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設計

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設計

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東晉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

二、能力培養目標

1.東晉南朝時期,政權更迭比較頻繁,各朝疆土範圍也多有變化,指導學生閱讀地圖冊中的相關地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2.透過對東晉南朝的經濟爲什麼能夠發展的分析,培養綜合事物的能力,理解生產力的決定作用。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東晉南朝時期,北方南遷的勞動人民與南方勞動人民共同開發了江南地區,進一步增加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江南地區的開發,除了勞動力增加這一原因外,主要是因爲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由此進一步認識生產力決定作用在社會進步進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學要點

一、東晉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農業開發的主要原因和表現

2.江南農業開發的影響

3.江南手工業的顯著發展

4.江南商業貿易和城市的發展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表現。

本課難點: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二、講授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溫習上節課所學內容,瞭解八王之亂後我國社會出現的一些新的情況。特別要指出,八王之亂的破壞,西、北各族勢力的衝擊,不僅直接導致西晉滅亡,而且引起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由此匯入新課。

三、“東晉的偏安”一目,在修訂大綱中,是閱讀內容。教師不必細講。但是,爲了便於學生了解後邊的內容,也可略作串講。包括講述東晉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概括出東晉王朝的特點,突出它的軟弱性。造成軟弱的原因,一是政權的基礎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貴族官僚地主與江南大地主支援上,皇室受其左右。二是東晉政權時刻受到來自北方十六國的威脅,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課本中的插圖是反映東晉社會生活的,有助於學生對東晉政治加深認識。

四、“南朝的政治”一目,也是修訂大綱中所列的閱讀內容,教師可作靈活處理。如時間充裕,學生基礎較好,也可串講。如可以懸掛反映南朝宋、齊、樑、陳朝代更替的《南朝表》,突出講解兩個問題:1.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強迫東晉皇帝讓位,自稱皇帝,建立宋。宋是南朝的第一個朝代,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另外,宋武帝劉裕也是南朝衆多帝王中在治理國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個。2.概括一下南朝(宋齊樑陳)的特點,一是政局動盪,王朝更替頻繁;二是南朝統治時期,江南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的開發與發展(原因後面再講,這裏暫不進行分析)。總之,特點裏突出四個字:動盪、發展。

五、“江南地區的開發”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也是本課的難點所在。在講此目前,教師可製作一張祖國政區圖,在江蘇南部、浙江塗上深綠色;湖北、湖南、江西塗上淺綠色;福建、廣東、廣西塗上淡綠色,表明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早晚和快慢,並把此圖懸掛在黑板上。在這一目中應講清的問題,一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這是本目的重點;二是江南經濟開發的地區。在講原因時,要突出南北勞動人民共同開發江南,江南的開發是各族勞動人民的功勞。講之前可先讓學生回憶三國時期吳國對江南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以及西晉以後北方勞動人民南遷,對江南開發所做出的貢獻。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在開發的原因裏面,還有一點即南方社會相對安定爲生產發展提供了條件。在講開發的地區時,可結合本目開始時提到的那張地圖來講解。南方各省在這一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只是存在着早晚、快慢以及程度上的差別。在江南的開發中,各族人民互相學習,加深交往,促進了融合。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紹了江南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可讓學生閱讀,不作要求。講完此目教師可做一小結,讓學生歸納一下南朝時期江南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資料和註釋

王導

王導(276—339),東晉大臣。字茂弘。琅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士族。西晉末,爲琅王司馬睿獻策移鎮建康(今江蘇南京)。318年(大興元年),司馬睿稱帝(元帝),他任丞相;堂兄敦又握重兵,鎮長江上游,當時稱爲“王與馬,共天下”。歷仕元、明、成三帝。他領導南遷士族,聯合江南大地主賀循、顧榮等,穩定了東晉在南方的統治。

司馬睿

司馬睿(276—322),即晉元帝,晉代皇帝,317—322年在位。初襲封琅王,307年(永嘉元年)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在王導主謀下,出鎮建康(今江蘇南京),依靠中原南遷士族,聯合江南士族顧榮、賀循等,統治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劉曜攻佔長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後因王敦擅政,憂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東晉大臣,王導的從兄。西晉末,支援琅王司馬睿移鎮建康,握重兵屯武昌。西晉滅亡,與王導等擁護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以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他於322年(永昌元年)起兵攻入建康。324年(太寧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詔討伐。他再次起兵進攻建康,在軍中病死。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東晉名將,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西晉末率親黨數百家南移。313年(建興元年),要求收復中原,晉元帝任爲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擊楫發誓,以示決心。他率軍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收復豫州地區。其時匈奴劉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擊,時機對晉有利。

祖逖採取了正確的軍事與政治的鬥爭策略,經過幾年時間的.艱苦鬥爭,收復了大片失地,前鋒到達黃河沿岸,使石勒不敢進犯河南。在收復的區域內,祖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他自己的生活也很節儉樸素。這樣,收復區域內的經濟便恢復、發展起來。一次,豫州羣衆舉行盛大的宴會,用歌舞來讚頌祖逖的功績。正當祖逖在豫州羣衆的支援下準備繼續進軍黃河以北、完成北伐統一大業的時候,已經稱帝的司馬睿卻心懷疑懼,擔心祖逖的力量過分強大而不可制約,就派了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戴淵充當都督,節制北方六州諸軍事,來管轄和牽制祖逖。這時東晉朝廷內部又發生了王敦與劉隗爭權奪利的鬥爭。祖逖憂慮交加,終於病死在雍丘,時年56歲。豫州百姓對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紛紛建立祠堂紀念他。

劉裕

劉裕(356—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出身地主階級下層。祖先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遷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幼年耕過地、砍過柴、捕過魚,做過小買賣。後來成爲東晉北府將領。405年(義熙元年),擊敗桓玄,掌握東晉的大權。出兵滅南燕,西收巴蜀。又出兵關中,消滅後秦。封宋王。420年(元熙二年),代晉稱帝,國號宋。當政時期抑制豪強地主勢力,禁止地方官吏濫收稅,注意減輕農民負擔,召回逃亡農民從事生產,增強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力量。他建立的宋與北方興起的北魏,成爲南北朝對峙的開端。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劉裕建立的宋朝,北到山東半島,東到夷洲(今臺灣),南到漲海(今南海),西到今雲南境內。包括青、冀、兗、樑、益、寧、交、雍、荊、相、廣、徐、鄭、江、南兗、南豫、東揚等州,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蕭道成

蕭道成(427—482),即齊高帝。南朝齊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本爲宋禁軍將領,乘宋皇族內戰,掌握軍政大權,殺後廢帝,立順帝,封齊公。479年(升明三年),代宋自立。在位期間,注意提倡節儉,任用賢才,寬厚親族。

蕭衍

蕭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齊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對農民剝削殘酷,多次鎮壓農民起義。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捨身同泰寺。547年(中大同二年),接受東魏大將侯景的歸降。次年冬,侯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蕭衍飢病而死。擅長文學、樂律和書法。

陳霸先

陳霸先(503—559),即陳武帝。南朝陳的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小吏出身。549年(太清三年)在廣州起兵,受湘東王繹(梁元帝)領導,討滅侯景,任徵虜將軍。555年,擊敗北齊的進攻,受封陳王,不久代樑自立。

陳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陳霸先在世時,地方割據勢力仍很跋扈。王琳盤踞湘州、郢州(今湖南、湖北境內),既勾結北齊,又勾結北周。此外,熊曇朗、周迪割據今江西一部分地方,陳寶應割據今福建一部分地方,留異割據今浙江一部分地方。這些割據勢力後來被陳文帝剷除。陳宣帝時,北齊滅亡,陳朝疆域曾經一度恢復到長江以北、淮河以南,但不久失去淮南,始終侷促在長江以南、現在宜昌以東的地方。陳朝在南朝四個王朝中統治區域最小、力量最弱。

北方人民大量南遷

自西晉八王之亂以來,經過東晉,直到南朝,北方人民南遷連續不斷。307年(永嘉元年),晉元帝時爲琅王,移鎮建業,此前後有一批人南遷。311年(永嘉五年),洛陽不守,石勒南至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又一次大量人民南渡。327年(晉成帝咸和二年),蘇峻、祖約之亂時,大量人民再度南遷。369年(晉廢帝太和四年),桓溫北伐關中和枋頭敗退前後,也有許多人民南遷。383年(太元八年),苻堅南下,淝水之戰時,許多北方流民渡江。東晉末年,劉裕北伐,中途退回,關中、河南得而復失,流民南渡者也很多。從西晉末年到南朝開始,北方南遷的農民達九十萬之多,佔北方總人數的八分之一。這就爲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南渡的人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發展到用糞來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廣。麥菽在江南開始推廣栽植。適宜於旱作的區種法也開始在江南推行。水利灌溉系統,也在過去的基礎上推廣和整理。東晉時,在曲阿(今江蘇丹陽縣)立新豐堰,溉田八百餘頃;在吳興烏程縣(今浙江吳興縣)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縣(今浙江餘姚縣東南),修復漢時舊堰,溉田二百餘頃。錢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東南候潮門外江千)埭,錢塘江東岸有西陵(今浙江蕭山縣西北20裏西興鎮)埭,曹娥江東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縣樑湖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埭(今上虞縣曹娥堰),均遏水爲埭,作水楗數所,以爲水位高低調節之用。

勞動人民在湖沼的四周築堤塘,湖面縮小,無數良田被開墾出來。新開闢的湖田土壤肥沃,收穫的稻米比一般稻田高得多。

綠肥

綠肥,把植物的嫩莖葉翻壓在地裏,經過發酵分解而成的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水磨

水磨,用水力帶動的磨。多用來磨面。

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

江南經濟開發的地區,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發展最快,湖北、湖南、江西逐漸成爲江南第二富區,福建、廣東、廣西經濟逐漸發展。當時一個農戶耕地大約在五十畝至一百畝之間(相當於現在34?58市畝至69?16市畝)。平均每個勞動力耕地二十五畝至五十畝左右(相當於現在17?29市畝至34?58市畝)。當時旱田平均畝產約相當於現在的六市鬥至二市石;水田平均畝產約相當於今天一市石二斗至四市石或六市石。

灌鋼法

齊樑時,上虞人謝平和右尚方師黃文慶並號爲冶煉絕手。當時官營冶坊生產橫法鋼,百鍊而成,用作刀劍極其鋒利精巧。但這種鋼的冶煉非常費功,成本很高,不適於生產工具的廣泛需要。於是,樑朝陶弘景發明了“灌鋼法”。它是把生鐵和熟鐵混合在一起冶煉。由於生鐵含碳量高和熔點低,生鐵熔化後包裹和滲入熟鐵,增加了熟鐵的含炭量,再經過幾度鍛打錘鍊,擠出雜質,便成爲鋼鐵了。

錦署

東晉南朝時,絲織業在南方已較普遍。劉裕滅後秦時,曾南遷長安百工,在建康立錦署,從此南方織錦就不限於成都一地了。劉宋時期,江南織工、縫工隨日本使者東渡,對日本的絲織技術和縫紉技術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標籤:教學 江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