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有用的篩子》教案

《有用的篩子》教案

《有用的篩子》教案

設計意圖:

在高淳的農村,逢年過節農婦用篩子篩糯米粉做點心,秋收農民在曬穀場用竹編做的大竹篩篩選稻子,這些看似平常的本土生活用具卻爲我園利用鄉土資源,開發園本課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素材

“篩分現象”在孩子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茶葉包、夏天的蚊帳、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魚的魚網等等。這種混合和分離的“篩分現象”普遍存在,卻極易被孩子們忽略,或有時幼兒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透過設計本次教學活動,力求讓幼兒在認識、擺弄“篩子”的基礎上,發現“篩分原理”。引發幼兒對自己生活中一些“篩子原理”現象的觀察思考,發現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激發幼兒不斷的科學探索興趣,逐步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一、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探索、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學習用不同的篩子分離東西,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係。

3、能大膽表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幼兒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難點:能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三、活動準備

1、篩子若干個、筷子、勺子、調羹等;

2、分組操作材料:大米和紅豆混合物、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麪粉的混合物,盛分離物的塑料盤子若干

3、視頻《生活中的篩分現象》。

四、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混合物,設疑。

(1)教師出示紅豆和大米的混合物,以情景匯入活動。

(師:今天,王阿姨家的小弟弟把大米、紅豆混在了一起。請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助她,把混在一起的糧食分開。)

(師:怎樣把大米、紅豆分出來?)

(1)提問:有什麼辦法能把兩樣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幼兒自由猜想。

(2)幼兒操作,使用筷子、手抓、調羹等工具分開混合物。

(師:你們分完了嗎?用的什麼方法?你覺得快嗎?)

2、初次嘗試:發現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

(1)教師以帶來神奇的工具出示篩子,引導幼兒認識,知道篩子上有篩孔。

(師:你發現了篩子上有什麼?這叫篩孔。如果東西放在上面就會漏下去。所以要用盤子接住漏下去的東西。)

(2)幼兒合作用篩子篩分大米和紅豆的混合物。

(3)教師及時跟進,予以啓發引導與深入。

(師:大米和紅豆分開了,請你們把它們送回家。)

(4)集中討論,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啓發幼兒發現:比篩孔大的東西留在篩子上,

比篩孔小的東西會漏下去

(師:篩子的本領就是能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

3、教師出示新的混合物,再次設疑。

(1)教師出示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麪粉的混合物。

(2)出示大孔篩子和小孔篩子,請幼兒比較它們的不同。

4、再次嘗試: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係

(1)幼兒動手操作,選擇合適的篩子分離不同的混合物。

(2)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教師分別使用不同的篩子來分離混合物,透過比較得出結論:

(師:要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5、 瞭解篩子的作用。

(1)在小朋友的生活中還有什麼地方也能用到篩子的本領,讓我們的生活變的很方便?幼兒自由交流與討論。

(2)視頻《生活中的篩分現象》(農民用竹編做的大竹篩篩選着稻種,農婦用米籮淘洗大米,茶葉包,夏天的蚊帳,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魚的魚網等),擴散幼兒的思維。

6、留下疑問,發散思考:

(1)出示大米、蠶豆、紅豆、麪粉的混合物,請幼兒討論、交流如何分開。

(2)請個別幼兒來試試看。

延伸活動:

1、在科學角,放置不同大小篩孔的篩子和各種混合物,引導幼兒繼續探索和發現。

2、繼續找找生活中的“篩分現象”。

課後反思

本次活動以引起興趣——認識瞭解——操作探索——發散思考——延伸活動流程進行的。首先設疑,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想辦法、操作去解決問題。當幼兒發現問題沒有解決,教師及時出示新工具——篩子,引導幼兒去認識、發現新事物的特點。然後,請幼兒操作,發現篩子的用處,教師總結。接着,教師再拋出問題,再次請孩子操作解決問題,教師總結。透過兩次操作,幼兒發現了篩子的用處。教師的總結,及時幫助幼兒獲得完整的概念印象。教師透過視頻,讓孩子瞭解“篩子原理”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現象,有助於幼兒將獲得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連結。最後拋給幼兒一個問題,讓他們保持探索的興趣。整個活動,幼兒爲主體,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及時跟進,過程層層遞進,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