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大班行爲習慣養成階段總結範文

大班行爲習慣養成階段總結範文

大班行爲習慣養成階段總結範文

一、目標安排:

1、能夠獨立進餐、睡眠、入廁

2、瞭解基本的運動衛生知識

3、定期洗澡、勤換衣服。

4、自已整理牀鋪。

二、措施及效果:

1、獨立進餐、睡眠、入廁,形成好秩序。

(一) 幫助幼兒學習情緒控制,培養幼兒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

首先,教師要使幼兒知道故意推擠、爭搶的危害性,再透過移情訓練,讓幼兒體驗自己故意推擠、爭搶行爲給他人帶來的痛苦。認知和情感因素的結合會產生內在的動力,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爲感到羞愧,促使幼兒自覺地減少故意推擠、爭搶行爲。

其次,要教給幼兒一些情緒表達的方法。如:言語方式,即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透過特定的言語將消極情緒表達出來,“如果能用語言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他們就會向能夠控制情感邁出了第一步,他們以後的反應就會更加理智一點。”在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即將產生消極其情緒時,心裏暗暗告誡自己,說:“我不能推人”諸如此類的話,並努力去想一些其他愉快的事情,情緒自然會平靜一些。

(二) 爲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

在幼兒生活的過程中,與同伴的交往最爲頻繁。因此,同伴是幼兒學習的最好榜樣,老師要在小朋友中樹立團結友愛的好典型讓其他的幼兒學習,如當幼兒有某種團結行爲時,老師要及時做出評價和鼓勵,這樣會激發其他小朋友去模仿和學習。

(三) 運用恰當的懲罰方式。首先,懲罰應該及時,使幼兒的故意推擠、爭搶行爲能得到迅速反饋。在懲罰時應向幼兒講清楚錯在哪裏,應該怎樣做。其次,懲罰要針對具體的行爲,適度且就事論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質層面,以免對幼兒的自我評價產生不良影響。

(四) 設計專門性的情感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情緒控制的模擬和實際的訓練。教師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創設一系列衝突的情境,讓幼兒實際面對這些情境作出恰當反應,獲得真實有效的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情緒控制,減少故意推擠、爭搶行爲。

2、衛生習慣培養

(一)取得家長的配合,要求孩子在家中做到:幼兒早晚的洗臉用具與大人分開,每天洗臉,洗腳。定期給幼兒洗澡,洗頭,剪指甲,勤換內衣褲,隨時保持衣服鞋襪的乾淨整潔。根據季節變化適當添加或是減少衣物。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家長們都配合得很好。有個別家長沒有及時給幼兒剪指甲,都由當班的老師在每週一上午爲孩子剪掉。既防止細菌滋生,又防止幼兒在玩耍時不小心抓到別人。

(二)在學校日常生活中滲透。

3、自己整理牀鋪

(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透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爲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爲自己會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另外我們班還透過分辨不同行爲(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可以舉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較,來激發幼兒上進的意識。

(二)、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各個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爲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緻地引導。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爲。

透過一個月的學習,幼兒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