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集合5篇

說課稿8.9K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說課稿模板集合5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下面我把這節作文指導課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流程向大家說一說。

首先說教材分析

作文重要,作文難教,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會學生寫作文的方法,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的願望。新課標指出:高年級寫作教學,教師應“創設情景,激發情感,引發學生寫作興趣”,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因此,結合新課標,我設計了這節遊戲作文課《魔術表演》,遊戲作文它有一個好處,是讓學生寫片段,幾個片段下來,一篇文章就好了,這使學生感到作文不難,而且還很有趣味。需要特別聲明一點,本節作文課中我指導學生寫的是一個片段,第二次魔術表演過程,不是寫整篇作文。

下面說教學目標

在經過認真思考、反覆揣摩之後,我確定了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進行生動、具體地描寫了。

3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寫作能力,養成學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其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進行生動、具體地描寫爲重點。難點是: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的能力及寫作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因此,我爲學生留出表現空間,有意識地爲學生創造素材。爲了追求實效,突破重難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上課伊始,我對同學們說:“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魔術”,同學們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了,對整堂課的學習充滿期待。接下來第一個環節:我交待了 魔術表演前的相關事項,並提醒學生,接下來的魔術表演不僅是“玩”,還有任務,看完之後“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一段完整的話說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有意識的注意觀察,不會只看熱鬧了。

第二個環節:魔術表演的過程。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兩次魔術表演。第一次魔術表演我讓小助手放硬幣,並讓一位同學矇住我的眼睛,五秒鐘倒計數後,我開始找硬幣,在找硬幣過程中爲了積累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我設計了幾個動作和表情:先用手敲杯子,當敲沒有硬幣杯子時,我臉上顯出疑惑的神情,而當敲到有硬幣的杯子時,我馬上喜笑顏開。接着我在杯子上方劃了幾圈,然後雙手合十,似乎在祈禱什麼。第一次魔術表演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回顧、交流: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看見我找到硬幣,你心裏怎麼想的?我先指名一步步說清楚,然後要求學生把魔術過程用一段完整的話說出來。這一過程實際是培養學生語言次序性及概括性,是語言表達的訓練過程。

第一次魔術表演後已經大大激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他們都想一探究竟。爲了讓更多同學參與魔術表演中來,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我設計了第二次魔術表演。這次我讓臺下同學指揮小助手放硬幣,能親自身參與,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打手勢出主意,氣氛很熱烈。第二次魔術表演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回顧、交流:你剛纔在幹什麼?其他同學呢?有沒有哪個同學的神態、動作很特別,引起了你的注意?臺上的小助手當時的神態、動作是怎樣的?我是怎樣做的?看見我再次找到硬幣,你心裏怎樣想的?我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清楚、說具體。學生口頭交流的過程就是對遊戲的回顧,口頭交流後又爲下一步的書面表達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三個環節:學生寫片段。要求寫第二次魔術過程。俗話說:“讀百篇不如寫一篇”可見練筆至關重要。在這個環節裏,我利用“片段寫得好,就告訴你們,我是怎麼猜出來的”激勵手段,讓每位同學全力以赴寫好片段。師生一起參與了魔術表演,學生又何愁沒有“下鍋之米”呢。透過這節課,我們也可以看出,學生在寫作時,洋洋灑灑寫了許多。

第四個環節:習作講評。作文講評中我選取了好、中、差三類作文進行講評。講評過程中,我更關注問題較多類作文的講評。我讓該生讀一小段,其他同學評一段。發現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修改意見,使該生明白下去後應怎樣修改。

接下來,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的板書簡單明瞭,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目的是提醒學生觀察和寫作時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方面進行觀察和描寫。

最後,說說對這節課的反思。

衆所周知,作文一直是學生和老師頭疼的一個話題。現狀表明,很多學生視寫作爲學習的一個負擔,毫無慾望,無興趣而言。針對這個問題,我選擇了大家都感興趣的魔術爲切入點,以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有了興趣,學生 思維活了,自然靈感就多了,寫作時就更得心應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同學們寫片段時,能提筆就寫可以看出,比起以往學生提起筆來冥思苦想,這節課,他們明顯輕鬆、快樂。當然,本節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於課堂時間較緊,我指導學生說的不夠詳細,不夠紮實,學生說的不夠充分,所以,在寫作時,有些學生忽略了一些細節。

教育與教學是一門永遠的缺憾藝術。一次經歷,一次收穫,一分成熟。在此次講課的準備過程中我收穫了很多,對習作教學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學海無涯,教無止境!

以上是我對《魔術表演》這堂課的一些淺知拙見,希望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從一個小狗活動的實例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弧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爲學生今後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潛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二.目標分析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爲本,培養能力爲重,同時也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而預備年級的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備,所以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瞭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⑵幫助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實例引入,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天地,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重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

難點: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對圓的無限平均分割,“弧長”無限的接近“線段”的理解以及將圓轉化爲長方形時,長方形的長是圓的周長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1.教法分析:

針對剛邁入初中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採用啓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透過實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爲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結合一定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與趣味性,騰出足夠的時空和自由度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1.複習(1)長方形面積公式

(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法是透過割補轉化爲長方形面積來解決。

2.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一隻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1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狗能夠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問題:1.小狗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圓的面積呢?

3.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導:

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麼圓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

(2)實驗操作:

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圓分給各小組(前後四人爲一組)。請同學們試試看,是否可以將圓轉化成爲長方形。

(3)動畫展示

讓學生閉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長方形。

當我們把圓平均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也就越接近了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4)得出結論:

啓發1:既然圓的面積無限接近於長方形。那麼我們如何根據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呢?

啓發2: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有什麼關係呢?

再次展示動畫。

設圓的半徑爲r

啓發學生尋找規律,由圓的周長爲2πr,推導得出長方形長爲πr,寬爲r,

圓的面積。

4.實際應用

(1)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求小狗活動範圍的最大面積問題?

(2)例題講解

例題1:已知一個圓的直徑爲24分米,求這個圓的面積

注意書寫格式:1)寫出公式2)代入數字3)計算結果4)寫出單位。

(3)鞏固思考

小明家新買了一個圓桌,媽媽讓他求桌面的面積。你能夠幫助小明回答嗎?

(4)鞏固練習

例2.一個圓形花壇,周圍欄杆的長是25.12米,這個花壇的種植面積是多少?(π≈3.14)

練習:

1.判斷題

(1)圓的半徑擴大到原來的3倍,圓的面積也擴大到原來的3倍。()

(2)半徑爲2釐米的圓的周長與面積相等。()

2.把邊長爲2釐米的正方形剪成一個最大的圓,求這個圓的面積。

40cm

3.一塊直徑爲40釐米的圓形鋁板上,有4個半徑爲5釐米的小孔,這塊鋁板的面積是多少?

5.歸納小結

爲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認識,利用提問形式,從以下方面小結,學生先回答,教師歸納總結。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

(1)本節所學的主要公式是什麼?

(2)如果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量?

(3)已知圓的周長、圓的直徑是否也可以求圓的面積呢?如何求。

6.佈置作業

P105練習3.3(1)—2,3。

P106習題3.3—1,2。

六.評價分析:精心設計問題情景,積極引導,啓發學生參與公式的形式過程,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課堂實施和學生反饋的資訊(舉手情況,題目的解答情況,學生討論小結的結果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同時也應該根據學生作業反饋的資訊及時作好教後感筆錄,以便今後更好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圓的面積第二節課的目的主要是鞏固練習。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內容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在《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屬於“生物圈中的人”這一主題。綠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兩類生物,本單元承接七年級上冊最後一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構建框架體系的思路,向學生介紹生物圈中另一類生物——人,有利於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更好地體現課程標準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

作爲本單元的開篇也是本冊書首章內容,本章從物種和個體兩個方面闡述人的由來,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關係,力求使學生站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理解後面章節對人體結構和生理特點的介紹,同時也與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相呼應。

本節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和生活環境的背景中瞭解人的起源和發展,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發展變化的。對於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資料分析、科學探究的能力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都非常重要。

2、教材編排特點:

本單元教學內容在安排上始終將有關人體的內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環境的背景中,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人與生物圈或生活環境的相互關係,並且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本節教材主要是安排大量的插圖、文字資料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和閱讀了解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由於很多問題尚無定論,教材在編寫上開放性地指出在人類起源和發展問題上的爭論是正常的,進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

透過資料分析,瞭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而來。

2、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比較四種類人猿,概述類人猿和人類的異同點,瞭解在科學研究中透過比較找出事物異同點的方法;

透過進行資料分析和角色扮演,瞭解在探尋人類祖先蹤跡時,地質考察、尋找化石和遺物證據的方法尤爲重要;

透過參與“歷史重現”活動,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總結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發生的變化;

收集整理資料,參加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以科學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樹立人類起源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加強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透過技能訓練,培養學生樹立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學會區分事實和觀點;

透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團結與互助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運用比較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2、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3、對比觀察人類起源和發展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4、認同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四、說教學對象

1、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關於生物圈,學生在七年級上冊中已經瞭解了其概念、範圍,並認識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學生還掌握了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內容。

學生對於類人猿的生活方式和大致分佈範圍,對人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語言、勞動、大腦發達程度等都有所瞭解。

2、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

初一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對知識的理解常限於表面,一遇到困難就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因而,需要教師適當指引、及時鼓勵和設計他們喜愛的活動,例如多次創設情境和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組織表演、參與動手製作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長時間保持,提高學習效率。

3、學生個性發展和羣體提高:

本課透過課前資料的收集、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等活動,給予學生髮表個人見解、展示個人素質的舞臺,在交流和學習中促使羣體生物學素養得以提高。

五、說教學策略

1、教學設計思路

以介紹人起源於森林古猿、人與自然環境鬥爭逐漸獲得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人所發生的變化爲主線,將科學方法和精神貫穿其中。

以討論、角色扮演、重現歷史等活動降低課程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2、教學方法

討論法

創設情境法

提問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等

3、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

多媒體課件

課本

紙質媒體(表格、圖片等)

4、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1、由郭沫若的《女神》一詩,引發學生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

2、提出問題:我從哪裏來?人類又從哪裏來?引出本章課題。

3、小組彙報查閱的有關人類起源說法:如神創論和進化論

4、討論這些說法有無事實依據,引出達爾文進化論中認爲人類起源自森林古猿的觀點。

使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廣大背景下理解人與生物圈的關係。

培養學生查閱分析資料和語言表達能力

樹立人的起源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觀察與比較

1、觀察書上四種類人猿圖片,分析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有什麼共同點?這些類人猿今天分佈在地球的哪些地方?

2、根據表格對比黑猩猩與人的異同點

3、提出問題: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都是森林古猿,人猿相揖別爲何會出現?

體會比較法研究人類和類人猿的異同,

角色扮演

創設情境,學生分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分析,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透過自身角色的扮演,概括人猿相揖別的原因,認識地質變化、化石等證據證明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而來的。

透過活動,學生自主探究人和類人猿爲何會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從中認識到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鬥爭中才逐漸進化而來。

歷史重現

1、閱讀第五頁第一自然段,將人類起源和發展中的森林古猿、“露西”時代古人類和“東非人”時代古人類按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排列,並選擇與其相對應的文字說明。

2、完成歷史重現,將剩餘四幅圖按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排列。

3、閱讀第五頁第一、二自然段,概括人類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在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上發生的變化(可選用提供的詞條)

透過仔細閱讀,動手組圖,瞭解新知——自然環境的改變使得人類發展過程中在形態結構和使用工具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結合人類起源與發展示意圖,解釋爲什麼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類人猿的數量日益減少?

旨在聯繫“觀察與思考”解釋爲何人類數量增加,而類人猿數量減少。使學生理解人類經過與自然的殘酷鬥爭才得以發展,

人與自然

學生髮表對於人類如何發展的看法

學生在《我和你》優美的音樂聲中抒發自己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願望,昇華情感。

知識小結和課後拓展

學生將本課中的收穫在學習成果圖中補充完善。

學習成果圖是學生一堂課動腦動手的結果,將自己的收穫和不解補充在圖上,課後進行展示,利於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也容易對知識加深印象。

課後拓展使學生學會如何區分事實和觀點。

5、板書設計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的起源和發展

一、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

二、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三、人類在起源和發展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都發生了變化

四、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

說課稿 篇4

一、 說學生

《比的化簡 》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比的認識,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比的化簡部分,因此,在本章中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 說內容

《比的化簡 》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含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透過對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比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將未知轉化爲已知,合理運用歸納思想、整體思想,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滲透探索問題的思想與方法。

2、在形成猜想與作出決策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本節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發興趣,從發祥地中尋找快樂。

2、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透過由舊到新、由新到舊的訓練發展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比的化簡的方法。透過同學們自主探究,突出重點

難點:運用比的化簡,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有分數的基本性質作爲基礎 ,我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識建構。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爭議,有所創新,互助互學,構建活動化教學過程。

五、說學法

“教法爲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鑑於這樣的認識,在強調教法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根據本節課的特點,主要採用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也是當今數學教學提倡的學習方向。透過學生的團結協作,自主探索,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透過猜想——合作交流驗證——發現;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景,注重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教具準備:

情境圖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程序

一、複習鋪墊,激趣引新。

[設計意圖:比的化簡是在學生已經學習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透過複習這部分知識有利於新課的認知。]

(二)激趣,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老師激趣、讓學生猜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爲學生主動探究加點動力。]

(三)猜想:如何化簡比有誰知道?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學一學。

課件出示主題圖:淘氣和笑笑的對話。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讓學生帶着思考題自學看書,學習有目的性、針對性,提高學生自學的質量。]

活動二:說一說。(反饋看書、自學情況)

1、學生彙報比較方法,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同時教學比的化簡的方法。

師小結:透過化簡我們知道:淘氣和笑笑兩人調製的蜂蜜水一樣甜。把40:360化成1:9這個過程就叫比的化簡。下面哪個同學能把剛纔化簡比的過程說一遍。

生說,師再課件出示比的化簡的方法,然後引導學生找出句子中的重點詞句,分析什麼叫“最簡整數比”。

2、比的化簡與分數的約分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說出: 比的前項是分子,後項是分母,約分是寫成最簡分數,化簡比到最後應化成最簡整數比。

[設計意圖:根據思考題中的3個問題展開,讓學生逐一說一說,任務明確、思路清晰,學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師過渡:關於化簡比,同學們是不是掌握了呢?我們進行幾道練習。

活動三:練一練

14:21 0.5:2.5 :

課件出示思考討論題:

A、3道題有什麼不同點,它們各用什麼方法進行化簡的`?

B、1、2題化簡比的過程中,比的前項和後項如何變化的? 。

C、比的化簡與求比值有什麼區別?

(1)生:練習,討論。

(2)反饋,集體訂正。(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整數比:可以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或像分數約分那樣進行化簡。

小數比:可以先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將其轉化爲整數比,然後再化簡。

分數比:可以前項除以後項,再根據比值寫出最簡單的整數比。;

生3:回答討論題第2、3題。

(3)回顧:關於比的化簡的方法,哪位同學能完整地告訴大家?[生說師課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比值不變。]並驗證新課開始前那位同學的猜想。

(4)質疑問難:學了今天的知識,你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求比值與化簡比有什麼區別?)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簡的方法基礎上讓學生練習三種不同情況的化簡比,加深學生對比的化簡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三、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知識?

四、分層練習。

1、化簡比。15:21 0.12:0.4 0.7 : 0.08 1:

2、連一連,完成P53的第1題。

3、聯繫實際:數數我們班的人數,你能發現有關比的哪些知識?

4、請選擇!

(1)0.75:0.1化簡後的最簡整數比是( )。

A、7.5:1 B、75:10 C、15:2

(2)比的前項是8,後項是2,比值是( )。

A、4:1 B、4 C、1:4

(3)4和它的倒數的最簡整數比是( )。

A、4:1 B、1:4 C、16:1

5、(靈活題)大正方形邊長是4釐米,小正方形邊長是3釐米。

大、小正方形邊長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長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積的比是( ),比值是( )。

[設計意圖:透過練一練,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初中物理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1節,主要內容是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因素以及壓強概念和公式的計算,本節內容既是建立在對於彈力、力的三要素等知識的基礎上,更是本章中的基礎內容,學好本節課可以爲接下來將要學習的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本節課中教材還設立了探究性實驗,能夠推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資訊總結歸納能力逐步提高。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下面談談我所教授學生的情況。

八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正逐漸發展,對於物理這門學科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方法,而本節內容與日常實際聯繫較爲緊密,易於理解,所以學生接受起來並不困難,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學生由於生活經驗仍有一定的思維定勢,如認爲壓力一定等於重力或壓力的作用效果僅與壓力有關等,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圖片、實驗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經過以上對於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有關;理解壓強的概念並能夠運用壓強的公式進行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透過實驗探究,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有關,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資訊的整合能力。

3。透過學習,增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確定之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就隨之確定了。

【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能夠根據改變壓強大小的因素理解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教法一方面將採用設定情境法,利用圖片、視頻等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將採用觀察分析,啓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學法:爲讓學生先學會,再會學,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學法採用觀察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物理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主宰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據此本節課我分以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環節

我將採用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學,爲同學課本中壓路機壓路、跳水運動員起跳及手壓圖釘的圖片,進而向同學提出疑問,以上三副圖片中物體受力情況有什麼特點?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麼有關?進而匯入本節新課《壓強》

【設計意圖:透過圖片展示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並激發其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圖片結束後設定疑問可以讓學生了解本節課所要研究的知識目標,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環節二:新課講授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對於壓力的理解與認識。

我會組織學生對於匯入圖片中所受壓力進行分析,主要從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得出壓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我此時講解壓力的產生條件,並向同學們提出疑問,壓力一定等於重力嗎?學生簡單思考後,我舉出正例,物體不受其他力放在水平面上,再舉出反例,用手戳胳膊,讓學生意識到壓力是不一定等於重力的。

【設計意圖: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壓力是屬於彈力的一種,但是對其方向、產生條件並沒有系統的進行學習,而本節課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所以對於壓力的相關知識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接着是第二個知識點,實驗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

此時我會繼續拋出問題:根據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作用在受力物體身上的力是壓力,那麼壓力的作用效果僅僅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嗎?讓一名學生演示雙手夾鉛筆並說出其感受,引發學生的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還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

接下來引導學生利用實驗驗證猜想,實驗前讓學生小組內討論本次實驗中由於需要討論三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需要使用什麼實驗方法進行?怎樣選取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案才能明顯比較出壓力的作用效果等一系列問題。而我則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必要時解決學生所提出的疑問,和學生共同總結出實驗具體步驟。實驗結束後先由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再由我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接觸面積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所以引發學生產生疑問後,積極地組織學生利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化被動的接受知識爲主動地思考問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於本節課重點知識有較爲清晰的把握,也能夠鍛鍊其邏輯思維能力和整合資訊的能力】

接着是第三個知識點的講解。

此時我會適時在學生實驗結論的基礎上,講解物理學中利用壓強表示壓力的這種作用效果,並對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進行講解,舉出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具體數值,並由此介紹壓強的物理意義。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壓力的作用效果影響因素之後,系統地對於壓強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易於學生的理解】

最後是對增大或減小壓強這一知識點的講解。

我會根據課本中的案例讓學生分析其增大或減少壓強的方法是什麼,同時讓學生再列舉其他的方式或例子來充實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理解。

環節三:鞏固提高

新課講授之後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在此環節中,我會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活動,讓學生從座位上站起來,兩人一組合作,利用網格紙中測出腳與地的接觸面積,結合自己平時的體重,估算站立時自己對地面的壓強的具體數值,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研究並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設計意圖:增大和減小壓強在大部分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問答法的方式進行,但個人認爲,這個問題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對於本節課的知識學以致用,本環節中讓學生改變以往的聽課方式,在教室中自由討論合作,估算自己對地壓強數值,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於壓強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中的物理量】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後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師生共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作業我會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工具,如指甲刀、火車枕木等如何利用壓強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七、說板書設計

標籤:說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