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集合七篇

說課稿1.96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說課稿集合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走進麗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介紹的是我國雲南麗江古城的奇特風貌以及麗江神奇的自然景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這一課的教學安排了兩課時,我所進行的公開課進行的是第一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帶給我們的樂趣,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麗江的“神奇和美麗”表現在哪些地方,透過細讀重點句子和段落,理解麗江古城的特點好麗江神奇的自然景觀。

根據本單元及本課的教學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

1、識記本課7個生字,會寫10個字,掌握重點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過渡句的作用。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4、默讀課文,深入探究課文內容,瞭解麗江古城的特點和麗江神奇的自然景觀。

5、引導學生體會麗江的神奇和美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說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如下:

首先結合上一篇課文《桂林山水》的寫法進行談話匯入。讓學生回憶《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是採用什麼寫法來介紹桂林山水的。並請同學們嘗試分別用“總分總”的方法、用“總分”的方法說說桂林山水的特點。

然後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出示中國地圖,指出雲南昆明的方位、麗江的位置。

第三環節是檢查預習,學習字詞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詞語,開火車讀,齊讀字詞。

2、讀生字並組詞(組課外積累的詞語)。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循環小數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循環小數又爲學生學習分數打下基礎。教學內容包括循環小數的概念、循環節、循環小數的省略寫法和簡便寫法、循環小數的讀法。循環小數是學生較難理解和表述的一個概念,特別是表達其意義的一些抽象說法,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認爲循環小數的概念的理解是這節課的關鍵性教學事件。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感受過循環、重複等現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一週七天循環等,對循環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透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在此之前學生已學過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用豎式計算小數除法。

三、教學目標:

1、在除法計算中認識循環小數。

2、知道循環小數的概念,會使用簡便記號表示循環小數。

3、會使用簡便方法表示循環小數,並會比較兩個數或幾個數的大小。

4、感受數學的美與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在除法計算中認識循環小數。會使用簡便方法表示循環小數,並會比較兩個數或幾個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會使用簡便記號表示循環小數。

教學關鍵:透過生活實例、觀察、分析什麼是“循環”,進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

四、設計意圖

1、讓學生透過生活實例充分體驗和感悟,掌握和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循環小數是學生較難理解和表述的一個概念。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依次不斷重複出現”,如果直接地敘述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於是我設計了從身邊的生活例子引入:問學生一年有幾個季節,在講述的過程中學生髮現季節的排列總是“依次不斷地重複”下去,講也講不完,初步感知“依次不斷地重複”這一特性。這樣利用學生身邊形象的素材,使學生能夠對抽象的概念有了初步的體驗和感悟。這樣對於認識循環小數打下了基礎,同時也讓學生在感性中初步理解循環的概念。

爲了進一步將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轉化感悟抽象的數學現象,並能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我設計了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1.5÷1.1算式,引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能發現什麼?學生計算中遇到麻煩,商總也除不盡,怎麼辦?學生疑從中而生:怎麼會產生這種現象?這與什麼有關?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當商除不盡時用省略號表示。從而透過研究省略號在這裏表示什麼?引出循環小數的意義,知道循環小數的由來,對循環小數就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藉助教師的板書,理清重點和關鍵,爲概念的形成順利概括打下了基礎,也爲後面概念的鞏固做好了鋪墊。

2、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和分層練習,牢固概念的掌握。

整節課透過這樣的教學思路,即“生活實例——計算質疑——師生探究——學習反思——鞏固練習”。有了前面的生活實例和計算質疑,學生了解了循環小數特徵,凸顯了循環小數不同尋常的特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透過小組討論逐步歸納出循環小數的概念,又指導學生緊抓概念中的關鍵詞來判斷哪些是循環小數,進一步夯實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對循環小數產生了興趣,激發了下面學習循環節、循環小數的省略寫法和簡便寫法、循環小數的讀法的慾望,就這樣層層鋪墊,環環相扣,使學生牢牢掌握了循環小數的概念,以至於在做後面判斷是非的練習時,學生對於循環數的概念已脫口而出。

學生已經在腦海裏有了循環小數清晰的概念,怎樣設計練習能讓學生容易掌握省略寫法、簡便寫法和讀法呢?我安排了這樣的練習:判斷哪些是循環小數,並說明理由、是非判斷題、比較大小等。特別是判斷哪些是循環小數的練習,有幾個特別容易和循環小數混淆的數,看學生能否清晰地做出判斷,如果能,說明學生已經掌握概念了。是非題和比較大小是針對學生是否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而設計。最後設計的挑戰題是循環小數的概念的引申。我希望這樣的設計層層鋪墊,最終使學生牢固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達到預定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認識數字8是寧教版中班數學活動裏的一個內容,這個內容是在學習7以內的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幼兒掌握添上一個和去掉一個等量不變的關係,知道數字8的形成過程,感知數字8的實際意義,理解數字與物體數量之間的關係,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且中班幼兒已經具備了手口一致的點數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因而制定相應的目標爲:

1、情感目標:引導幼兒欣賞春天來了的情境圖,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2、認知目標:認識數字8,感知數字8表示的實際意義

二、說學情

本班幼兒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善於思考,敢於表現、對周圍的新事物充滿好奇。在認識了7以內的數字後,對抽象的數概念有了一定的認知、理解,動手能力較以前大有進步。根據《綱要》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現有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實物,又要拓展幼兒的經驗,拓寬幼兒的視野。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怎樣使幼兒將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繫起來,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幼兒“學”和教師“教”的主要方向,只有把握好活動的重難點我們才能在教學中合理設計教法和學法,使教師有目的地引導“重點”,從而突破幼兒學習的“難點”。本着這樣的觀念,我設計本次活動重點爲:透過觀察發現7個添上一個是8,知道數字8的實際意義。難點是透過多種感官練習,鞏固對數的理解。

四、說活動準備:

爲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準備是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這裏的準備及包括教學物品的準備,同時也包括幼兒數學知識技能的準備。

教具:“春天來了”的圖片(池塘邊有發芽的柳樹、綠草地、天空中有小鳥)磁性青蛙教具8個,1、2、3、4、5、6、7、8的數字卡片各一張。

學具:

(1)每名幼兒胸前貼有不同的數字卡片一張;

(2)每桌一個塑料筐,內裝軟體積木若干;

(3)室內設定畫有數字的兩個圈

五、說設計過程

對數學活動的要求《綱要》明確表明“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活動的重要和有趣……”我設計了3個主要的教學程序,首先結合季節特徵,引導幼兒運用目測數羣和點數的方法複習7以內的數與量之間的匹配關係。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邊學青蛙的叫聲邊有動感的出示磁性青蛙教具,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啓發幼兒手口一致點數小青蛙的數量,並能說出總數以及表示方法。引導幼兒觀察數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應採取何種辦法?說出7個添上1個是8個,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幼兒掌握了數字8的形成過程後,重點讓幼兒感知數字8的實際意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比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以及室內的陳設、着裝)多方面啓發引導,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結束部分採用遊戲法:

(1)按數取物:(重點是鞏固8的形成)教師出示不同的數字,幼兒取出相應的實物;

(2)跑圈:幼兒記住自己戴的胸牌數字,隨教師轉大圓圈,音樂停,幼兒到與自己胸牌數相應的圈內,教師檢查結果。

說課稿 篇4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透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爲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區分質量單位,靈活選用質量單位,會進行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力。

4、加強數感訓練,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學到知識,儘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透過討論交流、上網查找、親身體驗、嘗試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課前準備

學生上網查資料、向父母瞭解家裏每月用水量、親自去稱自己的體重。

教師準備好教學軟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課前放動畫片《曹衝稱象》,學生興趣一下子高漲,結合課前上網查找的資料,學生簡單介紹了大象的有關知識,徵對學生談到象的體重,引出單位“噸”。教師提問:關於這個陌生的單位名稱,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學生積極發言,從而產生認知衝突,由此引出本課課題《噸的認識》,過渡自然,爲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孕伏,學生在充滿興趣與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學習,便於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體會1噸的概念。

(1)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將噸擬人化,利用課件出示噸的自我介紹,讓學生與噸交朋友,出示噸的展示圖:課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 25千克一袋的麪粉40袋。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1000千克就是1噸的概念。

(2)然後,安排學生討論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噸作單位,體現合作學習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學生回答到家裏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噸作單位,教師適時進行節約水的教育。然後課件歸納,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之中。

第二環節,感知1噸的重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迫切需要提倡“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透過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體學生跳一跳等實際活動,從抽象到表象,幫助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體會到噸是很大的質量單位。體驗學習的過程,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生一起搬米時,教師點撥,讓學生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體驗合作的樂趣。

第三環節,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 教學例題。

學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換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一例題時,避免教師太多的講解,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思維的培養,採用啓發式教學,如3噸=( )千克,學生可能會想到因爲1噸是1000千克,3噸就是3個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師問: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嗎?學生答到:進階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用進率1000去乘。從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體現方法的多樣性。

(2)完成“試一試”。

這個過程讓學生試着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

第四環節,拓展認識時空。

藉助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圖片與文字,如,恐龍圖、大象圖、不同時期的計算機圖,既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以此設計了三道題目讓學生提

出數學問題考考自己的夥伴,學生在自主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拓展了認識,然後留有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擊網頁查找資料進行知識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體現網絡學習模式。

(三)鞏固練習

練習題的形式多樣化,有趣味性,並聯系生活,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選擇題:配有形象的圖片,選擇正確的重量填在括號裏,加強數感訓練,發展學生空間想象力。

(2)、改錯題:聯繫生活實際,帶有濃厚的趣味性,讓學生找出日記裏錯誤的單位名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是一個整合,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單位名稱的印象,正確靈活選用單位名稱。讓學生能夠感覺到生活中有數學。學生透過在電腦上答題,然後遙控輔導,體現網絡教學的思想。

(四)拓展訓練

課件出示,動物過橋的圖片,以故事引入併產生問題:動物們能同時過橋嗎?爲什麼?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你認爲有哪些過橋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然後彙報,體現團結合作精神。

(五)全課小結

師問:孩子們今天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穫?讓學生回顧知識,並讓學課後有什麼想與王老師交流的,可以透過網絡發電子郵件,也可以進入論壇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學、所獲、所思、寫成數學日記。在不久的將來,數學之星一定會從你們中間冉冉升起。

然後點擊輕鬆一刻,電腦裏放出mtv兒歌,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歌聲中結束40分鐘的學習,體現了愉快教學、成功教學的思想。

說課稿 篇5

一、走出困惑

新課標的實施如春風般地吹遍全國大地,我們沐浴在這春風裏,感受到清新的氣息,也帶來了困惑。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標的理念?如何把握學科教學的鬆弛度?許多制度的條框還是束縛着老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給師生帶來一個廣闊的空間,成爲課改的突破口。

我們學校有幸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學材的編寫、參與探索這一學材的教法與學法的研究,對每一個主題的選擇與確定都進行了反覆的推敲,選編的內容都必定要符合學生本人、社會與自然的密切整合,每個主題幾乎都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科學、人際交往等領域。如《老師,您好!》的編寫目的'是讓學生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的創造表現。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我們在編寫與使用中慢慢地清晰起來。

同時,本着發揚“爲了讓每個學生的健全發展”的新課標精神,根據本校的德育特色,結合新世紀德育創新,增強德育教育的體驗性、實效性,我們擬編寫一套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材,根據年級特點形成系列,並且融入家長學校的內容,成爲教師、學生、家長共用的校本教材,參考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體驗教育。

下面,我校選取校本教材綜合實踐精品課《我的爸爸媽媽》作說課展示。此課是三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教材《老師,您好!》一課主題的延伸,同樣透過情感體驗,以情曉理、以情動人。

二、《我的爸爸媽媽》設計總體思路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涉及到“人”的內容最難設計,因爲情感的體驗不是光靠收集資料、做做遊戲就能實現的,它必須觸動人的心靈,震撼人的思想。因此,在設計關於父母親情的《我的爸爸媽媽》這個活動時,我們力求在體驗、感悟上下工夫。“細微之處見真情”,我們發掘學生與父母相處的細節,與學生真心交流,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偉大,學會感恩。

(一) 觀察瞭解,作好鋪墊

彙報課之前,教師佈置了三年(2)班學生三項任務:

1、跟隨父母到他們的工作單位,瞭解他們的工作特點和工作環境;

2、堅持每天做一件家務事;

3、親手做一份禮物給父母。

(二) 真情互動,愛的交流

學校邀請了三(2)班的家長參加彙報課,學生帶着興奮的心情,積極參與,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

1、利用相片簡介父母的特點、工作狀況。

2、調查學生堅持做家務情況。(調查結果只有兩個同學堅持)

體驗:父母爲孩子們付出了九年的心血,每天重複地照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孩子們堅持一個月的家務都那麼難,可想而知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使他們堅持了艱辛的歲月。

3.分別向家長、學生了解他們是否知道對方的生日。(調查結果是父母全部都舉手,但學生舉手的了了無幾。)

體驗:瞭解出生日是父母親的受難日,要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他們含辛茹苦地撫養自己成長。

4.做個遊戲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瞭解有多少。

體驗:互動的遊戲環節讓家長和學生都體會到要多觀察、多關心對方的事情,瞭解除學習(工作)外的其他生活習性。

5.老師選取了兩個分別關於父親、母親的感人故事和大家分享。

體驗: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爲孩子犧牲了許多時間、娛樂、事業甚至生命,難道我們不應該感恩嗎?或許那兩個故事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每一個父母付出的程度都不同,我們應該記住生活的點點滴滴,那裏充滿了父母對我們的愛。

6.老師大膽地用自己真實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老師把自己寫給已經去世母親的信拿給大家看時,真情所致,在場所有的人都落淚了。)

體驗: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更能體會父母的愛,趁他們健在給予真心的感謝和回報吧,孩子的乖巧、懂事就是給父母最大的安慰。

7.贈送自己做的禮物給到場的家長。

(場面非常熱鬧、感人,許多家長和學生都流下了熱淚。)

(三)平等交流,心靈對話

在這個活動的整個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把握好。要想學生產生共鳴,自然流露感情,老師必須以朋友的角色與他們平等、真心地交流。因此,在活動中教師運用教學機智抓住細節,在關鍵處適時點撥,師生的全情投入使實踐課產生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1、在揭示課題時,老師先貼出塗粉紅色的“媽媽”兩字,然後說自己覺得“媽媽應該是漂亮、溫柔、勤勞的”,你們心目中覺得媽媽是怎樣的,想用什麼顏色代表“媽媽”。接着“爸爸”兩字是棕色的,你們猜老師爲什麼選棕色?最後纔出現“我的”兩字,揭示了整個主題。透過這樣如做遊戲般的交流,同學們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暢所欲言,也爲第一個環節打下基礎。

2、在講故事時,老師用充滿感情的語氣,沉重的心情去演繹故事,讓學生陷入沉思,感受父母的偉大,領悟孝道的內涵。老師還敢用自己的真實故事與學生們分享,當她展示出自己孩子稚嫩的禮物時,學生們臉上露出甜蜜的笑容,當她講到媽媽離去的遺憾,孩子們靜靜的。老師知道,他們之間的心是相通的。

3、在學生送禮物的環節,老師播放《念親恩》《懂你》等歌曲,增加了感情的渲染,使活動達到高潮。

這節課是在眼淚和感悟中結束的。下課後還有學生趴在書桌上哭,家長落淚了,聽課老師落淚了,這個感人至深的場面至今仍印在我們的腦海裏,銘記於心。家長們很有感觸地說:“這種課讓學生增加了親身體會,學生的參與性很高,並且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後,剛剛作文起步的三年級學生寫了一篇作文,語言親切、感情真摯,讀來感人肺腑。我們覺得,因爲這個選題接近學生生活、是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和親身體會的,所以他們樂於參與課堂學習,願意把心裏話說出來,沒有口號、沒有造作。

透過活動,學生在無拘無束的實踐、體驗、交流中受到了教育,體會父母的艱辛,理解父母的真情,懂得孝順父母。而家長也在這過程中知道孩子的心聲,更明白自身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由於執教者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點,透過巧妙的設計、有效的指導、真情的付出,使這節課取得顯著的效果。

注:此課在廣東省《綜合實踐活動校本開發與實驗研究課題》廣州實驗區交流研討會上作說課展示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將心比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已經能自讀自悟課文。本文透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即阿姨幫助奶奶、母親鼓勵護士,使學生明白“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爲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學目標

在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四年級處於第二學段,第二學段的閱讀方法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課文。”所以我第一條教學目標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

2、本課語言通俗,而且沒有生字僻詞,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我覺得難的是感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將心比心,從文字中受到德育的薰陶,是教育學生的主要目標。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條教學目標是“透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學段目標爲依據,我定下的第三條教學目標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與文字人物的對話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這是教學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透過體會文中人物語言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情景匯入——初感課文——深入體會——課外延伸。

(一)情景匯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廣告——心在一起做爲切入點,向學生提出“從片中,你看到了什麼?”透過學生的發言,從而揭題。這樣的匯入設計,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營造課堂氣氛,對揭題鋪下了墊筆。

(二)初感課文

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所以我對學生提出“讀正確、通順,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的閱讀要求後,讓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提出的問題“課文寫了哪幾件事?”這個環節的設計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深入體會

在初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找出來用‘——’劃出,並寫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誰令你感動?”“阿姨,母親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找出重點語段,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時,我設計了“移情體會”的環節,提出“如果這位阿姨沒有這樣做,結果會怎樣?”“如果媽媽責備,甚至辱罵那位護士,結果會怎樣?”這兩個“如果”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換位思考,切身體會文中受幫助的奶奶和受鼓勵的實習護士的感激之情,更體會到阿姨“處處爲他人着想”和母親對護士的“寬容、理解、鼓勵”高貴品質。這個環節的設計揭示課文的主題,同時實現課文的教學目標和突破課文的重點、難點。

(四)課外延伸

學生受到課文中人物的品質影響,然後讓他們走出文字,聯繫生活實際,提出“生活中,有這樣將心比心的事嗎?”讓學生交流,說一說,不僅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陶治了他們自己的心靈,同時實現了本課教學的目的,認識到“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爲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接着讓學生試着說說“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理解,體會“將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爲他人着想。最後與學生一起共勉臺灣作家羅蘭的名言:如果每一個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麼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悲劇和恨事。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課本靜態的呈現,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直觀性,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更突出課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親”、“護士”以及她們之間的關係和文中的關鍵詞句做爲板書。

將心比心

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阿姨 幫助 奶奶

母親 鼓勵 護士

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以河流爲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說課,我的理解是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下面,我對本節內容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一是教材地位。長江沿江地帶是一個典型的跨省經濟地理區域。教材在簡單介紹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後,重點圍繞長江沿江地帶的紐帶作用、南北輻射作用和其它發展條件下所形成的城市羣和產業基地,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與治理保護措施。本節在整個區域地理中佔重要地位。

二是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目標:透過學習,使學生對長江沿岸優越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問題與治理措施有深刻認識;能夠分析長江沿江地帶城市和工業發展的關係;瞭解長江沿江地帶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地位。二是能力目標:主要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分析問題和閱讀地圖的能力。三是情感目標:樹立區域協作、共同發展和區際公平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三是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長江沿江地帶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的作用;長江沿江地帶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難點是長江沿江地帶的紐帶作用、輻射作用。

二、說教法

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爲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啓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圖表展示直觀教學法。轉變教師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並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同時,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透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爲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三、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纔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首先,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尋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引入新課:多媒體播放“四大人類文明發源地”。即:中國長江黃河流域、印度恆河流域、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埃及尼羅河流域。這種匯入讓學生能夠真正領會河流與生命的關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在教學第一部分內容《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時,首先,出示長江沿江地帶地形圖,讓學生找出緯度、海陸位置及範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其次,將學生分成四個組,分別對地形、氣候、資源和水運條件進行學習、討論、分析,每組組長彙報結果。在彙報過程中,教師提供相關的課件資料,對各組進行及時評價與肯定,並分別給出正確結論。最後,引導學生總結本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在教學第二部分內容《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時,首先,出示奉節長江大橋圖片,讓學生觀察長江大橋與奉節南北兩岸形成了一個什麼字母,然後板書英文大寫字母“H”。讓學生討論長江沿江地帶在聯結東、西部地區的作用,分析、總結得出承東啓西的紐帶作用。其次,透過教材中提供的閱讀材料和活動題,講練結合,啓發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長江沿江地帶作爲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對長江南北衆多支流和其它交通幹線周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的輻射作用。

在教學第三部分內容《沿江地帶的城市,沿江地帶的工業》時,首先,讓學生列舉長江沿江地帶特大城市,討論分析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形成和發展與河流的關係。其次,出示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圖,讓學生從圖中找出主要工業基地、鋼鐵汽車工業走廊。分組討論工業基地的產業特點。

在教學第四部分內容《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保護》時,首先,播放98年抗洪救災的圖片,讓學生談感想。利用課文、資料、課件,引導學生總結出生態環境問題及原因。其次,以課文中的活動爲基礎,小組討論爲主,提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辦法,得出環境治理比環境保護難的結論,讓學生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這樣處理的依據有二:一是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突現學生的個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培養學生透過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板書設計,注重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

作業佈置。

標籤:七篇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