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圓柱的認識六年級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2.09W

師:現在我們來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出示實物),它是什麼?

圓柱的認識六年級數學說課稿

生:圓柱。(師板書:圓柱的認識)

師(出示實物):同學們透過收集和觀察有關實物,你發現生活當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形的?生(出示實物):這個罐頭是圓柱形的。

生(出示實物):我這支鉛筆是圓柱形的。

生:學校校門的不鏽鋼管是圓柱形的?

師(出示實物):我們已經知道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想不想知道圓柱的特徵?

生:想。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拿出圓柱形的物體,先獨立觀察、思考,然後分小組研究討論圓柱的特徵,再進行小組交流。學生探究,老師穿梭於各個小組之間,或是指導,或是聆聽,之後組織討論。

師:請各小組派一位代表說說你們所發現的圓柱的特徵。

小組1-A:我們發現圓柱體有3個面,上下兩個面是圓形的,側面是曲的。

師:還有補充嗎?

小組1-B:上下兩個面是相同的。

師:你們怎麼知道上下兩個面是相同的?

小組1-C:我們是觀察出來的。

小組2:我們和1組的基本相同,只是我們不是透過觀察發現上下兩個面相同的,而是先把下面畫下來,再同上面作比較,得出是相同的。

師:你們認爲哪組的判斷方法好?

生:2組的。師:爲什麼?

生:用肉眼看可能會有偏差,透過測量後加以比較就準確了。

師:說得很好!有時我們不能光憑感覺,還要運用方法去證明一下是否正確。

小組3:我們還發現圓柱從上到下比較均勻,上、下之間的距離相等。

小組4:我們同意小組3的觀點,就是不知圓柱的高在哪裏?

師:圓柱上下兩個面之間的距離就是圓柱的高。請同學看電腦演示畫高,並觀察圓柱有多少條高?

生:無數條。

小組5:老師,我們對小組3的看法有補充,有的圓柱從上到下是不均勻的,例如:腰鼓就是中間粗,兩頭細。

師:你們的發現很正確,不過你們所說的圓柱不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圓柱體,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小組3所講的圓柱體。

小組6:我們還發現圓柱只有2條棱,沒有頂點。

師:對呀!你們的發現很獨到,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想到。

師:透過剛纔小組討論、各組交流,請你閉上眼睛想想圓柱的特徵,然後摸出課桌上的圓柱體。

師:學到這裏,請同學們小結一下,你認識了圓柱的哪些特徵?

生:我知道了……評析比較兩個教學片段,教學片段一是教師以前教學的實錄,教學片段二是教師在《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實錄。比較前後的教學,從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果看,似乎“殊途同歸”,但在教和學的方式上有很大的變化,相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出教學片段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更有利於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使自己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一、變壓抑爲張揚。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有些教師認爲自己是課堂的主導者,由此總擺出惟我獨尊的架子,以一種嚴肅的態度來壓制學生,以自認爲比較嚴謹的教學思路來控制教學的節奏,牽着學生完成教學目標。殊不知,這樣做,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思想和情緒,使學生始終拘謹於教師的眼皮底下,很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葉瀾教授提出應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不能機械化、程式化,而應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甘願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相處,使學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種愉悅、積極、興奮的心態參與到學習中來,並透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個性在活動中得到張揚。

在教學片段一中,教師透過設計一個個提問,緊緊地追問學生,學生是被動地學,思維空間受到限制,沒有自由度,個性發展受到束縛。而教學片段二中,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主的基礎上互動,給予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機會,使學生之間不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見解,還能透過合作交流,互相啓發,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使認識漸趨完善、深化。另外,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對學生的見解給予積極評價,真正體現教學相長。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有利於形成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變傳授爲探究。現代教學論認爲,知識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的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教師要站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觀的高度,創設探究性的教學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創新。在教學片段一中,教師只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所以採用的是“問答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前面走,學生在後面跟,步步爲營,教師到達目的地,學生隨之而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領悟的知識傾注到學生的頭腦裏,致使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教學片段二中,教師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透過爲學生提供要探究的對象,讓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有所發現,掌握知識,讓學習過程成爲一個再探究、再發現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有利於學生學會發現的技能,有利於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