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錦瑟的說課稿範例

說課稿2.04W

篇一:錦瑟說課稿

本次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三第二單元李商隱的《錦瑟》。下面本稿將逐步從教材地位及作用、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方面對這首詩進行詳細的教學說明。

錦瑟的說課稿範例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錦瑟》一詩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講讀課文,而本單元是專列的“唐詩單元”,衆所周知唐詩是古典美學的象徵,因而《錦瑟》一詩亦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又因爲此詩的具體意境具有朦朧性,很多評論者都發出過“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故而對此詩的理解有助於我們從更深層理解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更有助於學生鞏固本單元前面所瞭解到的古典詩歌的鑑賞知識和能力,即——透過具體的詩歌意象把握詩人的情感特徵,以透視詩歌本身的“境界”。另外由於《錦瑟》一詩還具有“多義性”的特點,因而對它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及早的領悟我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特質和魅力,即——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情緒、詩無達詁。總而言之藉助本文可以給學生開展“美育教學”以及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幫助、引導他們更好的體悟人生、生命的悲歡離合之情,自然有助於學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養。

二、學生特點

《錦瑟》一詩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是高二年級應該講授的內容。對於高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正處於承上啓下的時期,因而其知識水平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急需得到恰當而且有效的提高,另外對於他們的人生成長來說,也應該需要接觸一些對生命底色有感悟意義的題材。最後,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具備相當的能力水平,是故此詩的講授顯得必要而切實可行。

三、教學目標

根據《錦瑟》詩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還有在古詩詞教學方面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現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感受體悟古典詩歌的意境美,發揮合理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新性的閱讀鑑賞,正確認識意象在詩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並在上述的基礎上提高鑑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錦瑟》詩的講解採用“引導與自我生成”的方法,從老師的引導開始,以學生的研討交流再加之教師的總結結束。利用教師引導和師生互動刺激學生的領悟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熱愛祖國自己文化的態度,讓學生正確認識古典詩詞的精神美。最後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啓智。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錦瑟》詩因其美學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又是一首家喻戶曉的難解而有魅力的古典詩歌,所以對它的講解重點應該放在恰到好處的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美方面。在此重點基礎上,難點顯然就是如何尋找突破點或者說切入角度去理解詩歌本身,即“結合具體意象,理解詩歌的多義性。”

五、教學思路

對於像《錦瑟》這樣的古典詩歌,以往一般人的講解思路是朗讀、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結合註釋講解詩歌的表層意思、學生提問老師解答、客觀知識點的識記,再到佈置作業任務結束。明顯可以看出,這樣的教學思路不僅機械毫無趣味、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老師的一味灌輸,沒有學生自己心靈的參與與能力生成。鑑於此,這裏以“讓學生充分參與、發揮自己的思維力去獲得自己體悟的學識”爲基本目的,而設定了“教師巧妙引導、師生互動、學生交流生成、教師總結”的教學思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受活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識。作爲教師要“授之以漁”,不要“授之以魚”。另外,讓大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所得,與大家交流既可以像“野人獻曝”那樣以一份知識獲取更多的知識,而且可以達到“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德情操體驗,無形中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善於分享的合作精神以及開放的人格和心靈。

六、教學方法

鑑於對教學思路的確定,以及對《錦瑟》詩鑑賞閱讀的目標、價值期待,本次教學以引導探究、對話生成、拓展延伸的方法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七、教學手段

由於《錦瑟》詩是誕生於我國古典時期的文學作品,所以如何能讓教學的情景更加切合當時的語境,在教學設定中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考慮到這樣的事實,本次教學擬採用電腦多媒體爲基本輔助手段,透過多次的配樂朗讀帶領學生進入“古典的情景”,再透過詩畫圖片的幻燈片展示給學生營造一種朦朧美好的古典感受環境。利用這所有以激盪學生的求知心靈,更好更順利的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

八、教學過程

(一)用崔珏《哭李商隱》詩句“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進行匯入。之後順水推舟簡單進行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介紹。

(二)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自己體驗朗讀後利用多媒體播放古典式的配樂誦讀音樂。

(三)講解這首詩的題目由來及特點,對詩歌文字中疑難詞語的解讀進行點撥。

(四)講解正文,抓住每聯的關鍵意象,引導學生從意象所反映的情感特點入手帶有個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般的理解詩歌的基本意境。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引導,互相交流,在學生分享與自我生成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總結,最後以

板書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現研究學習的“成果”。

(五)再次引導學生找尋此詩的“核心意象”,以此爲基點,引導講解此詩的多義性,在理解詩歌多義性的基礎上自覺學習、應用鑑賞古典詩歌的方法與能力。

(六)進行開放性的總結:儘管對《錦瑟》的理解人們都各持己見,但千百年來誰也沒有說服誰,正如梁啓超所說:義山的《錦瑟》等詩,講的是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因此大家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此詩“含有一股朦朧哀傷的情感”,所以對於這首《錦瑟》詩的理解完全是開放的,抓住關鍵意象和角度,反覆品味之,大家可以有自己合理的見解。

(七)佈置作業:寫一篇隨筆,談談自己對《錦瑟》詩意境的感受與心得,自擬題目、自選角度,特別要加進去自己的理解以及從詩歌鑑賞的技能方面說清自己這樣理解的可能。

(八)再次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受詩境。之後下課。

附加部分:板書設計

《錦 瑟》

李商隱

首聯:錦瑟牽情,回首往事

頷聯:往事如夢,感傷深沉

頸聯:對月而泣,人事如煙

尾聯: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篇二:錦瑟說課

.1、教學分析:本單元是詩歌單元,重點在於鑑賞詩歌方法的掌握和興趣的積累

2、學情分析:學生鑑賞詩歌傾向於對詩歌一種主旨的把握,《錦瑟》的多主旨爲鑑賞詩歌豐富了內容,在此基礎上培養詩歌鑑賞的方法和詩歌鑑賞的靈活性有很大幫助

3、在落實知識點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探究性學習的必要,在文學的薰陶中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解說:凡讀過此詩,並稍稍瞭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於是,這首《錦瑟》便成爲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所以走進作者,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祕性的。所以我們以“名詞對接”的方法匯入新課

一導語、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並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名詩對接:(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大家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今天我們一起揭開《錦瑟》神祕的面紗。

二、作者簡介:(見課件)解說:瞭解作者生平經歷,以及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是我們鑑賞全詩的一個視窗,是我們瞭解作者創作風格和語言特點的一個基礎。

三、教學生方法:賞詩三步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悟:體味意境,換位移情。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讓學生了解鑑賞基本鑑賞方法)

四、教師引導:教師1、題解 “錦瑟”或名無題,題目“錦瑟”是取句着兩字。

是一首廣爲傳誦的有人認爲是纏綿悱惻的愛情詩,或有人認爲可能別有寄託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現封建士大夫隱祕難言的愛情生活。 2、品典 品典一:莊生曉夢迷蝴蝶 品典二:望帝春心託杜鵑 品典三:滄海月明珠有淚 品典四:藍田晶暖玉生煙 (見課件)

五、課堂活動(師生互動)(解說:鑑賞詩歌第一步誦讀)

活動一:誦讀詩歌,初步感知。1、學生聽教師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2、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3、學生結合註釋譯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活動二:理解主旨(探究性學習,理解解詩的換位移情法,這是這堂課重點)(解說,對多主題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經歷,和作者心靈的交流,換位移情,理解詩歌主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合作精神)

教師提示:常見的幾種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傷。(解說:自由發言,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讓學生理解李詩的創作風格,理解詩歌因爲不同的人,由於不同的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理解的差異對詩歌主旨的把握不同,讓學生從中明白詩歌鑑賞是重新走進,要靈活、要思考、要體味。)

活動三:(解說,詩歌的語言獨具魅力,品味語言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賞析技巧是一個借鑑和學習的過程)

引導:這首詩除了具有悽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請同學們從它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再作分析、討論、交流。

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談詩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滄海月明鑄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重點句賞析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1、哀怨的基調2、 悽迷的意境 3、 華美的語言

活動四 :整體朗讀(解說;再次感受詩歌詩韻詩意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小結並佈置作業:(解說,突出重點用情感和古人交流,走進作者心靈世界,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和對課堂內容的鞏固,鍛鍊文字表達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儘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說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作業: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任選一主旨,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板書如下 首聯:年已半百,感慨萬千(比喻

錦瑟 頷聯:思念至深,其苦難言(典故、傳說)

頸聯:滄海桑田,美玉生煙(典故、傳說)

尾聯:事過境遷,此情難待(直抒胸臆)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鑑賞方法

2、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理解的能力

3、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4、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精神,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的基本的鑑賞方法:換位移情

[教學難點]

對本詩內部結構和思路的理解。

[教學方法]

譯寫法,點讀法。

.自讀導言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品味詩歌意境,從而領會詩歌美質。

3、學習各詩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瞭解詩人的不同藝術風格。

自讀程序

1、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理解內容,賞析意境。

詩詞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詩詞賞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讀時在初步瞭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去品味意境。

3、背誦。

自讀點撥

1、背景說明

2、總體內容把握

《錦瑟》——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開始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幹什麼要有這麼多弦?聆錦瑟之繁弦,思年華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佳人錦瑟,一工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境,不復成寐,無限悲感,難言冤憤,如聞杜鵑之悽音,送春歸去。此時,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月、珠、淚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藍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氣冉冉升騰(古人認爲事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然了。

3、重、難點分析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爲題,看似詠物,實乃一篇借錦瑟以隱題的詠懷之作。

一、匯入。

由《無題》“青鳥殷勤爲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題

1. 字義山,號玉溪生,河南沁陽人。

2. (註釋1)主題:悼亡之作。

3. 特色:典故雅緻精工;基調哀怨悲愁;意境迷離悽婉;語言清麗雋永。

三、教師範讀

四、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頌讀

五、思考:

1 “五十弦”的錦瑟會聯想到什麼?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自己年近半百。傳統的比興手法。

2 典故分析:莊周夢蝶——美好 撲朔迷離

望帝化鵑——相思

南海蛟人——破滅

藍山暖玉——迷惘

六、主旨歸納:請同學據自己的感受自由談,可發揮想象和聯想。

執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滅;才情不爲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

七 、背誦

八、作業: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美質。

2、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3、透過涵詠詩文,加深對李商隱詩歌特點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2、引進比較閱讀篇目,加深對李商隱詩歌特點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點撥、討論、總結。

【教學安排】 1課時。

舊唐書本紀第九,記馬嵬兵變:“……丙辰(按:辰應爲申字之誤)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爲名,然中外羣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羣情爲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會吐番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衆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乃誅楊國忠,衆方退。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新唐書本紀第五,記馬嵬兵變雲:“……丙申,行在望賢宮,丁酉次馬嵬;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 (按:楊暄爲楊國忠之子;二書所記載,以新唐書確。)

又:舊唐書五十一,列傳卷第一;后妃上:“玄宗楊貴妃”雲:“……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軍陳玄禮密啓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得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新唐書楊貴妃傳所載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數語:“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

篇三:3-14高中語文說課稿-錦瑟

《錦瑟》說課稿

一、教學理念

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掌握表達這樣一些新的感受和體驗的語言和語言形式,則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王富仁

二、古代詩歌

1、直觀直感: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長於表現: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意象 想象

2、過程與方法:品讀 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審美 臻美

四、教學過程

1、自讀。寫下直觀感受。

2、交流。小組推薦、自我推薦交流心得。

3、教師結合學生作業補充講解。

4、教師將自我感受與學生交流。

附:

一世生意屬流塵——義山和《錦瑟》

義山詩境

迷離恍惚

深邃纏綿

美麗哀傷

有唐一代,唯李玉溪直入浣花之室。——薛雪《一瓢詩話》

“錦瑟無端五十弦 ”

錦瑟爲什麼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處,人在癡中。一場最徹底的追問,就像屈原問天。義山沒落至極,他要問:生命究竟是什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難道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被拋棄?義山說“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其實不過強作歡顏的灑脫,義山說:“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就是義山和世界的距離。

一弦一柱思華年

如果生命如錦瑟,過往的生命,情懷和追索就是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華老去,可哀可嘆;生命之樹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實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滄海桑田,歲月流轉,不敵麻姑一聲輕嘆。而義山,只能讓愁思遍佈風裏。

莊生曉夢迷蝴蝶

破曉的一夢,不過轉瞬的時間。然而瞬間的驚豔從此穿過記憶,讓人深深沉

溺。一邊是沉溺,一邊卻是悵惘:那時白衣勝雪,看青春的花叢錦繡在生命的綠地;如今,爲什麼生命裏滿是離歌?

望帝春心託杜鵑

情思刻骨,化成一段鳥鳴,往復低迴。有人說“子歸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義山的執着卻只能讓他的一往情深化作無盡惆悵,他說:“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他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滄海月明珠有淚

遼闊沉靜的海面,播灑清輝的孤月,這樣的夜晚採來明珠,顆顆飽滿而晶瑩。然而,那珍珠竟蓄滿了思念的淚水!一生何求?“昔去靈山非拂席,今來滄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化成淚水的何止是心事!

藍田日暖玉生煙

無人知道這藍田是何地,陽光會溫暖的灑到這裏;這裏有玉,這玉,瑩潤;玉有光芒,這光芒,迷濛,煙一樣升騰。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嫋嫋輕揚。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傷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原來,無敵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瘡,與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義山苦嘆:“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時候,走來了李商隱。視野之內,一邊是末世的落照,一邊是孤單詩人的背影。千年之後,我們在心底展開義山的詩句,彷彿在一個靜靜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霧,去看遠方一點跳動的燭火。

篇四:錦瑟說課稿

《錦瑟》說課稿

陳禹來

尊敬的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錦瑟》。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過程等方面對這篇課文進行簡單的教學說明。

一、說教材

《錦瑟》詩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唐詩單元”講讀課文,在古典美學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此詩辭藻華麗,用典殊多,晦澀難解,衆說紛紜。藉助本文可以給學生開展“美育教學”以及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幫助、引導他們更好的體悟人生、生命的悲歡離合之情,自然有助於學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養。

二、說學生

本文是針對高中學習階段的的學生來說的,他們正處於承上啓下的時期,雖然具有了一定的文字閱讀和欣賞能力,但其知識水平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仍急需得到恰當而且有效的提高;同時,詩歌又是對學生的情操陶冶和修養的提高具有極大推動作用的,所以,講解本文是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意象在詩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古典詩歌的意境美;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研討爲主,老師引導爲輔,提高學生詩歌鑑賞技能水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正確認識古典詩詞的精神美,最後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啓智。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錦瑟》的重點在於對詩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體味;難點在於學生結合具體的意象和自身的實際感受理解這首詩的“多義性”特徵。

五、課時:一課時。

六、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透過多媒體的運用,“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詩歌中,主要是學生自己獨立或討論解決問題,因此,在方法上做如下安排:

(一)配樂朗讀法:反覆地朗讀,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討論法:同學分小組討論,解決自身對詩歌的問題;

(三)點撥法:老師抓住關鍵的問題進行點撥,拓寬學生思路:

(四)聯想法:透過形象化、具體化的多媒體資料促進學生聯想,體味意境。

七、教學工具

本次教學採用電腦多媒體教學,配合圖片音像資料,更加迅速有效地將學生帶入詩中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八、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說一說)

抓住學生對詩歌名句的耳熟能詳,開課時以名句對接的方式引起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同時消除學生對文章的陌生感。老師給出詩句的上句,要求說出下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以上均爲李商隱的名句,進而轉入今天的詩歌《錦瑟》的學習中。

(二)朗讀感知(讀一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也是同樣的道理。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以及聽錄音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給學生整體感知的環境,體味詩歌整體的意境。同時,鍛鍊學生的口語能力。

(三)課文研習(議一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經過大量反覆的誦讀環節,學生對詩歌就能產生一定的自己的見解,再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將之表達出來。老師的點撥更穿插其間,抓住關鍵性的字詞和意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同學自己解決問題。在這裏,特別注意本詩“多義性”的把握,或悼亡詩,或愛情詩,或感傷身世等等。

教學過程中,尤其抓住用典的地方。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以學生自述爲主,老師補充爲輔的方式,平實地將典故說明,促進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下面是對文章分析的範例:

首聯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此句給人以淒涼之感。

頷聯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虛度年華的感嘆。 出句用莊周夢爲蝴蝶典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暗含懷才不遇之情;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也可以另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難言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上下銜接自然,用典工巧。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又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爲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作者翻出新意義。“珠有淚”,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它使人悵惘而

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爲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嚐。後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羣山和溫暖的陽光爲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爲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於“石韞玉而山輝”,但詩人獨走蹊徑: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儘管色調不同,但是寄寓的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裏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纔有,所以接着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詩歌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相當典型地體現出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的空靈優美、撲朔迷離。如“滄海月明珠有淚”兩句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典故、象徵、比喻三法兼用並舉,不僅對仗工穩,而且造句精麗,詞采斐然,月、珠、淚、日、玉、煙等字的選用,無不給人以玉潤珠圓的感受。

(四)作業(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