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1

【教學目標】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第1、7、8、9、11、12、13則選文,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

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彙:夫子矢之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領會孔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感受聖人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彙:矢之……

難點:鑑賞9、13則選文

【教學時數】二課時課型:選修課專題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覆誦讀;2、導讀法;3、啓發探究式

【課前準備】1、課前完成導學學案2、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一些內涵豐富、盔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道不同,不相爲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這些成語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識到僅僅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就足以說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呢?

二、語段解讀

(1)第一則:結合文章的內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爲:表判斷,相當於"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2)第二則:根據文章的內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爲"怎麼辦"或"怎麼";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了"。

(3)第三則: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啓發?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爲“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4)第四則:(第六則、第七則)

同學們在讀了“無慾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後,聯繫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啓示呢?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並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5)第五則:第八則:(第11、12、13則)

孔子善於從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麼;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麼行走。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於斯:於,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三、體悟探究:聯繫課後課後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麼?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四、課堂小結: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爲一種行動着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端,漸漸至於偉大或神奇。它意味着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着巔峯,又是攀向巔峯的起點。

【佈置作業】:完成學案中的〖知識鞏固〗部分

第二課時

一、探討

文中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那幾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1、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啓發: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啓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責於人,則遠矣!”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啓發: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爲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於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4、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角度:從政方面--------欲速則不達

啓發:“欲速則不達”,貫穿着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幹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5、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爲人治國---------講究誠信

啓發:孔子認爲,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6、①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角度:爲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幹

啓發:文中孔子認爲: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爲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藉此勸戒後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結:本文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爲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後人深遠的啓示:

1、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爲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幹

二、拓展探究

1、結合文章的內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根據文章的內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麼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啓發?

5、同學們在讀了“無慾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後,聯繫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啓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強調誠信的?

三、作業

一、掌握重要詞語。

1、爲下列加線詞語注音。莒父___

輗___

軏____彫___

2、解釋下列加線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2)是智也:_____。(3)更也:____。(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5)人能弘道:_______。(6)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7)子在川上曰: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指出是通什麼字。

(1)誨女知之乎_____通_____。(2)如日月之食焉____通__。(3)無慾速____通____(4)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___通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3)其何以行之哉?

三、探究研討(見上第二課時)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於從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麼樣的品質,聯繫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達標訓練

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麼。

參考答案

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4、(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三、探究研討

1、一個人的聰明不在於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於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於“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常唸叨着“怎麼辦”,並且力圖去解決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纔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係,關鍵在於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5、6、(答案略)

四、思維拓展

1、孔子認爲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麼行走呢?誠信對於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根本。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五、達標訓練答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2

重點、難點

1.主要是講授第1則、第2則、第3則、第4則、第5則、第7則、第8則、第9則選文。

2.引導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學習:

自讀自譯全文,並背誦。教師作輔導。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爲不知,爲什麼也是“知”呢?

2、人爲什麼“過而不改”呢?

3、你怎麼理解“欲速則不達”的?聯繫生活談談你的感受。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強調“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材料略)

提示: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爲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爲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蒲地反叛衛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所以儘管他爲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國,結果還是到了衛國,並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爲不可以討伐,因爲現在的蒲是防禦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願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5、你對““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麼體會?

參考:

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一語:

意在言外,無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後彫”,文字直恁斟酌。(《四書評》)

評“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於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髮之間斷也。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爲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終,皆勉人進學不已之辭。宋·朱熹《論語集註》)

或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曰:“古說是見川流,因嘆。大抵過去底物不息,猶天運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學者要當如此不息。蓋聖人之心‘純亦不已’,所以能見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六)

《論語》形容道體之文,只是指點詠歎,不多著言語。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只就川上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時不然者自見矣。如“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物不有者自見矣。“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時上指點詠歎,而道之充滿流行、無往而非是者自見矣。真善形容道體者也。後儒著力在精微處說,反覺費語言。

(清·方宗誠《論文章本原》)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3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第一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關於學習、從政和爲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重點:理解、運用文中關於學習、從政和爲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覆誦讀 2、啓發探究式

自主預習:

一、 請同學們背誦第1、3、6、7、8、9、11、12則,並按要求默寫。

1、知之爲知之, ,是知也。

2、 ,是謂過矣。

3、人能弘道, 。

4、 ,則遠怨矣!

5、無慾速,無見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車無輗 ,小車無軏 ,_________。

7、 歲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譯並分析課文,思考:課文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幾方面反映孔子爲人處世之道?這對我們將有怎樣的深遠啓發?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爲:表判斷,相當於"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纔是明智的!

【探討:第1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孔子啓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無知。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於知道什麼,而在於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於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啓發: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爲"怎麼辦"或"怎麼";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探討:第2、3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麼辦啊怎麼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着解決問題的努力。孔子啓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他的弟子有時候也這樣做。

選文第3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啓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4)、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爲“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着他。

(5)、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選文第5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歲。“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這裏是後一種意思。“文”是動詞,意思是掩飾。子夏的意思是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不在於君子不犯錯誤,而在於他犯了錯誤從不掩飾,而是勇敢地面對。人只要有文過飾非的念頭,就是小人了。總之,正視錯誤是很重要的。而接下來改正錯誤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譯: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並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探討: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應當理解爲“躬自厚責而薄責於人”,省略了一個“責”字。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嚴於責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鬆,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啓發: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爲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於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第二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8)、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討:第8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莒父是魯國的城邑,具體位置現在還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長官。“問政”就是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無”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貪圖快。“見小利”是指計較小的利益、貪求小的利益。“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啓發:“欲速則不達”,貫穿着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幹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麼;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麼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 ,小車沒有軏一樣,那它靠什麼行走呢?”

選文第9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是一個比喻。大車是古代用牛力的車,小車是古代用馬力的車。兩種車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大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輗,小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軏。如果大車、小車沒有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關鍵,就沒法套上牲口來拉着車子行駛了。孔子的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10)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於斯:於,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探討:第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爲人治國---------講究誠信

啓發:孔子認爲,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11)、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 也。”;

翻譯:孔子說:“天冷了以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探討: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角度:爲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幹

啓發: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爲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藉此勸戒後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結:本文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爲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後人深遠的啓示:

1、 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 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 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 爲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幹

二、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後面的問題。

(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爲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爲幾類人,分別是什麼?提示:三類。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遭遇__ ;“苟毋適衛,吾出子” 苟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負邪 負____背棄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麼。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從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強調“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爲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爲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蒲地反叛衛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所以儘管他爲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國,結果還是到了衛國,並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爲不可以討伐,因爲現在的蒲是防禦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願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運用文中關於學習、從政和爲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過程與方法:

1.從孔子言行中學習和領會他爲人處世、爲政治國的智慧與精神。

2.結合生活實際,談閱讀感受或啓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學習聖人智慧,感受聖人情懷,領會聖人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文中出現的有關人生的格言,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處世。

難點:

結合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淺談閱讀啓發。

自主學習檢查內容和方法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是將《論語》奉爲中華文化思想精髓,兩千多年來,它之所以能夠成爲經典,就在於它的包容與流動,溫暖和浸潤着千古人羣。傳統思想裏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說齊家、治國、平天下離你還有些遙遠的話,學習《論語》用以修身,對於新一代學子來說就顯得尤爲重要,今天我們就再次走進孔子,學習他的立身行事,領會他的生存智慧。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你能介紹孔子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嗎?(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爲儒教始祖,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爲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2.你能準確朗讀全文嗎?

指名學生朗讀12則語錄,糾正讀音錯誤。

3.學生自學問題反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根據學生預習確定):

組織學生討論展示評價

三、課文研討

1.疏通12則語錄。學生結合註釋翻譯,互動解決,教師點撥。

2.學生分組討論12則語錄的閱讀體會,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發言,組內其它同學可以給予補充。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加以總結、深化。

(一)研習1、2則。我們能夠從孔子身上學到怎樣的生存智慧?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

(1)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爲:表判斷,相當於“是”④知: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纔是明智的。”

(2)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爲“怎麼辦”或“怎麼”;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探究一】1、2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對你有何啓發?

明確:孔子啓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無知。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於知道什麼,而在於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於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麼辦啊怎麼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着解決問題的努力。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啓發: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捨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的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裏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欽佩。

(二)研習3、4、5則,看看孔子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過錯?

(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第3則的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4)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爲“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探究二】3、4、5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對你有何啓發?

明確: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孔子告訴我們,生活中,我們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啓發:孔子和弟子都強調改過,“知錯能改”纔是我們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歷史上知錯能改,善於納諫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劉邦等等。

(三)孔子一生致力於“傳道”,閱讀6-8則,孔子所說的道對我們人生有何啓示?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譯: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並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探究三】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明確:在自處和處世方面,孔子也有很多充滿智慧的諄諄教誨。選文第7則:“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應當理解爲“躬自厚責而薄責於人”,省略了一個“責”字。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嚴於責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鬆,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啓發: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爲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於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8)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評析:在處理政事方面,孔子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啓發:“欲速則不達”,貫穿着辯證法思想,即對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幹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可結合當代經濟可持續發展談談。

四、作業佈置

1、翻譯並背誦1、4、5、6、7則。

2、解釋課後第三題中加點的詞,並翻譯句子。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走進孔子,你從孔子身上學到了哪些生存智慧?(提問,鞏固舊知)孔子這位先哲聖人,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這節課讓我們繼續感受聖人情懷,領會、學習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養。

二、研習9-12則

(一)閱讀9-10則,孔子是如何看待誠信的?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麼;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麼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 ,小車沒有軏一樣,那它靠什麼行走呢?”

評析:孔子特別強調誠信的重要性。選文第9則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10)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於斯:於,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探究一】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明確:孔子高度強調誠信,無論是做人,還是治國,都不可失去誠信,正所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

角度:爲人治國------講究誠信

啓發:孔子認爲,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誠信乃立足之本,可結合高考作文題談談,有條件者可展示相關優秀範文,供學生借鑑。

(二)閱讀11-12則,孔子從自然現象中概括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11)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翻譯:孔子說:“天冷了以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零落的。”

評析: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患難見真知”。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探究二】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明確:人應像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爲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藉此勸戒後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角度:爲人處世-----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幹

啓發:艱難困苦的環境會磨礪一個人的意志,只有經歷了磨難打擊,纔會看出一個人是否擁有堅韌頑強的品質。司馬遷、蘇武等無不如此。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寶貴,但有些人卻不懂得珍惜。古代鑿壁借光、秉燭夜讀的故事,還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關於時間流逝的描述以及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時如金的典例。由此勸勉學生充實度過每一天,不要白白虛度年華。

三、本文節選了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請同學們概括出這幾個角度。這些角度,對我們的人生有怎樣的啓示?

明確:文章分別從“求知、爲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後人深遠的啓示:

1.求知方面------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爲人處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3.從政方面------切記“欲速則不達”

4.爲人治國------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

5.爲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幹

四、課堂小結

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爲一種行動着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端,漸漸至於偉大或神奇。它意味着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着巔峯,又是攀向巔峯的起點。讓我們汲取先賢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佈置作業

1.翻譯並背誦8、9、11、12則,此外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段落句子翻譯背誦。

2.寫300字左右的讀後感。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5

懂了,我終於徹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確,就像這道數學題一樣,在我們生活着的這個熟悉的世界裏,還有許多不爲我們所熟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誠實地去面對一切,會就是會,懂就是懂,千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如若這樣,我們的飛船還怎麼上天

潛艇還怎麼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爲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其實,丁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着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爲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爲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6

一、匯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耳熟能詳、充滿智慧、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等。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成語都出自哪兒嗎?其實這些成語都出自幾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這位先哲聖人,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去從中感受這些有啓發性的人生格言。

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同學們可以先看註釋,掌握重要詞語。

1、爲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莒父( ) 輗( ) 軏( ) 彫(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指出是通什麼字。

(1)誨女知之乎 (女 通 汝)

(2)如日月之食焉 (食 通 蝕)

(3)無慾速 (無 通 毋)

(4)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彫 通 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判斷句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判斷句

(3)其何以行之哉? 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4、指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爲知之 爲____________

子夏爲莒父宰 爲____________

(2)過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無信 而____________

三、翻譯課文

首先,請同學們嘗試把文中的部分句子進行翻譯,熟知文意。

(1)子曰:“由,誨女知[1]之乎?知[2]之爲知[2]之,不知[2]爲不知[2],是知[3]也。”

翻譯重點: 誨:教導; “女”通“汝”(rǔ),你。 爲:表判斷,相當於“是”。 [1]知:明白;[2]知:知道;[3]知: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纔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爲“怎麼辦”或“怎麼”;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3)、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爲“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着他。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並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麼;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麼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 ,小車沒有軏一樣,那它靠什麼行走呢?”

(6)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於斯:於,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四、文中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那幾方面折射孔子爲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啓發?

提示: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資訊的檢索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將本文中的句子進行篩選,如下:

1、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啓發: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啓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責於人,則遠矣!”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 寬

啓發: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爲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於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4、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啓發:“欲速則不達”,貫穿着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幹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5、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爲人治國---------講究誠信

啓發:孔子認爲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麼行走呢?誠信對於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根本。

孔子認爲,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6、①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角度:爲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幹

啓發:文中孔子認爲: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爲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藉此勸戒後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結:本文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爲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後人深遠的啓示:

1、 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 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 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 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 爲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幹

五、作業:

1、翻譯並和背誦課文中的名句名段

2、完成課後練習三

六、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後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爲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爲幾類人,分別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適衛,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類。

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教學反思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學習第1、7、8、9、11、12、13則選文,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彙:夫子矢之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領會孔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感受聖人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彙:矢之 ……

難點:鑑賞9、13則選文

【教學時數】

二課時 課型:選修課專題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覆誦讀;導讀法 2、啓發探究式

【課前準備】1、課前完成導學學案2、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一些內涵豐富、盔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道不同,不相爲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這些成語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識到僅僅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就足以說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呢?

二、 語段解讀:

(1)第一則:結合文章的內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第二則:根據文章的內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第三則: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啓發?

(4)第四則:(第六則、第七則)

同學們在讀了“無慾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後,聯繫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啓示呢?

(5)第五則: 第八則:(第11、12、13則)

孔子善於從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體悟探究:聯繫課後課後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麼?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四、課堂小結: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爲一種行動着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端,漸漸至於偉大或神奇。它意味着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着巔峯,又是攀向巔峯的起點。

【佈置作業】:完成學案中的〖知識鞏固部分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下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校訓,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可以這樣譯爲: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執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2、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據蒲反叛衛國,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自己帶了五輛車子跟隨孔子周遊各地。他這個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對孔子說:“我從前跟隨老師周遊在匡地遇到危難,如今又在這裏遇到危難,這是命裏註定的吧。我和老師一再遭難,可搏鬥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到衛國去,我就放你們走。”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這才放孔子他們從東門出去。孔子是到了衛國。子貢說:“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

衛靈公聽說孔子到來,很高興,親自趕到郊外迎接。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卻認爲不可以討伐,因爲現在的蒲是防禦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願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罷了。”衛靈公說:“很好。”但是沒有出兵去討伐的叛亂。

3、【原文】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硜硜(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註釋】 (1)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於最低層。此後,士成爲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2)果:果斷、堅決。 (3)硜硜:音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裏引申爲像石塊那樣堅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纔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裏能數得上呢?”

【評析】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纔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於現在的當政者,他認爲是器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養的就是具有前兩種品德的“士” 。

【教學反思】

1、 本專題要抓好背誦默寫。

2、 第七則可以聯繫現實進行解讀: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別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卻寬鬆,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則要理清比喻的關係。

4、 本專題的誠信觀點,要聯繫課後“思考與練習”中的兩則材料,讓學生探討明確孔子的誠信是在堅持道義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準則下的。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選文內容,積累文言字、詞、句。

過程與方法:

聯繫實際,品讀選文,感悟人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聖人情懷,領會、學習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養。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詞、句。

難點:聯繫實際,品讀選文,感悟人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時數】

二課時(第一課時清除疑難字詞,初步感知選文內容。第二課時重在鑑賞品讀。該設計爲第二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導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人世間的智慧有很多種。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爲什麼等於2”的那種智慧,不是關起門來冥思“世界爲什麼存在”“世界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等形而上問題的那種智慧。孔子的智慧,是關於現實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讀並試背誦課文,複習本課基礎知識。

三、品讀課文,感悟人生。

把學生分爲四組,分別對應下列一個問題,分組討論,列舉相關事例,完成口頭小論文。並請各組代表總結髮言。每組發言完畢,教師進行補充總結。

1、選文中1、2則是孔子啓示人們面對自己的無知的,其觀點是什麼?

2、選文3、4、5是關於哪個話題的?

3、選文8、9、10是孔子關於處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從獲得哪些啓示呢?

4、剩下的6、7、11、12則分別是從哪個角度來其實人們的呢?

教師總結1:聰明的人應正視自己的無知,並努力解決問題以減少自己的無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應實事求是,而不能胡亂猜測,妄下結論。前不久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捨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的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裏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欽佩。

教師總結2:歷史上知錯能改,善於納諫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劉邦等等。

教師總結3:做事要循序漸進,不能貪快,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等;“竭澤而漁”“焚林而田”的成語也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有長遠考慮。可結合當代經濟可持續發展談談。誠信乃立足之本,可結合高考作文題談談,有條件者可展示相關優秀範文,供學生借鑑。

教師總結4: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懂得寬容包容別人。艱難困苦的環境會磨礪一個人的意志。只有經歷了磨難打擊,纔會看出一個人是否擁有堅韌頑強的`品質。司馬遷、蘇武等無不如此。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寶貴,但有些人卻不懂得珍惜。古代鑿壁借光、秉燭夜讀的故事,還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關於時間流逝的描述以及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時如金的典例。由此勸勉學生充實度過每一天,不要白白虛度年華。

四、課堂小結:

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爲一種行動着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端,漸漸至於偉大或神奇。它意味着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着巔峯,又是攀向巔峯的起點。讓我們汲取先賢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佈置作業:

整理本文所涉及到的話題,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蒐集相關素材,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論文。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多整理幾篇。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9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耳熟能詳、充滿智慧、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等。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成語都出自哪兒嗎?其實這些成語都出自幾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這位先哲聖人,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啓發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同學們可以先看註釋,掌握重要詞語。

1、爲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指出是通什麼字。

(1)誨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無慾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加紅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________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爲知之 爲____________ 子夏爲莒父宰 爲____________

(2)過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無信 而____________

二、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譯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3、【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4、【原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 。'

8、【原文】 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9、【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10、【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11、【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 '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

三、問題思考。

1、結合文章的內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根據文章的內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麼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啓發?

5、同學們讀了'無慾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後,聯繫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啓示呢?

6、 孔子是如何強調誠信的?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於從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麼樣的'品質,聯繫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後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爲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爲幾類人,分別是什麼?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苟毋適衛,

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麼。

知識連結: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蝕'(3)'無'通'毋'(4)'彫'通'凋'

4、(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教學過程:

二、1、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2、孔子說:'遇事不想着'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麼辦。'

3、孔子說:'有錯不改,這纔是真錯。

4、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 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麼能啓動?'

10、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

12、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討

1、一個人的聰明不在於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於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於'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常唸叨着'怎麼辦',並且力圖去解決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纔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係,關鍵在於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5、6、(答案略)

四、思維拓展

1、孔子認爲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麼行走呢?誠信對於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根本。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五、達標訓練答案1、三類。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10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爲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不知道。”“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着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韓愈在《師說》中,尖銳地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陋習:“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惑而不從師,其結果要麼迷惑無知,要麼就是不懂裝懂。

我由此聯想到孔子曾說過的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爲,學習是老老實實的事,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認識上的.一種進步。然而,在我們身邊,不懂裝懂,自以爲是,因羞於臉面而不敢去問的人卻不在少數,而這種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們的發展,抵消了同學們的才能和努力,使同學們的驕傲自滿心理潛滋暗長,因而就沒有了“無知感”、“求知慾”,“不知”便以爲“知”,這纔是最可怕的無知。

然而,那些真正的學問家,因爲懂得學無止境,所以總能看到自己無知的一面。孔子曾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子並不否認“生而知之”,但他認爲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他多次談到,他的成績得益於虛心好學。正因爲如此,孔子對於不懂裝懂、誇誇其談的行爲是深惡痛絕的。

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青年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稱自己“無知”感到大惑不解。於是他向愛因斯坦問了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笑着隨手拿出一張紙,在上面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然後指着大圓圈說,我的知識圈比你大,當然未知領域的接觸面也比你大。

可見,知識越是增加,“無知感”越是強烈,這就是有成就的偉人、學者們的普遍體會。法國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由此可知,如今的我們,就更應懂得學問的道理,難道我們還有理由“惑而不從師”嗎?

掀開人類的行進史,從遠古到現在,再到將來,都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認識過程,過去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人類的發展,既要靠有知來發現,更需要有着“無知感"的有志者去開拓。

所以,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就更應該總結前人的教訓,要有疑就問,有意識去問,有膽量去問。泰戈爾爲自以爲是的人畫了這樣一幅像:“青煙對天空誇口,灰燼對大地誇口,都以爲它們是火的兄弟。"蒙田則把真正有學問的人比喻成麥穗:“當它們還是空的,它們就茁壯挺立,昂首藐視;但當它到臻於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便開始低垂下采,不露鋒芒。”

因此,只有我們有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意識,才能“從而師之”,纔會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