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品社說課稿範例

說課稿2.06W

篇一:品社說課稿

《祖國有多大》說課稿

品社說課稿範例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是灞橋區灞橋街辦務莊中心小學的吳毅。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的第一課《祖國有多大》。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說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與思路:

一、說教材

《祖國有多大》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中的第一個課。教材以中國行政區圖和文字介紹相結合的形式呈現,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都是意在引導學生藉助相關知識,透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層面,瞭解我國陸地面積和海域面積,知道我國幅員遼闊,爲祖國感到自豪。這節課的關鍵是一個“大”字。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製爲:

1、透過活動和途徑瞭解我國海陸疆域,充分感受我國幅員遼闊,爲祖國感到自豪。

2、知道圖例和比例尺的含義,學會看中國地圖。

3、初步瞭解我國的行政區劃,知道部分省級行政單位在祖國版圖上的大體位置。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

本課綜合了地理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內容,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綜合性,並注重將品德教育與社會知識的學習相融合,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和知識技能的掌握相結合。文中以地圖爲載體,在引導學生認識祖國的同時,把地圖作爲一種學習工具,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熟練掌握。這對學生而言是個難點,但這又是本節課的重點。因爲祖國是學生生活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離學生既近又遠,畢竟他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必須透過課堂教學去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祖國、瞭解祖國,進一步激發祖國的愛國熱情。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討論法、遊戲法等;採用的學法是預習方法、聽課方法、複習方法、作業方法、小結方法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關於祖國的,祖國對學生來說,很熟悉,也很抽象,光靠展示和說肯定沒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祖國之大的。只有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合作探究,透過活動的方式去親身體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國之大,從而爲祖國感到自豪。所以在教學中,自己扮演的角色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儘量簡化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切中本課研究的重難點,把學習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而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透過交流合作探究來親身體驗本課所倡導的愛國主義情懷。本課教學,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了豐富多彩富有啓發性的課堂學習活動,爲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課前準備活動

教學本課前,我給學生一個自學、調查提綱,引導、指導學生透過網上搜尋、查閱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途徑,調查、比較祖國到

底有多大:一是瞭解本市、本省和其他國家的面積,並將其與祖國面積作比較;二是調查南北兩地的溫差、東西兩地時差等,說明祖國的“大”。

(二)課堂學習活動

1、歌曲欣賞,匯入新課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視頻歌曲《大中國》,在欣賞優美的音樂之後匯入新課。

【設計理念與思路】:讓學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瞭解祖國,並在音樂的氛圍中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讓學生帶着快樂的心情儘快進入課堂。

2、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感受祖國之大

活動一、調查比較,體會面積之廣

(1)結合陝西省地圖,比較陝西省與西安市的面積。

(2)結合中國地圖,比較陝西省與中國的面積,以突出祖國之大。

【設計理念與思路】:在比較活動中,讓學生在感知自己的家鄉西安以及陝西省的大小,透過換算比較,也就是直觀的進行空間上的比較,從而感受祖國的廣大。

活動二:旅行計算比較,感受祖國邊界線的漫長

一是認識圖例,讓學生能看懂地圖,知道什麼是國界線、大陸海岸線和一些圖例符號的含義;

二是初步感知祖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認識部分省級行政區的大體位置,爲旅行活動做準備。

三是透過旅行活動,從數字上感受一下祖國邊界線的漫長。 先從我們熟悉的家鄉陝西出發,出發前,讓學生知道我們陝西處於祖國的北部地區,經河南來到安徽,讓學生知道安徽在祖國的東部,是沿海城市,先沿着大陸海岸線,我們走到了浙江、福建、廣東,到了廣東停下問學生,廣東在我國的哪邊?(南部),它是不是我國的最南邊呢?(不是的,我國的最南邊在南海上的曾母暗沙,從而加深對我國海域邊界的瞭解。)

繼續旅行,來到了廣西,這時我們走到了陸地上的國界線了,到了雲南、西藏、新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祖國的哪邊?(西北部)走到這,也就走到了祖國的最(西邊)。

經過新疆,我們到了甘肅、內蒙古,內蒙古有全國最大的草原。我們現在到了祖國的北邊(黑龍江),這時讓同學們看着地圖,找一找祖國最北邊的城市在哪?(黑龍江省的漠河是我國最北邊的城市)。 再經過吉林、遼寧,咱們就要走完陸地上的國界線了。走到這裏,再回顧一下國界線,問學生我國陸地上的國界線有多長?(板書:國界線20000多千米!)

按照同樣的方法走完18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讓學生計算國界線和海岸線加起來的總長度是38000多千米。讓學生再計算走完這一圈需要4年多的時間,學生感到很驚訝!很震撼!讓學生直接感受祖國大。

【設計理念與思路】: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的基本特徵,我在設計徒步旅行活動中,跟着卡通小人沿着祖國大陸的邊界走一圈,一是

讓學生領略美麗的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初步感受部分省級行政單位在祖國地圖上的大體位置;三是透過引導學生計算,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祖國邊界的漫長,由此感受祖國的遼闊廣大。同時,初步認識圖例,瞭解國界線和海岸線含義,初步瞭解我國行政區劃有34個。

3、小組討論交流,自主學習探究

祖國到底有多大呢?我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結合課前發放的調查提綱,要求用一種你喜歡的方式或者一句話來說明我們祖國疆域的遼闊。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各小組推薦代表發言,教師激勵引導,再透過上臺表演“差別真大”和欣賞兒童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加深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理解。

【設計理念與思路】:本課教學僅僅靠書中的圖文、教師的語言講解是無法說清楚祖國地域的遼闊。爲使教學更有實效性,讓學生課前進行調查,知道南北溫差、東西兩地生活的差異,採取視頻播放、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祖國南北、東西距離遠,跨度大,祖國遼闊的事實。

4、總結提升,歌曲激情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激發了學生愛國的思想感情,最後讓學生暢談,進行情感的昇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最後再次播放《大中國》,在抒發情感的同時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篇二:品生品社說課稿

品生品社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上(下)午好:

一、教材解讀: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品德與生活 》, 一年級上冊五單元中的主題 《 親親大自然 》。

本主題的主要內容是:

1、親親大自然

2、美麗小問號

3、想個好辦法

本主題訓練的要求是:

在與大自然交朋友中,透過動手,動腦,感受體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樣的,一年四季無處不在。

2、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發現大自然的美。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並初步滲透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本主題的教學

教學重點:學生有感受四季、體會大自然的美。

教學難點: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

四、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要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她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她們自身對於知識的理解、領悟和積累,課堂教學中遵循以教師爲指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三爲主”原則,具體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1、情景教學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各種情景,形象直觀的讓學生掌握本主題的教學重點。

2、賞識激勵法。學生在討論質疑,交流體驗等各個環節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無非是爲學生提供一

個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學習氛圍,所以本主題的學法指導是: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五、教學過程:

爲達成本主題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按照品

生品社教學流程我把課堂教學分爲三個大環節:課前感知、課中體驗、課後踐行,現在我就這幾個環節說一說對本主題的教學設計。

一、課前體驗,初步感悟

談旅遊,欣賞美景圖片

(透過這幾個活動讓孩子對主題進行初步感知,獲得初步的 認識,爲課中的學習作好準備。)

二、課中體驗,深化感悟

(一)引入話題,喚醒生活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

(二)合作交流,體驗生活

你喜歡的季節有那些美好的景物,同位前後位之間,說一說,討論一下,看誰把自己喜歡的季節描繪的美。

讓我們由衷的說一句:大自然真美!

(三)深化感悟,引導生活

(一)、大自然的求救信

1、亂摘花草

2、亂扔垃圾

3、捉小鳥

4、垃圾扔水裏

同學們真有愛心,老師相信有了你們的努力,大自然會永遠美麗的。

(二)、環保公約

爲了讓更多的人愛護大自然,我們制定個環保公約吧!

三、課後踐行,內化感悟

同學們讓我們伸出我們的雙手爲我們學校來自大自然的朋友們去

“社會即學校,要在生活中尋找教育。”教師應把視線轉移到課堂外的學校、家庭、社會中,將課堂上初步獲得的知識及時地去實踐、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財富,爲其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

六、板書設計:

根據活動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形象直觀的展示了活動的主題,便於孩子整體把握教材,促進孩子對本主題內涵的領悟。

七、教學反思

卡迪爾說:“我思故我在”人不能躺在感知的溫牀上,而要走在智慧的跑到上,們教師讓做有思想的教師,讓學生享受有思想的教育你,所以本主題活動後我就反思自己的課堂行爲,發現:

篇三:品社說課稿

祁小蘭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電話連着你我他》,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分析

《 電話連着你我他 》是山東人民出版社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透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一些常用的通信工具與他人交流,懂得並遵守通電話的基本禮儀和法律法規。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本單元和主題活動的目標,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瞭解電話是人們互通資訊、交流情感最便捷的通信工具,並知道電話的種類。感受發明創造在人類進步中的巨大作用。

2、瞭解電話的發明時間及發明人,知道打電話應該注意什麼?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3、認識到特殊電話的重要性,知道撥打IC卡電話的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 教學重點:知道電話的用途,瞭解電話的發展。

難點:認識到特殊電話號碼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品德與社會》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對於電話學生們很熟悉並且非常感興趣。據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合作交流和引導的教學方法。透過自主探究知識,有創新的探究和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現代社會有多種多樣的通信方式,當人們無法面對面交流資訊時,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通信方式是什麼?由此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電話連着你和我

(二)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瞭解電話是人們互通資訊、交流情感最便捷的通信工具,並知道電話的種類。感受發明創造在人類進步中的巨大作用。

2、瞭解電話的發明時間及發明人,知道打電話應該注意什麼?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3、認識到特殊電話的重要性,知道撥打IC卡電話的方法。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要掌握的學習目標一目瞭然。

(三)出示自學指導

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學指導進行自學。

1. 自學指導一

要求:請同學們自由看書課本22頁內容,從中瞭解電話的用途,幾分鐘後指名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電話可以與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的人們進行聯繫,互通資訊、交流情感。

在老師小時候,電話還是一種奢侈品,親朋好友家裏沒有一部電話,如果想打電話只有到郵電局去打,而現在電話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那麼你們知道我國現在共有多少電話用戶嗎?同學們閱讀一下課本P23頁給我們提供的資料。自從貝爾發明了電話以後,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話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過程?同學們看課本P25頁。

2. 自學指導二

學生看課本23頁——25頁,要求學生了解電話的發展,電話的種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電話的種類分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從電話數量的'的發展,電話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電話的功能是越來越

多,技術也越來越先進。

3.自學指導三

學生看課本26頁,要求學生了解打電話需要注意些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4.自學指導四

看課本27頁,要求學生了解哪些電話不能隨意打?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

(四)當堂訓練

1、現代社會中,最便捷的通訊工具是 。

2、電話的用途 。

3、電話可分爲兩類: 和 。

4、電話的發明者是 。

5、連線題

報警電話 122

火警電話 120

交通事故 119

急救中心 110

6、有些專門爲成年人服務的資訊服務電話,我們少年兒童撥打也可以。( )

7、打電話怎樣做到有禮貌?

(五)拓展延伸

課下請同學們設計一個“未來電話”。

五、板書設計

電話連着你我他 用 途 互通資訊、交流情感

數量方面

發 展技術方面

種 類 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 注意事項

特殊電話 119 120 110 122

篇四:品社說課稿

龐靈芝

一、教材依據

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第一冊(三年級上) 第二單元《我的家庭》 第二課《我家的故事》

二、設計思想

如今的孩子,雖然與父母朝夕相處,但由於從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很難感受到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總覺得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如何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無私關愛,感受到親情的珍貴,從而萌生對家庭的熱愛,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這就要求老師能正確地處理和活用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綜合課程的特點,該課程強調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我就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課程特點,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爲基礎創設情境,再讓學生回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生活中去,獲得更多真切的感受,從而由衷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逐步養成熱愛自己的家庭,尊敬父母、關愛父母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透過本節課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感受親情,萌生對家裏長輩的愛。

行爲與習慣:學會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長輩的愛。

知識與技能:1、知道有關自己家的一些故事,瞭解長輩對自己無私的愛。2、初步學會具有收集資訊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知道有關自己家的一些故事,體會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感受親情。

五、教學難點 :讓學生了解長輩對自己無私的愛,學會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長輩的愛。

六、教學準備

1、瞭解親屬的過去,打聽他們的情況和操心的事。

2、收集一些照片、禮物、有紀念價值的物件等,並向家人瞭解這些東西背後的故事。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欣賞,創設情境——童眼找故事

1、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家,爸爸、媽媽和我們,組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今天這節課,讓我們坐在親情樹下來講家人的故事。(板書:我家的故事)

2、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歌曲。(歌曲: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一邊聽,一邊想,我家的故事有哪些?

3、同學們,聽着這溫馨而深情的歌曲,看着這親切而動人的照片,一定讓我們記起了印象深刻的一個個故事。就讓我們來講一講吧。

二、分享家庭快樂,感受親人的愛——童言講故事

(一)名字裏的故事

1、咱們班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名字裏有故事嗎?

2、和小組裏的朋友說一說。

(二)照片裏的故事

1、因爲要講故事,老師趕緊去拍了幾張我家的照片,想聽聽我家的故事嗎?

2、觀看照片,分享我家的故事。

(播放:80年代小山村的住所照片 90年代在工廠的宿舍照片 2002年在集鎮上的套房照片

我家在城管的新房照片)

*從我家住所的變化中,你發現了什麼?

*你覺得爲什麼有這些變化嗎?

3、今天同學們還帶來了很多的照片,是嗎?。我們小朋友家裏也肯定有一些特別的故事,我們就來說說自己家的故事,讓大家都來分享一下好嗎?

【設計意圖:從兒童的生活入手,使兒童易於從心理上認同,創設情境讓學生易於進入角色,產生共鳴,能激發他們說的慾望。】

(三)其他的故事

1、也有小朋友帶來了一些準備好的其他東西,都有什麼?這裏一定也有動人的故事。因爲我也看過你們寫的作文,特別讓人感動。現在讓我們在小組裏趕緊分享一下。

分小組交流故事,並在組內展示自己課前準備好的禮物等東西。

2、學生代表交流

師:看小朋友們說得這麼起勁,老師猜想你們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來,我們現在就請出你們小組聽了以後覺得最感動的一個小朋友上來講一講,並向大家展示他帶來的這件物品。 孩子們因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並且向父母家人瞭解了各種物件背後的故事,所以講的故事挺感人,處處流露出家人辛勤勞動和互相關愛,孩子因此而自豪和滿足。

【設計意圖: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作爲教師應重視課程與兒童活動的聯繫,以兒童已有的經驗爲基礎,激發並引導他們去體驗感悟。】

三、聯繫生活進行比較——童心種故事

1、比如說,帶你們出去玩!給你們過生日。你們喜歡過生日嗎?

2、你們過生日有那麼多的親人、朋友爲你慶祝生日,給你送生日禮物,那你知道你家裏人的生日嗎?你都是以什麼方式爲他們慶祝的呢?你們知道他們的煩惱嗎?

3、是啊,我們習慣了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習慣了他們爲我們寫的一個個溫暖的故事。你們看,他們這樣愛着我們。(心裏話)

看完了,你感受到那股溫暖了嗎?

【設計意圖:孩子是善良純真的,他們並不是不懂得愛,只是不知道怎樣去愛,沒有發現親人對他們那無私的愛。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從比較中發現愛,從比較中去體會、感悟愛,從而懂得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報答親人所給予的愛。】

4、那麼,讓我們也去愛他們,好不好?你覺得我們可以爲他們做些什麼?(幻燈片)

5、老師建議你們可以把想說的話寫在一張自己製作的卡片上送給疼愛你們的親人,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親人的愛。

【設計意圖:一節課的結束應該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當孩子們走出課堂,透過實踐,纔會真正在體驗中逐步感受到父母親人偉大而無私的愛。這樣孩子們才能自我要求、自我實踐、自我完善。】

四、總結

《勞動成果要珍惜》說課稿

陳素萍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勞動成果要珍惜》是六上下冊第三單元第三內容 。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尊重勞動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珍惜勞動成果,爲樂於勞動,善於勞動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樹立珍惜勞動成果、節約資源的意識.

能力目標: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情感目標:透過學習,使學生樹立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爲什麼珍惜勞動成果。

難點:如何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於勞動付出與收穫的關係還認識不足,因此,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比較普遍。青少年中還廣泛存在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喜歡享受等現象。針對這些問題,就需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並透過大量圖片及案例進行剖析。引導學生認識到珍惜勞動成果對個人人生髮展的重要性,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三、教法

爲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擬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圖片展示。運用圖片展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2、活動法。透過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反省自我,在矛盾中做出選擇。

3、討論歸納法。透過討論歸納,形成正確輿論導向,進一步強化道德認知。

四、學法

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我採用如下學法指導:

自主探究法、討論法、活動法、自評法等具體的學法會在我的教學流程中加以體現。

五. 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學生齊讀《憫農》感知)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詩歌入手,可以使學生產生認同感。讓學生從這首詩中感知勞動的艱辛、勞動成果的可貴。

2.講授新課

一、爲什麼珍惜勞動成果

1、展示辛勤耕作的圖片

2、教師設問:透過觀察圖片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組織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透過圖片直觀的感受所有勞動成果都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勞動果實。

3、學生蒐集勤儉節約的名人軼事 。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珍惜勞動成果、艱苦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老一輩革命家生活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爲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4.展示我國資源匱乏的資料。

學生討論: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有沒有必要再像過去那樣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了?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珍惜勞動成果不是小事,不僅是個人的事。

5、透過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爲什麼要珍惜勞動成果

設計意圖:體現了教學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二、怎樣珍惜勞動成果

1、首先透過圖片和案例展示調查勞動成果浪費現狀並針對此情況說出自己的感受。

2.尋找浪費現象。把學生分成幾個組,討論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浪費現象,討論後由小組代表來發言。

(1)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浪費的現象?

(2)學校生活中還有哪些浪費的現象?

(3)社會生活中的浪費現象還有哪些?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浪費現象還普遍存在,引起同學們的重視。

3、教師設問:作爲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做?(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浪費現象是我們現在社會比較普遍的現象,透過討論引起大家的注意。透過問題的討論讓同學們明白浪費是可恥的,我們應該提倡勤儉節約。

三、教學總結

1、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2、全班開展“我的勤儉節約宣誓”活動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督促學生形成節約意識,培養學生的節約習慣。

課外延伸

(針對本校浪費情況擬寫一份調查報告並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你的整改方案.)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七.板書設計:

勞動成果來之不易

珍惜勞動成果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我國資源匱乏,應該節約資源勤儉建國

勤儉節約有助於激發進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我就是我》說課稿

王慧仙

選自浙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羣體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和個人與集體關係指導,由“我就是我”、“你真棒”、“如果我是他”、“我們都是集體的一員”四課組成。本課試圖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形成開朗、進取的性格。那我選擇的是第一板塊內容“我就是我”。

我把目標定爲:1、從外貌、愛好、思維等方面瞭解一個獨特的自我,知道人與人之間存在着從內到外的差異。2、進一步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從而喜歡自己,欣賞自己,悅納自己。教學重點是瞭解自己的特點,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學難點是怎樣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從而賞識自己、悅納自己。

教學過程中,安排的第一個環節是:瞭解自己的長相,喜歡自己。原本我們也想把“照鏡子”這一環節放到課堂上進行,這樣會更有趣一些。但是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相對來說自制能力較差,有面鏡子在手中肯定有一部分人會分心的,於是就把這一環節作爲課前調查的內容了。課堂上,我利用這張課前調查表,透過同桌交流、指名交流的方式,讓他們充分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長相中的部位,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明白,我們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但是我們都很可愛,都很喜歡自己,從而激發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接納和欣賞。

第二個環節是:表達自己的愛好,悅納自己。在這一環節中,考慮到一年級孩子愛動的特點,結合孩子們平時玩的,我設計了“學做木頭人”的遊戲。利用這個小遊戲來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生感覺既新鮮又有趣。因爲遊戲包括兒歌都來自學生的生活,所以孩子們玩起來既簡單輕鬆,不需要老師詳細指導,又覺得很有創意,因爲在以往玩的基礎上又有了新花樣,所以勁頭都很高。更重要的是,透過遊戲,知道了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是不一樣的,在遊戲中獲得了快樂,悅納了自己。

第三個環節是:畫出自己的想法,賞識自己。在這一環節中,我用“請你的大腦來做做運動”這樣的導語來勾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展示作品、欣賞作品中感悟到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創造力,都是與衆不同的,從而學會賞識自己。

最後,我把幾首兒歌放在一起,當做禮物送給孩子們,讓他們唱一唱,在唱中感受自己的獨一無二、與衆不同,真正的學會欣賞自己,悅納自己。

篇五:品社說課稿

《祖國有多大》說課稿

新集完小 說課人:晏均霆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的第一課《祖國有多大》。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說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與思路:

一、說教材

《祖國有多大》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中的第一個課。教材以中國行政區圖和文字介紹相結合的形式呈現,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都是意在引導學生藉助相關知識,透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層面,瞭解我國陸地面積和海域面積,知道我國幅員遼闊,爲祖國感到自豪。這節課的關鍵是一個“大”字。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製爲:

1、透過活動和途徑瞭解我國海陸疆域,充分感受我國幅員遼闊,爲祖國感到自豪。

2、知道圖例和比例尺的含義,學會看中國地圖。

3、初步瞭解我國的行政區劃,知道部分省級行政單位在祖國版圖上的大體位置。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

本課綜合了地理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內容,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綜合性,並注重將品德教育與社會知識的學習相融合,使情感、態

度、價值觀的教育和知識技能的掌握相結合。文中以地圖爲載體,在引導學生認識祖國的同時,把地圖作爲一種學習工具,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熟練掌握。這對學生而言是個難點,但這又是本節課的重點。因爲祖國是學生生活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離學生既近又遠,畢竟他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必須透過課堂教學去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祖國、瞭解祖國,進一步激發祖國的愛國熱情。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討論法、遊戲法等;採用的學法是預習方法、聽課方法、複習方法、作業方法、小結方法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關於祖國的,祖國對學生來說,很熟悉,也很抽象,光靠展示和說肯定沒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祖國之大的。只有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合作探究,透過活動的方式去親身體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國之大,從而爲祖國感到自豪。所以在教學中,自己扮演的角色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儘量簡化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切中本課研究的重難點,把學習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而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透過交流合作探究來親身體驗本課所倡導的愛國主義情懷。本課教學,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了豐富多彩富有啓發性的課堂學習活動,爲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課前準備活動

教學本課前,我給學生一個自學、調查提綱,引導、指導學生透過網上搜尋、查閱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途徑,調查、比較祖國到

底有多大:一是瞭解本市、本省和其他國家的面積,並將其與祖國面積作比較;二是調查南北兩地的溫差、東西兩地時差等,說明祖國的“大”。

(二)課堂學習活動

1、歌曲欣賞,匯入新課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視頻歌曲《大中國》,在欣賞優美的音樂之後匯入新課。

【設計理念與思路】:讓學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瞭解祖國,並在音樂的氛圍中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讓學生帶着快樂的心情儘快進入課堂。

2、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感受祖國之大

活動一、調查比較,體會面積之廣

(1)結合陝西省地圖,比較陝西省與西安市的面積。

(2)結合中國地圖,比較陝西省與中國的面積,以突出祖國之大。

【設計理念與思路】:在比較活動中,讓學生在感知自己的家鄉西安以及陝西省的大小,透過換算比較,也就是直觀的進行空間上的比較,從而感受祖國的廣大。

活動二:旅行計算比較,感受祖國邊界線的漫長

一是認識圖例,讓學生能看懂地圖,知道什麼是國界線、大陸海岸線和一些圖例符號的含義;

二是初步感知祖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認識部分省級行政區的大體位置,爲旅行活動做準備。

三是透過旅行活動,從數字上感受一下祖國邊界線的漫長。 先從我們熟悉的家鄉陝西出發,出發前,讓學生知道我們陝西處於祖國的北部地區,經河南來到安徽,讓學生知道安徽在祖國的東部,是沿海城市,先沿着大陸海岸線,我們走到了浙江、福建、廣東,到了廣東停下問學生,廣東在我國的哪邊?(南部),它是不是我國的最南邊呢?(不是的,我國的最南邊在南海上的曾母暗沙,從而加深對我國海域邊界的瞭解。)

繼續旅行,來到了廣西,這時我們走到了陸地上的國界線了,到了雲南、西藏、新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祖國的哪邊?(西北部)走到這,也就走到了祖國的最(西邊)。

經過新疆,我們到了甘肅、內蒙古,內蒙古有全國最大的草原。我們現在到了祖國的北邊(黑龍江),這時讓同學們看着地圖,找一找祖國最北邊的城市在哪?(黑龍江省的漠河是我國最北邊的城市)。 再經過吉林、遼寧,咱們就要走完陸地上的國界線了。走到這裏,再回顧一下國界線,問學生我國陸地上的國界線有多長?(板書:國界線20000多千米!)

按照同樣的方法走完18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讓學生計算國界線和海岸線加起來的總長度是38000多千米。讓學生再計算走完這一圈需要4年多的時間,學生感到很驚訝!很震撼!讓學生直接感受祖國大。

【設計理念與思路】: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的基本特徵,我在設計徒步旅行活動中,跟着卡通小人沿着祖國大陸的邊界走一圈,一是

讓學生領略美麗的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初步感受部分省級行政單位在祖國地圖上的大體位置;三是透過引導學生計算,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祖國邊界的漫長,由此感受祖國的遼闊廣大。同時,初步認識圖例,瞭解國界線和海岸線含義,初步瞭解我國行政區劃有34個。

3、小組討論交流,自主學習探究

祖國到底有多大呢?我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結合課前發放的調查提綱,要求用一種你喜歡的方式或者一句話來說明我們祖國疆域的遼闊。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各小組推薦代表發言,教師激勵引導,再透過上臺表演“差別真大”和欣賞兒童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加深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理解。

【設計理念與思路】:本課教學僅僅靠書中的圖文、教師的語言講解是無法說清楚祖國地域的遼闊。爲使教學更有實效性,讓學生課前進行調查,知道南北溫差、東西兩地生活的差異,採取視頻播放、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祖國南北、東西距離遠,跨度大,祖國遼闊的事實。

4、總結提升,歌曲激情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激發了學生愛國的思想感情,最後讓學生暢談,進行情感的昇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最後再次播放《大中國》,在抒發情感的同時結束本節課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