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最新甲午海戰教案

最新甲午海戰教案

最新甲午海戰教案

甲午海戰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誌、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涌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

2.能力要求:(1)比較《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說明《馬關條約》的簽定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

3.情感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決定了中國海軍的命運,而且決定了此後近半個世紀中日關係的格局。(2)愛國官兵的英勇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是一個重點。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2)《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是本課的第二個重點。《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

2.難點分析:《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比《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馬關條約》的嚴重危害。

課堂教學設計

1.戰爭爆發的背景

師: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後帶有什麼特點呢?

生:(思考並作答)

師:1868年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由於日本的資本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廣大工人、農民的生活極端貧困,國內市場狹小,生產發展受到阻礙,加上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那麼,日本是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並作答)

師:我們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這段材料反映了什麼問題?(打投影)

“全皇國爲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徵韓論》(1870年)

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並作答)

師:(教師歸納)這段文字真實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團侵略擴張的野心。

面對國內困境,日本政府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爲此制訂了以侵略中國爲中心的“大陸政策”。奉行“國之興廢,在於兵力”的原則,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前,日本已經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陸軍,並把朝鮮、中國東北和渤海灣的軍事地圖也都繪畫了。

時,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生:(閱讀教材,瞭解列強的態度)

師:當日本做好了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切準備之後,便極力製造挑起戰爭的藉口。爲此,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大使:“促成中日衝突,實爲當前之急務,爲實行此事,可採取任何手段。”(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黑體字)

生:(閱讀教材)

師:日本採取什麼手段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

生:(閱讀教材並作答)

師:日本侵略者借朝鮮農民起義之機,爲發動侵略戰爭製造釁端。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十分恐慌,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藉口保護僑民,

也乘機出兵朝鮮,兵力遠遠超過了清軍,戰爭已一觸即發。面對日本的戰爭挑釁,清政府及廣大官兵是如何反應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黑體字及文字內容)

生:(閱讀教材並作答)

師:(教師歸納)廣大官兵強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駐軍,挫敗日本的戰爭陰謀。但李鴻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極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於各國“調停”。然而他哪裏知曉,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默許和縱容。

1894年7月,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襲擊中國的運兵船,揭開了戰爭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是年爲舊曆甲午年,故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2.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清政府基本方針

師:清朝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因此李鴻章極力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採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他指示陸軍可守則守,不可守則退;命令海軍“保船制敵”,“不得出大洋海戰”。當時,慈禧太后正在籌備60歲慶典,更是希望戰爭儘快和平了結,這更堅定了李鴻章的決心。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招致了中國軍隊的節節敗退。

(2)第一階段戰事: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及小字內容,瞭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

生:(閱讀教材)

師:平壤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清軍還有一萬多人駐守於此。但是,爲什麼面對日軍的進攻,清軍卻一路敗退呢?

生:(思考並作答)

師:(教師歸納)戰役總指揮葉志超是李鴻章妥協政策的忠實執行者。面臨強敵,他不據險設防,而是坐守孤城,時刻準備逃跑。清軍回族將領左寶貴則堅決抵抗,誓與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陣亡後,他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最後中炮犧牲。葉志超則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棄城而逃,退回中國境內。朝鮮遂全境淪陷,成爲日本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的基地。

平壤失守兩天後,在日軍偷襲的情況下,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史稱黃海戰役。

那麼,開戰時兩軍力量對比情況怎樣呢?(引導學生閱讀《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並作答)

師:總的來說,雙方實力基本相當,但相比之下,北洋艦隊艦齡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艦新,射速快,又是主動偷襲,略佔優勢。中國官兵臨危不懼,捨生忘死,英勇殺敵。致遠號、經遠號管帶鄧世昌、林永升和兩艦官兵英勇戰鬥與艦同沉。電影《甲午風雲》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戰鬥情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電影錄像剪輯。(放錄像:黃海激戰)

生:(觀看錄像)

師:在這次戰役中,北洋艦隊損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軍艦受重傷,先撤出戰場。(引導學生再次閱讀《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

師:主力尚存的北洋艦隊還可繼續作戰,馬吉芬曾在《黃海海戰的評述》中說:“此時敵戰鬥力已不優於我軍”。但是,李鴻章嚴令北洋艦隊儲存實力,不準出戰,拱手把制海權讓與了日寇。

(3)第二階段戰事: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

師:黃海戰役後,日本分兩路入侵中國,遼東戰役開始。(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戰爭示意圖及文字內容)

生:(看圖,瞭解日軍進軍路線)

師:旅順背山面水,地勢險要,與大連灣成犄角之勢,有炮臺50多座,大炮100多門,號稱“東亞第一要塞”。但清軍統帥臨陣脫逃,導致軍心渙散。一向被李鴻章稱之爲“固若金湯”的旅順陷於敵手。

日軍佔領旅順後,一大發,屠城四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及插圖) 生:(閱讀教材,瞭解日軍的暴行)

師:旅順失陷後,北洋艦隊停泊的威海衛軍港便成爲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戰爭示意圖)

生:(閱讀教材,瞭解威海衛的地理位置)

師:黃海大戰後,北洋艦隊尚有大小艦艇40餘號,實力可觀。當時日本艦隻修復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動請求殲敵,卻遭到李鴻章嚴厲斥責:“汝善在威海守汝數只船勿失,餘非汝事也”。遂下令不準出戰,言“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致使北洋艦隊失去戰機。廣大愛國官兵雖誓死抵抗,但終難挽回敗局。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請同學們思考: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呢?

生:(思考並作答)

師:當時中國是大國,有4億人口,有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只有29萬軍隊,後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可是爲什麼最終清政府還是失敗了呢?

生:(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師:(教師歸納)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步入資本主義社會,且侵略野心蓄謀已久,準備充分,艦船武器亦較先進,清政府政治一,統治者不思振興,苟且偷安,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國難當頭還搞什麼“萬壽盛典”。如此看來,一個老大的一封建帝國敗給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便不足爲奇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3.《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師:清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整個戰爭期間始終缺乏抵抗的決心,極力避戰求和。遼東半島和威海衛陷落後,慈禧太后見敗局已定,忙派李鴻章爲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鴻章到達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談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鴻章說“允,不允兩句話而已”,並數次以戰爭再起相威脅。在日本的一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條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指導學生閱讀條約內容)

生:(閱讀條約內容)

師:(引導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

生:(閱讀理解教材的相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