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初中數學《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說課稿範文

一、教材分析 :

初中數學《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說課稿範文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節,是在上節“勾股定理”之後,繼續學習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判斷定理,它是前面知識的繼續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幾何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今後判斷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後的解題中,將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同時在應用中滲透了利用代數計算的方法證明幾何問題的思想,爲將來學習解析幾何埋下了伏筆,所以本節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之一。課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並能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並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個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

2、透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結合方法的應用

3、透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體會數與形結合方法在問題解決中的'作用,並能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相關問題。

情感態度:

1、透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繫,感受定理與逆定理之間的和諧及辯證統一的關係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動中,透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學情分析:

儘管已到初二下學期學生知識增多,能力增強,但思維的侷限性還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根據已知條件構造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又是本節的難點,這樣如何添輔助線就是解決它的關鍵,這樣就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應用  難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   關鍵:輔助線的添法探索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設計原則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圍中,透過巧妙而自然地在學生的認識結構與幾何知識結構之間築了一個資訊流通渠道,進而達到完善學生的數學認識結構的目的。

(一)、複習回顧: 複習回顧與勾股定理有關的內容,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二)、創設問題情境:一開課我就提出了與本節課關係密切、學生用現有的知識可探索卻又解決不好的問題,去提示本節課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長繩打上等距離的13個結,然後用樁釘如圖那樣的三角形,便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是爲什麼?……。這個問題一出現馬上激起學生已有知識與待研究知識的認識衝突,引起了學生的重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創造了我要學的氣氛,同時也說明了幾何知識來源於實踐,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包括難點突破):因爲幾何來源於現實生活,對初二學生來說選擇適當的時機,讓他們從個體實踐經驗中開始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的,而是讓學生透過動手摺紙在具體的實踐中觀察滿足條件的三角形直觀感覺上是什麼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驗證猜想。這樣設計是因爲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方法是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條件作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是不容易想到的,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讓學生動手裁出了一個兩直角邊與所折三角形兩條較小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透過操作驗證兩三角形全等,從而不僅顯示了符合條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還孕育了輔助線的添法,爲後面進行邏輯推理論證提供了直觀的數學模型。接下來就是利用這個數學模型,從理論上證明這個定理。從動手操作到證明,學生自然地聯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證明它與一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順利作出了輔助直角三角形,整個證明過程自然、無神祕感,實現了從生動直觀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同時學生親身體會了動手操作——觀察——猜測——探索——論證的全過程,這樣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使學生確實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在同學們完成證明之後,可讓他們對照課本把證明過程嚴格的閱讀一遍,充分發揮教課書的作用,養成學生看書的習慣,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組織變式訓練:本着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了三個題目。(演示)第一題比較簡單,讓學生口答,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第二題則進了一層,字母代替了數字,繞了一個彎,既可以檢查本課知識,又可以提高靈活運用以往知識的能力。第三題則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能夠推出可能的結論,這些作法培養了學生靈活轉換、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利用率。在變式訓練中我還採用講、說、練結合的方法,教師透過觀察、提問、巡視、談話等活動、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反饋,調節教法,同時注意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起來。

(五)、歸納小結,納入知識體系:本節課小結先讓學生歸納本節知識和技能,然後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尤其是注意總結思想方法,培養能力方面,比如輔助線的添法,數形結合的思想,並告訴同學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學們透過自己親手實踐發現並證明的,這種討論問題的方法是培養我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好方法,希望同學在課外練習時注意用這種方法,這都是教給學習方法

(六)、作業佈置:由於學生的思維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學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爲此我安排了兩組作業。A組是基本的思維訓練項目,全體都要做,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提高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B組題適當加大難度,拓寬知識,供有能力又有興趣的學生做,日積月累,對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思維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有積極作用。

三、說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爲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精神和培養創新活動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初二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引導發現、操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不違反科學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猜想、驗證、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於突破難點和突出重點。此外,本節課我還採用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透過聯繫學生現有的經驗和感性認識,由最鄰近的知識去向本節課遷移,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獨立探討、主動獲取知識。總之,本節課遵循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力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爭把教師教的過程轉化爲學生親自探索、發現知識的過程;力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