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品】音樂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1.86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音樂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音樂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音樂說課稿 篇1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田野在召喚》

教學目標

能用連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田野在召喚》。

教學準備

錄音機、磁帶、手風琴

教學重點

用連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田野在召喚》。

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喚》

《田野在召喚》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具有朝氣蓬勃、熱情奔放的特點。歌曲有兩個樂段構成。

第一樂段是雙句體樂段,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歌曲一開始,就以鮮明的音樂形象表現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上句前兩小節的弱起小節及同音反覆後的三度跳進,給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覺,上句第三小節的八分休止符的運用,又使人感到歡快、活潑、跳躍。歌曲旋律流暢,一氣呵成。

第二樂段也是雙句體樂段。兩個樂句的節奏基本相同。下句是上句的變化重複,使歌曲的第二樂段同第一樂段既有聯繫又有變化。第二段歌詞反覆之後,旋律由低向高發展到主音結束。在這首歌曲中,旋律基本上是上行的,力度的變化及重複的運用將對情感的表現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學唱歌曲《田野在召喚》

1.發聲練習

2.聽錄音,感受音樂的情緒

3.學生學唱歌曲

三、小結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描寫田野的中國歌曲,這節課我們又學習了一首和田野有關的外國歌曲,同學們你們更喜歡哪一首呢?

四、課後反思

音樂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節拍爲2/4拍,一段體結構,屬五聲E宮調式,曲調清新優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進行,如第一樂句:31 35| 5-|3612 | 2- |,第四樂句6 33| 12 2| 16 12| 2 -|。配以XX XX| X-|爲主的節奏,自然,流暢,好似傣家小姑娘與小孔雀那輕巧的舞步,姿態翩翩,表達了傣族兒童對家鄉的由衷熱愛之情。整首歌曲如同描繪了一幅秀麗

的圖畫,給人留下美好的遐想與回味。

二、說教學目標

1 .透過學跳孔雀舞蹈動作,感受樂曲的旋律美。

2,初步學習用自然的聲音、優美的演唱《金孔雀輕輕跳》。

3,繼續練習給歌曲編配節奏,逐步提升對歌曲的表現力。

三、說重、難點

圍繞這個教學目標,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自然、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體會歌曲優美、舒展的情緒則是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透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我採取律動、歌表演、給歌曲伴奏等音樂手段,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並創造性地表現音樂。

五、說教學過程:

一、多維度聆聽感受。

1,給樂曲拍節奏。

2,聽葫蘆絲吹奏樂曲:它的速度是怎樣的?

3,邊聽音樂邊學跳傣族舞,感受樂曲那優美舒緩的旋律。。

(設計意圖:在多種形式的聆聽中,激發學生聆聽興趣,熟悉樂曲旋律,爲自主學唱歌曲做鋪墊。)

二,多形式自主學唱

1、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

師:傣族的舞蹈好看,歌也好聽,聽,傣族的小朋友給我們唱了一首歌,歌曲的情緒是歡快的還是優美抒情的?

2,聽第一段歌曲:能隨着音樂小聲哼唱嗎?比比誰學得快。

3,試唱第一段:師唱,生小聲伴唱;再換過來,生唱,師伴唱。

4,生齊唱第一段。

5,聽錄音小聲唱第二段,講解“小卜少,小卜冒”。

6,師生對唱,男女生對唱第二段。

7,生齊唱第二段。

(設計意圖:在學唱歌曲環節中,我遵循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輔”採用小聲跟音樂哼唱:比比誰學得快;師生互相伴唱;師生對唱多種形式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唱歌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唱歌曲。)

三、感悟理解,唱好歌曲

用什麼樣的聲音唱纔好聽呢?兩段連起來輕柔地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柔和的 聲音演唱歌曲,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

四、編創節奏,創造表現

1,請生背唱第一段。

2,設計不同的節奏給歌曲伴奏。

3練習用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

4,唱,拍,跳集體表現歌曲。

(設計意圖:最後,完整地呈現一個綜合的表演,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使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感。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變現個人的情智。)

音樂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評委: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走進非洲,學習非洲手鼓》。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初二學生對於非洲音樂的瞭解,教學目標應該定在什麼位置?如何根據學生的發展和要求,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並進行合理有序的整合,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音樂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下面,我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教學內容

在接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音樂上冊第五單元:《走進非洲》 這篇教材時,裏面有一個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非洲人民非常重視,也非常喜愛的樂器——非洲手鼓,我決定和我的學生一起去了解和學習這古老而神奇的樂器。

教學目標

本堂課我主要圍繞以下三個目標來進行教學:

第一個目標:讓學生認識非洲,瞭解非洲手鼓的來歷,引導學生用開放的心態正確審視非洲音樂文化;

第二個目標:學習非洲手鼓正確的演奏姿勢,初步學會手鼓的演奏方法以及幾種常見的基本節奏,體會非洲手鼓的魅力(重點和難點) ;

第三個目標:透過對非洲手鼓的探索和學習,讓學生了解非洲音樂與社會生活、勞動的聯繫,體驗非洲獨具特性的音樂文化,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講解示範法,綜合訓練法、直觀欣賞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從認識手鼓、學習手鼓到能夠演奏手鼓。

教學過程

首先,我用情境匯入的方法播放一段視頻,帶領學生“來到”非洲大陸。從人文入手,先讓學生了解非洲,透過課件的形式將非洲的圖片、視頻、非洲音樂和老師的解說結合起來一起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多視角的瞭解非洲,同時也勾起學生對非洲音樂的嚮往。

非洲的音樂按照地理位置之分,可分爲南非和北非。北非音樂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阿拉伯化了,南非的音樂更能體現非洲音樂的特色, 在非洲音樂裏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非洲手鼓了。師匯入課題並板書——-非洲手鼓

我先從手鼓的外形,來歷給學生做一個簡要的講解,並結合課件展示幾張非洲黑人擊鼓的圖片,讓學生對非洲手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非洲人民獨特的生活習性和勞動方式,爲了激發學生對手鼓的興趣,我設定了一個小問題:如果在茂密的樹林裏,(師敲擊一段鼓)這樣的鼓聲代表着什麼樣的資訊呢?請大家猜一猜。學生憑自己的想象回答問題,答案雖然會有多種,但這也是我要達到的一種效果,讓學生大膽的拓展思維,並從中得知手鼓再很久以前它是用來驅趕猛獸和傳遞資訊的。

手鼓不僅種類豐富,可爲舞蹈和其它樂器伴奏,還可以作爲語言、信號來表達感情、傳遞資訊、敘述故事。因此,被稱爲會“說話的鼓”。出示課件,科特迪瓦的《鼓的語言》。讓學生根據書本上的提示來欣賞,這個環節是讓學生了解手鼓具有哪些功能。

學習手鼓是本節課的重點。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學習手鼓的過程中感覺通俗易懂呢?我從節奏開始深入,因爲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和根本,非洲手鼓的演奏更是離不開節奏,只有在掌握節奏的前提下,才能學好手鼓。(老師演奏一段手鼓)學生欣賞一遍後,請出幾名學生說出中間印象最深的節奏型。根據學生說的節奏型,我將它稍做加工後板書出來,我們這堂課練習的主要節奏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就產生了。先讓學生用擊手掌的方式模仿出幾種節奏,然後讓學生用鼓或者是自制的打擊樂器將這些節奏表現出來。

學生用手鼓演奏這些節奏有兩個重點需要把握。首先,要掌握正確地姿勢,打鼓時兩個手腕不要上下抖動,一般情況下兩個手腕是不能高於手面的,更不能蹺起來。正確地姿勢是以肘關節爲軸帶動手臂、帶動手來擊打鼓面;其次,拍子的強弱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拍子的強弱其實也是一種力度的體現。在節奏裏,試着讓學生改變一下強拍的位置,他們聽到的節奏將又是另外一種風格了。在反覆練習節奏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方法正確,演奏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音樂表現的質量。

學生熟練節奏後,就要讓他們區分左手和右手的練習了,在前面練習的節奏下面註明左右手的記號,左手由L表示,右手用R表示。學生根據標示進行練習,左右手的靈活運用是學習手鼓的重中之重,透過這個練習既鍛鍊學生的協調性,也使左右手更加靈活的擊打手鼓。

非洲手鼓隨着鼓手敲擊的部位不一樣,它的音色也會不一樣。一般有低音,中音和高音之分,(這三個基本音的打法我選擇用視頻給學生進行教學)。爲了讓它聽起來更具有對比性,我創造出一種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區分手和音色的記譜方法展示在課件上,學生學起來不僅方便簡捷,也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起來,當學生能完整地擊打出節奏時,一條簡單的手鼓節奏就形了。

非洲手鼓的節奏有快有慢,節奏越快就越能體現出非洲音樂的特色,在學生練習這幾條節奏的同時,我讓他們的速度由慢而快,循序漸進。節奏熟練了,打手鼓的感覺也就出來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些錯誤,如手型,手擊打鼓面的力度、位置,離開鼓面的時間等等。除了下位個別指導外,還要着重提出來給他們講解、分析。

掌握手鼓的演奏技能,是爲了更好的表現音樂。我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按要求練習一條手鼓節奏,然後在統一拍子的情況下,幾個小組進行合奏,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合奏的手鼓隊了。

除了讓學生掌握好課堂裏的新知識外,創編也是音樂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給學生幾分鐘時間,根據學過的節奏型讓學生自由組合,創編成另外的節奏練習,再演奏出來。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音樂潛力。

手鼓學會了,就讓他們自我表現一下吧!有三種途徑供學生選擇:

首先是獨奏形式,學生將自己創編的節奏展現出來;

其次是聽一段音樂,根據音樂情緒,速度的變化,爲之進行手鼓伴奏。

最後放一段伴有舞蹈的非洲手鼓視頻,讓學生在歡快、熱鬧的氣氛下,敲打着手鼓,融入到非洲文化的氛圍中。

(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又提高了手鼓的演奏技能。)

非洲手鼓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發展的很好,展現了巨大的潛力,有很多成熟的非洲手鼓團體和學習班,他們定期交流和演奏,無論男女老幼都其樂融融。今天我們也一起感受了非洲手鼓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它!

教學反思

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了以學生爲本,真正突出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提倡和追求一種輕鬆和諧、雙向交流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教學方式上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爲學生提供多種參與情境,循序漸進,逐層深入,激發學生不斷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在欣賞、想象、模仿、交流、表演的過程中理解音樂文化,獲得知識。透過這堂課的教學,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對於我自身來說,也提高了學科功底和專業水平,真正是受益匪淺。

謝謝各位專家評委!

音樂說課稿 篇4

一 說理念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有音樂作品的欣賞,分析,創造都是爲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並讓學生以審美的眼光欣賞音樂作品。高中音樂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其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音樂教學中有機的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根據《大綱》要求欣賞民歌的學習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透過欣賞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民歌,從而加深同學們對祖國各民族的瞭解和熱愛,並擴大音樂的視野,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特別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試圖讓音樂鑑賞課不單一枯燥的同時要給學生足夠的音樂表現和發展的空間。

二 說教材

1說教材

本堂課是高中音樂鑑賞第一單元《學會聆聽》之第一節音樂與人生。透過這一單元讓學生認識到音樂與生活的關係,明白音樂來源於生活,同時又爲我們的生活服務。啓發學生關注:從生命的誕生開始,直至生命的終結,音樂見證着人生每一個神聖的儀式,伴隨着人生每一段豐富的經歷;人們可以透過音樂來表達人類各種美好的情感,透過不同作品的欣賞感悟:“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音樂,同時能感悟:“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樂。”

2 內容選擇。

本節課的學習既是學生學習音樂鑑賞的出發點,也是他們最終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歸宿點,因此我結合人們的生活和音樂欣賞來讓學生理解音樂與人生的關係,這一單元內容比較多因此我分爲兩個課時來完成,這次課主要是第一課時內容,透過聆聽《琵琶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來認識音樂要素及音樂語言形成要素的相關知識~~以及體會音樂與人生的關係。

三 說學情

我授課的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我想這個時期的學生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組合,一開始就發自內心地喜歡聽教材內容的人不多。對音樂的構成要素估計也瞭解很少,因此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來了解什麼是音樂及其形成音樂的一些基本知識。

四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透過聆聽《草原小姐妹》,體會音樂要素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作用。

2 能力目標

瞭解和掌握音樂的基本要素的基本內容及音樂形成要素的相關知識。

3 情感目標

透過聆聽《草原小姐妹》,感受其音樂情緒。 五 說重難點

1 教學重點:聆聽音樂,體會音樂要素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感受音樂與人生的關係。 2 教學難點:初步瞭解和掌握音樂的基本要素和音樂語言。

六 說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了:匯入,音樂欣賞與探討表演,拓展與延伸等方面的內容,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輕鬆愉快的學習,所以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我應儘可能突現學生的主體性,所以根據課本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學生探究學習,師生交流,活動式的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透過這些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思考與探究。

音樂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鑑賞》中第十單元第 十九節《對租國河山的禮讚》 。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第十單元第十九節《對租國河山的禮讚》 ,教材所選用的作品 是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的第四首交響詩《捷克的原野和森槔》 、交響詩《芬 蘭頌》 ,這兩部作品都是民族樂派典型的代表作品,由於課時限制,本節課的教 學內容主要以鑑賞《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爲主,教學活動圍繞“民族”二字,幫 助學生從題材內容方面、音樂風格方面瞭解民族樂派的基本特徵。

二、說教學目標

1能夠透過自學教材上所提供的資料,對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和作者有 初步的瞭解。

2透過對《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分段主題欣賞及演唱,能夠從節奏、旋律、 音色、調式方面說出每段主題音樂的特點.

三、說教學重、難點:

難點:把握民族樂派的音樂風格。

重點:從調式、結構,旋律、節奏方面分析《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音樂特點。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閱讀、歸納後對所學習作品和作者有所 瞭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

五、說教學過程:

(一) 、導語匯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1)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欣賞《沃爾塔瓦河》主題音樂,閱讀書上 128 頁、131 頁 的文字。

(2)下面我們就對《捷克的原野和森林》這首交響詩來逐段地分析.

①欣賞《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引子一,回答:旋律的行進有何特點?用什麼樂器 奏的?作者用這樣的音樂表現手法描繪出捷克什麼樣的風景?

②欣賞《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引子二,回答: 引子二與引子一對比音樂表現有 何不同?

③欣賞主題一,回答:音樂的聲部行進有何特點?具有主調音樂還是復調音樂特 點?

④看譜學唱主題二,再聆聽主題二的三次演奏:回答:每一次音樂都發生怎樣 的變化?

⑤欣賞主題三,回答:與主題一、主題二對比音樂在哪方面更有特色?

(3)完整欣賞《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在欣賞過程中再一次感受音樂的民族風格特 點.

討論並說出:民族樂派的基本特徵是什麼?從題材內容、音樂風格方面來論 證。

六、教師小結

民族的音樂是永遠不會過時的音樂, 民族樂派的作曲家會用鮮明的民族風格把 它發揚光大,並影響着後人的民族意識,下一節課我們將繼續這個課題來欣賞.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音樂說課稿 篇6

一、說說教學思路設計:

《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首兩段體的優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宮調式,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的內心激動的心情。歌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此段音區低而深沉,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平穩的曲調,表達了人們帶着思緒萬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在第二樂句中還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音調上使人感到對小路是多麼親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彷彿追憶到兒時歡樂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使情緒漸漸地得以抒發,在音區上升高,由衷地抒發了熱愛家鄉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鳴中結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往事歷歷在目,彷彿“童年多美好”的話語還要向你傾訴。在教學本課時,我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儘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之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爲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我的教法中體現:

(1) 審美體驗價值

(2) 音樂中加強羣體意識

(3) 變難爲易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透過分組合作、質疑探究來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樂審美爲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爲“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因此我的教學目標是:

1、能用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透過創編動作,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樂曲的特點,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3、唱好二聲部合唱,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三、說關鍵處的處理: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我認爲本課是以唱歌爲主的音樂課,重點是用柔美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節奏,表現出歌曲優美、抒情的思鄉情。在這個環節,我採取教師語言描述創設情境,學生想象美麗景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用柔美的聲音演唱;另外利用遊戲的形式,將3/4與4/4變拍子節奏這一難點解決並消化,讓它變成一個輕鬆的可以一筆帶過的東西。

四、說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聽三拍子和四拍子音樂進教室(《蘋果豐收》、《我怎樣長大》)

邊做律動邊進教室,透過聆聽感受三拍四拍子樂曲的節奏特點,並運用形體的動作增強學生對兩種拍子的韻律印象。學生說出兩種拍子的不同,你是用什麼方式區分的?

2、導課:

剛纔我們大家一起聽的這兩首歌曲是本學期剛學過的,你們誰還記得它是哪個國家的作品?

那麼,你們還記得這兩首作品的拍號嗎?

利用孩子們對競爭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並加以及時的表揚、鼓勵。

3、節奏遊戲,興趣引路:

在教唱《故鄉的小路》一課時,在一開始先用遊戲抓住他們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其中,將這節課的重點提出來用玩遊戲的方式來消化它。例如:聽歌曲《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教師帶領大家做變拍子的拍手遊戲,讓學生透過拍手這一簡單的動作,領會變拍子歌曲的特點。首先,教師規定一套表現三拍子和四拍子強弱規律的動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點手心。老師舉起拍號卡,(3/4拍和4/4拍的)帶領學生一邊做動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各自編創一套獨具風格的動作,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最後,老師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收攏,集體進行變拍子的音樂遊戲:

根據老師彈奏的音樂節拍特點,做出不同的規定動作。

而所有的這些只是爲了《故鄉的小路》這首歌曲的教唱和歌曲中變拍子節奏的把握做鋪墊。透過以上的練習,解決了曲譜教學中的難點,爲新課的教學掃除了障礙。這種教學中創造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調動學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和條件。並且讓學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音樂的源泉。

4、測試聽力,區別變音記號:

剛纔大家的練習做的非常好,老師現在想測試一下你們的聽力。請聽老師彈奏的這兩個樂句,有什麼不同?

彈奏歌曲第二樂句,並將變化音改動一次,讓學生聽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練唱,解決關鍵音的演唱。

5、熟悉旋律,合作學唱:

透過老師範唱和教唱,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詞內容,並利用節奏拍手傳遞遊戲的形式,一邊拍手一邊讀歌詞。另外,採取讓他們分組接唱、分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從易到難逐步將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使學習效果更具有實效。

演唱的過程中注意情感的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徵,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最後按處理將歌曲完整的帶有情感的演唱。

6、歌聲中結束:

本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爲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透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爲課堂帶來了活力,注入了生機,彌補了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法,給了學生以直觀的美感享受。

五、說課件設計:

第一頁:優美的圖片做背景,插入三拍子、四拍子音樂,聽音樂做動作,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求知慾。

第二頁:三拍子、四拍子的強弱規律圖示。做遊戲時的節奏圖譜

第三頁: 變化音符的演奏樂譜。

第四頁:歌曲《故鄉的小路》的歌詞,配合讀詞做遊戲

第五頁: 歌曲《故鄉的小路》的圖譜

第六頁:優美圖片做背景,插入歌曲《故鄉的小路》的範唱音樂以及伴奏音樂,進行接唱、領唱、齊唱的練習。

這就是我對本課的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音樂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語文第10冊《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這樣一篇課文編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自學課文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

2、繼續學習積累與表達,在閱讀中讀懂文章結構,學習總起分述的寫作方法。

3、讓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

重點、難點:

1、精讀課文,理解將維也納稱爲“音樂之都”的原因。重在語言的積累和朗讀。

2、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維也納這座音樂都市的人們酷愛音樂的語句,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氣氛,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

二、說教法、學法

1、在匯入課文後,我讓學生朗讀第一節,並用自己的話說說維也納是個怎樣的城市,然後把優美的景色透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接着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這樣提綱挈領地抓住了本課的目標,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總的印象,然後分別從:古典音樂的搖籃、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一天也離不開音樂、被稱爲世界歌劇中心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接着對這四個方面進行提問,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2、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進行說話、思維方面的訓練,如爲了理解“搖籃”一詞,設計了以下練習:少年宮是()的搖籃。(

)是()的搖籃。學生透過說話訓練,基本上理解了這個詞的含義。爲了讓學生理解音樂在維也納的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聯繫我國的情況,說說我們在歡聚時會幹什麼。透過對比,進而理解音樂在當地的重要性。經過這些訓練,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由於課文描寫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較難理解,因此,我製作了許多圖片,幫助學生透過比較直觀的畫面的欣賞,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學習第一節時,老師讓學生看圖片,欣賞維也納的風光,知道它是個怎樣的地方。爲了說明音樂在當地的普及,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了貝多芬廣場、海頓街……等圖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效果不錯。

4、從閱讀中學習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樣也離不開對文字的朗讀,感悟,只有讓學生讀出、悟到,纔會內化爲自己的知識積累。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內心的情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啓心智。這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我在教學中儘量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迴歸到常態中,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潛心會文,感受所蘊涵的精神元素。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對語言形成獨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讀處理方法。在教學中,我也力求鼓勵學生在各自感悟語言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朗讀處理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從而達到個性化朗讀的目的,真正做到從讀中感悟

三、說教學程序

(一)、匯入

教師談話: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音樂之都維也納》,讀課題。

(二)、精讀第一段:

1、維也納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教師出示帶背景音樂的圖片)

2、看了圖片,再讀一讀第一小節。

請你談一談維也納這座城市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指導朗讀。

(三)、精讀第二段。

過渡:教師那麼爲什麼把維也納叫“音樂之都”呢?

1、教師出示自讀要求:

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將你讀懂的內容設計成問題,並試着回答。

指名回答後,大致歸納出問題。

2、學生自由選擇回答問題,全班交流。

(1)、第一方面問題。出示第二自然段。

A:指名說說爲什麼說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B:還有哪些地方可以被我們稱爲“搖籃”?(出示問題,指名回答)

C:小結: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這是它被稱爲音樂之都的原因之一。

(2)、第二方面問題。出示第3段。

A:指名交流爲什麼說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B:交流: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的?

C:談談你看了以後的感受。

(3)、第三方面問題。出示第4段。

A:指名交流爲什麼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B:從哪兒可以看出人們離不開音樂?數數作者列舉了幾點?

C:聽美妙歡快的音樂,談談感受。

D:指導朗讀。

(4)、第四方面問題。出示第5自然段(老師提的,可由老師回答)。

A:老師朗讀。

B:你感受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怎麼樣?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C:過渡: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佈。除了宏偉壯觀的國家歌劇院還有被稱爲“金色大廳”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廈。

D:出示第6自然段。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響。

E:學到這兒,你知道爲什麼把維也納稱爲“音樂之都”了吧!

(四)、總結、複述課文(出示問題)

學完課文,你一定也和作者愛上了美麗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了吧!那麼請你聯繫課文內容由衷地讚歎一下吧!

(五)、佈置作業 。

1、 用“總——分”的寫法寫一個片段。如:

課間活動真熱鬧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以自己設計一箇中心句,然後練習圍繞中心句從各方面展開敘述。

2、蒐集有關介紹世界名都的資料,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可以仿寫出《XX之都XXX》。

四、總結:

本課的教學設計首先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教材處理,還是一個自然段讀的訓練,都採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其次,遵循了實踐性與主體性教學原則,讓學生在和諧情境中去理解與體會,從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再次,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發展。

音樂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音樂與生活》是今年高中課改音樂鑑賞教材廣東版的第一單元。本單元由“生命之歌”、“情感之聲”、“生活之音”、“自然之韻”四部分組成。單元中選擇的音樂內容充分體現了音樂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生活之音”是本單元的第3節。

本節課承接了“生命之歌”中論證的“人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音樂就陪伴着人生,見證着人生每一個神聖的儀式,伴隨着人生每一段豐富的經歷”,貫穿了“情感之聲”中展現的“音樂是人內心世界(情感、意志、慾望)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發與宣泄,音樂美最本質的特徵就是來源於情感的力量”,所以,“生活之音”中選擇了形式多樣、風格各異,並始終伴隨人類各種生活的音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音樂,同時,能感悟:“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樂”,進而激發學生構建自己的音樂生活的願望。

本節內容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鑑賞作品都是運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生產勞動場景、活動爲素材創作出來的精品佳作。

2、 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感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音樂作品的體裁、演奏、演唱的形式,瞭解鋼琴組曲、合唱組曲和標題音樂的相關知識。

(2)、能力目標:能夠記錄《打字機》、《蓋郵戳》音樂的節奏;能夠熟悉模唱《鍾》、《趕擺路上》的音樂主題;能夠從《永恆的水》觀賞中得到啓發,並積極參與嘗試創作一首“紙樂”。

(3)、情感目標: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能從音樂音響感知中得到和快樂,獲得感悟與啓發;能夠思考作曲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各類素材創作音樂作品;能夠關注生活中的音樂,感悟“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樂”的樸素哲理。

3、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根據以上制定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在課堂表現上都是“善於聽不願說”,在表達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方面過於依賴教師的講解,因此,制定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透過本節課的作品鑑賞讓學生感知音樂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體會兩者相融共通的聯繫;感受音樂表現藝術的魅力。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音樂,思考作曲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各種素材創作音樂作品;啓發學生感知音樂的表現形式並作出一定的評價;嘗試自行創作一首“紙樂”。

二、說教法: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這是音樂教育重要的指導思想。因此,要堅持以聆聽爲主的教學原則。同時,也要緊緊圍繞音樂鑑賞的本質,不能流於欣賞的簡單的感性認知。在音樂鑑賞活動中不但要聽辨音樂的變化,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瞭解音樂表現的方法手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辨別力、表現力和理解力,倡導對音樂作品整體性的感知和體驗,真正提高鑑賞音樂的能力,符合從感性—理性—感性的認知規律。

爲此,我擬定了調查法、啓發法、分析法、比較法、合作法、聯想法、想象法、演示法等授課的基本方法,靈活運用於實際課堂教學的操作中。具體的做法在後面的教學程序中我再細說。

三、說學法:

音樂鑑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鑑賞能力,對於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成爲了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積極、主動、高效地參與學習,需要選擇恰當的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我在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時,能夠緊緊圍繞課程目標,運用體驗、比較、探究、合作等學習方法,啓發學生在對音樂形態與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充分展開聯想與想象,建立一定的音樂思維空間,愛護並鼓勵學生保留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其二、透過對比音樂的不同體裁、形式、風格、表現手法等,培養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和創造活動。其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包括課前準備),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相關資訊,做到會提出問題、能分析問題、懂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學會加強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享受學習的快樂過程。

廣東版 (音樂與生活)之“生活之音”(說課稿),標籤:高中音樂說課稿,音樂說課稿,

四、說教學程序:

此次說的是第3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內容是聆聽與鑑賞《打字機》、《蓋郵戳》、《鍾》和《永恆的水》。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環環相扣的教學模式進行。

(一)、課題引入:播放20xx年春晚的《過年我當家》(玩的就是節奏)

作品透過藝術誇張,把我們日常當中的具體生活細節活動節奏化了,小到鉛筆寫字的摩擦聲音,大到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音,由此匯成一首熱熱鬧鬧的生活交響曲。

[設計意圖]:透過音像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去探究的好奇。爲下一環節做好鋪墊。(演示法)

(二)、講授新課:

1、聆聽兩首樂曲,爲它們設計標題並寫出基本的節奏譜:《打字機》、《蓋郵戳》

作品運用現實生活中“打字”和“蓋郵戳”的勞動聲音,加上音樂的力度、速度、節奏等表現要素的變化,把簡單甚至單調的生活場景變的有聲有色,充滿了快樂的情趣。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體驗“標題音樂”的特點,緊扣本節課“音樂與生活相融共通”的主題。(啓發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2、課堂實踐:嘗試創作4小節“打蚊子”的節奏譜。(與蚊子的飛行動態相結合,時而快,時而慢,最後打死了蚊子。)

例如:2/4 X X| X XX |X · X |X— ||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的創作、表演意識,給他們的自信心,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親自體會音樂和生活的關係,同時活躍課堂的氣氛,避免“審美疲勞”的出現。(演示法、聯想法、想象法、合作法)

3、聆聽[匈]李斯特的《鍾》。要求學生思考:音樂中表現了什麼聲音?作曲家怎樣運用鋼琴的特點來表現鐘聲?

[設計意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作曲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各類素材創作音樂作品。啓發他們認識該作品中,李斯特巧妙地運用了鋼琴音域寬廣,音色豐富多彩,彈奏技巧多樣化的特點,來塑造、模擬“鍾”的形象。強調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靈感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入細微的觀察與感悟。(啓發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3、聆聽譚盾《永恆的水》。要求學生思考:在觀賞音樂中得到什麼感悟與啓發?

作品在20xx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首演大獲成功,同時也引來樂評人各種觀點的爭論。作曲家使用了不同的打擊樂器,利用其在不同媒介(在空氣中、在水中)的傳導下產生的不同的音響效果;把水在滴落、流淌、碰撞等狀態中發出來的聲響和奇妙的節奏感來營造奇特的視覺、聽覺的享受。把我們身邊最普通、最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透過聲音和畫面全新地展現給人們。

[設計意圖]:再次強調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靈感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入細微的觀察與感悟。並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對該作品的評價和看法,培養他們獨立見解,達到學會構建自己的音樂生活的目的。(啓發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4、課堂實踐:啓發、引導學生從《永恆的水》中得到感悟,嘗試用“紙”來創作一首“紙樂”。(視課堂教學實際時間而定,如若安排不下,就作爲課後的作業,延續教學目標。)可以利用不同紙張的材質,透過揉、搓、撕、抖等手法制造出不同的音響區別,再運用音樂表現的要素進行整合。比一比誰的作品更能表現自己的意圖,更能讓廣大同學接受。

5、課後拓展推薦:聽賞保羅·懷特的《蚊子之舞》;裏姆斯基·柯薩科夫《野蜂飛舞》。

[設計意圖]:透過課堂的或者課後的反饋,達到遷移知識,延續創新的目的。完成教學的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調查法、啓發法、合作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五、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生活之音》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課標提出的以音樂爲定位的依據,課堂中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方法爲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爲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實際出發,適度地進行學科綜合與滲透,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音樂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及審美意識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