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集錦四篇

說課稿3.08W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說課稿模板集錦四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爲大家講的課選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和湖泊》,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水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孕育和維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地區、城市都存在着嚴重的水危機,水的問題已經成爲世界各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河流、湖泊是人類重要的水源地。我國是一個河湖衆多的國家,豐富的河流和湖泊,既給我們提供了灌溉、航運、旅遊之便利,又蘊藏着豐富的水產、水力資源,但是,在我國因爲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河流湖泊表現出來的問題也大不相同。所以瞭解我國河流的分佈情況,認識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徵,對抵禦各類自然災害,實現人地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內容

本節的教學內容從結構上可以分爲四個部分,即衆多的河流、湖泊、黃河和長江。從知識體系的設定來看,前兩個知識點是從總體上研究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而黃河、長江是我國最重要,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兩條河流,教材也專門設定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紹。

在衆多的河流中,教材從活動入手,藉助我國外流區、內流區分佈圖,讓學生明確外流河、內流河、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認識我國一些主要河流的空間分佈狀況,並在讀圖過程中,認識外流區、內流區的分佈特點。教材把內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徵和內部差異作爲一個重點內容講述,意在讓學生掌握我國河流的水文特徵,以便更好地瞭解河流、利用河流,爲生產生活服務。此外教材還補充了典型內流河——塔里木河的閱讀材料,意在加深學生對內流河的認識,並瞭解在乾旱地區如何協調水與人類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除了對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也提到了京杭運河這樣典型的人工河,讓學生了解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滲透着愛國主義教育。

關於湖泊,教材沒有濃墨重彩的介紹,而是透過學習活動和補充閱讀材料,瞭解我國湖泊的分佈情況,並探究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對於黃河、長江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由於教學環節的設定的影響,在這裏就不加以分析了。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後,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並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我覺得這個標準是對學生的最低要求。爲了更好地掌握河流、湖泊情況,辨析各自然要素對河流湖泊的影響,探究河流湖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我決定在本次教學活動中,確定下面這樣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

2、在地圖上能描述出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位置、界線,並能闡述他們的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3、掌握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水文特徵,並理解河流水文特徵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的關係。

4、知道京杭運河時世界最長的運河,瞭解它在古代和今天的航運意義。

說課稿 篇2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一年級的閱讀課怎麼上?崔巒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年級的閱讀課最重要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最好能讀出感情。其次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依據以上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情境激趣,趣中學字,讀中悟意。

二、依據理念說教材

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用稻草做衣裳爲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用自己做傘爲爺爺遮陽。人與小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呀!課文文字活潑,簡潔優美。學生能在有聲有色地朗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感染,從小樹立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三、依據理念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本課時三維教學目標分別爲:

知識和技能方面有三點:

1是在學習生字過程中積累識字方法。

2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是培養學生初步的閱讀能力,學習語言的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方面有:鞏固識字的方法,體會朗讀的方法,圖文結合的方法,創意補白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是: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情懷。

我構思的是第二課時,教學重難點是: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地朗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感染,從小樹立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並能積累語言,激發說話興趣,培養說話能力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具有天真活潑,好奇好問,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直觀形象、新鮮活動的事物所吸引,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獲得體驗,達到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分解朗讀要求,讓學生在一堂課中能始終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五、說說教學策略方法,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1、創設情境法。

2、以讀促悟法。

3、圖文結合法。

3、創意補白法。

六、說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說說本案的設計特點,總結起來也有三點:

1、課堂是快樂的,學生是愉悅的。

2、文字是有彈性的,學生是有創意的。

3、知識是建構的,情感是互動的。

七、結合流程說意圖:

在各個環節安排上,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不夠的特點,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靜有動。

1.上課開始,課件一片綠色的樹木便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小樹們親切的問候,似朋友般面對面的交流,極大的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小學12年級要認讀生字16001800個。同時又要讓學生在起始的閱讀教學中,感受到閱讀課文興趣,因此,本課教學中,力求落實好10個生字以及5個偏旁的教學,同時,把認讀生字放在課文中去理解體會;讓學生在整體的朗讀中,鞏固生字的認讀。力圖很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鞏固生字中,我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生理特點,巧妙的利用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用遊戲的方法鞏固、強化字詞,使識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變成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3.教師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是平等中的首席。低段教學中必要的範讀還是能起一定作用的。透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幫、互學

4.運用想象,延伸課外。小學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課富有童趣,從而設計假如你是小樹,你會說些什麼?爺爺和小樹之間會說些什麼?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利用學生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給小樹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課結束,以樹木對我們人類的作用,作爲課外的延伸,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樹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5.親近文字,以讀促悟。崔老師說一年級的閱讀教學,要結合少量詞和句的理解,體現由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的指導過程和學生練讀的過程。教學中,要重點指導朗讀第二段,我首先喚起學生已有的體驗,引導學生感受冬天的寒冷,當學生觀察到插圖一的反映的季節是冬天時,我這樣引導:是呀,寒冷的冬天來了,刺骨的北風呼呼地颳着,鑽進我們的領口,袖口,褲管裏,真冷呀!冷得我們直打哆嗦呢!把你們的小臉小手小腳凍成什麼樣了?誰來說說看。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情感體驗如果被教師啓發性的語言激活了,就能說得真實而生動。學生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小樹的冷,從而進一步感受到爺爺的愛心,讀好第二段也就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

接下來抓住本段暖和的衣裳這一短語積累語言,教師這樣引導:冬天裏,你還覺得什麼也是暖和和的,也來用上暖和這個詞吧,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再作引導:小樹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後,心裏可感激老爺爺了,睢,小樹和爺爺在說悄悄話呢,說些什麼呢?教師再次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快樂地表達,動情地朗讀。最後師生總結這段說說讀讀演演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第三段。

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魅力,所以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生字、朗讀課文。我在設計教案時沒有根據學生掌握生字較慢的實際情況,學生要學的生字也很多,一節課要學會認10個生字和5個偏旁,時間很緊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最後的環節有些緊張,在朗讀指導方面,設計的朗讀形式有的都沒有用,在層次上的提高也不是太明顯。

八、說反思

先複習生字詞,再由圖片匯入新課,教師的範讀對於剛上學不久的孩子有着重要的示範作用。在引導逐段學習課文時,運用電教媒體和實物幫助學生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各指的是什麼。在和諧的氣氛中討論,在探究中求知。學完天冷時爺爺給小樹裹上稻草與天熱時小樹用樹蔭給爺爺遮擋陽光這兩小節,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在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又受到了積極的情感薰陶。

指導讀書有層次。首先要求學生把句子讀通順連貫,理解之後再讀出真情實感。每一次讀書教師都提出不同的要求,體現了不同的目的。在讀書的方式上,老師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範讀,集體的齊讀,個人的自由讀,有語氣的朗讀等。課上學生充分地讀,書聲朗朗,是取得語文教學良好效果的保證。

讀、說、練結合。例如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說說小樹還可以穿什麼衣裳過冬。又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以後,老師捕捉資訊,讓學生說說,樹對人類的好處。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的說樹能擋風沙和洪水,有的說樹可以造紙、做傢俱,還有的說樹的葉子可以給人們提供新鮮的氧氣,經常看綠色的葉子,能保護我們的眼睛等。這樣,不僅鍛鍊了說的能力,而且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拓展了課文內容,開闊了視野。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將課後練習融進課堂,既提高課堂

總之,教師合理充分得運用多媒體展示,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創設情景,用語言來描繪畫面,把語言文字與文中插圖有機結合起來,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呈現了教學內容,避免了枯燥無味的呈現形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知道課文中的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指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把詞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課文中準確地理解意思,使他們初步學習到聯繫句子、聯繫課文理解詞句的基本方法,教學中,學生的想象會被教師一次次放飛,學生思維的火花會被教師一次次點燃,學生的表現慾望會被教師一次次激活喚醒。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課堂成爲師生心靈溝通、共同成長的樂園!

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思路:

該活動是主題活動“我愛我家”的經驗延伸。

在主題活動“我愛我家”中,我班的孩子有着強烈地模仿成人行爲的慾望,他們在玩娃娃家遊戲時,會像模像樣地洗菜、切菜,當他們看到自己將玩具西瓜、蘋果、魚等切開後,臉上會露出成功的喜悅。因此,我從孩子的這個興趣點入手,選擇了孩子最熟悉的一些食物,讓孩子運用目測區分物體的大小,並嘗試使用常見的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改變物體的大小,發展孩子手部動作,滿足孩子動手操作的願望,同時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操作過程表達出來,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二、說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

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他們需要在操作探索、親身體驗中去發現事物的變化。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透過目測區分物體間明顯的大小差異,嘗試使用一些工具,用不同的方法使各種食物的變小。

2、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體驗喂娃娃的快樂。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使各種食物變小。透過操作實驗,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用不同的方法將食物變小。主要透過探索操作獲得經驗,透過集體的評價使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確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使活動呈現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景、遊戲之中。爲此,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檯五張呈U字形擺佈在後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瓶娃娃;各種蔬菜、水果、小吃;小刀、尺、剪刀湯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操作工具、材料進行大變小的實驗。

3、經驗準備:幼兒對喂娃娃有一定的經驗。(娃娃家、區角活動時玩過喂娃娃的遊戲)

三、說教學方法:

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預測法、操作法、交流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

預測法:幼兒都想喂娃娃,那怎樣讓瓶娃娃吃下這麼多好吃的食物呢?讓幼兒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大膽預測。

操作法:我提供了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和工具,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進行大變小的實驗。

交流法:操作之後,讓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讓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同時,老師也統整和提升幼兒的經驗。

遊戲法:本次活動,我以喂娃娃爲主線,引起幼兒的操作、探索的慾望。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想像預測→探索嘗試嘗試→交流分享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利用幼兒熟悉的瓶娃娃的形象,爲幼兒創設了“瓶娃娃肚子餓了,請我們小朋友寶寶想想辦法”的遊戲情景引起孩子操作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瓶娃娃作爲情節發展的主線,從形式上深深地吸引了孩子。

(二)想象預測:

在請個別孩子來喂娃娃時,,引導

孩子發現問題:好吃的東西大,瓶娃娃的嘴巴小,然後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怎麼讓瓶娃娃吃下這麼多好吃的東西呢?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願望。

(三)探索嘗試:

根據孩子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活動的第三環節,我就安排孩子自由探索嘗試。我爲每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及各種工具,讓孩子根據自己能力需要選擇材料、工具,進行大膽嘗試。在這一活動中,我是一個引導者、支援者、合作者,當孩子碰到困難時,我會給予適當的幫助;當孩獲得成功時,我會及時地表揚,並鼓勵他想出多種方法進行大變小的實驗……

(四)交流分享:

探索活動之後的交流分享,既能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提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的體現。最後的質疑“剛纔你們在把好吃的東西變小時,碰到什麼困難嗎”,又緊緊圍繞了我園《幼兒問題意識培養的研究》的課題,能使孩子從小善於發現問題,並嘗試想辦法解決問題。

最後,讓孩子送娃娃回家,能使孩子進一步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效果預測:

整個活動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綱要》中組織與實施中教育性、互動性、針對性的原則,也符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因此,我想,透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會積極地參與到使食物大變小的實驗中,常是用各種方法把食物變小,然後餵給瓶娃娃吃,能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由於有了自己親身操作的經驗。也爲後面的交流分享提供了經驗基礎。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一定會樂意嘗試、探索,同時體驗喂娃娃的樂趣。能較好地完成活動預設的目標。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第四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爲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小學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爲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在強調基本算法的前提下,還滲透了估算和簡算,把筆算,估算,簡算巧妙地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教學三算獨立的現狀,同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釋運用”中獲取知識。

3.教學目標:

根據<<標準>>第一學段在“數與代數”中提出的要重視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加強估算能力,提倡算法多樣化,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

(1)、發展從表格中獲取資訊,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3)、經歷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4)、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養成與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感受數學的樂趣。

4、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正確地進行計算。

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資源: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採用情境教學法。

本節課我創設了爲災區孩子捐書的情境,透過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並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估算,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知識的遷移,猜想,探究,交流。比較每種算法的特點,突出豎式計算的優點,讓學生從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2)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於學生的基礎和經驗,在探索連加算法時,採用自主學習與小組交流相結合的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新知納入到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中,更有效的掌握新知識。

三、說教學流程

(1)、情境匯入:

創設爲災區孩子捐書的情境匯入新課

(2)、探究新知:

1、看一看,說一說。

透過課件出示表格,讓學生從中捕捉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

2、想一想、做一做。

估算,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正確渠道之一,教師啓發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

3、算一算,彙報交流。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肯定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計算方法上體現出的自主選擇。

四、學習擴展。

培養學生用已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五、感受與收穫。

成功和體驗是學生情感發展的基礎,師生在交流中共享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