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一節。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對力和運動分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物體的運動狀態變化和物體的受力情況間的關係。牛頓運動定律是幫助學生理解力和運動關係的橋樑,是動力學的基礎,也是整個經典物理理論的基礎。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力學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長達兩千年以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本身還包含着力、慣性和參考系的科學概念,是物理學理論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學中,不能把它看做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它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現和發展。本節課採用的理想實驗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及學情分析教學重點

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中體現的科學思想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掌握慣性,力與運動的關係。教學難點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描述的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遵循的運動規律,與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部分同學從日常經驗出發,往往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這就使學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現障礙。也是歷來學生在做這部分習題時容易出現問題的原因。慣性現象是自然界、生活中的普遍現象,但是概念是抽象的。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對學生是一個難點,尤其是對於慣性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邏輯推理的結果,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要能透過現象瞭解事物的本質,對物理問題決不能主觀臆斷;透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綜合能力。善於思考、善於總結,把物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過程的艱難,領悟實驗加推理的科學研究方法。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認識慣性與質量的關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並學以致用。

四、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踐行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並透過動手實驗和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根據新課改要求,本節採用探究式教學,以物理史實爲線索引導學生得出物理規律。物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生活、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有着最爲廣泛聯繫的科學。採用講授灌輸式教學方式,遠離科學探究樂趣,他們是不可能熱愛物理課程的。所以要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物理規律,在物理史實中領略思維的力量和美。本節課的設計特點是注重體驗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發展。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敢於置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成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另外,探究式實驗驗證是本節課必需要的。

課前準備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車、長木板、棉布、毛巾、小球、自制理想斜面實驗器(每3人一組:2人配合實驗,1人記錄整理)、刻度尺、木塊、氣墊導軌、滑塊等。知識準備: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課時計劃:1課時

4、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視頻匯入嫦娥二號發射過程:將衛星發射到太空必須要有推力強大的火箭。力與運動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由此引出本章內容。常識匯入(圖片)

1、我國公安交通部門規定,從1993年7月1日起,在各種小型車輛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機)必須繫好安全帶,爲什麼?

2、展示一張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照片——亞洲飛人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他憑什麼有這種膽識去飛越氣勢磅礴的黃河呢?情景匯入動手做一做:用手推桌上的書,然後停止用力,觀察書的運動狀態變化。由此看來,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不運動——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個結論正確嗎?學生討論,教師藉機匯入新課。觀看、聆聽、動手體驗、思索、渴望探究力與運動的關係。透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引起學生探求物理知識的興趣,同時爲慣性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新課教學

歷史回顧之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在得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後)設問:你認爲這個觀點有什麼問題?(學生思考後回答)指導學生實驗:設計斜面小車實驗:在學生提出的觀點後指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雖然錯誤,但一直維持和統治人們的思想近兩千年,你能用桌面的器材設計實驗推翻他的說法嗎?(介紹器材:小車、長木板、棉布、毛巾、)提出指導問題:

(1)、如何讓小車初速度相同?

(2)、毛巾、棉布、木板的粗糙程度怎樣?

(3)、如何減小小車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離?

價值觀滲透:亞里士多德說法雖然錯誤,但他在當時提出了很多觀點,有時候提出問題比證明一個問題更難,所以說亞里士多德毫無疑問是偉大的。

1、思考、回答問題

2、設計實驗、感受領悟:力並不一定能維持運動,小車停下來正是因爲力(摩擦力)阻礙了運動。

對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學生也許有不同的觀點,由於初中已學習過這部分知識,所以學生會得到此觀點是錯誤的,但不少同學心中的疑慮還是存在的。既然有疑慮,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破除疑慮。同時,爲提出伽利略理想實驗打好伏筆。

歷史回顧之伽利略

指導學生實驗:指導學生動手操作,重溫伽利略理想實驗,重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推理。

演示實驗:儘管現實生活中沒有絕對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創造比較光滑的平面去證明伽俐略的想法——氣墊導軌上物體近勻速的運動。

視頻觀看:體育項目——冰壺球運動,由於球運動過程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前進。

小結及價值觀滲透:

(1)伽俐略理想實驗對科學研究的意義。

(2)介紹伽俐略其人其事。

讓學生意識到:

一個規律的發現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並明白科學研究過程的艱難和科學家爲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動手操作,觀察記錄,推理分析,領悟實驗加推理的科學研究方法。伽利略理想實驗雖然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但卻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透過科學推理得出,因此是完全正確的。

結論: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受到摩擦阻力,物體將沿水平面以恆定的速度持續運動下去。體會領悟愛因斯坦對伽利略的評價。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求物理規律的真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深刻體會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透過理想斜面實驗,說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時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邏輯的力量。讓學生學習體會前輩科學家敢於質疑權威,勇於探索的精神品質。

標籤:定律 牛頓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