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模板

說課稿1.78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模板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主要內容有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和發現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後續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二、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爲中心,及時瞭解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變化,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爲中心,滲透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將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之中,因此,本節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推理過程,知道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透過對理想實驗的瞭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領略科學的魅力,養成客觀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的重點有: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探討力和運動的關係

五、教學方法

爲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本節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透過這些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我對本節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是新課匯入環節,本環節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的匯入方法,爲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麼樣?透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並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的知識後,你們就知道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課講授

然後是學習新課環節,透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動態圖,並加以解說。學生觀察實驗後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後學生自由發言,並由我進行點評歸納,透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爲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爲了引出牛頓第一定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在引入力這個概念並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後,纔有了今天的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透過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爲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提高

爲了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和應用,我帶領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節,學生先自主閱讀“牛頓第一定律”部分,瞭解什麼是慣性。然後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後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後思考討論:慣性跟什麼因素有關?根據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後,我及時給予鼓勵,並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係。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可以透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律,鍛鍊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結作業

教學過程的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本環節,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內容,提問的問題可以是: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什麼,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麼等等,課後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並書面上交作業,作爲下節課複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透過問答和練習,瞭解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後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構成了經典力學的核心。而本節要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又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個動力學知識的基礎和關鍵。

教材把本節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節,前面五章的內容分別是運動學和力學知識,這樣安排就把學生由表面的物體是如何運動的感性認識引入到物體爲什麼會做這樣的運動的思考中來,且符合高一學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本節的特點是教材內容以大量的文字陳述,沒有涉及到數學計算,着重物理學史教育、理想化實驗思想和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的薰陶。

於是,根據對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維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技能

1、藉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掌握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3、明確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②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透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透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3、透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2、透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教學重點及依據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對後續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和動力學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無疑問,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識去假設和推理,成爲本節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注意知識的深化和科學研究方法、情感態度的教育,讓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學法及依據

“教學有方,但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時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與“科學推理”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總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四、教學程序

高爾基說:“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爲此,我設計了展示嫦娥奔月傳說的畫面,播放“嫦娥一號”衛星奔月的視頻,讓學生即熟悉又好奇,帶着懸念進入新課。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

透過視頻我將引導學生思考衛星之所以會按照預設軌道執行,是因爲我們對它進行了控制,而要控制衛星的運動就得知道運動的原因。

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爲: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

(一)廣泛調查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緊接着我呈現了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係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1.桌面上的書,推一下,動;不推,就不動。

2.平直路上騎自行車,用力蹬,車前行;不蹬,車停下來。

透過討論大多數學生可能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觀點,有部分“記性好的”的同學可能會加以反駁。在爭論後我將引導他們思考得出錯誤的結論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讓學生參與發現過程,感受理想實驗魅力

鋪墊:如何用實例反駁“運動需要力來維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使物體在運動方向上沒有力拉着或推着,卻能一直運動下去。預測:因爲無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學生討論無果。)

設定懸念:教師介紹理想斜面實驗並演示。(學生疑惑:摩擦力還是有的!小球還是要停下來的。)

解惑:讓學生髮揮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體將怎樣運動。

水到渠成:多媒體課件模擬無摩擦情況下的斜面實驗。

體會成功快樂:學生表述透過這個理想實驗可得到什麼結論。

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爲基礎,實驗爲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

實驗論證:氣墊導軌,提供阻力很小情況下物體的運動。

(三)培養學生歷史地看待偉人的錯誤

簡要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偉大一生:他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稱爲“最博學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學生思考討論爲什麼此錯誤觀點能延續近兩千年?(除了亞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觀點又與人們許多生活經驗相一致。)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您們好!今天我要說的是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設計課文內容“牛頓第一定律”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的選擇和對本節課的教學程序設計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主要內容爲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本節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講訴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

本節爲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1.2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學知識和有關相互作用力的知識,但對於力與運動的關係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於日常生活得經驗,學生不容易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整個力學大廈的基礎。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推理、邏輯思維的能力,但是探究實驗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以本節課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學習前人對於力與運動關係的探究的過程,逐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正確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

1.3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提出了教學目標,具體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確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①初步認識動力學,瞭解運動定律。②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理解慣性的性質。③能獨立分析運動物體的慣性狀態。

2)我確定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透過參與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對力與運動關係的研究,特別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的研究,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3)我確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①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②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體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在科學探討過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學重點:

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我提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1)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及慣性。

2)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力與運動的關係。

2.教法學法

2.1 教法

爲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本節我採用探究法教學爲主,結合講授、多媒體、演示、師生互動和討論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

2.2 學法

學生在我所創設的物理情景中,透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認識。並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運用物理學方法,透過分析、概括、比較、類比、抽象等複雜的思維過程發現摩擦力爲我們直觀認知帶來的誤導,重新建立對力與運動關係的認知。

3.教學過程

3.1 組織教學

透過師生互動,引起學生注意。

3.2 匯入新課

首先,我將以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開闊學生思路,啓發學生思維。我的問題是:“舉在半空的粉筆,在我們鬆開手指後會做什麼運動呢?”請同學們回答,鞏固上一章學習到得知識。然後接着提問:“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按照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會回答,粉筆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進而,從只受重力影響,初速度爲零的物體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這時,我會引入動力學的概念,並提到牛頓的運動定律,引導學生開始學習牛頓第一定律。

3.3 進行新課

寫完標題,我開始介紹在力與運動關係的探討過程中出現的幾種觀點。

首先介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然後和同學們分析幾張圖片,並在生活中舉例,探討:“運運動的物體在牽引力消失後,爲什麼會停止呢?”然後進行對比實驗,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車從相同的高度順着斜面滾下後,在平面上透過的距離也不一樣。而小車在水平面上透過距離的長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關,從而總結出,接觸面越光滑,小車透過的距離越遠。接着讓同學們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車透過的距離有多遠?”得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證明運動物體停止下來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而最早發現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紹伽利略的觀點,並說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然後在伽利略的基礎上,提出笛卡爾的補充觀點。

接着,我開始爲同學們介紹牛頓第一定律,並透過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分析,說明牛頓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觀點更完善,進一步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出慣性的概念。然後,在生活中舉例說明慣性的影響。比如在汽車啓動和停止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向後仰或向前傾的趨勢。而在地球自轉的同時,我們跳起來後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爲慣性的作用。透過舉例,說明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而慣性是物體的固定性質,跟物體運動狀態和外界因素無關。

3.4 小結練習

接下來,我準備了幾個關於慣性的習題,和同學們一起鞏固一下相關的知識。然後總結今天學習到得幾種觀點,並分析匯入部分裏提出的問題:“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說明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保持原來速度的同時,會因爲外力的作用而改變運動狀態,當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爲零時,物體就能做初速度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3.5 佈置作業

在分析粉筆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後,我會讓同學們思考,物體會在外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那麼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讓同學們在課後思考,爲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並結合本節的知識,完成課後的第2,4小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