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6篇

說課稿1.88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6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簡單的週期》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的重點難點是根據物體的排列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什麼圖形

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3、讓學生在探索規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教法與學法: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結合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序:第一部分透過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卡通動物匯入新課;第二部分在現實情境中,獨立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不同的習題和方法,使學生對解決這類習題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欣賞介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規律。第六部分是遊戲,拓展學生思維。

1、創設情境,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了學生熟悉的串珠活動,先串綠色,再串黃、藍、紅色的珠子,並按順序又出示了一組,讓學生猜接下來我會串什麼顏色?其實這時學生已經體會到我是按一定的順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規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來要串的顏色。然後指出,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找規律。使學生先初步明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利用串珠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我出示了2組後,學生腦海中已經建立了有規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學生都能猜對,進一步感知物體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從而把這樣的感知運用於例題圖中,讓學生找出規律。]

出示了例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場景中有些什麼,初步感受彩燈、彩旗、盆花這些物體,觀察這些物體的擺放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從對這些物體的觀察中發現,這些物體的擺放是有規律的。正因爲這些物體擺放整齊有規律,纔會這麼賞心悅目,使學生體會數學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規律的積極性。[在這裏,我原先讓只學生說一說他們擺放的規律是什麼,但我覺得應該在課件中演示出來這樣的規律,於是我加上了一些圈來表示,達成統一的認識。]

2、自主探究,理解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出示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麼顏色的花?理解題意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於不同的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着差異,學生想出了多種辦法,有的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畫出是藍花。這些方法都能解答這一題。但重點我討論了學生提出的計算的方法。用19÷3=6(組)……1(盆)。根據這個算式,先讓學生具體地說一說19、3、6和餘數1各表示什麼。學生很清晰地進行了表達: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藍花、一盆黃花、一盆紅花爲一組,共分成了6組還多一盆。我緊着提問,根據這個算式你又是怎樣判斷出是藍花呢,把學生的重心引到餘數上。體會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組的第1盆,因爲每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組的第一盆是什麼顏色就可以了。[在講解的過程中,我還利用課件用圈表示出這19盆花,每3盆爲一組,分成了6組,讓學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擺放規律時,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了創新意識。透過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樣的解決問題策略。並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地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3、獨立嘗試,選擇方法

接下來我讓學生先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繼續探索解決彩燈的第1個問題。在交流中,學生有的還是用了畫圖的方法,有的用了計算的方法,隨即我提問,爲什麼不用推想的辦法呢?從而讓學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適用於兩個物體爲一組的規律排列。於是排除了都用推想這個辦法的簡便性。接着問學生那第20盞是什麼顏色的燈呢?這回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用畫圖的辦法非常麻煩,於是順理成章地把學生引到用計算的方法上來,體會到計算的簡便。其中求第23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算式中沒有餘數,這裏就要讓學生重點理解說一說沒有餘數表示了什麼,讓學生總體地瞭解有餘數時及沒有餘數時的判斷方法。[在這裏,本來課件中顯示出來的是用不同顏色的圈代替彩燈體現它的規律,現在我覺得直接在這個圖上表示出來更清晰,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一小題着重是讓學生判斷體會出用算式計算的簡便。接着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讓學生用算式計算彩旗的題目,讓學生做完後觀察這幾個算式,發現得數的規律,當得數是幾時就是每組中第幾面旗的顏色。在這裏我也覺得在彩旗的圖上用圈把它呈現的規律體現出來比較明顯。因爲這裏我發現有少數學生還是以爲這是兩面旗爲一組的,這樣比較清晰。

接下來我透過三題的排列規律出示定義:像上面這樣同一事物依次重複出現叫做週期現象。接着我讓學生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週期現象嗎?

學生口答後,教師出示圖片欣賞(生活中的週期現象)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課中,讓學生說說你有什麼感想與收穫,有什麼想說的,告訴學生今天學習的規律都是週期性規律,在碰到這樣的規律時可用計算來解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欣賞一些生活中的規律,體會它的美及在生活中運用,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學生興趣很高,但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第二單元《平移與平行》,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一、說教材

《平移與平行》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的有關知識後,來認識一組線之間的關係的第一課。在這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教材突破以往僅僅依靠直接觀察得出平行線概念的做法,將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線的認識上。學生畫平行線也變得容易,有利於學生把運動的物體與靜止的圖形結合在一起,給學生認識圖形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教材在編寫上與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強了操作活動,所以本課平行線的認識主要是讓學生感知、體會平行線。是在具體的情景中和實際的操作中認識平行線,變被動接受學習爲主動的有趣的數學活動。

平移是過程,平行是結果。讓學生充分經歷“具體、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學習過程,學習用整體認識的眼光來觀察一組線,體會兩條直線間的距離相等的共同特徵。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來判斷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組認爲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1.藉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2、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探究過程,認識平行線,學會藉助工具畫平行線。

3、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樂於探究。

藉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平行線的概念,從直觀上進行定義的描述,側重放在學生能夠意會,能夠認識。這樣的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教材處理

1、主題圖、練一練1處理,課本在主題圖下抽象平行線,學生已有線的認識,已有一些實際生活例子。這節課安排在課件2鉛筆平移後,結合練一練1,進行學生操作活動。這樣組織,給學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訓練,豐富學生的感知,學生透過自己嘗試,正確建立起兩條直線的內在關係,又爲後續教學埋下伏筆。

2、對練一練2處理,主要是整個圖形的平移,關鍵是找斜的一組平行線。這個練習還是強調平移得到平行,考慮到學生已有這樣的認識,因此刪除了這個練習。

3、對學生實踐活動處理:找立體圖形中找平行線,從立體圖形上尋找平行線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線要困難得多,這裏有從面上找的,比較容易,也有隱藏在面的對角線上的平行線,學生找這樣的平行線就非常困難,而且學生不易理解。這個內容可以安排在數學實踐活動課進行探究比較合適。因此本節課不利用這個實踐活動。

四、說教學過程

1、認識“平行線”

2、判斷平行線

3、折一折創造平行線

4、找平行線、欣賞生活中的平行線、

5、畫平行線

設計意圖: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在教學達成

1、精心預設,關注數學問題的動態發展

爲什麼你移動的這麼慢,而且這麼小心?(認知的關鍵處)

你覺得畫平行線最應該注意什麼地方?(問題的難點處)

2、駕馭教材,關注數學知識的動態生成

活動1:學生小棒移一移,體驗平移過程。

活動2:折一折創造平行線,拓寬、加深對平行線的認識,不管是窄窄的,還是寬寬的,不管是斜的,還是正的。只要兩條直線間的距離相等,它們就是平行線。)

活動3:欣賞生活中的平行線、找平行線。(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提升一個新高度,關注學生知識的動態生成。在棋盤中橫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豎着的也是,這兩組斜的也是)

3、感受數學,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滲透。

移平行線、折平行線、畫平行線、檢驗平行線等一系列操作活動,教師進行引導滲透,學生主動參與到有效學習的全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從中感悟數學思想,努力做到學生有體驗,有啓發,有發展。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學四年級第一學期P95-9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所教授的內容是在第五單元學生就已經學習了有關角的知識,以及有關角的簡單的加減法計算,只是因爲剛學,學生對於推理的書寫過程還頗爲陌生。

因此,透過本節課探究相等的角,進一步加深對有關角的知識的理解,並使學生對推理的過程更趨於熟練化、合理化,讓其在複習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使所學知識得到提高與發展。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掌握有關角的簡單的加減法計算,因此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同角的補角相等,同角的餘角相等這兩個簡單的幾何命題,加深體驗幾何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數學結論的明確性,爲後繼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過程:

1、引入部分。

因爲本節課所執教的內容需要學生能夠根據角的關係熟練的計算出角的大小。從而推理說明出各角之間的關係。因此,在引入時安排了兩題角的計算幫助同學們進行復習,目的是複習角的計算格式和特殊角的度數。

2、新知探究部分。

因爲兩條直線相交後得到角有很多,而小於平角的只有4 個,同學們基本上都能夠根據以前的知識說出它們之間互補的關係,而對與兩條直線相交後,所形成的相等的角可能部分學生有了初步感知,也許會說到。所以我採用的是猜想- 驗證的策略。而經過總結驗證的策略可能會有如下三種;

(1)學生會想到把四個角都測量一下

(2)舉例法,假設測量出其中一個角,透過計算得出其餘的角。

(3)透過推理說明,根據同角的補角是相等的關係證明出結論。但是在課上不出現同角的補角是相等這樣的話。目的是滲透猜想驗證的數學思想,和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3、練習部分:這要分爲二個層次。其一,找一找,動一動。透過身邊找一找或動一動創造一組的相等的角,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好習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其二,想一想,說一說。本節課主要我的定位是能夠找出各角之間的互補或互餘的關係,在解題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言語表達的`條理性。

而對於書寫過程可能學生做起的難度很大,因此,基本上沒要求書寫計算過程的部分。

4、總結部分。其一,本節課的內容涉及到今後要學習的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相等的知識,但是在小學階段不做要求,但是,我想爲了今後的學習做好鋪墊,透過引入數學文化的方法,介紹最早證明出對頂角相等的科學家是古希臘的泰勒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樹立熱愛科學的爭當數學家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其二,知識的總結,談一談你的收穫或感受。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學生透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圓形物體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圓的初步認識》是建立在學生的這些經驗上來進一步認識圓的有關特徵,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併爲後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透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圓心、半徑和直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感受圓的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圓上所有的點到固定點O都有相同的長度r,認識圓心、半徑。

難點:初步認識圓的有關概念。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從而理解半徑;用討論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學習半徑、直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動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半徑等知識。透過自學的方式去學習圓的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點亮雙眼,看自行車車輪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車輪形狀,學生們都知道是圓形,又出示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問這樣的自行車你們見過嗎?學生們會說沒有,緊接着我就提出疑問爲什麼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呢?圓形車輪到底有什麼奧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初步知識。帶着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爲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祕

1、認識圓的邊:觀察圓形,看看它的邊是由什麼樣的線圍成的?由此得出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心:移動車輪、轉動車輪,讓學生觀察車軸在車輪中的位置有沒有改變,透過實物遷移,用一個點表示車軸,從而去認識固定的點即定點在圓中叫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

3、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透過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在圖中找出與圓心距離爲3釐米、2釐米、4釐米的點,能找多少個,並觀察分別在圓的哪個位置,從而認識點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位置關係。

4、認識半徑:透過點在圓上這個知識認識到圓上所有點與圓心所連的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接着介紹這樣的線段就是半徑,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組去討論怎麼理解半徑,並透過一道練習加深對半徑的理解。

5、認識直徑:出示一個圓及圓中的6條線段,讓學生觀察6條線段中哪條最特別,透過小組討論找到特別之處經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再介紹這樣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再讓學生說說如何理解直徑並在圓中試着畫一畫直徑,看看還能畫出多少條,並量一量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而得出圓中有無數條直徑,長度都相等。

6、認識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透過預習回答問題來知道圓的對稱軸及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兩倍,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說明直徑是半徑的兩倍,並給學生一張圓紙片,動手操作來解決如何確定它的圓心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練習

本環節透過判斷和選擇兩種題型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首先,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爲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接着讓學生們猜

謎語,輕鬆一下: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個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裏。(打一個水果)猜出後,我們再猜一猜羊吃草的範圍最大能吃出什麼圖形?在猜謎中感受到圓在生活的存在。那麼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然後帶着同學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圓,最後出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形是最美的,學生感受圓的魅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一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學習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確度量角的大小。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已學習過角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以學生的好奇心爲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透過質疑、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提出: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貫徹啓發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 依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

1、透過學生的自主觀察認識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

2、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並讀出度數。

3、透過一系列的觀察、操作活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4、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學習、勇於探究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量角器,並正確使用量角器。

教學難點是: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將設計五個環節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1、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觀察研究;3、嘗試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練習,拓展延伸;5、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簡筆畫並提問:大家從這兩幅簡筆畫中發現了什麼?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圖形是由線段、圓、角組成的,從而教師提出問題:你瞭解哪些關於角的知識?簡單的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回憶所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總結,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也爲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在此環節根據小學生喜歡簡筆畫的特點,透過簡潔生動的簡筆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匯入新課的學習。

(二)合作交流,觀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師問,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麼?小組合作,比一比誰找得多?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並親自將自己的發現透過小組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認知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學生認識了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位,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觀察量角器的刻度,重點認識內圈和外圈。通直觀演示,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1°角的表象,這樣也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接着讓學生動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幾個比較特殊的角,在此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量角器上有兩個刻度30 °、150 ° 你認爲應該讀哪個才正確,爲什麼? 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銳角小於90°,鈍角大於90°,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使這幾個特殊的角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表象;再透過學生找一找刻度線,讀一讀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數,來突破內外圈刻度容易讀錯的難點,爲後一環節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嘗試量角,探求方法

這一環節一開始,教師提出:試着量一量,邊量邊想,你們是怎樣量的?有什麼好辦法?學生帶着問題,親自動手量角,並與同學討論如何量這個角的度數;在學生開始介紹時,引導學生嚴格運用數學語言,並及時糾正,針對難點,設計兩個問題:1。量角器的邊和角的一邊對齊,正確嗎?應該怎麼辦? 2。看度數時,有兩個數,應該怎麼看?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 ,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深化,是發展學生記憶力、思維力的重要手段。最後,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方法,並電腦課件重現量角的過程,既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又能對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釋疑。

整個環節,學生帶着問題,透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問題,掌握量角的方法,並充分利用

(四)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

(1)量一量,排排隊

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爲這些角排排隊,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量一量,擺擺圖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個角的度數,並擺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動手剪個五角星,小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個角的度數

整個練習環節,讓學生透過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五)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大家好:

《角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第七冊長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其主要內容包括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爲本單元學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做準備,還爲後面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打下了基礎。不但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1、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新理念,擬訂以下教學目標:在線段的基礎上,認識射線、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聯繫與區別;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透過比較、判斷、概括等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和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知道它們的聯繫與區別以及對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爲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科學合理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計劃利用教具的直觀演示,學具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學習的形式,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基於上述設想,故設計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變抽象爲直觀。 學生在低提級已經視頻認識了線段。這節課的教學就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學習射線和直線,重點放在射線知識的構建上。知識不能靠傳遞,只能靠學習者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的構建。新知的構建必須有效的聯繫舊知,找到新知的“生長點”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開始用一根繩子,引出線段,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點,教學射線相對比較抽象,沒有多媒體的直觀形象的演示,此時,我用學生常玩的激光燈,先投射到牆壁上出現一個亮點,這個亮點與燈泡之間此時是一條什麼線?接着慢慢將亮點移到了窗戶上,投射到窗外,這時射出的光線還是一條線段嗎?發揮學生想象,那個亮點已經無限的處延長了,學生透過看亮點移動,想象可以射的很遠很遠,從而發現射線的特點是隻有一個端點,無限長。再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線,畫射線,加深對射線的理解,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角”做好鋪墊。學習直線直接從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體會直線的特點,由於有了射線做基礎,學生對學習直線自然輕鬆了許多。

二、 質疑討論,深化理解。 “學習了三種線,你還有什麼問題嗎?”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質疑。“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質疑時,思維處於亢奮狀態,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被調動起來,給學生較大的自權和獨立性。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經過討論自己解決,教師選取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討論。學生在討論的同時,增強了合作的意識,產生了“我要學”的慾望,產生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發學習的動機。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同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學習這樣學生學的將更會主動、積極,更富有創造力。學完三種線的聯繫與區別後,我讓學生在五秒鐘內過一點畫直線,比一比能畫多少條?從一點出發畫射線,看誰畫的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透過畫射線,從無數條中選區出其中的兩條,組成角,引入本課的重點內容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透過找“角”、畫“角”,你還想學習角的哪些知識?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篩選出其中有價值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明確學習目標,自覺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四、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對於“角”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利用活動角,分組討論、交流,透過實驗、操作、觀察、交流、概括等數學活動,積極構建新知。彙報時,學會質疑,學會分享,學會反思,達成共識。根據活動角的操作,發現“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緊接着比較邊長短不同的角,先讓學生猜猜,然後驗證猜想,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五、精心設計。逐層提高。 學數學就是要學以致用,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體驗數學價值。本課計劃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另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第一層次,找線段、直線、射線和角,在比較中強化對特點的理解。第二層次,判斷練習,透過辨析比較,進一步強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層次是提高開放練習,透過數“線”、數角,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

我說課的主要內容結束了,相信我的教學設想,能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構建成新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謝謝!我的說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