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說課稿2.98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1

一、教學內容

力產生瞬時效果,一是形變,一是產生運動狀態的改變,即產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冊第一章第三節已經定性地介紹了力的形變效果,並定量地給出了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本節“牛頓第二定律”則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關係。由於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爲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爲核心內容。教材第二節“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啓下,透過實例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本節透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透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律,即先保持一個量不變去研究另兩個物理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再保持另外一個量不變,研究另兩個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把前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後的知識如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實驗研究a、f、m三者變化關係時,爲簡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單個力作用的情況,然後運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識來解決受多個力的情況,並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歸爲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這樣做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識更加系統化,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把握牛頓第二定律。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它所解決問題方法及思路常用於熱學、電學等的問題的研究中。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定律的物理內涵。

應當指出的是,本節實驗是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這個實驗。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實際的實驗中,需要採用傾斜平面以平衡小車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氣墊導軌來做實驗,這樣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實驗的難度,又增加了學生理解實驗的難度。爲了更好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在本課時中,可以採用計算機來模擬這個實驗,如利用金科龍公司的《仿真物理實驗室》軟件製作小車受力的運動動畫課件來模擬小車的運動來研究a、f、m三者間的關係。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節的難度,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後,然後再回過頭來理解爲什麼此處第一次不用實物來做,用實物又該怎麼來做,進一步鞏固了對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擬製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根據實驗結果,推出a、f、m三者間關係,理解並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學表達式,力的單位N的定義。

2、能力目標:能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在具體運用中能注意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矢量性。

3、思維品質目標:使學生學會並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係,以及透過等效觀點來求解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正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採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的引導,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後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係和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

1、新課的引入

(1)回顧上節內容,上節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麼定量關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2)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據,並得出結論。

2、m一定時,a與f的關係。

(1)、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3)、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初速爲0的物體運動規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透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爲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f。

{例題1}、P89—ex2(1)

3、f一定時,a與m的關係。

模擬實驗二:兩小車均受0.1N的拉力,小車1質量爲0.1kg,小車2質量爲0.2kg,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1/m。

{例題1}、P89—ex2(3)

4、牛頓第二定律

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果,得出a、f、m三者間的關係,進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A、文字表述:B、數學公式c、力的單位N的定義

(2)理解:

A、矢量性

B、瞬時性

(3)、應用

A、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B、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例題3}、p89—ex2—5

5、小結本節內容

本節在前一節定性研究a、f、m三者關係的基礎之上,運用實驗結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關係,即牛頓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簡單的運用,本節重點應放在對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運用則在以後的練習中逐步深化。

6、佈置作業p89—ex2(2)、(4)

五、板書

1、研究方案:利用實驗。

2、m一定時,a與f的關係。a∝f。

3、f一定時,a與m的關係。a∝1/m。

4、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A、文字表述:B、數學公式:a∝f/m。f=ma

c、力的單位N的定義: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瞬時性

(3)應用: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5、作業p89—ex2(2)、(4)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2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下面我分部分內容來講述我的`設計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學生。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直線運動、力學和牛頓定律之後編排的,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際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內容。本節內容主要是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生活、生產中兩類動力學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爲中心的力與運動關係的知識體系,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力學的解題範圍。但高一的學生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往往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習慣於套公式得結果。加上剛學完牛頓第二定律,對受力分析還不是很熟悉,我們只能逐步展開、加深,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並理解正確的力與運動的關係;培養學生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解決力學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解題規範、畫出正確的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景圖的能力;透過本節課,使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作好受力分析圖,弄清物體的運動情景,掌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基本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根據此特點,我採用了師生討論,以學生活動爲主的教學模式。

透過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透過複習提問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和公式引入新課,然後透過三個案例分析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接着是透過練習鞏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後小結佈置作業。

下面一起來看看我是怎麼突破重難點的。

寶來汽車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爲背景,設計了兩個例題。提出我的問題:例1、例2分別已知什麼?求什麼?目的讓學生自己歸納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的兩種類型的動力學問題。

接下來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這是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類型題。爲了解決這類型的題目,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研究對象? 2.受力分析圖。做好受力分析圖之後再然學生畫出運動情景圖。4.力與運動聯繫的橋樑? 5.選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如何求剎車距離?每提出一個問題,都讓學生討論得出答案。透過逐步深入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強調受力分析和弄清運動情景的重要性。

等學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題過程。

下面是對例1的拓展。1。如果考慮反應時間,怎樣求剎車和停車距離;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斷是否違章?問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透過拓展,讓學生建立前後知識的聯繫。

案例分析三,這是已知運動情況求受力情況的類型。有了例1作爲基礎,我設計了更深層次的問題。1。與例1比較,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2.研究對象的運動包含幾個過程?分別做什麼運動?畫出受力分析圖、運動情景圖。求牽引力F,實際上求哪個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樣嗎?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再讓學生完成解題過程,然後是展示解題過程,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現的錯誤。

這是中等難度題。透過與例1的解題思路進行比較,使學生更快地掌握解題方法。問題層層深入又容易達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解題信心。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錯誤,提醒自己今後解題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兩種類型題目之後,再提出這樣的問題:1.你認爲解決這兩類問題的突破口是什麼?2.求加速度有幾種途徑?3.歸納這兩類問題的解題步驟。

我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歸納方法,從實踐上升爲理論的過程。

接下來是透過練習鞏固,提升能力。這個題與例2的情景一樣,只是把平面問題改爲斜面問題,目的在於學以致用、暴露典型錯誤。

這個題我只作以下點撥。

等學生做得差不多之後,展示學生答案,指出典型錯誤,使題目加深印象。並強調物體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時,要用正交分解法。

這是課堂小結。

透過三個例題的分析、討論,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如課件所示!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反思

優點:

(1)本節課始終以“寶來”汽車的運動作爲背景,主題明確。

(2)以學生活動爲主,層層深入的設問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題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 本節課實際上可以認爲是習題課,選好題目是本節課的關鍵。

缺點:由於一節課時間較緊,學生活動的時間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礎較弱學生可能還沒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則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這是我這節課的設計,謝謝大家的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