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7篇

說課稿2.65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7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本課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採用北師大版(數學)必修1,函數作爲初等數學的核心內容,貫穿於整個初等數學體系之中。本章節9個課時,函數這一章在高中數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是對初中函數概念的承接與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體的幾個簡單類型的函數上,把函數看成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而高中階段不僅把函數看成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更是從“變量說”到“對應說”,這是對函數本質特徵的進一步認識,也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這一章內容滲透了函數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數學建模的思想等內容,這些內容的學習,無疑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起着深刻的影響。

本節課《函數的概念》是函數這一章的起始課。概念是數學的基礎,只有對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確靈活地加以應用。本課從集合間的對應來描繪函數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數的作用。也爲進一步學習函數這一章的其它內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據

二、教學目標

理解函數的概念,會用函數的定義判斷函數,會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數的定義域、值域。

透過對實際問題分析、抽象與概括,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歸納知識以及邏輯思維、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透過對函數概念形成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不斷超越的創新品質。

三、重難點分析確定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函數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應該是本章的難點。

四、教學基本思路及過程

本節課《函數的概念》是函數這一章的起始課。概念是數學的基礎,只有對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確靈活地加以應用。本課(藉助小黑板)從集合間的對應來描繪函數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數的作用,也爲進一步學習函數這一章的其它內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據。

⑴學情分析

一方面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變量觀點下的函數定義,並具體研究了幾類最簡單的函數,對函數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在本書第一章學生已經學習了集合的概念,這爲學習函數的現代定義打下了基礎。

函數在初中雖已講過,不過較爲膚淺,本課主要是從兩個集合間對應來描繪函數概念,是一個抽象過程,要求學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較高,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上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理解能力,運算能力等參差不齊等。

⑵教法、學法

1、本節課採用的方法有:

直觀教學法、啓發教學法、課堂討論法。

2、採用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我一方面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另一方面,依據本節爲概念學習的特點,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設定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透過不斷探究、發現,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讓學習過程成爲學生心靈愉悅的主動認知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

3、學法方面,學生透過對新舊兩種函數定義的對比,在集合論的觀點下初步建構出函數的概念。在理解函數概念的基礎上,建構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的概念,並初步掌握它們的求法。

⑶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情景1:提供一張表格,把本班中考得分前10名的情況填入表格,

我報名次,學生提供分數。

情景2:西康高速汽車的行駛速度爲8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距離

y與行駛時間x之間的關係式爲:y=80x

情景3:安康市一天24小時內的氣溫隨時間變化圖:(圖略)

提問(1):這三個例子中都涉及到了幾個變化的量?(兩個)

提問(2):當其中一個變量取值確定後,另一個變量將如何?(它的

值也隨之唯一確定)

提問(3):這樣的關係在初中稱之爲什麼?(函數)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在創設本課開頭情境1、2的時候,我並沒有運用書中的前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我改成提供給學生一張中考成績統計單。是爲了創設和學生生活相近的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調節課堂氣氛,引人入勝,第二個例子我改成一道簡單的速度與時間問題,是因爲學生對重力加速度的問題還不是很熟悉。同時這兩個例子並沒有改變課本用三個實例分別代表三種表示函數方法的意圖。

這樣學生可以從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引導分析,探求特徵

思考:如何用集合的語言來闡述上述三個問題的共同特徵?

[設計意圖]並不急着讓學生回答此問,爲引導學生改變思路,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進入本節課的重點。這裏也是教師作爲教學的引導者的體現,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引。

提問(4):觀察上述三問題,它們分別涉及到了哪些集合?(每個問題都涉及到了兩個集合,具體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提問(5):兩個集合的元素之間具有怎樣的關係?(對應)

及時給出單值對應的定義,並嘗試用輸入值,輸出值的概念來表達這種對應。

2、抽象歸納,引出概念

提問(6):現在你能從集合角度說說這三個問題的共同點嗎?

[設計意圖]學生相互討論,並回答,引出函數的概念。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

板書:函數的概念

上述一系列問題,始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透過不斷探究、發現,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學生心情愉悅的氛圍中,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3、探求定義,提出注意

提問(7):你覺得這個定義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兩個非空數集,唯一對應等)?

[設計意圖]剖析概念,使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便於理解記憶。

2、例題剖析,強化概念

例1、判斷下列對應是否爲函數:

(1)

(2)

[設計意圖]透過例1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單值對應關係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例2、(1);

(2)y=x—1;

(3);

(4)

[設計意圖]首先對求函數的定義域進行方法引導,偶次方根必需注意的地方,其次,透過(2)(3)兩道題,強調只有對應法則與定義域相同的兩個函數,纔是相同的函數。而與函數用什麼字母表示無關,進一步理解函數符號的本質內涵。

例3、試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與值域:

(1)

(2)

[設計意圖]讓學體會理解函數的三要素: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

4、鞏固練習,運用概念

書本練習P25:練習1,2,3。P28:練習1,2

佈置作業:A組:1、2。B組1。

5、課堂小結,提升思想

引導學生進行回顧,使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整體把握,將對學生形成的知識系統產生積極的影響。

6、板書設計:藉助小黑板,時間的合理分配等(略)

五、教學評價及反思

我透過對一系列問題情景的設計,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實現對本課重難點的突破,教學時間分配合理,爲使課堂形式更加豐富,也可將某些問題改成判斷題。在學生分析、歸納、建構概念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教師應給予恰當的梳理。

本節課的起始,可以藉助於多媒體技術,爲學生創設更理想的教學情景(結合各學校的硬件條件)。

數學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32—33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運算過程時,是從數的組成角度去理解這些簡單的加減口算,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的認識,鞏固100以內數的組成,同時也爲後面正式10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做準備。教材透過看圖解決問題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並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和想法,最後透過練習鞏固算法。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使學生經歷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口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口算

②瞭解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③培養學生用數的觀念看周圍的事物的意識,培養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的態度。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掌握能夠正確地比較迅速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2)難點:理解算式的含義、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圖,採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爲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以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我主要採用創設小猴摘桃的情境、然後透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讓同桌兩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體會算法多樣化,在進行計算時,我在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注意把這些計算與非整十數的兩位數的組成聯繫起來,一方面使計算有理有據,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教材安排這些計算以加深對數的認識的意圖。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初步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情境圖出示小猴摘桃、(摘了三筐桃子,每筐有10個,旁邊又放了4個桃子)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圖中看到什麼?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啓發學生根據圖意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

1、筐裏有30個桃子,筐外有4個桃子,問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2、一共有34個桃子,筐裏放了30個桃子,問筐外有多少個桃子?

3、一共有34個桃子,旁邊放了4個桃子,問筐裏有多少個桃子?)然後教師選擇30+4和34—30這兩道算式作例題討論計算方法,把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置入事物情境和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這個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從圖中收集資訊和組織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然後結合這兩道算式向學生介紹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告訴學生每個小朋友都有名字,當然我們數學中的算式也有它的名字,你們想和它交朋友的話,就一定要記住它的名字。讓學生了解:相加的兩個數都叫做“加數”,兩個加數相加的結果叫“和”。

減號前面的數叫“被減數”,減號後面的數叫做“減數”,減法算式中的得數叫做“差”)使學生對這些名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爲後面教學100以內加、減法時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於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這裏是第一次出現,讓學生初步感知即可,在今後的的學習中注意經常使用,逐步加深認識,讓學生學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表達,所以在這裏老師要求不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對於例題中30+4=34和34—4=30這兩道算式,我採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自己探索算法(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1、30+4就是把3筐桃,每筐10個,和筐外的4個桃合起來,也就是把3個十和4個一合起來是34;34—30就是從3個十合4個一里去掉3個十,還剩4個一;2、還可能出現列豎式的算法,對於這種算法不否定,但也不表揚,還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數的組成上來)。再讓同桌討論交流算法,得出算理。

讓學生體會算法多樣化。在學生交流計算方法時,有的學生可能還是藉助學具,有的不是從數的組成的角度說計算過程,在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圖意,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啓發學生結合圖意從數的組成角度來解釋。然後讓學生獨立解決“試一試”中的兩道題,培養他們的遷移學習能力。(這個環節主要使學生經歷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口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口算,把認知的過程還給學生,實現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三)組織好練習、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練習要講究練習方式,講究實效。例如:本節課採用看圖寫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決實際問題等練習。這些練習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練系中提高了計算能力。爲了使學生在做練習時不枯燥乏味,我充分利用了學生愛玩遊戲的性格,每道練習都創設了一些情境來吸引小朋友,有的是小遊戲,有的是比賽,有的是幫助別人等等,讓學生在玩中解決了練習,培養了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

(例如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可以讓學生透過擺小棒來加深對數的組成和十位這個數位的理解,同時也爲練習第二題打下了基礎。第二題我創設了動物王國舉行跳舞大賽,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讓他們學會從圖中提取資訊,可以直接知道參賽的小兔子有多少,從而很快的解決問題。第五題我創設了大家來比一比,看誰是算題小博士,激起了學生競爭的興趣。第六題我創設了闖關和他做朋友的情境,讓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計算當中,解決問題。第七題我創設了幫幫小熊和小猴,激發了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說課稿 篇3

我在設計和執教《青蛙吃害蟲》一課時,本着追求實效,以學生爲主體,運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爲根本,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爲了在課的開頭就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抓住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活潑好動、思維靈活,所以就從學生喜歡的猜謎語活動匯入,我先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說:“今天老師這就有一個謎語,看誰呀能很快猜出是什麼?大家可要認真聽呀!”孩子們馬上各個興致勃勃,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當我把謎語剛剛說完時,孩子們就紛紛舉手,爭先恐後地說出謎底“青蛙”。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爲學生營造出輕鬆、活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

對於教材中的情境圖我做了一個小改動,就是爲這兩隻小青蛙起了名字“青青”和“蛙蛙”,目的是將兩隻小青蛙有所區別,這樣,在後面環節“提出數學問題” 時,孩子們表述起來就比較方便了。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孩子們更加感興趣。對於情境圖中的兩條數學資訊,我是這樣處理的。我沒有把資訊直接呈現給孩子們,讓他們找一找,說一說,因爲孩子們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再熟悉不過,幾乎成了一個定式,如果我此時改變一下策略,必然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經過思考以後,我把這節課要用到的數學資訊提煉出來,透過我的表述讓學生獲取資訊。所以我就以兩隻小青蛙的口氣說出“青青吃的害蟲的只數是一個兩位數,十位上是5,個位上是6。”和“蛙蛙吃的害蟲的只數是一個在10至50之間的整十數。”讓學生進行猜想,孩子們都舉起小手搶着回答,“青青吃了56只害蟲。”在猜測蛙蛙吃的害蟲的只數時,學生不能一下子說準,我就用“多了”或“少了”這樣的詞語來提示學生,所以孩子們也順利的猜出是30只害蟲。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他們的挑戰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對前面知識進行復習,喚起那些注意力,還沒有集中到課堂上的,學生的,學習意識。

經過課堂教學實踐,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得非常積極,參與熱情很高,很快進入到學習狀態。但這還是我的一個嘗試,在新課匯入環節中還有那些好的方式方法,同樣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呢?希望聽到各位老師寶貴的經驗,謝謝大家。

第二個環節“根據數學資訊,提出問題”

這一環節,是培養學生利用數學資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的教學方法。一定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就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當上主人後,自然就有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生在提問題時,由於是一年級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提出的問題有的時候是不合理的,比如,有的同學就提出了“青青比蛙蛙少吃了多少隻害蟲?”這樣的問題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容易出現的,尤其是思維能力稍弱的學生更容易出現,所以在教學時,我在這裏沒有怕浪費時間,而是用了一些時間引發學生思考 ,究竟應該怎樣提出問題,到底是多多少還是少多少?在學生互相交流中讓提出錯誤問題的學生明確,根據數量的大小,和比較的關係,來確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這樣就使部分學困生得到了關注。經過引導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隻害蟲?”“青青比蛙蛙多吃了多少隻害蟲?”和“蛙蛙比青青少吃了多少隻害蟲?” 在孩子們提出問題後,我原本的設計是讓他們從中自由選擇一個問題,師生一起解決,這也是爲了體現教師尊重學生,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念。但我在網上看到了一位老師給我提出的一個疑問:當學生對解決哪個問題的意見不統一時,怎麼辦?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感覺到了,40多個孩子,意見不可能一致,爲了統一意見,在這個地方也的確浪費了不少教學時間,爲了優化教育資源,莫不如改爲在老師的引領下,將問題逐一解決,在這裏,很感謝這位老師的建議。

另外在教學時我還有意識地在一個同學提出問題以後,讓其他學生大聲把前面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復述,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即將解決的數學問題的印象,另一方面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接下來是“探索兩位數加整十數”環節。本節課雖然是一節新課,但對學生來說,所學知識未必是新知,因爲我們班學生基本上都有較好的學前教育基礎。所以在解決第一個問題“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隻害蟲?”時,學生脫口而出“56+30=86”,學生不但列出算式,還把結果都一併說出來。當時我就想:學生已經會了,還有什麼興趣?我要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再次燃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將計就計,我只能順着孩子的思路,將結果板書出來。計算的結果固然重要,但計算方法的研究纔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只能用老師質疑,請學生當“小老師”的辦法,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於是我就一臉糊塗的`樣子說:“可是老師卻不明白 56+30爲什麼會等於86,你能想出好方法說服我嗎?請大家先獨立想好說服我的方法,然後把你的好方法與同桌說一說。”聽老師這麼一說,孩子們果然又來了精神,學習熱情再次被激起。孩子們紛紛的把各自的算法說給同桌聽。在孩子們的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巡視,瞭解到孩子們大致有四種不同的算法,所以在全班交流時,孩子們都成了我的小老師,我也自然成了學生,不懂就問,學生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孩子們的第一種算法是用豎式計算,我請這位學生進行板演並講解計算過程,我聽出學生表達上的一個錯誤“5加3等於8”,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爲了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並沒有直接提出來,而是用請教的口氣提出疑問,經過我的“不恥下問”孩子們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學習的信心。抓住這個興奮點,我又問:“用豎式計算時還要注意什麼?誰能提醒大家?”孩子們總結的“數位要對齊”,“橫線要用直尺”,“加號要寫在左下方”,“要從個位加起”,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的很全面。

學生的第二種算法是利用計數器計算,我用期待的目光,認真的傾聽,孩子講解起來信心十足,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得以調動。當我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方法後,問到其他同學們是否聽懂了的時候,另一個孩子舉手問到:“爲什麼要在十位上撥3個珠子而不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呢?”這真是個有價值的好問題,在我的預設中,如果學生不問,我也是要問問的。抓住機會,引發孩子們的思考,使學生們思維火花得以碰撞。學生的第三種算法是口算的方法,“50+30=80,80+6=86”,學生很巧妙的把新知識轉化成前面學過的“整十數相加”和“兩位數加一位數”等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的第四種算法是利用小棒來計算,我還是請學生做“小老師”到實物投影前邊擺邊講,儘量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學生給我當老師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提出質疑,讓他們來解決,這樣,我把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習效果很好。

在確認學生沒有其它算法後,我先是對孩子們出色的表現予以表揚,以增強孩子們的學習信心,又讓學生對算法進行了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並提醒他們計算時一定要認真。

在提出問題環節,我用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環節,我用裝糊塗質疑,請學生當老師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還可以怎樣做,同樣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呢?很想從各位老師處得到借鑑。謝謝大家!

接下來是探索兩位數減整十數。對於學生提出的另外兩個問題,我想如果再按部就班的讓學生列式解答的話,課堂形式就顯得過於單調,再加上此時時間過半,孩子們的注意力已經慢慢的開始分散了,爲了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就直接將機靈狗所列的算式“56-30”引入情境中,問:“大家看這個算式,能解決我們剛纔提出的哪個問題?”學生透過觀察思考討論最終得出,可以解決“青青比蛙蛙多吃多少隻害蟲?”和“蛙蛙比青青少吃多少隻害蟲?”兩個問題。經常變換教學策略,孩子們新鮮,學習興趣自然上來。

我又問孩子們:“你們會計算56 — 30嗎?誰能像解決第一個問題那樣把你的好辦法說一說?”在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後,孩子們也是說出四種算法:口算的方法,50-30=20,20+6=26;豎式方法;擺小棒方法;用計數器計算。

接着我爲孩子們安排了一個他們非常喜歡的課間律動,讓他們隨着音樂邊唱邊跳,給孩子一個大腦休息的時間和空間,以提高後面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兩位數減整十數這一教學環節中,因爲學生已經有了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經歷,所以,我沒有再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只給了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給學生同桌互相交流的時間,經過課堂教學實踐,學生也都會說,而且說的時候有了前面要求說完整話的鋪墊,這裏學生說得都很好。

計算教學真的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因爲算法總是那麼幾種,重複地敘述,必然會讓學生覺得乏味,可是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呢?我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謝謝大家。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

在練習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56+30”和“56-30” 兩個算式的特點進行觀察,盡而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就是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並在板書中體現。在練習題的安排上,由於前面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就用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所剩時間真的很有限了,我只安排了兩道練習題。

練習第一題我先讓學生在書上計算,並寫出計算結果,再用開火車的形式集體訂正。爲什麼要選擇這樣一道再普通不過的練習題呢?我的想法是,本節課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探索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在這其中,我儘量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整節課學生說的很多,在練習環節當然也可以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進而達到鞏固新知的效果,但我的設計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此時靜下心來,在自己的頭腦中將各種算法進行再一次的梳理,並落在筆頭上,我認爲,這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由想到做的過程。

練習第二題是利用“50、20、16、86、46、10、76”七個數寫出得數是66的算式,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我的設計目的就是爲了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發散。再有這一類型的題目對學生來說比較新鮮,趣味性強,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自然就會積極思考,尋求答案。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一次得到了激發,老師心目中認爲的難題,就有可能成爲孩子們感興趣的題目了。爲了面向全體學生,使全班學生都得到發展、得到提升,我在後面又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學生任意說出得數是66的算式。在後面談收穫的環節,雖然是一年級的孩子,說的很多,有說自己學會了什麼的,也有說自己本節課的表現,

爲了更好的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後,在作業的設計上,我爲學生設計了三種圖案不同,難易程度不同的題卡,分層次發給孩子們來完成,目的是將趣味性融入到枯燥的計算中,作爲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更要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注意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這是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的一節課,我和孩子們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一節課。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工程問題》這部分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分數、小數應用題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整數工程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類應用題是用分數來解答有關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之間相互關係的問題。它的解題思路與整數工程問題基本相同,只是題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工作總量,解題時要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於計算的不是具體的數量,學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使學生認識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 掌握它的數量關係、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並能正確解答工程問題的基本題。

基本技能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課堂教學中引用家鄉的湯山公園、杭州灣大橋建設等大量圖片,滲透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教學重點: 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用單位時間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說教法。

由於工程問題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將“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思維爲主線”的原則貫穿教學始終,採用嘗試、發現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發現自學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在引導學生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找到正在探討的問題和已經知道的問題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髮現新問題,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養成主動發現新問題的習慣。這節課前我讓學生做了三道整數工程問題的應用題,使學生髮現整數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發現“爲什麼這三道題的工作總量分別是120畝、20畝、1畝而用的工作時間相同呢?”進而引入分數工程問題,把前三道題的工作總量去掉,還能不能解答?讓學生嘗試練習,進一步發現和掌握分數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方法。這樣循序漸進,既緩減了教學的坡度和難度,又使學生能理解掌握分數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便抽象思維爲具體形象思維。

2、聯繫生活教學:在本課中圍繞一條主線;即湯山公園綠化展開教學,湯山 公園爲學生所熟知,在教學中透過對公園綠化的不同陳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關於綠化的工程問題,透過學生的練習,讓學生感悟了公園的美景,。在聯繫中明白 把一項工作、修路、運貨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單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問題的特點,及其數量關係。

四、說學法。

在教學中,把着眼點放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使學生能主動獲取知識。本節課注重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說教學程序。

這節課按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這樣幾個程序進行:

1、複習鋪墊:複習與新課內容緊密聯繫的舊知,爲新課的學習做好必要的、充分的準備。

2、課前讓學生做了整數工程問題的應用題,引導學生髮現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然後引入分數工程問題,讓學生嘗試練習,發現規律,進一步類推出分數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變抽象爲具體。

3、練習鞏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深化練習。

4、全課總結:對本節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總結,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佈置作業。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例1至例3及“做一做”。

2、教材簡析:“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是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度到抽象的數列規律。教材透過教室佈置的情境圖,讓學生髮現彩旗、燈籠、小花的排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教學目標

①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

②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推理、表述等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與創新意識;

4、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能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是什麼。難點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並採用遊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遊戲、探索、操作、練習中,總結出事物排列的基本方法;

教學設計上,關注重點內容的處理,透過有效的數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推理、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手段上,爲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充分地採用遠程教育供給的教育資源與網絡資訊,結合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比如在新授時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庫裏的圖片資訊和多媒體電腦爲學生提供一個形象畫面;在操作時,透過人機交互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實物展示臺展示、交流學生的作品等。

在學法上,重點以合作探究(注重引導)、動手實踐(感悟深化)、對比歸納(錘鍊表述)等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定五個教學環節。

(一)遊戲匯入,瞭解規律。

“變魔術”的遊戲:教師在課前準備好若干個蘋果、桃子的樣品,放在一個黑帶子裏,接着老師按一定的 順序“變”水果。(蘋果—桃子—蘋果—桃子)當老師停下來時,讓小朋友想一想,接下來會變出什麼,爲什麼會這樣想?

[小朋友交流遊戲的規律]。

教師小結:像這樣按一定順序重複出現的就是規律,生活中有很多有規律的情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找規律。(板書:找規律)

(二)引導探索,認識規律。

師:小朋友,元旦,二年級的哥哥姐姐們爲了慶祝元旦,把教室裝扮得漂漂亮亮的!他們在教室裏唱歌跳舞可高興了,你們想去看一看嗎?

[課件出示]—佈置教室彩圖(即主題圖),我是透過遠程教育資源庫裏素材的運用,給小朋友們呈現了一個形象、逼真的色彩畫面,讓她們彷彿置身於其中,不僅衝擊了她們的禮堂感受,在美的情操上也得到了陶冶與享受。在不知不覺中向她們滲透了藝術美感的教育,感受規律美,有效地達到了學科間的有機整合。

出示主題圖後,教師引導小朋友們觀察並思考:這幅圖表示什麼樣的情景呢?它們的擺放有什麼規律嗎?讓她們獨立觀察一會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接着讓每個組選一名小朋友作爲代表,進行彙報交流:你發現什麼規律了嗎?

[課件出示]——彩旗圖。這裏我利用多媒體的形象、生動、直觀的優點,透過課件的動畫演示與電腦聲效,讓小朋友們瞭解到是“幾個爲一組所組成的規律”,幫助小朋友們在找規律這一知識點上得到有效地落實。

A、出示“彩旗”圖,教師引導小朋友認識規律。

師:小朋友們,這些彩旗漂亮嗎?它的擺放順序是什麼?想一想,後面一面該是什麼顏色的?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教師指名說一說彩旗是怎樣擺放的,主要讓小朋友表述出:2面彩旗爲一組,先一面紅旗、一面黃旗,又一面紅旗、又一面黃旗這樣的順序重複出現的,並透過課件演示得出答案。

然後教師小結出,彩旗擺放的規律是:按一面紅旗、一面黃旗的順序重複出現的。那麼彩花,燈籠,小朋友又有什麼規律呢?,

接着請小朋友翻開書到88頁例題1,請大家在書本上圈一圈。

B、剩下彩花,燈籠,小朋友排隊又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列的,由她們自己動手在課本上面完成。並把答案透過多媒體操作展示給大家,並讓一些小朋友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選的,是按怎樣的規律排列的。

[之所以讓小朋友上臺來點擊所需顏色的圖案,是因爲多媒體的有效運用不單只是讓她們看,還應該讓她們親自動手去操作,動手去實踐。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想法,同時也更好地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三)、動手操作,體驗規律。

關於“例2”的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教師引導小朋友觀察,桌上的實物與例1的彩旗、彩花和燈籠有什麼不同?(是形狀和顏色不同),再讓小朋友們按照一定的規律,在課桌上動手擺一擺。展示的時候要讓她們表述出:是“幾個爲一組所組成的規律”;是按照怎樣的規律排列的。

接着教師出示紅色三角形,黃色圓形,綠色正方形的卡片,教師利用這些圖形按一定的規律在黑板上排出,並引導小朋友說出這組圖形是幾個爲一組,是按怎樣的規律擺放的,重點引導她們透過對比(這組圖形以3個爲一組重複出現的,比上面的多了一個圖形),再請她們接着老師擺的樣子,繼續往下襬,達到師生共同完成的目的。

最後讓小朋友獨立完成例3的“塗一塗”和89頁上面的“做一做”。這樣小朋友們對規律的感知、體驗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思維能更加的活躍,爲她們創設出更多更美的規律做好鋪墊,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此環節重在體現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以“聽會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的教育理論爲指導。]

(四)、聯繫生活、運用規律。

(1)、尋找生活中有規律的例子;

(2)、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物品;

[課件出示]——衣服、斑馬、鐘錶的圖案,讓小朋友們欣賞並找出物品的規律。

(3)創造規律——小小設計師

由小朋友們自由創作有規律的簡單圖案或編有規律的節奏或動作。

小朋友進行作品展示並全班交流。

[以上環節的設計是讓小朋友透過找規律,擺規律、欣賞規律、和創造規律等環節的體驗,使小朋友對規律的感知、體驗得到提升,並能判斷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從而讓小朋友們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我們的生活之中,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五)、暢談收穫,深化理解。

透過看一看,擺一擺、塗一塗、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什麼是規律?如何找規律、哪些東西有規律等等,目的是讓小朋友們小結出:

1、按一定順序重複出現的情況就是有規律的;

2、可以從性別、顏色、形狀、方向、大小、快慢等很多方面找規律;

3、生活中有很多有規律的現象,要學會尋找周圍有規律的事物,並會把它講給家人聽,把你創造的規律展示給家人看。

總而言之,整個教學設計流程,讓小朋友們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實踐到應用,從感知到深化這樣的一個過程,從而才達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所有這些都離不開遠程教育資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

數學說課稿 篇6

指導思想:新課程改革中非常注重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着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當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結合問題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經歷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用數學的樂趣,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概括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願意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材解讀:一年級數學實驗教材第58頁的“用數學”是學生學習了6、7加減法“用數學”以及8、9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學生喜歡的事物設計了“用數學”的情景。教材用同一幅情景反映幾個不同的數學問題,並巧妙的構成了一幅生機昂然的自然風景畫,這更加有利於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美麗的大自然、可愛的小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最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等人文教育。

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解決過這樣的數學問題,他們對這樣的內容已不陌生,也有了一定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這就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的教學力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動畫展示、激發興趣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將第58頁的內容製成動畫,把靜態的畫面動態化,這樣既直觀形象,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上課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使學生處於興奮中。並能根據學生所選的研究對象隨時放大課件內容,以有利於學生觀察。

(二)、改變呈現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用數學這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要在生活中運用,這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爲了能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知識素材,我改變了教材的呈現方式,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尊重教材的完整性。教材中的兩個例題與做一做的兩個題目渾然成爲一體,構成一幅秀麗的風景畫,因此,我不忍心打破教材的完整,就把整幅畫全交給了學生,爲學生創設了一幅美的學習的情景,爲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思維素材,給學生以美的薰陶。另外,鑑於書中題目的表現形式學生已不再陌生,因此我把課本中的大括號和問號去掉,這樣設計主要是想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供他們探究交流。如果和課本上的呈現方式一樣,學生無需合作探究和交流,而是一眼就看出怎樣列式解答,這樣就縮短了學生的思維進程,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是一句空話。當然,整個過程,放得出去,也應該收的回來。爲此,我在後面又出示課本提供的素材,主要是想讓學生再次明確大括號和問號所表示的意義,明確怎樣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去選擇有用資訊解決問題。

(三)、尊重學生、合作探究

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根據他們所喜歡的動物選擇研究對象,放手讓學生觀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合作探究,讓他們學會合作,並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成長。引導學生依據具體情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相互解決數學問題。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他們經歷了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環節中,我把練習、評價溶入其中,尊重學生的感受,傾聽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質疑,以平等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對於學生的每次發言,我都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聯繫生活、培養應用意識

在第二個大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周圍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去發現並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讓學生觀察周圍環境,聯繫自己的生活,來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增進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

當然,我也沒有忽視教師導的作用。因爲學生年齡小,在語言表達上會有一些不合適的地方,我都及時的徵求學生意見,提出我自己的想法,進行引導,補充。總之,這節課,我想努力爲學生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積極參與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從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努力讓學習過程變成學生的活動過程,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以上這些,是我自己對這節課的一些認識和體會。我想努力的把新課標的理念體現在教學中,但實際中亦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您的想法和建議,不吝賜教,我熱切的等待着,這將是對我教學的最大幫助。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相遇問題。

2.教材分析

相遇問題這節課的教學是學生在掌握行程問題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相遇問題的運動特點、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並能解答簡單的相關問題。原來人教版的教材在學生理解了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徵之後,分了兩個步驟:①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相遇時間,求路程。②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時間。而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師大版教材直接進入第二步驟的學習,在這內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課教材給學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透過簡單的路線圖等方式呈現了速度路程等資訊。然後要求學生根據這些資訊去解決3個問題:

①讓學生根據兩輛車的速度資訊進行估計,在哪個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③解決“相遇地點離遺址公園有多遠”實際上就是求麪包車行駛的路程。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三年級接觸了簡單的行程問題,四年級上冊,學生就真正的開始學習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並用三者的數量關係來解決行程問題。而本節課正是運用這些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相遇問題的探究。而且本節課學生對相遇問題的理解也有難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學生學習的起點上,尊重學生髮展的基礎上多設計一些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操作過程中,使所有學生透過本堂課都能有所收穫。

4.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編寫的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出發,制定了一體化的目標: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5.教學重難點

我將本課重點制定爲: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難點制定爲:對相遇問題中速度不同、時間相同的數量關係的分析。

二、說教法學法

1.突出主體與注重體驗

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同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基於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體驗相遇問題中兩人或兩物體運動的速度不一樣,但所用的時間相同這一難點,讓學生模仿相遇過程和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使學生體驗並理解。有助於學生對難點的突破。

2. 鼓勵探究,自主探索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基於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經歷畫線段圖之後,提出“你現在最想知道什麼?”這一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地從線段圖上尋找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從而引出出發後幾分相遇。所以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自主探索,尋求解題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在第一個環節中,首先釋放學生上課前的緊張,拉近師生的距離,。出示“學生甲從家裏步行出發,每份走60米,走了9分,到達學生乙家,透過這些條件誰能提出一個問題?學生會說:“共走了多少米?”實際上求的是什麼?是路程,從而引出已學過的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利用學生們所熟悉的同學引出舊知,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然後出示“有一天,學生乙放學回家開啟書包發現不小心將同桌學生甲的作業本帶回了家。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乙將作業本還給學生甲呢?這一情景用學生經常碰到的問題入手,體現了數學於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學生可能會想到:①學生乙將作業本送到學生甲家。②學生甲到學生乙家去取。③兩人同時出發,約定地點,拿到作業本。經過商量,認爲第三種方法最省時間。這時教師小結:學生乙到學生甲家的這一段路,可以一個人走完,也可以有兩個人一起走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人或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引出新課。(板書:相遇問題應用題)

第二個環節,我設計讓學生乙和學生甲模仿相遇過程和學生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兩個活動,讓學生透過觀察、實踐加深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感受到所謂“相遇”就是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而行,在途中相遇這樣一個過程,在學生腦袋裏建立一個清晰的相遇問題的模型,然後接着問:“剛纔在學生乙和學生甲走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發現?”這時學生髮現學生乙的速度快,學生甲的速度慢;他們倆所走的路程就是兩家之間的距離。或者學生還能發現“從出發到相遇兩人用的時間一樣”,這時出示路線圖讓學生根據兩人的速度資訊估計在哪裏相遇。因爲學生乙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點應該在離學生甲家近的地方。理解“兩人所用時間一樣“是本節課的難點,班裏大部分學生對這一問題還不理解。所以,透過播放路線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

在學生觀看路線圖的過程中,提問:學生乙走了多少米?學生甲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時間?其次,繼續行走了1分,用了多少時間?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兩人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但爲什麼相同呢?學生就會發現她們是同時走同時停的,從出發到相遇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這一難點在學生觀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