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雖然除了“慣性與質量”這一問題沒有專門學習外,關於本節其他的知識都有了大致地瞭解,但是他們只知道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總是錯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個理想實驗就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首先應該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糾正一些片面、不恰當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其次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再現伽利略的斜面實驗的過程,讓學生深刻體會伽利略偉大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歷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對幾位科學家們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有關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歷史發展過程

2、透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理解,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慣性,理解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會正確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透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教育

2、透過對分組實驗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3、透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對發現牛頓第一定律歷史過程的瞭解,培養學生辨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探究精神。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應用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客觀公正評價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

2、牛頓運動第一定律、慣性

【教學難點】對牛頓運動第一定律、慣性和理想實驗的正確理解

【教學用具】自制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激趣入境

播放視頻短片,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透過觀看視頻,學生思考物體的運動是否需要力來維持?

透過生活中的實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引體驗

1、《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採用不同的方式推動小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

2、引導學生思考小球上升高度和運動距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3、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探究影響小球上升高度和運動距離的外在因素

4、組織學生演示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

學生分組實驗,體驗實驗過程,分析總結實驗現象的原因

積極思考,大膽猜測

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得出正確實驗結論

歸納總結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

透過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力和運動的關係

透過學生的猜測,培養學生積極探索自然科學的精神

透過實驗方案設計,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透過對設計方案的演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閱讀教學,思考笛卡兒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積極思考,主動發言

思考問題,列舉生活中的實例

透過對科學家研究過程的討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透過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透過對慣性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訓練達標

引導學生利用慣性的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1、怎樣才能把一個較輕的泡沫小球扔到天花板上?

2、利用什麼方法將混雜在一起的米粒和碎紙片分離開來?

學生思考討論,分小組完成實驗任務,思考如何利用慣性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

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

2、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

3、慣性及其應用

回顧本節課探究過程以及所學到的知識。

回顧知識,加深印象,有助於引導學生養成階段反思的習慣。

拓展延伸

一個在日本的旅遊者,想來中國.他設想將自己懸掛在空中的大氣球中,由於地球的自轉,只要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中國,您認爲這有可能實現嗎?爲什麼?

積極思考,課後討論

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並將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4.1 牛頓第一定律

1、力和運動的關係

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牛頓

2、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

(2)意義

3、慣性及其應用

教學設計說明

1、教學目標

從學科、教學單元方面來看,這節課是本章的第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力和運動之後,探究力和運動關係的第一節課,在整冊書當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學生從力和運動最簡單的關係入手,探索不受力時物體的狀態,從而爲物體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埋下了隱形的翅膀!

從學生基礎方面來看,這節課在初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但是初高中的教學目標是完全不同的。初中學習這節課時,只是要求學生能夠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能夠用慣性的原理解釋一些簡單的實例。而高中教學時要求學生不僅知道定律的內容,還要知道內容得出的過程,科學家們的研究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從片面到全面的艱苦的過程,從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中,一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都是有效的(摘自《學習的本質》)。課題教學的開始,從生活中的實例入手,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既有助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顧,又引導學生對新知識的思考。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進行觀察—猜想——驗證—總結的探究過程,再現了伽利略透過理想斜面實驗,對力和運動的關係的思考。透過這樣的探究過程來實現教學目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突破重難點,更爲學生今後進行科學探究指明瞭方向。

2.教學方法實現“高參與度”。

採取的教學方法:啓發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和體驗法。教學方法主要是借鑑和改進。

以上幾種教學方法,在本節課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環環相扣、互相彌補,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課堂的引入環節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提出問題,啓發全體同學參與思考、合理的猜想,透過小組合作提出實驗探究的方案,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驗證。實驗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問題,改進和優化實驗方案,得出最終的結論。在學生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結論之後,清楚了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之後學生透過親身體驗生活中幾個慣性的應用,並進行合理的解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學科素養具體化、顯性化。本課認知過程合理性如何體現?如何實現知識遷移?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探究尤爲重要,更是培養物理學科素養、培養實驗探究精神的具體體現。

本課的學習過程中,在學生已有先知的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出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世界。課題引入之後,啓發學生思考不同的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係的描述有何不同?有哪些區別與聯繫?學生遵循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和牛頓的足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本節課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透過小組互助的學習,學生得出了科學道理,再引導學生體悟生活中的實例,並用得出的結論加以解釋。本節課學生按照生活觀察—科學猜想—實驗驗證—規律推理的順序進行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有效的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物理學科的學習過程,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而物理又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在物理課上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尤爲重要。而在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就得出了合理的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我們需要將此種方法在每一節物理課上滲透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可以達到此目的,適合利用實驗的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