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七篇

說課稿2.81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七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0頁的內容。《比多少》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爲以後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也爲其他學科的學習及生活中的廣泛用鋪路。

二、教法學法。

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爲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爲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基於以上的知識,並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感知100以內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激活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並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三、教學過程。

分四層次:匯入、新課、練習、總結。

1、匯入部分:

猜班級人數:我班級的人數比40多、比45少,誰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透過猜數,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爲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透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魚缸圖(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二者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係。

再出示紅金魚48條的魚缸圖,學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嘗試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描述三者間數量的多少關係,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於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爲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並將課上所學知識用於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鍊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專家領導:

早上好!

今天我將爲大家講的課題是《整理書包》,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一冊的教學內容。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個新體系,這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它是本冊教材第四單元“分類”中第二部分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整理房間”的基礎上學習的又一種分類活動。學生在透過“整理房間” 的活動後,已經感知和體驗了分類的含義及方法,學生能按指定的分類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這一內容的學習,是讓學生透過實際的分類活動,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由於這部分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聯繫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課本是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呈現教材,體現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思想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給事物分類的過程中,體驗活動的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全體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難點: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關鍵: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經歷分類的活動。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處於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的位置,把學生當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經歷分類的活動,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 進行學習,使學生在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中認識和體會到分類的必要性。在給定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讓學生自主選擇某種標準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活動,體驗活動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拓寬教學的時空。

(1)“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性的活動,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透過實踐活動,親自去整理房間,體會分類的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處,學會做一些事情。

(2)課後讓學生去觀察和尋找實際生活中運用到分類的一些現象,體會分類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在課堂教學的設計當中努力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活動爲主線、思維爲核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利用比賽、猜想,分一分等多個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是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1) 創設問題情境

一開課我就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比賽,請同學們按老師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來,並讓每一位學生對結果進行猜想,爲什麼有些同學拿得快。從而引入了這節課的內容。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行思考與觀察,然後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化靜爲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自主探究,構建模型

1、動手實踐,分類整理書包

首先教師請大家把書包裏所有的東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後提問:透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麼?(學生會回答:給物體分類)接着就請同學們先分類整理,然後同桌兩人相互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教師對與學生的整理過程可以給予過程性。)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說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透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爲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透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說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屏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說程序

本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爲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說反思

作爲一名新調入青東小學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着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着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爲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爲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爲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637頁。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圖中所安排的企鵝活動情境,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本課是第一次出現帶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式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在理解主題圖圖意的基礎上,說一說圖中大括號、問號各表示什麼。在一定的情景畫面中解決應用問題,鞏固8、9的加減法。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大部分學生對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有好的聽課習慣,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基本上已經理解8、9的加減法的意義,但對於首次出現的大括號比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對南極的情況有少數學生有些瞭解,大部分學生不知道企鵝的生活情況。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相關的加減法。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學習讓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透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交流

的能力,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2、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信心和勇氣。

四、教學重點

1、對括號和問號的理解

2、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圖和圖中括號、問號對圖意的理解。

六、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小圓片

2、試一試中的兩張表格。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授 師:同學們,開學快兩個月了,你們跟老師在一起開心嗎?(開心)

師:我也非常地開心,做夢都想跟你們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師做了一個美夢,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分享嗎?(想!)老師夢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老師跟你們一起乘坐熱汽球飄到了南極!一到南極,你們跟老師一樣,都興奮極了。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在那裏,我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企鵝(板書課題:可愛的企鵝)。你們拼命地召喚企鵝,想和企鵝交朋友。可企鵝們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要我們共同努力,答對了它們的問題纔跟我們交朋友!你們有信心答對嗎?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分與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本部分內容爲以後學習5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整個第三單元的學習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爲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會學習的樂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教材內容的安排,基於課程標準,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透過動手操作,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4和5的組成,能夠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根據學習目標,制定如下評價任務:

1、透過動手操作、練習等形式完成對目標1的檢測。

2、透過口頭提問、練習等形式完成對目標2的檢測。

接下來,對學習的重難點進行分析

學習重點:透過實踐活動直觀地瞭解4、5的數的組成。

學習難點: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組成。

三、說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學習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透過設定多種問題情境來營造輕鬆、有趣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經歷“具體→抽象”的探索過程。所以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並且使用“數學課件、教具圖”等直觀教具。

關於學法,新課程的最高理念爲: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學生應該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可以做到好學、樂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並且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經歷了探索、交流的過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識,提升技能。

四、說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分爲五個環節

一、談話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自主練習。

四、本課小結

五、佈置作業

六、課後反思

出示課題,開始新課

環節一:憶舊迎新 趣味匯入

出示課件,複習鞏固。

環節二:利用情境 探索新知

1. 談話匯入

孩子們,中秋節老師用四個蘋果招待客人。

你想知道老師是怎樣用兩個水果盤,分四個蘋果的嗎?……

在數學王國裏呀,也經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分與合。(板書課題:分與合)

2. 探索4的組成

出示籃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們上臺來分一分,擺一擺,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

3.師生共同玩猜球遊戲,探索3的組成。

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4. 探索5的組成

出示盤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們上臺分一分、擺一擺。

5.直接給出2的分與合:2可以分成1和1,1和1可以合成2.

環節三 自主練習

1、大家看看這裏有幾個籃子幾朵向日葵花啊?

問題:把4朵向日葵放到兩個筐裏,怎樣放?

操作:誰來幫我擺一擺,看看會有幾種情況。(叫學生上來動手操作)

看一看與我們分的怎麼樣?(課件)

2、開火車遊戲。

環節四 本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課堂總結:你今天都學習了什麼?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媽媽說一說?

以上是我的課堂教學預設,但是實際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景來教學。謝謝各位同仁的聆聽。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爲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習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

1.2教材知識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介於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課着重點應放在藉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後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爲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知道釐米和米的進率關係。

能力目標:

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情感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習慣。

2、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難點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釐米和米。本節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透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由於年齡較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情境教學法爲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識,此外還採用啓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學習。

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步驟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古代,就有了計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較。比如,拿兩條繩子比一比哪一條長,有時很不方便,人們就選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長度作爲計量的標準,把要比較的物體同身體上選定的那一部分長度來比較,這樣就產生了計量的單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據人體的一部分長度來確定的,把中指頂端一節定爲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長度定爲一尺(現在叫一紮)。裁縫在量一塊布的長度的時候,有的用腳,有的用扎。同學們看這座漂亮的房子,我們想知道它有多長,也需要來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現在我們來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有的同學選用小方塊,有的同學選用三角形紙片,有的同學選用小刀,同一本數學書,他們的測量結果卻是不一樣的,同學們總結出了這是因爲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我們要統一長度單位。

(3)鞏固操練

選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小木塊,來測量這些擺放整齊的物品。(透過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實際測量以後,體會到測量活動中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從而引出國際同意長度單位的新知)

(4)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

(5)練習 我們統一選用小方塊來作爲長度單位,測量一下這些物體的長度。用直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設計以上兩個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七、課堂小結

在練習結束後,讓學生來總結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並提出新的要求,這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

八、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以動手實踐爲主線,遵循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了 “質疑—探究—釋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關注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到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我將本次說課分爲“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教學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

1、創造利於學生成長的課程環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習數學、探索知識成爲學生的需要。

2、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不斷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3、鼓勵算法多樣化,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應有的尊重。因此,在現實情境中,有意識地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第二部分:設計思路

1、教材特點

“小兔請客”的教學內容是100以內的整十數加減法,是本冊教材計算教學的起始,也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它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和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透過“小兔請客”的童話故事,創設加減法的具體情境,從中引出問題:①一共有多少個果子?②草地上還剩下多少個果子?然後讓學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擺一擺,幫助學生建立加減法的表象,最後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讓學生嘗試解答。透過交流,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同時結合算式引導學生認識加減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根據《標準》的理念,在教學中,把計算教學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學生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他們只對數學學習的過程和外部活動感興趣,他們更樂於在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習。那麼,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演示,豐富多彩的遊戲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在實際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能正確計算。

(2).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經歷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教材、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熟練地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第三部分:教學程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爲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以談話的形式自由交流,並正確靈活地運用情境教學,使學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學生感興趣的連環畫,創設了“小兔請客”情境。進行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這樣的教學安排,是依據“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個理念設計的。作爲教師要深入每一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流,讓每一位學生學會相互傾聽、相互質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懂得尊重別人,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知道如何吸取和採納別人的建議。

然後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

在學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很容易由加法類推到減法,由此培養學生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最後學習加、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再次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