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通用5篇)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識與技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知道慣性的概念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認識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透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有慣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感受科學就在身邊,強化STS的要求。

【教學重難點】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知道慣性的概念及應用。

2.透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2.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在,絕對不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師講解:

1.研究力和運動關係的歷史回顧。

2.探究力與運動關係的實驗:伽利略理想實驗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提問複習內容:

注意引導力與運動可能存在的關係,引出本章所學內容。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觀察四幅圖,思考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

二、講解及注意點

閱讀課本,回顧2000年以前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介紹300年前伽利略對力與運動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實驗。

比較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觀點的不同,設計實驗探究結論。

要求預習課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確探究實驗的目的。儀器。步驟。準備就緒後,教師演示實驗,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同時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明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對實驗現象進行歸納和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強調“一切物體”、“不受外力”、“總保持”和“或”的意思。

適當補充練習。回憶以前所學,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明確要研究的對象。鞏固以前所學。

按要求觀察課本上的圖形,分析物體最終停止的原因。瞭解歷史上的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研究歷程,體會人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樹立努力學習的信心。知道伽利略理想實驗。

明確探究實驗的目的。儀器。步驟。進一步複習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找出實驗的注意事項。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積極思考,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討論實驗現象並進行歸納和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明確定律內容,分析定律的關鍵點,明確定律適用的範圍和條件。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2

【學情分析】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雖然除了“慣性與質量”這一問題沒有專門學習外,關於本節其他的知識都有了大致地瞭解,但是他們只知道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總是錯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個理想實驗就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首先應該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糾正一些片面、不恰當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其次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再現伽利略的斜面實驗的過程,讓學生深刻體會伽利略偉大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歷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對幾位科學家們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有關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歷史發展過程

2、透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理解,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慣性,理解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會正確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透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教育

2、透過對分組實驗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3、透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對發現牛頓第一定律歷史過程的瞭解,培養學生辨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探究精神。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應用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客觀公正評價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

2、牛頓運動第一定律、慣性

【教學難點】

對牛頓運動第一定律、慣性和理想實驗的正確理解

【教學用具】

自制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激趣入境

播放視頻短片,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透過觀看視頻,學生思考物體的運動是否需要力來維持?

透過生活中的實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引體驗

1、《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採用不同的方式推動小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

2、引導學生思考小球上升高度和運動距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3、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探究影響小球上升高度和運動距離的外在因素

4、組織學生演示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

學生分組實驗,體驗實驗過程,分析總結實驗現象的原因

積極思考,大膽猜測

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得出正確實驗結論

歸納總結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

透過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力和運動的關係

透過學生的猜測,培養學生積極探索自然科學的精神

透過實驗方案設計,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透過對設計方案的演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閱讀教學,思考笛卡兒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積極思考,主動發言

思考問題,列舉生活中的實例

透過對科學家研究過程的討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透過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透過對慣性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訓練達標

引導學生利用慣性的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1、怎樣才能把一個較輕的泡沫小球扔到天花板上?

2、利用什麼方法將混雜在一起的米粒和碎紙片分離開來?

學生思考討論,分小組完成實驗任務,思考如何利用慣性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

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

2、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

3、慣性及其應用

回顧本節課探究過程以及所學到的`知識。

回顧知識,加深印象,有助於引導學生養成階段反思的習慣。

拓展延伸

一個在日本的旅遊者,想來中國.他設想將自己懸掛在空中的大氣球中,由於地球的自轉,只要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中國,您認爲這有可能實現嗎?爲什麼?

積極思考,課後討論

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並將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瞭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什麼是慣性,能夠用慣性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知道慣性與質量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透過斜面小車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透過實驗分析,初步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體會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

【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明確斜面實驗的整個過程。

3.透過對斜面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教師設計兩個實驗。提出問題: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麼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在桌面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敘述古代人們對於運動的認識和伽利略對於運動的觀點。

演示實驗:“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棉布鋪在水平木板上,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提問:兩次實驗爲什麼都讓小車在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

回答:使小車滑到斜面底端時速度相同。

總結實驗現象:小車所受的阻力減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變大。

推理: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爲零,速度就不會減小,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講述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頓第一定律。

強調雖然牛頓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但卻是一個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定律。

提問:牛頓第一定律蘊涵幾部分知識,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包含三部分內容:

(1)物體在不受力時,總保持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3)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

透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問與引導,匯出慣性這一概念,講解慣性僅與質量有關,列舉生活中有關於利用慣性的事例。

環節三:鞏固提高

提問同學們牛頓第一定律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係?什麼是運動狀態的改變?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回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查閱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完整設計過程,同時觀察生活中有關利用慣性的事例。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4

【學習主題】

牛頓第一定律

【學習時間】

1課時

【課程標準】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首次將力和運動聯繫起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和規律的知識,本課內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爲後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繫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節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容。

【學情分析】

透過實驗並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總結事實,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這方面要注意強調。

【學習目標】

1、透過分析具體事例,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透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透過教師整合說明,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4、透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評價設計】

1、透過問題1、2、3、4、5、6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透過問題7、8、9、10、1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透過教師整合說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透過問題8、9、10、11檢測目標4的達成。

【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教師根據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在設定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車演示:

(1)、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

(2)、停止用力,小車停止。

問題1:什麼原因使小車前進?

問題2:能否說物體運動必須受力?

問題3: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3)、將小車放在斜面上,放手後讓小車滑下。

問題4:到水平面上後會立即停止嗎?

問題5: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問題6: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4)教師總結: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板書他們的觀點)

問題7: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雖然能繼續前進,卻不能一直運動下去,這是爲什麼?

(5)教師總結: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透過教師創設問題,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援誰的觀點)

問題8: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後,總結:斜面坡度,小車質量,小車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問題9: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係,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猜想,小組討論,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和研究方案。)

教師總結:運用控制變量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10:三個表面相比,哪個阻力最小,哪個阻力最大?

問題11: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其原因是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阻力越小,前進的距離越遠,若表面更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前進的距離更遠;若表面非常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

進一步推理問題12: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

透過比較推理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後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結論,得到運動和力的關係,並指出自己支援兩位誰的觀點。

三、教師整合說明(根據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牛頓第一定律(板書課題)-----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板書內容)

四、教師強調說明:(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這條規律的普遍適用性,不符合這條規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總保持”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但經受了實踐的檢驗,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結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士多德(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2)(3)(4)(5)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知道慣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物體的慣性

2、難點: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圖11.5—1的幾幅圖,思考運動的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給出截然相反的解釋。“運動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講授新課

1、牛頓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按照書本第35頁的實驗進行探究不同表面,物體的運動距離不同

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實驗用的是同一輛小車;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車到達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變化的條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變,而其他條件沒有改變。

根據觀察結果,得出結論:小車受到阻力越小,它運動得越遠,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如果小車不受任何阻力,小車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

介紹得出該結論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從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解釋: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學生活動:

(1)體驗圖11.5—4的實驗

(2)體驗物體掉杯中的實驗

(3)觀看教學VCD

透過觀察圖11.5—6,嘗試用慣性的知識解釋怎樣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產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學生探究:按照圖11.5—9進行探究實驗,做好記錄

引導學生從記錄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

(三)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表述的?

2、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慣性的例子,防止慣性產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麼?

(四)佈置作業

1、書本第39頁第1、2、3題

2、完成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