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赤壁之戰》教學設計

《赤壁之戰》教學設計

《赤壁之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 透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 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剪裁技巧和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 重點掌握“方”、“卒”、“將”、“數”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別,整理“於”“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二、教學設想:

1、 課文較長,不宜逐段串講,應該側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儘可能地憑藉註釋和運用工具書讀懂課文,弄清大意,教師只講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 師生結合,逐段提出問題進行研討,把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的分析與語言訓練結合起來,最後歸納總結。

3、 充分利用《赤壁之戰形勢圖》,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和直觀性。

三、教學時數:

四教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黃河流域。爲了一統天下,曹操南下擊敗劉表、劉備,佔據了“荊、襄”之地,又乘勝企圖以80萬大軍渡過長江,奪取江南東吳的地盤。面對強兵壓境,孫權與劉備聯合起來,在赤壁一帶,與曹操決戰。當時曹軍號稱80萬大軍,東吳周瑜率軍3萬,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最後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戰爭以曹軍大敗而告終。“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一段時間內無力南下,奠定了魏、吳、蜀

“三國鼎立”的局面。那麼,東吳怎麼會以少勝多,擊敗曹軍的呢?這就是本文要講述的故事。

二、作者簡介與背景介紹:

司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爲淵博。

司馬光治學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鑑》(共費時19年,自1066——1084)。《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資治通鑑》取材極爲廣泛,取材於“正史”、“雜史”、文集、筆記等有關著作,先由“當代通儒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分段撰寫,再經司馬光刪削潤色總其成。書由神宗賜名並做序。

三、講讀第1段第一層次(開頭——權即遣肅行)

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後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是誰最先提出聯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的謀士魯肅。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要求學生解釋:險固——險要堅固;士民——老百姓;殷富——豐厚富足。)“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解釋:有——佔有;資——資本、憑藉。)這段話既分析了荊州之重要,又符合孫權南面稱孤的心意。魯肅此話,從側面揭示了赤壁之戰的起因和性質,成爲全文提綱挈領之筆。魯肅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況:①劉表新亡,二子不協(合作),軍中諸將,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邊,有的向着這邊。)②劉備與操有仇恨,寄寓於劉表,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有利。

2、魯肅根據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撫安”(撫慰拉攏);另一種可能是劉備與劉表“違離”(矛盾、背離),則宜別圖之(想辦法),以濟(成就)大事(指南面稱孤之事)。

3、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略着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爲應採取什麼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並慰問軍中掌權的人;②說服劉備撫表衆,共治曹操。

4、魯肅勸說孫權採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果是“天下可定也”。“恐爲操所先”、“權即遣肅行”,一“恐”一“即”,可見這一行動的急切性和達到目的必然性。

四、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並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後研討問題。

2、 在孫權派出魯肅時,局勢發生了哪些扣人心絃的變化?

明確:①操已向荊州;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儘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3、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說劉備與孫權結好?

明確:①宣權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②宣傳孫權的“聰明仁惠”(聰繁明智、仁愛慈惠),敬賢禮(動詞)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爲中心,江南爲表,故稱“江表”。這是一個古代文化常識,學生應記住。)英豪,鹹(都)歸(使動)附(依附)之。上面講的是孫權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條件。接着又從地利和實力方面來說明:“已據六郡(地廣),兵精糧多”(實力雄厚)。③說明吳巨是平庸的人,且地點偏遠,不宜依靠。從三方面來看,劉備何去何從已經十分清楚,故結果必定是“備甚悅”。

4、 既然“備甚悅”,爲什麼魯肅還要與諸葛亮拉關係?

明確:因爲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裏提到諸葛亮,爲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5、 第1段第二層小結: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合抗曹的基礎。

五、講讀第2段。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試譯這一段,教師補充,然後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第1段重點寫魯肅,這一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麼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佔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於(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遊說孫權的?

明確: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要學生翻譯這幾句。)並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於此”的尊嚴。

②採用攻心戰術,反激孫權。諸葛亮指出了孫權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吳越之衆”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句。“以”:率領,動詞。“中國”:曹操佔據的中原地區)。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鎧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裏指投降)。接着抓住孫權的矛盾心理“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後,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願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於人!吾計決矣!”(指名學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敗)上將軍。(要求學生講解“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爭結局是什麼?

明確:孫權與劉備“協規同力,破操必矣”。此後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遊說的結果是什麼?

明確:“權大悅,與其羣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啓下,爲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過渡。)

6、小結:這一節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闢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的猶豫心理採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這一段表現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六、講讀第3段。

學生朗讀並試譯這一段,教師糾正、補充,然後研討問題。

1、 曹操遺(wei)權書的內容是什麼?其用意何在?

明確:一、強調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二、強調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三、威脅挑戰(“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度。古人云:“驕兵必敗。”由此伏下了曹操必敗的根源。

2、 曹操的戰書在孫權部下產生了哪些反應?

明確:“權以(之)示羣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反應極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長史張昭認爲“勢力衆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態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 魯肅怎樣說服孫權主戰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的時機,待“權起更衣”時,才“追於(到)宇(屋檐)下”,向孫權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爲孫權着想,使孫權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採用對比手法,設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果是使孫權嘆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讚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4、小結:這一節寫孫權內部主降派和主戰派的鬥爭,孫權經魯肅的說服,同意主戰。這一段寫得富於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七、佈置作業: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並翻譯:

① 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3、4課時

一、講讀第4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讓學生質疑,疏通文意,然後共同研討問題。

1、周瑜怎樣分析已方的有利條件的?

明確:①孫權“神(非凡)武雄(傑)才,兼仗父兄(父孫堅、兄孫策)之烈(功業)”;②“割據江東,地方(方圓)數千裏”;③兵精足用(物資充足)。①講門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視這一點),②講幅員遼闊,③講實力。

2、周瑜怎樣分析敵方的不利條件的?

明確:①操有後患:馬超、韓遂在關西割據。②操揚短避長:舍鞍馬,仗舟楫。③天時不利:盛寒,馬無槁草。④北方士兵不習水戰,必生疾病。

3、周瑜對敵我雙方的客觀分析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比上文講的“正與孤同”的口氣強硬多了,由此可見孫權決計抗曹。

4、周瑜與魯肅同屬主戰派,但一爲武將,一爲文官,一爲謀士,一爲將領,掌握軍權,兩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周瑜直言不諱,開口就罵曹操是“漢賊”,而魯肅只稱其名,比較平和;周瑜說曹操是“送死”,魯肅只說:“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氣完全不同。周瑜開朗真率,魯肅機智沉着,個性各異。

二、講讀第五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並提出重點詞句進行翻譯,在初步掌握詞句的基礎上共同研討問題。

1、 孫權既然已決計抗曹了,周瑜爲何還要寫信給孫權?

明確:爲了報告軍情,進一步消除孫權的擔心。從“願將軍勿慮”句可以看出周瑜上書的用意。

2、曹操的軍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確:曹操號稱水步八十萬,其實只有十五六萬中原軍和七八萬劉表的降卒,而周瑜卻只需“兵五萬”,“自足制之”。

3、孫權怎樣部署兵力的?

明確:①選兵三萬,令周瑜、魯肅、程普爲前鋒;②孫權親自帶兵續發,作後盾。

三、小結第2-5段。

這五段爲第一部分,寫孫、劉聯盟形成的經過——戰前決策。是作者詳寫部分。“赤壁之戰”完成準備階段,勝負大局,已可預見。

板書設計:

四、講讀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個字概述孫、劉聯軍向西挺進的過程。

明確:一個“進”字省卻了無限文字。因本文重點在於寫戰前準備(孫劉聯盟的形成過程),故進軍過程寫得十分簡略)。

2、指名學生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①可燒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辦法)來把他們趕跑呀。“燒”,指用火燒的辦法攻擊。“走”,使動用法,使……逃跑。“走”後面省略一個“之”字。

②蓋以十艦最著前。

黃蓋把十隻船排在最前頭。“著”,居於。

③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被燒死或被淹死的人馬很多。

“人馬燒溺死者”即“燒溺死之人馬”,定語後置。“燒溺”,或燒或溺,是選擇關係。

④操行軍多華容道步走。

曹操率領軍隊從陸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戰是弱軍戰勝強軍的典範戰例。處於優勢的曹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處於劣勢的孫劉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聯繫全文作答)

明確:曹軍失敗的原因是:①勞師遠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③降卒心懷狐疑,內部不穩;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寧;⑤戰線過長,糧草不濟;⑥軍紀不整,驕傲輕敵。第6條是最根本的原因。

孫劉聯軍勝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觀分析敵我形勢;②團結一致,共同對敵;③部署有方,準備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戰機,正確採用戰略戰術。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條。

五、寫作特點:

(一)結構——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衆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構形式、思路線索,全 部呈現在眼底,瞭然於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麼三件:先是寫了孫權、劉備聯合,繼而寫了孫權內部主戰主和兩派鬥爭,最後寫了 赤壁會戰。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裏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爲建立孫劉聯盟而進行 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裏寫了文臣武將爲使孫權確立聯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着重 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爲;在第三件大事裏寫了戰略相持——南北對峙、戰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 —水陸並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ì,勸意)。其中,在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孫劉聯盟 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原因是“恐爲操所先”,以求得孫權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並 爲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奔走;接着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聯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 ,說孫權聯劉抗曹。在促使孫權定下抗曹決心並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企 圖讓孫權放棄聯劉抗曹打算,認爲對曹“不如迎之”;緊接着寫魯肅趁“權起更衣”之機,“追於宇下”,“ 擴開大計”,提醒孫權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後“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 孫權,力排“衆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重任得以最後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無論是敘寫發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緊扣一環,且又一氣 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於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 爲經,以人物活動爲緯來構建框架,並按照時間先後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佈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發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 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係外,還有其緊密聯繫的內在因果關係。而這些因果關係正好體現出令人信 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後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 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何來孫劉聯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 對孫權的說服,又哪有孫權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的最後決斷,何來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 戰例?那又怎麼會出現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一文中走筆的軌跡 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爲了共同利益,經過主觀努力而暫爲一體 的態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戰》的結構內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二) 對話——各求理正、據足,言辭——盡透情態、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孫權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可魯肅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狀態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後還以“今不速往,恐爲操所先”句結束談話。這 末一句強調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了孫權,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果真的如 此,“權即遣肅行”,魯肅終於如願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 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於東,以共濟事業”, 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得知劉備所想之後,便立即陳述東吳優勢, 點出吳巨“豈足託乎”根由。一優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 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 ,體現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後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麼地位。 爲了這次“奉命求救於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佔據主動。於是他先發制人,與權 相見後,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着連續兩次反激孫權,使得孫權從根本上斷 絕與曹操的關係,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劉問題還未解決,於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提問之機,將劉 、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遠來疲散”)、戰術(“不習水戰”)、軍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在聯合問題上的疑慮。 接着推測建立孫劉聯盟必然產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在主動斷曹後又樹立了主動聯劉的思想, 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能發“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十萬之衆,受制於人!”“吾計決矣!”的誓願,最後又有“大悅”的反應,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徵 服力作用的結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 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裏,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 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衆”),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 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爲人,作爲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爲後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着, 指出孫權優勢已失,而曹操優勢明顯,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 。這從孫權“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很不痛快,藉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改變主意,立即“追於宇下”,對孫權 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在前,結論隨後。他直言“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 ,作爲“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孫權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 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莫用衆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抗曹決心的目的 。言辭懇切,充溢着對孫權無限忠貞之情。

最後寫的是周瑜對孫權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在環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優勢的基礎上得出“不可迎”的結論。這之後,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者用兵之患”,同時向孫 權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裏(私下)“復見孫權”,針對曹 操“遺權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衆 ”),並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在抗曹問題上最大的疑慮。《赤壁之戰》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 ,句句擲地有聲。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戰》,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把人物放到內外部矛盾鬥爭的焦點上來 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爲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據足。正因爲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 光也是匠心獨具,設計精巧的。

七、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題

標籤:赤壁之戰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