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彙總7篇

說課稿1.02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說課稿彙總7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詩人郭沫若1921年創作的一首現代格律詩。詩人由現實中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聯想到街燈,進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麗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裏的珍奇,想象過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織女。透過對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了詩人舊時代黑暗現實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嚮往,激發人們爲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因此,這首詩使那個時代的讀者很自然的透過對比認識現實的黑暗,激起對理想的嚮往併爲之而奮鬥。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仍然有新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學習誦讀詩歌,培養讀詩興趣。

2、體會本詩想象豐富的寫作特點

3、初步學會鑑賞詩歌精煉傳神的語言。

4、理解詩中表現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體會聯想和想象的作用及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3、品味詩歌精煉傳神的語言。

〖德育目標

領會本詩在優美的意境中蘊涵的深刻道理,明確今日幸福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人人都應自覺愛護我們生活的家園,保護環境、美化生活,建設祖國。

【教學方法】

1、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語文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課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制作 CAI 課件,精心編輯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創設一個有歌有舞有詩有畫,輕鬆活潑的學習詩歌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項基本要求。新大綱規定: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多媒體計算機的運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實現這個重要目標。

2、誦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的教學尤其注重朗讀。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實際朗讀水平,有效地指導朗讀,在停頓、輕重、節奏、情緒等的處理上着重指導強調。朗讀可由教師表情範讀、學生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分男女朗讀等,形式靈活多樣。透過反覆朗讀品味,體會詩中巧妙的藝術構思,強烈的感情色彩,優美的意境,凝練的語言,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從而理解詩的內在思想意義。本文爲現代詩,語言樸素易懂,更適合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掌握。

【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對這樣通俗易懂的現代格律詩,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詩歌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章後,能透過反覆涵詠朗讀品味,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透過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播放背景畫面和音樂)你喜歡星光燦爛的夜晚嗎?能說說原因嗎?(學生自由發言)燦爛星空總是能激發人們無窮的想象,浪漫的詩人往往會藉助種種想象來寄託自己的理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首極富想象力的詩:《天上的街市》。

(投影課題及作者。)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注:佈置學生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提問有關作者的一些文學常識。)

三、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1、欣賞配樂朗讀。

2、明確朗讀要求。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4、明確節奏和重音,指名兩位學生讀,讓同學們予以評價,最後學生齊讀全詩。

四、拓展延伸──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紹有關聯想和想象的知識。

完成聯想、想象創新思維訓練題目(課後練習題二)。

五、走近文字──梳理內容,感悟主旨

思考下列問題:

1、詩中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象的詩句?

2、詩人由遠遠的街燈聯想到什麼?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3、詩人怎樣由聯想而進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樣逐步展開的?

4、天上的人們生活是怎樣的呢?最後一節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教師予以引導、明確,掌握全詩結構和主旨。

【本課小結】

本詩透過由遠遠的街燈產生聯想和想象描繪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光明、自由、幸福、快樂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激發人們爲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寫景散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的大好河山。《桂林山水》這篇文章,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開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山水聞名遐邇,然後從灕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和水等角度分別描寫了桂林美景的特色。

學習本文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欣賞與熱愛之情,並讓學生體悟作者是如何用優美的語句來表情達意的。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單元主題和本文的特點,設定本課重難點如下:

重點: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學會用寫景手法描繪身邊的事物。

難點:瞭解本文語言特點,掌握排比、比喻等寫景手法。

二、說學情

1、本課教學對象是四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他們在之前學習過關於描繪山水的文章,初步具有了欣賞美、熱愛美的能力,但是體會作者如何透過語言運用技巧來寫景達意,並對其中的優秀技巧進行模仿寫作,這樣的感悟力和能力還需要加強。

2、我的學生多是95後,他們已經學會了網上查資料,有的還曾經去很多地方旅遊過。因此,讓他們透過自己查資料先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並不難。他們也已經初具獨立思考問題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可以組織相應的互動活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組詞和聽寫,並能正確讀寫“無瑕、兀立、嶙峋、波瀾壯闊、峯巒雄偉、連綿不斷”等詞語。

2、背誦全文。

(二)方法目標:

1、透過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掌握引用、對比、排比、比喻等寫景手法。

2、能夠模仿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三)情感目標: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透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字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爲此,我主要採用“品讀賞析”和“問題探究”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安排2課時。

藉助反覆品讀,引導學生體味作者在描寫景色時所採用的優美語句;透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字四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對於教師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三)學法

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有感情的讀。

2、討論法:透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一節新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展示課下蒐集的桂林山水的圖片、文字資料或歌曲。

透過對桂林山水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對學習本課的興趣。老師總結同學們的展示,匯入課題。(同學們,大家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們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並讚歎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描寫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隨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風采!)

(板書:第2課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讀、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這一部分大約需十分鐘的時間。是這一堂課中佔時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這麼多時間,是因爲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最好的辦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巴金說過:“寫吧,只有寫,纔會寫。”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纔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朗讀,然後分排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透過朗讀,感受作者的語言美,以及語言所表達的景色美。

2、教師範讀,學生標出生字在課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現重要詞語。

3、教師範讀以後,再請學生默讀,這次是帶着任務的默讀:首先,讓學生藉助詞典查出生字的讀音和組詞,並查出新出現的重要詞語的意思;然後,試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寫的是桂林的什麼美景。(說明:新課標要求三、四年級的學生,四年級的學生初步學會默讀,不指讀,學會略讀並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讀的時候,我給學生布置了簡單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務;另要求學生學會藉助相關工具書查閱生字詞的意思,所以我還安排學生自己查詞典並解決生詞釋義。)

4、檢查朗讀的任務完成,並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請兩名同學分別讀出8個生詞,並進行組詞。帶領學生解決了生詞的問題,再來初步概括文章大意。這裏仍然採用檢查任務完成的方式,請4名同學分別說出每段最主要寫了桂林的什麼美景。得出如下線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灕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書。

(三)深入閱讀、攻克難點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結構以後,接下來就要重點學習文章如何運用優美的語言來描寫桂林的美景的。在這個環節,我採用讓學生分段研讀的方法,因爲本文每個段落的`主題都很鮮明,整體形成總——分——總結構,進行分段研讀非常適合。分段研讀的設計如下:

1、第1段,統領全文:前面我們已經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話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爲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學習第2段。(板書:桂林山水甲天下以這7個字爲綱,統領整篇課文)

2、第2段,灕江的水:

(1)請一名同學讀第二段,教師重點講解:波瀾壯闊、無瑕。

(2)攻克重點:體會作者描寫灕江水所採用的手法。

A、作者要寫灕江的水,爲什麼先寫大海和西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描寫手法?

B、作者寫了灕江水的哪幾個特點?具體是怎麼寫的?

(板書:灕江水:靜、清、綠)

靜:採用引讀法(老師讀前面的內容,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讀出後面的內容),教師:灕江的水真靜啊學生: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清:採用引讀法,教師:灕江的水真清啊學生: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綠:採用引讀法,教師:灕江的水真綠啊學生:綠的彷彿那是一塊翡翠。

這裏,採用了排比法,突出了灕江水的特點;還採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灕江的綠水比喻成一塊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書:桂林的山:奇、秀、險)

A、請一名同學讀第3段,重點講解:危峯兀立、怪石嶙峋

B、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點呢?描寫山的特點又採用了什麼樣的手法呢?

(說明:由於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採用的描寫手法是一樣的,學生根據前面老師的講解,結合小組討論,可以對第三段進行分析了,所以我採用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的方法。)

小組討論以後,預想學生會總結出桂林山的三個特點:奇、險、秀,和採用的修辭手法:對比、比喻、排比,老師就可以根據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寫成板書。

(4)第4段,桂林山水:

A、請一名同學朗讀,重點講解:連綿不斷。

B、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時,用了什麼手法?作者是怎麼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畫中游”的?

(四)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會帶領學生對本節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並進行相應的拓展。我是這樣幫助學生回顧整體知識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來總領全篇,又分別從灕江的水、桂林的山進行景色描寫,最後寫桂林的山和水匯成一副美麗的畫卷,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

2、作者在描寫景色時,用了排比、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使描寫桂林的語言跟美景一樣,格外美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見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寫作手法“真靜啊,靜得……;真清啊,清得……;真綠啊,綠得……”,描寫你所見的一處風景。

3、我們的祖國,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畫卷一樣。同學們,如果你們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開闊自己的視野,多培養自己開放的胸懷。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模仿文中描寫灕江水的寫作手法,寫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寫你所見過的或者特別喜歡的風景、植物、動物。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圓的周長》,《圓的周長》選自蘇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 “圓的周長”概念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爲認知基礎的,是前面學習“圓的認識”的深化,圓周長的計算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的鋪墊,更爲下學期學習圓柱圓錐這樣的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它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確立本節教學目標爲:

1.知道圓周長含義,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

2.經歷圓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並能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養成主動發現,主動研究的學習習慣.

4.受到事物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透過圓周率學習,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經歷圓周長公式的 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對圓周率的認識。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使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這一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突出兩點,一是讓學生主動經歷數學結論的猜想動手操作,實踐驗證以及表述的過程;二是對學生放手,還學生自主的空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的始終。

具體我做如下設計:

1. 對新課的匯入,我採用以舊知引新知的知識建樓法,首先讓學生說說對圓有了哪些認識,然後接着問學生,你還想學習圓的哪些知識?匯入設計簡潔開放,體現“以生爲本”的設計理念。無論是舊知識的回顧,還是新問題的提煉,都立足於學生的自主表達,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對未知的探索慾望,引發學生對本課探索主題的個性化遐想。

2. 對於圓的周長概念的教學,首先以以前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爲基礎,讓學生在用手比劃後用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再對圓的周長做同樣的比劃觸摸而後進行理解和表達。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

3. 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這一內容,我安排了兩個環節。一是直觀的測量圓的周長,透過讓學生想一想,看課件演示知道用繩子纏繞或滾動法可以量出圓的周長,緊接着又出示了地球的圖片,讓學生想想看能否用剛纔的方法量出地球赤道一週的長度。這顯然是無法操作的,透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評價,使學生辯證性地感受到了“纏繞”、“滾動”方法的侷限性,引發其探索“計算公式”的積極性,爲深入研究圓周長的計算問題作好了“心理”鋪墊。因爲這樣的矛盾,反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4. 探究圓周長計算公式,在這一內容中,探究圓周率,理解圓周率是個難點,因此我設計讓學生分組合作,透過測量後再計算,然後再相互討論交流,互相說一說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最後再在整個班級內交流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這兩次操作活動,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機會。第一次活動爲測量,其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周長與直徑之間的正向關係,重點解決“周長與什麼有關”的問題;第二次活動爲計算,其目的則是讓學生髮現周長與直徑之間固定的倍數關係,重點解決“周長與直徑有怎樣的實質關係”的問題。兩次研究活動既各自爲營,相對獨立,又層層遞進,一氣呵成,使學生的探索過程開放而紮實。再和上學生的表達與老師的引導,學生應該很容易明確圓周率是一個固定的數,它表示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也就是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

5. 圓周率認識的最傑出的貢獻者,中國偉大的數學加和天文學家祖沖之,是數學課堂上一個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 典型。此意義的突出,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6. 解決好了圓周率的問題,其實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7. 接下來是對我們所探究結果的運用,即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來求圓的周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練習的設定上,我注重適量與適度,梯形上升的原則,適量即練習的量既要照顧到大多數同學所能接受和完成的量,又要考慮到優秀學生所需求的量。適度即是儘量既能讓後進生學到屬於自己的知識,又能滿足優秀學生的吃飽慾望。在練習方式上,既有必做題,又有選做題,既有統一練習題,又有分組練習題;既有以本爲本的基礎知識鞏固,也有拓寬延伸的挑戰。

在做題方式上,學生時學習的主人,教師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具體如下,第一個練習的設定是兩個圓形的出示,一個已知圓的半徑求周長,一個已知圓的直徑求周長,直觀性強。接下來的練習,我設定了四題,實行分組練習,只不過條件的出示由一開始的圓形圖案變成了字母表達。再接下來是兩道生活中的求周長的實際問題,鍛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再緊接着的就是提高訓練,一個難點設定即求半圓的周長和組合圖形的周長,由於難度教大,所以這一內容我採取讓讓學生先看,後用手比劃理解然後說想法,最後再解答的方式;最後是兩道選做題,提優訓練,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

8. 知識都是環環相扣,彼此相連,因此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設定了已知道圓的周長求圓的直徑或半徑的延伸提示,以及與前面相呼應的求赤道周長的課外的拓展。這樣的設定,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形成一條較完整的知識鏈,同時又能把課堂的教學延伸到課外,教給學生如何去自己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9. 最後以讓學生回顧一節課的收穫作爲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所學內容,總結學習方法,獲得情感態度等體驗,依然體現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

總而言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做到以學生爲根本,引導學生主動學,積極探索,在人文的環境中學有所得,究有所獲!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小節《比的意義》,我將從——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過程設計、學習方法指導、課堂教學評價這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意義”過去是安排在小學的最後階段“比和比例”單元中學習的,而且主要強調的是兩個同類量的倍數關係。新課程實驗教材中,把比的知識提前安排在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中學習,在內容的安排上,既講同類量的比,又講不同類量的比。一方面是由於比與分數、除法有密切的聯繫,同時,比也是兩個量比較關係的一種擴展。透過對比的知識的學習,既能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又爲以後學習比例知識、爲進入中學學習物理、化學等知識打下較好的基礎。

2.教材的結構和聯繫。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分數等知識,並且會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教材分爲三段: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和比的應用,本節課執教的內容《比的意義》爲第一課時。本課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概念,但這些新概念卻是與舊知識有着密切聯繫的。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比的初步知識,大體上顯現出由概念到性質,再到應用的遞進學習過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比的意義,會求比值。教學難點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確定。

1.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而比的有關知識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釋清潔劑,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識。因而可以從學生的認知習慣出發,透過觀察、比較、討論,歸納概括出比的含義,進而瞭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2.課標要求。

新課標第二學段目標明確指出:應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量關係,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情況分析,本節課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理解比的意義,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②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透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概括出比的意義。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本人認爲在教學中利用新課程理念作爲指導,要達到這個目標是完全可行的。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揭示課題。

本節課我準備了兩個實物出示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引入比,揭示課題——比的意義。

(二)創設情境。

1.情境一:神七發射直播錄象。

當神州七號進入執行軌道後,在距地341千米的高空作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週,大約執行42000千米。

提問學生: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後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學生回答出求速度用路程÷時間表示,得出算式42000÷90。 教師講解:用除法表示兩個數的關係時,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新的表示形式——比。比如路程÷時間,也可以說成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42000比90。

2.情境二:神七宇航員太空漫步。

在太空中,執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在飛船外向人們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旗的長是30cm,寬是20cm。

提問學生:你能根據這兩個條件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提問並口頭解答。

教師講解:像剛纔你們提到的“長是寬的幾倍”,用30÷20,我們也可以說成長和寬的比是30比20;“寬是長的幾分之幾?”用20÷30,我們就可以說成寬和長的比是20比30。

3.情境三:鹽水配製。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需要配製溶劑。比如鹽水的配製,其實,鹽水的配製就用到了比的知識。

比如:在1000克的鹽水中,鹽有10克,鹽佔鹽水的幾分之幾?學生得出算式10÷1000後,要求學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鹽和鹽水的比是10比1000。

(三)學生探究。

本節課透過對以上3個問題的解決,得到了3個除法算式。讓學生仔細觀察、相互討論後,得到這三個算式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是兩數相除。接下來引導學生根據這個特徵歸納概括出比的意義是: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設計這個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並進行歸納概括的數學方法,從而建構比的意義這一概念。

(四)深入瞭解。

1.比的各部分名稱。老師結合42000︰90=42000÷90=1400/3向學生介紹比號、前項、後項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區別。

結合例題30÷20=30︰20=3/2,並透過填寫表格,讓學生着重理解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

(五)練習設計。 在此基礎上,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出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並理解:與分數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數一樣,比的後項也不能是0。得到:a︰b=a÷b=a/b(b≠0)。

課堂練習是在學生自我建構基礎上的鞏固,是學生個體對知識所進行的自我解讀,更是對前面各個教學環節實施效果的檢測。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第1題:填空。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買同樣的練習本。小敏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買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買的練習本數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錢數之比是( ):( ),比值是( )。

這是一道根據條件和要求寫出比並求比值的填空題,設計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

第2題:判斷。

(1)小強的身高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釐米,小強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 )

(2)大卡車的載重量是6噸,小卡車的載重量是3噸,大小卡車載重量的比是2。 ( )

(3)90班收看“神七”直播人數和未收看人數的比是6︰1,那麼未收看人數是收看人數的1/6。 ( )

設計這一道題是 爲了讓學生在理解比的意義的基礎上,聯繫以前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溝通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3題:小剛做了一項這樣的調查:

一列特快火車5小時可行800千米; 一輛汽車8小時可行640千米。

根據題目中提供的條件,尋找合適的量,說出兩個數量之間的比。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看學生是否能靈活地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更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以後學習比的應用打下基礎。

第4題:課外閱讀。透過向學生介紹黃金比,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六)總結昇華。

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多,我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然後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的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四、學習方法指導

1.教法。

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建構良好的師生關係,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透過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經驗儲備,讓學生感受“數學生活化”原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髮現數學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並進行歸納概括的數學方法,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透過鞏固提高及課外延伸,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髮現美的能力。

2.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鑑於此,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還要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在課堂的主體環節中,我準備以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爲主要學習方式,使他們在指導下獲得學習數學,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能力。

五、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根據這一理念,我準備採用師生、生生互評的多元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評價並指導學生的評價。

說課稿 篇5

本文主要寫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爲了能夠寫出好作品,拜福樓拜爲師,福樓拜給予悉心指導的事,表現了莫泊桑對所酷愛的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和福樓拜循循善誘、關心後輩的名師風範。文章共10個自然段,可以分爲三個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寫莫泊桑爲了使作品具有特色,拜福樓拜爲師。第二部分是第2~9自然段,寫莫泊桑向福樓拜請教,福樓拜悉心指導,莫泊桑銘記在心,勤於觀察。第三部分是第10自然段,寫莫泊桑經過努力,終於寫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名著。文章的第二部分值得品味,兩個人的個性特點在這部分內容裏有着鮮明的體現。內容本身層次很清楚,說理也較透徹,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們在閱讀時,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內容,還應從中獲得關於學習、寫作的方法。

1、 初讀

揭示課題後,先簡介莫泊桑,後激趣談話:像莫泊桑這樣的大作家,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寫出好作品的,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他是怎樣拜師寫作的的呢?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懂的詞語或是聯繫上下文解決。檢查自讀情況時,可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教師幫助正音,相機抽查一些詞語的意思。在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的基礎上,應讓學生默讀全文,感知大意,思考:莫泊桑爲什麼要拜師?他怎樣拜師求教的?他拜師後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教師適時引導,扣位“拜師”這一事件,直入重點段落,理清課文脈絡。

2、精讀

本文着重寫莫泊桑三次去福樓拜家中求教的情況,主要寫了師生二人之間的對話,點撥學生弄清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兩點:一是師生二人善教與勤學的特點;二是寫好作品必須從哪些方面努力。抓住這兩條線索學習課文,便能事半功倍。然後便可從最後一個自然段的“莫泊桑把老師的話牢記在心頭”切入,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思考:莫泊桑幾次向福樓拜請教?福樓拜每次都說了些什麼?每次所說的話中哪句話最關鍵?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圍繞莫泊桑三次去福樓拜家中求教的情況,福樓拜每次都說了些什麼?所說的話中哪句話最關鍵?讓學生體會重點句A、“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B、“怎麼會沒有什麼好寫呢?”C、“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感受莫泊桑的勤學和福樓拜的善教。

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本篇文章以時間爲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爲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着,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學生並沒有聽說過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所以對本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在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

鬧、喜慶氣氛。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爲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說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學習能力和蒐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查找有關老北京的各種習俗的資料。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習本篇文章。課後,學生可以將家鄉的春節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進行對比或瞭解更多有關春節習俗的資訊,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說教法與學法】

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精讀感悟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說過程】

爲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回憶春節

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學生對歌謠一定很感興趣,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繼續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溫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顧寫作順序,分清詳略

接着,我讓學生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動?學生快速地瀏覽課文,看看在這些節日中哪些部分寫得

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並讓學生把詳寫的部分做上記號。然後教師做板書。

三、深入詳寫片段,感受民俗,體會表達方法。

爲了讓學生學習的更加有效,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我讓學生在老舍

先生詳寫的四天中,選擇你最喜歡一天深入地讀文,讀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畫下來,並結合自己過年的感覺,簡單地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寫完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整個交流過程要注意讀悟結合,在深入瞭解北京春節習俗的同時,感受過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語言的魅力。

四、回顧全文,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學生學習了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寫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我問學生:中國的春節是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有一個月的時間,詳細說起來恐怕一天一夜也說不完,爲什麼老舍先生讓“臘八、除夕、正月處一、正月十五”給我們留下了這麼深刻的印象呢?此處讓學生感受老舍先生寫作的詳略得當,語言的簡練。

五、課後小練筆

學習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幫助自己提高習作水平,所以,在本課的結尾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筆: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祥和。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着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吃團圓飯、守歲、

拜年,帶着美好的心願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正在變成電視機前對一場春節晚會的觀看。請你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所過的春節,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說板書設計】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板書應該簡潔明瞭,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除夕:真熱鬧1、從人們活動的角度

2、從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們的活動

元宵節: 觀燈(總—分—總)

詳略得當印象深刻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音樂的感受與鑑賞方面,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培養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G大調小步舞曲》是上音版第七冊第二單元欣賞內容,本課力求培養學生感知樂曲主題段落變化的能力,以及綜合性藝術表現能力。

本課教學內容設定:1)複習歌曲《我們大家跳起來》;2)認識:小步舞曲;3)欣賞《G大調小步舞曲》。

本課教學重點:欣賞《G大調小步舞曲》,感知樂曲兩個不同段落主題所表現的情緒。

本課教學難點: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現樂曲。

教學課時:一課時

二、說目標

n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在欣賞《G大調小步舞曲》中,感知樂曲婉轉如歌和活潑跳躍兩個不同段落主題情緒。

2、學生能樂於參與欣賞、演唱、演奏、律動等活動,並且與同伴交流實踐後的感受和見解,分享學習過程中的快樂。

n過程與方法:

1、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小步舞曲”爲主題的過程中,初步瞭解“小步舞曲”知識資訊。

2、學生會用體驗與合作學習的方法,在聽、唱、奏、演等多種實踐活動中,初步體驗“小步舞曲”音樂特點。

n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小步舞曲”。

2、能用歌唱、演奏、舞蹈、指揮等方式表現樂曲《G大調小步舞曲》。

三、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音樂感知力,在音樂表現方面,如:歌唱、律動、使用打擊樂器和吹奏口風琴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礎。因此,本課設計多處採用綜合性音樂表現方法,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自信、有表情地參與表演活動,並能對自己或他人的表演進行簡單、有效的評價。

學生在上一教時中已初步會唱歌曲《我們大家跳起來》,並能用打擊樂器、口風琴、律動等方式表現歌曲。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採取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複習、評價、改進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歌曲表現能力併爲新授內容的學習作好鋪墊。

學生在課餘已自主查尋、收集了“小步舞曲”的相關知識資訊,對“小步舞曲”有了一些初淺、零星的認識。本節課中學生在競賽、交流、體驗的教學過程中,

完善、深入地瞭解“小步舞曲”知識資訊以及音樂的風格特點。

四、教學程序

n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制譜軟件、競賽記分物、小提琴。

2、學具準備:

口風琴、打擊樂器。

3、補充資料:

“小步舞”影象資料、“進行曲”音響資料、“圓舞曲”音響資料。

4、學生預習:

自主查尋、收集“小步舞曲”的知識資訊。

n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了聽賞、感知、體驗、討論、分析、實踐等教學方法。

n教學剖析

1、利用學生資源,合作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來源於學生的,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動作等,是有利於教學的資源。開發利用豐富的學生資源在音樂教學中有着非凡的意義。學生們求知慾強,情感豐富,有較強的參與藝術實踐的願望,但是學生的音樂能力往往又參差不齊,各具所長。合作學習正是一種相互協作,取長補短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被充分激發,學習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1)小組學習資源

本節課中多處設有合作表演環節中,按表演內容(唱、奏、演等內容)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傾向,自由選擇表演項目。這樣的教學有了難易坡度,學生能順利完成自選學習任務,在展示環節中也能滿懷熱情地交流成果。小組學習發揮了學生的特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增強了學習自信心。

(2)學生特長資源

學生課餘學習獲取的特長技能也是音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資源。教師應詳細瞭解學生的音樂興趣特長及學習程度,在教學中爲特長學生鋪設展示的平臺。本課的欣賞匯入教學環節,教師請鋼琴和小提琴特長生,課餘練習演奏《G大調小步舞曲》主題片段,在課堂上爲大家演奏。這種教學方式比欣賞世界一流樂隊的演奏效果都要好,因爲現場的演奏與學生是面對面的情感交流,使其有親切感,演奏學生的表情、身體語言、情感投入使同學的情感產生共鳴,既增強了演奏學生的自信心,也激發了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網絡資訊資源,自主學習,激發學習樂趣

網絡具有超時空性,將世界上各領域的知識實現了無縫連結,因而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絡中的動態資料,形象生動、圖文聲並茂,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置身於開放的絡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興致盎然,學習的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本課的“認識小步舞曲”環節,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既教師將知識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只能扮演聽衆的角色,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機會,也接觸不到廣泛的資訊資源。因此,本課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環境,將學習延伸至課外,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餘上網搜尋“小步舞曲”的相關知識,這樣一來學生根據自身需求,不僅最大限度地獲取了知識資訊,而且在蒐集、篩選、整理、分析的過程中,獲取了知識積澱,也使學生獲取了自主習得知識的樂趣,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3、挖掘教材資源,體驗學習,激發學習情趣

教材是音樂教學中最基本的資源,也是實施音樂教學的主要依據和載體,應充分開發和挖掘教材內涵,盤活教材資源。學習情趣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願意學、喜歡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積極情感。

《G大調小步舞曲》是教材中的欣賞內容,樂曲輕盈典雅、旋律優美動人。教學中教師合理組織教材的單元內容,由唱“小步舞曲”旋律改變的兒童歌曲匯入,到欣賞樂曲,再根據“小步舞曲”主題補充教材資源——影象資料“小步舞”片段。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補充教材使學生充分體驗“小步舞曲”高貴典雅的特性,引起學生共鳴,領悟音樂的美感,愉悅身心,獲取樂趣,從而激起學習的情趣。

標籤:彙總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