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採山說課稿四篇及評課稿一篇

說課稿2.23W

篇一:採山說課稿

採山說課稿四篇及評課稿一篇

《 採 山 》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六課《愉快的勞動》中的第二課時歌曲《採山》教學。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採山》這一課描寫了孩子們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裏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勞動,採摘的故事,歌曲學習中所出現的不同音樂節奏更是成爲了孩子們學習娛樂的道具,充分帶動了枯燥樂理知識的感悟學習。這既是一首歡快活潑,富有朝氣的兒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課時欣賞樂曲的基礎上,以體驗實踐教育爲主線的一堂音樂課。

2、透過本課的教學,結合新課程理念和一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歌曲《採山》,感受歌曲輕快、活潑的情緒,能正確流暢的演唱歌曲。

(2)透過遊戲活動等方式,鍛鍊學生音樂節奏的感知認識能力及配合意識。

(3)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針對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分別確定爲:

重點:(1)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用遊戲帶動十六分節奏的學習。(2)培養學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並在學唱歌曲中培養學生的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難點:(1)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銜接感悟。

4、爲更好的達到教學效果,我在課前還作了充分的教具準備:錄音機、課件、電子琴、蘑菇節奏圖片等。

二、說教學方法

快樂是兒童健康情緒的主色調,兒童學習過程本身應當讓孩子們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習,如何實現這一點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爲主,結合直觀開像法,創編教學法等。

2、針對兒童的思維方式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結合音樂課、聽、唱、動三部分內容的特徵加深情境教學。

3、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從各層次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音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說學法

學生透過聽、看、想、動、舞、講等學習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音樂想象力、感悟能力,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四、下面我主要來講講教學教程

在整個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帶孩子們去郊遊爲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各部分過渡自然,渾然一體並充滿兒童趣味,根據新課標和綜合課的特點,我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激趣、匯入:

首先,孩子們伴隨着《郊遊》的音樂進入教室後,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問孩子們喜歡郊遊麼?在野外大山郊遊時都喜歡做些什麼呢?這一下,孩子們的思維馬上活潑起來,採蘑菇、採野花、、、、自然而然就匯入本課主題《採山》,教師出示課件,直接過渡到下一環節。

2、感知節奏遊戲:

在上山的路上,同學們透過邊聆聽歌曲伴奏,邊欣賞精美的動畫,特別的興奮。這時,我趁機先組織一場“採摘大賽”!將孩子的熱情提到最高點,將節奏蘑菇作爲比賽道具運用到教學中,透過感觀、嘗試、比賽,一步步熟練的實踐,不僅讓孩子們掌握了十六分節奏的銜接運用,更提高了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3、新歌教學:

新歌教學是一堂課的高潮部分,學生的情緒也應達到高潮。因此,首先我讓學生完整聆聽歌曲,同時課件播放小朋友在山上玩耍、採摘 、快樂遊戲的動畫,透過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習興趣,爲下面的歌詞教學打下基礎。

然後,我緊接着出示歌曲的歌詞,讓學生用剛纔所熟悉的節奏,嘗試着讀一讀,說一說,跟着音樂伴奏唱一唱的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學生用最快的速度學習歌曲,同時減輕了孩子們一遍遍跟琴練唱的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爲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進行想象創造,我就讓孩子們隨

歌兒即興創編動作,讓孩子們在音樂中表演採蘑菇、採木耳、摘果子等不同的動作,按自己的想象盡情地創造和玩耍,感受郊遊採山當中的快樂。同時透過動作也很好得讓學生記憶歌詞,鍛鍊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課堂氣氛更是相當的活躍。

4、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當孩子們對音樂產生強烈情緒時,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靈就可以得到美化。於是,我抓住時機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帶給我們豐富的體驗和新奇,更給予我們快樂與享受,我們應該積極參加勞動活動,愛護大自然! 最後在歌曲中讓生律動出教室!

這堂課充分運用了音樂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嘗試以學生爲主體的課程手段進行教學,給了學生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當然,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對我提出寶貴意義和批評,多加指導,我將非常感謝。謝謝大家!

    篇二:採山評課稿

陳老師講的《採山》一課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湖南文藝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3課教材。《採山》是一首輕快活潑的少兒歌曲,歌曲形象描繪了山村孩子在濛濛細雨中採山的心情,表現了小朋友光着小腳丫採山的靈巧的身影和豐收的喜悅。歌曲爲四二拍,徵調是三句是兩段體,它運用了前八後十六、前十六後八、十六分、小附點節奏。

陳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故事爲線索——大山爺爺邀請小朋友們去採山,如果同學們能完成大山爺爺的兩條節奏練習,大山爺爺就爲他們開啟大山之門;當孩子們完成了節奏訓練之後,大山爺爺讓小朋友們按照大山爺爺拍手跺腳的標記跟着音樂做律動,如果做得好大山爺爺將帶領孩子們去看山裏更美的風景;當孩子們做完律動,投入到大山爺爺的懷抱,大山爺爺爲孩子們帶來一位新朋友“十六分音符”,並且告訴孩子們如果誰能唱準十六分音符,就可以把大山爺爺的禮物裝進自己的小籃子;當孩子們唱準了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大山爺爺非常高興他派大山中的小精靈和孩子們一賽歌喉;最後是孩子們的表現得到了大山爺爺的肯定,他邀請孩子們一起去採山。陳老師的故事線索清晰明瞭,重點突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了三年級的孩子們好玩好動的天性,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展示自己,課堂氣氛很熱烈。

陳老師在解決本課的難點時,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她透過幾種途徑讓學生來感受、體驗、表現前八後十六、前十六後八、十六分、小附點節奏。

1、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學生跟着音樂律動,唱拍結合,感受前八後十六、前十六後八、十六分音符描繪出在這春光明媚之時,一羣光着腳丫的孩子們去採山的情境。

2、引導學生在音樂情境中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激發學生想象出採山的孩子們看到大山爺爺送給他們的那麼多的寶貝時那種高興、愉快、欣喜的心情。表現了孩子們光着腳丫採山的靈巧身影。

3、在本課的唱歌活動中,透過創作表演《採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現欲,啓發學生跟着音樂旋律,唱拍結合,感受前八後十六、前十六後八、十六分、小附點節奏。透過拍一拍,唱一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音樂情境中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的學唱歌曲,學生從歌曲中體會“採山”勞動所帶來的快樂,能用肢體語言加以表現。在對歌曲《採山》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陳老師堅持以學生爲主體,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

總之,陳老師以學生爲主體,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透過學生拍一拍、唱一唱、跳一跳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音樂情景中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完成教學。

    篇三:《採山》說課文稿

評委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採山》。

一、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

歌曲《採山》是一首民歌風的創作歌曲。2/4拍, 一段體結構。歌詞生動形象,曲調歡快、活潑,生動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採山的愉快心情

2.設計意圖:

以音樂審美爲核心,強調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音樂審美體驗的整體把握。以“採山”爲主題,透過多媒體創設“走進大山——在山中(向大山問好、採蘑菇等採山活動)——告別大山”的音畫情境並以此爲主線,運用多樣方法、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把一首簡單、短小的歌曲,創編成豐滿、立體、有音樂情境的多聲部歌曲,並用歌聲來塑造、表現音樂形象。

二、教學目標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1.透過歌曲學唱,使學生學會用歌聲表達情感、表現音樂,體會“採山”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2.在音樂情境中啓發學生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歡快地演唱歌曲,併爲歌曲配上引子和聲響,完整演繹。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藉助多媒體創設音樂情境,使學生在“玩中、動中、樂中”學唱歌曲。

教學難點:學會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四、 教學準備

藉助多媒體教學設備、PPT課件來創設“採山”的音樂情境,將活動內容與畫面、音樂相連結,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另外,還需準備鋼琴、歌片、紅色水性筆等教學用具。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二)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組織教學激趣匯入(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播放大山圖片,透過提問:這是什麼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等問題激發學生走進大山的願望。

環節二:創設情境初步感受

這個環節主要運用情境教學法和遊戲法,透過PPT課件將枯燥的`發聲練習、十六分音符節奏學習融合在有趣的“走進大山、模仿山中聲音、採蘑菇大賽”活動中掌握。從而爲歌曲學唱及情景演繹作好鋪墊。

片段一:“走進大山”。(點課例片段)看着山林畫面聽着採山音樂,學生彷彿置身於“走進大山”的情境中進行投情表演,不僅激發學唱熱情,還聆聽熟悉了歌曲。

片段二:“模仿山中聲音”。透過模仿山谷回聲(演示“哎羅??);雨聲(點讀)、小鳥聲來啓發學生進行氣息、聲音的訓練,並透過”山林二重唱”(課例片段)練習嘗試爲歌曲加入二聲部的聲響伴唱,爲歌曲演繹做好鋪墊。

緊接着我用課件創設了“採蘑菇比賽”的遊戲活動(點),讓學生先找出蘑菇大小、兩朵一組的排列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按大賽要求合着音樂1、2、強、弱的節拍採蘑菇,(點音樂表演、點擊“跳起舞的蘑菇圖”)以此激發學生在仿真的情境中主動感受歌曲兩拍子的特點。接着(點)透過合着《採山》音樂“拍擊蘑菇舞蹈節奏型”,(點拍演示)感受、認識十六分音符(點)。

隨後,引出歌中(點)重難點句第三句的學唱,(唱演),菇 0 採來 蘑菇 | 嫩又 鮮 0 |”,啓發學生在讀、模仿、跟琴唱的過程中掌握0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環節三:學唱歌曲,深入體驗

這一環節主要是啓發學生用歡快的情緒、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唱好歌曲。那麼什麼叫“採山”?山上有什麼可採?有沒有采過山?對於現在的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很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肯定會影響學生演唱時內心情感的表達,因此,教學多媒體在這一環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透過欣賞課件中豐富的野果、(點)野菜、野花等畫面,使音樂與學生生活經驗連結,每一張圖片都引來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哇”的讚歎聲!最大限度激發了孩子們學唱歌曲的熱情,增進對歌曲主題理解與情感表達。

此外,歌曲學唱中,將歌片與音樂透過多媒體同時展示給學生,不僅便捷、直觀、清晰,更能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環節四:表現歌曲,拓展提升

這塊內容是對整節課內容的綜合運用表現。即透過課件提示學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個回聲的引子,(點完整歌片)並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練習的“鳥、雨聲的伴唱,然後進行唱、跳、表演的綜合演繹。最後,師生在即興編唱“大山??再見??”的歌聲中告別大山,結束本堂課。

我執教的這節課,在08年浙江省音樂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並得到專家的好評,製作的錄像課在o8年浙江省資訊技術與課例整合評比中榮獲二等獎。總而言之,學生在這樣的音樂課中獲得的不只是會唱這首歌?用怎樣的聲音唱好歌?的經驗,而是更多的音樂創造意識與審美體驗。

    篇四:《採菱》說課稿

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是*小學的音樂教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堂豐富多彩的音樂課。

教材分析: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音樂教材第七冊《採菱》。

採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採用六聲宮調式,旋律流暢,婉轉,運用了許多由十六分音符構成的節奏型(××× ×·× ××× ×××× ×××)給人以輕盈活潑之感.

歌曲是五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第一,二樂句方整對稱,第三樂句活躍生動,第四樂句使用切分節奏前後模進,模擬划船動作,最後向在高音部分體現旋律抒發孩子滿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學歌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對學生進行聲樂學習的價值極高的好材料.

學情分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課的內容,不論是從歌曲角度還是從視譜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有學習的信心,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用優美,親切的歌聲表達熱愛家鄉的真摯感情.

2,欣賞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繼續培養學生透過對旋律等音樂語言的分析來感受和理解音樂內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重點:

歌曲《採菱》學唱

教學方法:

一,發聲練習:

同前節,注意切分節奏處唱法.

二,檢查複習:

1,教師出示幾種反覆記號,請同學說說怎樣演唱.

2,請同學說說以前都學過哪幾種切分節奏.並拍一拍.(綜合訓練二)再請同學將上節課剛學過的切分節奏寫出來,並拍一拍.

3,請同學跟琴唱《採菱》的歌譜.

三,學唱歌曲:《採菱》

1,有節奏朗讀歌詞,注意情緒.

2,教師範唱,請同學跟着哼一哼,注意切分節奏處的演唱一定要準確.

將切分節奏處找出,依次練唱.

3,跟琴練唱歌詞.

4,處理、討論:演唱這首歌曲,應該用什麼樣的音色、速度、情緒練唱.

(注意引導學生用自然優美的音色,連貫流暢的氣息,唱出水鄉的孩子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處要唱的連貫).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採菱》,可以表演.

第二課時:欣賞《漁舟唱晚》

1,出示樂器掛圖,介紹箏,介紹《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是一首箏獨奏曲.這是近代古箏家婁樹華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

來辭》的素材加工改編而成的一首傳統箏曲,表現了夕陽西照,湖面歌聲四起,滿懷豐收喜悅的漁民,駕着片片白帆,紛紛而歸的動人畫面,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2,初聽《漁舟唱晚》,請同學們說說聽了之後有什麼感覺

3,分三部分細聽,請同學們按照聽聽想想來聽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別是怎樣表達的.(完成聽聽想想)

4,請同學聽樂曲的第二部分,聽到"fa"時舉手表示,並說說這裏出現fa後,樂曲發生了什麼變化. 5,復聽全曲,請同學跟着音樂表現出漁夫一天的工作.

6,知識拓展;欣賞"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奏

五,教師小結:我國的民族音樂非常有特點,是有着悠久歷史發展的.今後我們會學習更多的民族樂.

板書設計: 漁舟唱晚

聽聽想想

第一段 旋律優美 節奏平穩 速度緩慢 力度稍弱

第二段 旋律跳躍 節奏活潑 速度漸快 力度加強

第三段 旋律上下起伏 節奏緊促 速度較快 力度稍弱課

課後小結:

學生初步瞭解了民族樂器"箏", 並準確感受了由此樂器演奏的樂曲,特別是爲學生擴充的欣賞"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奏,使學生感受了民族樂器演奏的現代音樂,更激發了學生對器樂曲的興趣.

    篇五:優秀教案 採山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採山》,並樂於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歌曲,讓學生明白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2、能表達歌曲節奏,並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

【教學重點】

1.能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朝氣而有彈性的聲音,完整準確的演唱歌曲《採山》。

2.能準確演唱十六分節奏

3.能從歌曲中感受到勞動的愉快,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教學難點】

1. 十六分節奏的掌握

2. 學生用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採山》是一首民歌風創作的歌曲,採用2/4拍,徴調式,一段體結構。歌詞生動形象,曲調歡快、活潑、清新,節奏比較緊湊,加上十六分音符、前八後十六、前十六後八節奏的運用,使歌曲具有朝氣並富有流動感。生動的描述了小朋友採山的愉快心情。

【教學用具】

電子琴、卡片、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感知節奏

1、師生隨音樂《採蘑菇的小姑娘》律動

2、師:一羣活潑可愛的小姑娘把我們帶到了野外,山坡上長滿了大大的蘑菇,大家想不想採蘑菇。

3、師生互動複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新授十六分音符,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對比練習,感受十六分音符時值的長短。

先跟教師一起走上山坡吧!(課件出示四分節奏,學生邊讀邊做動作);來到草地上,同學們高興得又蹦又跳;(課件出示八分節奏,同學們邊讀邊表演);發現蘑菇了,快跑去採吧(課件出示八分節奏,同學們邊讀邊表演)。

4、(課件)加上歌詞訓練,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十六分音符。

3、師:(課件)是的,大山物產豐富,一到收穫的時候,山民們就高高興興地去採摘他們看上的寶貝,他們稱這一活動爲採山(板書課題)。今天有小朋友真的要去採蘑菇,他們不僅採蘑菇還採了些什麼?讓我們一起去聆聽《採山》中小朋友的喜悅吧!

二、師生互動、新歌教學

1、聆聽歌曲範唱。(學生感受歌曲,熟悉曲調)

聽了這首歌曲你覺得情緒怎樣? (節奏歡快、活潑,讓人心情愉悅)

2、學生復聽歌曲。(打拍子,在心裏跟唱)

3、老師有表情地範唱歌曲,學生體會歌曲的情緒、速度。

4、指導學生用“la”隨音樂教唱曲調 。

5、填詞歌唱:

(1)學生自由讀歌詞。

(2)老師按節奏帶讀歌詞。

(3)在演唱的時候有些地方需要停頓,你感受到了嗎?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共有幾處?看誰最聰明?(引導學生學複習八分休止符)

(4)引導學生輕聲隨音樂填歌詞演唱。

(5)歌曲處理:什麼樣的聲音、什麼樣的情緒、用什麼樣的表情來表現歌曲?讓我們就這樣來練習唱一唱吧。

(6)師生隨音樂完整演唱歌曲。(輕快有彈性的聲音演唱)

三、實踐體驗、合作交流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音樂(繪畫、舞蹈、器樂、創編歌詞。。。)

四、課堂小結,結束本課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關於勞動的歌曲《採山》。在學習中我們感受到採山的小朋友在勞動中的喜悅心情和勞動所創造的成果,學完這首歌曲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學生,在勞動中創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你們有信心嗎?下課!(學生隨音樂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