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7篇

說課稿1.0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7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任務分析:

這課在教材編排上分三個層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條件,從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據除法算式,學生根據不同的算法說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兩題)。在對本課教材進行分析時,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與不同地區學生的差異性,對教材進行了如下的處理:

1、由於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相差較遠,所以採用學校最近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作爲資訊讓學生解決問題。

2、此課之前,學生已有表內除法與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作爲基礎,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它的算理,並運用算理進行快速的口算。

二、設計理念:

如何讓枯燥的口算內容變得豐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使學生由間接接受轉化爲直接參與,從而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方面得到發展呢?我設計此課時,將重點放在引題、算理的推導與練習的設計上。引用學校開展的活動與學生進行聊天,取學生熟悉的素材進行導課,然後與學生一起探討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後設計了幾道練習,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口算除法的含義,理解用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正確口算。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滲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除數昌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學難點: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會新知識,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掌握計算法則,學會計算,而更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注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

(1)注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於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爲一體,從而使計算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節課中,我儘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點理解80÷20這種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讓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說算理,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透過“說”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透過“說”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寬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於學生的個別差異,部分學生的領悟能力較強,但也有個別同學的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明算理時,教師借用直觀的小棒圖來幫助有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爲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裏,我不僅讓學生說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透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劉瑞濤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爲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裏,我不僅讓學生說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透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課題是《確定位置(一)》。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預設效果等八個方面進行闡述。

教材分析:

“確定位置(一)” 是小學數學第七冊《 方向與位置 》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前後、上下、左右等表示物體具體位置的知識,以及學習了簡單路線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編排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特點,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從學生非常熟悉的座位表入手,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從而引出抽象的數對錶示方法,幫助理解“數對”在確定位置中的作用,並學會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在教學中,我還補充了數對發明者笛卡爾的生平介紹,滲透數學文化對學生思想的啓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 確定位置。

2.能力目標: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方向感和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數對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正確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法學法:

人們都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爲了讓課堂教學高效而又符合學情,教學中我採用了調查法。課前,我對20名學生進行了抽樣前測,從“你坐在教室的什麼位置?你還能用什麼別的更簡單的方法表示你的位置嗎?你聽說過數對嗎?”等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調查,準確把握教學起點。情境教學法。課中,我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展開教學。啓發式教學法。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自主揭開新知識的面紗,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你決不可能按着馬頭讓它飲水。” 這句話也道出了數學教學的靈魂在於主體探究。爲此,我從:“問”讓學生自己提;“法”讓學生自己探;“題”讓學生自己解;“情”讓學生自己抒等四個方面設計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

新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學生興趣越濃,他的觀察越仔細,感知、思維、聯想等學習活動就越有成效。新課伊始,我播放國慶 60週年焰火晚會片段,學生會對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並製作出來的產生疑問。老師此時揭示課題(板書:確定位置)。這樣的匯入,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而且建立了對我們偉大祖國的自豪感,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探索新知,營造空間

探索新知的環節,可謂是一節課中的重中之重。圍繞學習目標,我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展開教學。

1.結合情境,巧妙設題。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班長的位置。學生會出現不同的表述方法。老師說明,觀察時一般都是按從左往右,從前往後的順序。(電腦出示分組)

2、導放結合,授人以漁。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知道從左往右、從前往後的觀察的順序,學生們就能比較正確的描述班長的位置了。班長坐在第3組這條豎線和第2排這條橫線的交叉點上,並提問:我們能不能用上一些符號和數字,發明一種更簡單的描述方法呢?

學生設計並展示。根據前測調查,學生會出現這些情況,透過觀察、比較,發現相同點,都有數字3和2,中間都有將兩個數字隔開的符號。這時老師說明:數學家選取了“,”號將兩個數分開,並且在外面加上了小括號,從而引出數對。第3組第2排還可以表示爲(3,2),並讓學生說說3和2分別表示什麼?隨後加以鞏固。這樣的設計是希望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突破教學重點。

3、小組合作,集思廣益

數對是一種數學知識,它建立在座標圖中,應該讓學生體會從具體位置中抽象出座標位置。接下來的環節,我在黑板上寫出一組數對:(2,1)、(2,2)、(2,3)(2,4)、(2,5)、(2,6),並引導觀察。學生會發現,數對的第一個數都是2;都是第二組的同學。這樣原來的座位表就變成了一個方格圖,每個同學的位置就在豎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藉助多媒體演示,從班級座次表中逐步抽象出座標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座標形成的過程,建立了數學模型,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4. 輕鬆交流,求異創新

溪水匯入大海,纔不會乾涸。教材中的知識點只有迴歸到厚實的數學文化大背景中,纔會被深刻地理解和闡釋。接着我透過展示數對發明者法國數學家笛卡爾的史料介紹,鼓勵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個愛思考的人。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數學文化,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共享成功,評價反思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爲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數對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呢?我透過展示“數對在生活中的應用” “數對在地理學中的應用”、 “數對機械製圖中的應用”“數對在航天飛船上的應用”,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拓展了知識視野,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實現了把“小課堂”變成“大課堂”的現實。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共享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生成延伸。

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雖然簡單,但能反映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尤其是學生的板書,真實地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設計思路上的異曲同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爲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援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爲背景,透過探索卡通人物的祕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動腦,動眼,使學生變苦學爲樂學,把數學課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算。學生已經能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相比,三位數乘兩位數需要多乘一步,並把兩次的部分積相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計算問題的體會,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的重點爲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爲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時的進位。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爲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匯入

1、回顧上一節所學的內容。

2、小黑板出示口算題: 23×20= 42×30=

3、課件接着出示估算題:

23×19=42×29=

23×21=42×31=

4、筆算下面各題。

1643 3 8 65

×21 ×15×4 4×34

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時請四位學生上臺板演,講評時請同學們說說計算步驟和要點。

5、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最後把兩次乘的結果相加。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1小時約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大約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弄清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列式:145×12=

4、計算過程。

(1)估算。

教師:請大家估一估145×12的大致範圍。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 300=1800

因爲145<150所以結果應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結果應比1450米大。

(2)筆算。

教師:你們已經學過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現在請你們嘗試列豎式計算145×12。

①學生獨立嘗試筆算,教師巡視課堂,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②反饋計算結果,要求學生回答:

先算什麼?(先算145×2)

再算什麼?(再算145×10)

最後算什麼?(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__千米

14 5

× 1 2

29 0

1 45

1 74 0

注意什麼。(兩部分的相同數位要對齊)

③說一說,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步驟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我們發現三位數乘兩位數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④對照自己的估算結果,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是合乎實際,以提高學生估算的真確性。

(3)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145×12,然後再和筆算結果對照、檢驗筆算結果是否正確。

(4)總結: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兩位數的個位乘三位數,再用兩位數的十位乘三位數,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

(這一環節,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然後全班交流,進而探討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在這一過程中,我先是先是讓學生估算,再讓他們筆算,最後用計算器檢驗,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三)、鞏固練習

1、課本49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完成後,可以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2、練習七第3題。

164×32=54×145= 254×36=

217×83=43×139= 328×25=

提示學生:怎樣列豎式可使計算方便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對比的基礎上反思,明白在列豎式時,上面一行寫三位數,下面一行寫兩位數,這樣計算比較方便。同時提醒學生書寫要工整,數位要對齊,計算要仔細。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學會了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我相信,在我的教育教學 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下,我所教出來的學生會更有知識、更有智慧、人格更健全,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透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爲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數據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說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匯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匯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溫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說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說學法

教學時,我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匯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在激趣匯入部分:透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溫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透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後,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爲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爲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解讀:

1、教材的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時

2、教材簡析:三角形分類是在學生認識了直角、鈍角、銳角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開展學習的,教材分爲兩個層次:按角分爲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並透過集合圖來體現分類的不重複和不遺漏原則;按邊分爲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學好這部分知識爲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與操作,發現三角形中角與邊的特徵,學會按一定標準給三角形分類,感受三角形與日常生活的聯繫。

(2)經歷觀察與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5、教學難點:找出三角形角與邊的特徵。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不同的三角形紙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樣),三角板,量角器,直尺、雙面膠若干

二、教學設想

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活動促學習是本節的教學定位。透過情景創設,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獨立思考等活動,逐步建立對三角形角與邊特徵的認識。透過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連一連、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爲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透過教具、學具、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到幾何空間的抽象變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徵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情景爲自主探究搭建平臺;積極引導爲有效學習指明方向;主動參與爲合作交流營造氛圍;激勵評價爲主動學習鼓勵加油。學法:觀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決問題;分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問題;獨立反思在總結中內化問題。

四、教學流程

1、情景匯入。問:你能按一定標準給教室裏的人分分類嗎?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爲多角度的給三角形分類作好鋪墊。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紙片,問:三角形有哪些特徵呢?(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手拿實物問:每個三角形的角和邊一樣嗎?今天我們就根據三角形各自的邊和角特徵來分分類。學生動手探索分3個環節,前兩個環節採用比賽的形式,促使學生考慮合理分工、團結合作,提高課堂效率。

①觀察與測量。分給每個學習一袋三角形紙片、一張彩色紙板和雙面膠(每個小組的三角形一樣),引導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觀察、測量、記錄各個三角形的特徵。

②整理、分類。根據記錄的數據,經過小組分析、討論,將分類後的三角形貼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師生點評。

④歸納小結。

給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名稱,找出不同點和相同點,出示集合圖,講解分類的不重複和不遺漏原則;給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名稱,找出它們的特徵。

3、鞏固練習

⑴連一連。(課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並利用這些特徵給三角形分類。

⑵遊戲,猜一猜。

給出三角形的一個角或兩個角,猜一猜可能是什麼三角形?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徵。深刻辨別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當學生感到有些疲勞時,這時我就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採用遊戲練習方式,增加題目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⑶判斷。(課件出示)

①一個三角形裏如果有兩個銳角,必定是一個銳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銳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邊三角形都是銳角三角形。()

目的是辯明概念。同時,要求學生用手勢表示,能促使人人蔘與學習,達到面向全體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爲4cm和5cm,則它的周長爲()。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爲17cm,其中一條邊長爲7cm,則它的其腰長爲()。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4cm和8cm則它的周長爲()。

在鞏固等腰三角形特徵的同時又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全文小結:以談收穫和實際應用的方式結束。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爲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在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直線段的基礎上,主要解決平行的概念問題。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仍以直觀形象思維爲主。雖然平行這樣的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他們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較困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對象的特徵,而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數學活動中,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瞭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會用語言描述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逐步形成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對平行現象充滿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含義。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以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爲主線。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平行的概念,最後以課堂與生活聯繫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 平行的理解。

2、學習方法

本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透過觀察、實踐、分析、總結、運用等手段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所用教具學具:課件、木棍。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目標展示

1.我們學過哪些線?它們有什麼特點?

2. 拿出準備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每兩根爲一組,請你用這些小棒擺一擺,看看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你能擺出幾種情況,在練習本上畫出來。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示預習成果)

二、目標感知

課件出示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討論:你能根據它們的位置關係給它們分分類嗎?說出分類的理由.

2.小組彙報。 (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爲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3.教師小結:表面上看起來不相交,如果把兩條直線無限延長後相交於一點,看來今後不能先看表面現象,要看到其實質.

4.教師講解:

這兩組直線表面不相交,延長後也不相交,這纔是真正的不相交,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平行線.(板書課題:平行線)

5.學生嘗試概括:什麼是平行線?

6.教師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根小棒, 教師提問:這兩條直線延長後相交嗎?它們是平行線嗎?

7.師生進一步概括平行線的定義(給重點處加標記)

學生討論:平行線應具備哪幾個條件?

三、目標達成

課件出示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線。

四、目標累積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目標檢測

課件出示檢測題,師生共同完成。

六、目標預覽

1.我們認識了平行線,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線。你還能找出什麼地方有平行線嗎?

2.你會畫平行線嗎?需要什麼工具嗎?預習79、 80頁藉助工具自己嘗試畫一組平行線。

七、板書設計

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爲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爲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爲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爲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教學目標:

(1) 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透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爲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透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匯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透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纔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爲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爲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爲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檯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