要的義正辭嚴的答覆之外,其餘一概不理。當李陵再要饒舌的時候,蘇武立即以死相拒,並稱李陵爲“王”(李陵當時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間敘舊談心的幌子,終於使李陵羞愧交加,無法再談。第三,透過艱苦考驗的描寫,表現了蘇武堅韌不拔、歷久不磨的愛國意志。蘇武在匈奴的十九年,從生活方面說,可謂艱苦備嚐。幽閉大窖時期,斷絕飲食數天,蘇武齧雪吞旃,頑強地活下來了。遷至北海時期,斷絕糧食供應,蘇武掘鼠挖草,又頑強地活下來了。從精神方面說,可謂受盡折磨。先是單獨監禁,後又單身流放到無人之地,這已經是夠殘酷的了,何況又被判處終身流放:“使牧羝,羝乳乃得歸。”但蘇武仍然頑強地活下來了。從遭遇方面說,可謂步步坎坷。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賞識,過了三年溫飽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衛律又指使人把蘇武的牛羊搶劫一空。儘管如此,蘇武仍然頑強地活下來了。作者特意點出蘇武在最困難的時候始終“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這就告訴讀者,強烈的愛國心是蘇武藉以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

堅強個性、民族氣節、愛國意志三個方面是構成蘇武形象的主要特徵。作者在刻畫這些特徵時頗費藝術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范曄稱讚班固“文贍而事詳”,“詳而有體”(《後漢書·班固傳論》),很爲中肯。本文詳敘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經歷而略敘回國以後的事蹟,這有利於突出蘇武的愛國主義精神。蘇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對這十九年的生活也沒有采用編年紀的方式來描寫,而是詳寫匈奴方面勸降、逼降和蘇武的拒降。至於蘇武在匈奴娶胡婦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後半部分略提一筆。這同樣有利於突出蘇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略寫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簡略,對於蘇武身後得以畫圖麒麟閣的榮寵就寫得很詳細。由此可見,本文不僅做到了詳其所當詳,略其所當略,而且詳中有略,略中有詳,充分顯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對比鮮明。本文安排的對比主要有這樣幾處:一是與張勝對比。作者寫張勝的見利忘義、喪失骨氣,襯托了蘇武的深明大義和富於骨氣;寫張勝的遇事束手無策,對國家不負責任,襯托了蘇武的臨事不懼、對國家高度負責。二是與衛律對比。作者暴露了衛律賣國求榮的可鄙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加突出了蘇武的崇高的民族氣節。三是與李陵對比。李陵善於僞裝。他裝出滿肚子委曲的樣子,極力埋怨漢武帝對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呂祖謙曾經指出:“當陵之海上說蘇武,陵母固未誅也,而激切捭闔,指斥漢失,若必欲降武者,則此言豈可盡信哉!”(《漢書評林》引)儘管李陵後來又裝出關心蘇武生活的樣子,賜以牛羊,但蘇武確實沒有相信他的話。李陵斤斤計較於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而蘇武則置一家一己的恩怨於不顧,一心一意爲國家民族利益着想。兩種思想,兩種胸懷,有如天淵之別。李陵越說得委婉動聽,就越顯得渺小可鄙;蘇武越沉默寡言,就越顯得可敬可佩。事情發展到後來,連李陵自己前後的言行也構成了對比。開始時甘於充當一名無恥的說客,經與蘇武多次交談,方始認識到人間還有“羞恥”二字,不得不自訟道:“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這是第一層對比。動員蘇武投降時說得頭頭是道,及至看到蘇武回國時又哭得哀哀欲絕。這是第二層對比。他終於認識到自己幹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對於變節者來說,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殘喘,但他連這點自由也沒有,必須身不由己地去充當說客,結果是扮演了一個可憐蟲的角色。當蘇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時,正是他的叛國者的靈魂被公諸於世之日。在李陵餞別蘇武的宴會上,蘇武不會片言不發,但作者卻不着蘇武一語,只是淋漓盡致地刻畫李陵悔恨、懊喪、羞慚的種種表現,對比的色彩異常鮮明。就蘇武形象的塑造而言,這也可以說是“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因爲蘇武的光輝形象已經活現在讀者的面前了。

關於《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爲“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與《九章算術》的作者馬續續寫的。作爲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安陵人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

它與《後漢書》《史記》《三國志》並稱爲“前四史”。

問題探究

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首先,以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係錯綜複雜。作者抓住蘇武經歷中的關鍵之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使蘇武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爲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鬥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透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蘇武的語言也具有典型意義。如衛律逼降時,說:“副有罪,當相坐。”蘇武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使衛律啞口無言,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但蘇武巋然不動。又如,李陵勸降,蘇武仍然不爲其情所動,表示“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表現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爲了突出表現蘇武的民族氣節,文中着重寫了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副使張勝,一個是爲虎作倀的衛律,一個是曾爲朋友的李陵。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爲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作者爲我們塑造了一個豐滿的、動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2.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並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爲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爲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一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事發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爲事先沒有發現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後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他在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後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爲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採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後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

背景介紹

瞭解漢朝和匈奴的戰爭紛爭:

漢帝國自高祖劉邦自白登之圍(公元前200年)後,歷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幾十年裏始終面臨着匈奴的威脅,但是國家還需要積累實力,便一直隱忍不發。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裏,帝國日益發展富強起來,父子兩位皇帝的統治被古往今來的史學家極爲推崇,稱之爲“文景之治”。

武帝即位,時機已經成熟,下詔書:“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向屢次進犯帝國邊境的匈奴發起反擊已經勢在必行,這一戰就是一百年。

匈奴的軍事實力是足夠強大的,這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匈奴作爲一個流竄於塞北大漠的野蠻部落,生產極其落後,要靠互相兼併、搶掠、侵略,獲取文明世界的財富來補充他們的需要。所以,人人好戰,人人利戰,因爲戰爭是他們致富的手段。漢帝國則與此相反,對匈奴發動戰爭,從財物上考量實際就是得不償失。爲了每一次軍事行動,都要拿出大量的黃金作爲軍費,這對帝國的財政造成極大的壓力,勢必也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

2.瞭解李陵降匈奴的情況,瞭解衛律其人的投降

衛律:《漢書》“單于壯陵,以女妻之,立爲右校王,衛律爲丁靈王,皆貴用事。衛律者,父本長水胡人。律生長漢,善協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薦言律使匈奴。使還,會延年家收,律懼並誅,亡還降匈奴。匈奴愛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

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中國中西部陝西靜寧南邊)人,是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將軍。長大後,李陵做了皇帝衛隊的軍官,擅長騎馬和射箭,對士兵非常愛護。

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和將軍李廣利一起反擊匈奴,漢武帝原來想讓他負責後勤供應,李陵堅決要求到前線殺敵。他帶領五千名弓箭兵出發,結果被匈奴騎兵圍困起來。李陵用車圍起來掩護,讓士兵在後邊射箭,和匈奴兵對抗。

後來,李陵他們退到一個大沼澤裏,匈奴兵就放火燒,李陵命令士兵也在裏邊放火,這樣就可以先把蘆葦燒掉了,等敵人放的火燒過來就自動滅了。這真是個聰明的辦法。

李陵的部下發生了糾紛,有個人受到別人的侮辱,就生氣地投降了匈奴。他投降後,還把李陵他們的祕密告訴了匈奴,這個祕密就是李陵他們的箭馬上就要用完了,而且士兵也沒有多少能戰鬥的了。匈奴知道了後,就加緊進攻。

李陵在夜裏突圍時被匈奴追擊,最後沒辦法了,就投降了匈奴。這次戰役,李陵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軍隊卻殺傷了敵人一萬多人。

李陵戰敗後,武帝召見了李陵的妻母,後聽說李陵投降,大怒而責,羣臣皆言李陵有罪。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不久,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單于關係很好,結果李廣利功少而歸。武帝因此遷怒於司馬遷,將其腐刑下獄。後武帝悔李陵無救,說:“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漢書·李廣蘇建傳》)於是遣使者慰勞李陵軍逃脫的人。

匈奴單于得到李陵後,因李家世代爲將的聲望,以及與之交戰時李陵英勇的表現,對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並加以重用,封爲右校王。

匈奴的首領對李陵非常好,佩服他,也佩服他祖先的軍事才能,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後來李陵病死在了匈奴。

相關評論

(其冬,丁令盜武牛羊)衛律爲丁令王使人盜之,以困武。冀其終降,以分謗也。(王必欲降武)時陵爲右校王,故因其稱。(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節者也。(〔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十七)

如以後世史法論,圖畫麒麟閣功臣事,必當屬之《霍光傳》後矣。此知班氏猶得《春秋》“微而顯”“志而晦”之旨也。蘇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後,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傳後,以慰千載讀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晉、宋以後史家所知。(李慈銘《漢書札記》)

成語總結

白髮丹心:〖出處〗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還,鬚髮皆白的故事。

〖意義〗丹心:赤誠之心。形容年邁蒼老,仍然懷有一顆赤誠之心。

臥雪吞氈:〖出處〗“乃幽武置大窯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

〖意義〗比喻困境中的艱難生活。後用以比喻民族氣節。

雁足留書:〖出處〗“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意義〗大雁能傳遞書信。

竹帛之功:〖出處〗“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

〖意義〗竹帛:竹簡和絹,古時用來寫字,借指典籍。指名垂史冊的功績。

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與其父:班彪;妹,班昭,並稱“三班”弟弟班超,投筆從戎、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

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31歲“奉命修史”;51歲基本完成《漢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爲讚賞,召爲蘭臺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大部份寫作。

在這篇人物傳記中,班固傾注心力,刻畫了蘇武這一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透過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突出地再現了蘇武作爲漢使無理被扣匈奴後,十九年之間始終不爲威服,不被利誘,艱苦卓絕,視死如歸的感人事蹟,熱情謳歌了其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全文寫得清晰明暢,有聲有色。文章不是機械地鋪敘歷史事件,而是經過高度取捨剪裁,集中筆墨寫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異國十九年的種種遭遇和表現,主題鮮明,形象突出。李陵勸降和送別兩節,用對比和襯托手法刻畫、烘托蘇武,生動地再現了人物的性格和節操,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人物的形象、性格活脫脫躍然紙上。正因如此,蘇武這位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二千年來家喻戶曉,直至今天仍活躍在各種文學藝術的舞臺上。

標籤: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