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孔孟高三語文教案

孔孟高三語文教案

孔孟高三語文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學設想

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瞭解孔孟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的詞和成語

3.背誦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目標:

透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事物發生,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爲孔孟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爲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註釋;

2.把課文中談及孔孟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大成至聖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於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爲“亞聖”。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孔孟並舉,孔孟之道並提,被視爲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爲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爲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孔孟。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並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學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採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爲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裏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爲孔孟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聖”,孟稱“亞聖”,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麼,真的是如影相隨,孔孟一體嗎?

(由此一問,匯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導讀二、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2.透過以上列舉分析,我們清楚了,雖然我們張口就說“孔孟之道”,實際上“孔”“孟”除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之外,兩人還各有其“道”—主張見解並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於此,作者並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導我們深長思之,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

導讀五——十一自然段。

1.這七個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請同學看一下,個性不同是二人主張不同的原因嗎?(是,又不是。因爲作者明確指出“不能說……無關”,能解讀這個句式,就是有關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達“有關”的成份就壓到了最低點,實際上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有關,但關係不大,基本無關,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麼?(雖有戰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盪;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爲“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麼?(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爲,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