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七篇

說課稿3.32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七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近似值的實際應用,是在學習求近似值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重點放在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根據實際生活情況採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學情分析

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在前幾冊的數學學習中已經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爲關鍵,以解決問題爲核心,以自主探索爲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爲他們提供各種機會,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衝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幾個部分展開學習:

互動(一)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1)題

學習任務:

1、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 所求問題:(獨立完成)

2、怎樣列式?爲什麼這樣列式?

3、算一算,需幾個瓶子?

4、瓶子的個數是整數個,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進一法:(板書)(結合豎式理解進一法)

進一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往個位進一取整數。

5、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互動(二)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2)題

學習任務:

1、找出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嘗試獨立列式解答

2、思考: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去尾法: (板書) (結合豎式理解去尾法)

引入去尾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捨去尾數取整數。

3、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目標檢測

1、判斷下面各題是用進一法還是去尾法,說明理由。

(1)國慶節五(1)班16名同學到世界之窗遊玩,每3個同學一條船,需幾條船?

(2)夏銘用彩紙摺疊紙飛機,每5張紙折一架,34張紙可以折幾架?

(3)一種圓珠筆2.5元錢一支,12元錢最多能買幾支?

2、我最棒,我能解決下面各題。

(1)中心小學有378人去秋遊,每輛客車限乘40人,需要幾輛客車?

(2)美心蛋糕房特製一種生日蛋糕,每個需要0.32千克麪粉。李師傅領了4千克麪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幾個生日蛋糕?

(四)、全課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課外作業

六、說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方法:

1、進一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向個位進一。

2、去尾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統統舍掉。

這樣的板書設計明瞭、直觀。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書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前面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幾何圖形的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並且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爲基礎,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爲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爲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透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4、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6、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爲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爲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爲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我把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問題匯入,設疑激趣

爲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在新課開始,除了複習以前學過的一些圖形的面積外,我還出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以怎麼知道它的面積來設疑匯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啓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方法。

2、數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比較大小”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嘗試。學生認真觀察後,完成表格,最後討論總結出: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同。這一組簡單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同的內在聯繫。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裏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抓住重點,深入推導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透過數方格,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啓發學生:“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討論,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最後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精神。

4、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學生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選取代表進行彙報交流,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學生彙報中得來的資訊,引導學生說出“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透過平移的方法,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個關係。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爲下一步推導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

5、電腦演示,總結新知

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再加上電腦課件的演示,學生透過討論很容易達成共識,藉此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並進行板書。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另外,在總結公式後,我還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和計算方法,豐富學生對我國數學史的認識。

6、分層運用,理解新知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基礎練習:出示例1,先讓學生口述計算過程,然後教師進行規範的板書。

提升練習:藉助3道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發散練習:比較平行線間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設計一個爲24平方米的平行四邊形的廣告牌,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及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全課小結,整理知識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說一說自己的收穫,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並藉此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達到點題的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理解新知,並儘可能地多角度來驗證結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學生掌握了學法,也爲學習提供了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衆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衆數的含義及特點;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對於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而言,衆數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他們對衆數的應用並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設計的舞蹈隊選隊員、生活中衣服的均碼問題等。教材編寫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與所學統計知識的聯繫。二是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凸現統計知識的價值。

2、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有三個基礎:1.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的含義,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反映數據特徵。2.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統計思想方法。3.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學生對衆數的產生並不陌生,有些生活體驗,如舞蹈隊選隊員、均碼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如何根據統計量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並作出簡單的預測或決策。

教材的重點數學思想是讓學生感知衆數產生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衆數的統計意義。本節課在整個統計教學中有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3、基於前面的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衆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衆數,理解衆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求真的科學態度,揭示數學中美的因素。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衆數,理解衆數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鼓勵探究,變教爲引”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學法上則透過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學會“擇優錄取”。在討論合作中來辨別應該選擇哪一種統計量。學生透過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議一議、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動,逐步認識衆數的意義和求法。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第一環節:依據情境,理解衆數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三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着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衆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衆數的選擇——整齊美觀(即集中性的特點)。

第二環節爲說明一組數據中衆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衆數”環節:其中第一、二組是隻有一個衆數的,第三組是有兩個衆數的,第四組是沒有衆數的。這樣學生對衆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比較平均數、中位數、衆數首先是說一說三個統計量的不同作用,然後出示不同的情境題,讓學生來選擇其中的統計量。這樣很好地體現了練習的針對性和層次感。

第四環節:聯繫情境,應用衆數。

1、透過出示班級成績情況,讓學生可以怎樣表示個人成績在班級中的水平。

2、介紹均碼,讓學生了解衆數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79—81頁的《最大公因數》,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以及其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 《新課標》“以人爲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教材的編排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並能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過程與方法: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探究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難點爲:能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第二方面:教法設想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高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善於表達的特點,我設計把“啓發誘導”、“情景教學”、“實驗操作”、“愉快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融會貫通。力求讓學生們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學變得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同時,也讓孩子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方面:學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了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我設計了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下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種學法的指導意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四方面:教學程序

依據教材特點、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第一個環節是“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新課伊始,用遊戲引入,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複習舊知,同時也爲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8名學生每人都拿着一張數字卡片。聽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數的同學快速跑到左邊集合。待全體同學確認了是否正確後,再聽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數的同學快速跑到右邊集合。結果有一部分學生立即從左邊跑到了右邊。從而引發矛盾,“你們是16的因數,現在怎麼卻又跑到12的因數裏面了呢?”從而匯入課題——“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二)第二個環節是“創設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首先透過鋪方磚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知、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然後,讓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或者用學具擺一擺,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經歷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

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討交流,學生們發現,可以用邊長1分米的地磚鋪地,也可以用邊長2分米的方磚鋪地,還可以用邊長4分米的地磚鋪地。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磚都是整塊的,地磚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 4 dm。

學生在操作探索中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初步建立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的表象。

最後,利用集合圈幫助學生抽象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意在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概念,同時也滲透了集合思想。

對於概念的描述,課程標準雖然只要求會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但是在總結、歸納、抽象概念時,應考慮從更廣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說兩個數而是說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公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三)第三個環節是“自主探究、突破難點”

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本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這部分教學我大膽放手,爲學生創設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自學探究。學生可能會找出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分別找出18和27的因數,再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27的因數,進而找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三是先找27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8的因數,進而找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透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如果有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數,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一起探討。如果時間不足,應該對發現這方法的同學特別提出表揚和鼓勵,並提議其他學生課後可以根據教材第81頁的“你知道嗎”小知識瞭解一下這種方法,下節課再一起探討。本環節中,鼓勵學生嘗試多種角度思考問題,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基礎上,由學生進行方法的最優化。

(四)第四個環節是“學以致用、體驗成功”

《新課程標準》要求鞏固練習要體現層次性和科學性原則。

我首先安排了基礎練習,練習十五第1題,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其次是發展性練習。教材第81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透過觀察、討論,發現如下規律:

①成倍數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就是這兩個數中較小的數。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數的最大公因數是1。③兩個連續自然數(0除外)的最大公因數是1。

最後是提高練習。教材第83頁第7、8題。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

練習的設計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意在紮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第五個環節是“自我評價、大膽質疑”

本課結束時,我拋出最後一個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困惑?你對自己今天的學習做個評價好嗎?

讓學生自主回顧歸納所學知識內容,重構認知,也爲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掃除了障礙。

第五方面: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少

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思路圖。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18的因數:1 、 2 、3、6 、9 、18

27的因數:1 、 3 、 9 、 27

18的因數:1 、2 、3 、6 、9 、18

27的因數:1 、3 、9 、27

第六方面:預設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遵循“以人爲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力求讓學生們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的探索新知,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予以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學的高崇輝老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

首先,我來說一說教材,我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63頁比的基本性質,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本節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自主探索、比較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並會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向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並將理解並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媒體的使用:多媒體。

接着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我詢問學生:ldquo;同學們喜歡喝蜂蜜水嗎?rdquo;大部分同學會說願意並會表示他們願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說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蜂蜜水,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兩杯蜂蜜水,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助他嗎?電腦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有的同學會根據商不變的規律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爲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divide;40=180divide;20;有的同學會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爲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學生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於助人的,尤其是願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說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學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感受到ldquo;數學源於生活rdquo;。

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1、 猜想規律

師:剛纔同學們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幫小明解決了問題。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內容各是什麼嗎?

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中說出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屏幕出示文字內容。

我接着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裏,有哪些詞很關鍵?在商不變的性質裏,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爲什麼?

這回你們又會想到什麼呢?(比的基本性質)那麼,比的基本性質該是怎樣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它。

(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2、 實踐探究

師:觀察除法的基本性質(手指向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裏說一說。

(1)小組討論

(2)彙報結果: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表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

(4)強調

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你認爲哪些詞語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點什麼?(同時、相同、0除外)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先透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據表達、建立在對意義求真求準的對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然後透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學例1

1、說明。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板書: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討論:怎麼理解ldquo;最簡單的整數比rdquo;這個概念?在小組裏議一議。

3、指名彙報,形成共識:

㈠必須是一個比;㈡前項、後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㈢前項與後項互質。

4、化簡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學生板演,其餘同學各抒己見說出不同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的化簡方法。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ldquo;最簡單的整數比rdquo;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摒棄了由典型的個例入手解釋ldquo;最簡單整數比rdquo;的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採用讓學生先討論、後彙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認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同時,教師試圖透過對較簡單的整數比的化簡,給學生一個運用性質解決具體問題的範例,爲前後項是分數、小數的比的化簡作了ldquo;跳一跳,可摘到果子rdquo;式的充要鋪墊。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基礎上進行組間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提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學生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使學生思維進入高潮。

四、實踐運用

我設計了四部分練習題。

第一部分填空題包括3道題:

1、3:8=(3times;2):(8times;□)

2、15:10=(15divide;□):(10divide;5)

3、5:3=(5times;□):(3times;□)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尤其是最後一題使學生在填空過程中體會到可以填ldquo;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數rdquo;,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第二部分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判斷下列各題

(1)4 :15=(4times;3):(15divide;3) ( )

(2)3/5:4/7=(3/5times;6):( 4/7times;6) ( )

(3)10 :15=(10divide;5):(15divide;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上課前老 師統計了咱們班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人數,下面同學自己讀題,然後試着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遇到困難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可商量解決。

我們班共有學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請寫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在課外小組活動中,我們班參加美術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1/4,參加科技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3/8,請寫出參加美術小組和科技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參加體育小組的人數是舞蹈小組的1。5倍,請寫出參加體育小組和舞蹈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境中進行ldquo;再創造rdquo;

活動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數學題有了ldquo;應用味rdquo;,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會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尊重學生各性,讓課堂成爲學生髮揮個性的天地,成爲自我賞識的樂園。

第四部分思考題

1:8=(1+4):(8+□) 6:10=(6-3):(10divide;□)

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五、評價體驗

比的基本性質,是同學們透過自己主動探索,合作研究發現的,並能根據這一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誰來談談你的收穫和感受。

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們老師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數乘小數》。它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小數的計算,教材一共安排了兩道例題和一個練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小數乘以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小數及整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小數除法學習的基礎,也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教學要求:

1、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透過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和教師引導,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掌握算法,並能正確進行估算、口算、筆算。

2、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與概括的能力和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滲透轉化思想。

3、使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不斷探究、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學生自己探索獲得“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

透過轉化探索活動,使學生髮現因數中小數位數與積中小數位數的對應關係,悟出“兩個因數中的小數位數就是積中的小數的位數”。

二、說教法、學法

緊緊依託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順應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取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在不斷地“產生疑問、進行探索、釋疑、運用”這一循環過程中,自然地發現“積中小數位數與因數小數位數”的關係。

1、以學生爲主體,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要注重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着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爲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條件,積極營造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學習中來感悟、探究、發現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和算法,讓學生經歷對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如課堂中首先呈現房間平面圖,啓發學生獲取資訊,提出問題,列出算式說明及依據。教學計算要善於捕捉差距,關注生成。如:透過以上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與經驗,緊接着出示陽臺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兩位小數與兩位小數相乘中兩個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的關係。並在小組裏討論過程中學生自主生成,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從而真正體現是學生邁過學習,自主獲得知識的生成過程和計算方法。

2、正確把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

本課力求在每一個環節的推進過程中都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再讓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教師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與信任,提供其廣闊的思考空間與交流機會,使其透過個體思考,小組或組際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認可的計算法則或規律,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比如:教材重點組織學生探索筆算的方法,先告訴學生可以把豎式中的兩個小數都看成整數來計算,再結合直觀圖示討論,按整數相乘後怎樣才能得到原有的數?啓發學生理解,把兩個因數看成整數,等於把原來兩個因數分別乘以10得到整數,因數擴大100倍,積也就積也就相應擴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來算式的積,應用整數相乘的積反過來除以100。除此以外,學生可以透過單位換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積後再換算成平方米。學生可以透過對筆算結果與估計結果的比較,判斷筆算

結果是否合理,從而確認相應計算方法的正確性。在引入“3.6X2.8”時要求學生先用兩種方法估算,並說明正確答案的範圍,根據以上推斷,讓學生獨立計算,爲接下來筆算方法提供一種支援。

三、說教學程序

爲充分體現以上的一些設想,本課的具體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對學生熟悉的住房面積計算,既複習了舊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要探索的新知,同時,賦予了計算一定的生活意義與實際意義,使學生感悟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到計算確實是一種需要,產生急於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慾望與興趣,爲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如在創設情景引入的過程中,教師問:“你獲取了哪些資訊?”可以體現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識變成善於學習的知識。

2、對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知識自己去探索,憑學生自己的理解來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再透過相互的交流,不斷產生認知衝突,思維產生碰撞的火花,營造出繼續探索規律,解釋新問題的氛圍。

(1)獨立嘗試。學生在獨立計算4.2×3.6時,勢必會根據對前面小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小數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來進行計算,這一嘗試可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計算小數乘以小數時在認知上的難點,爲教師接下來有針對性、有重點的教學找準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與想法。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算法與想法,及時掌握學生不同的思維生長點和認知區別。比如在計算小數乘小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估算2.8X3.6的結果最大是多少,然後讓學生再進行計算。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對學生算法、算理和結果上的對與錯不作判斷,而是把各種不同的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衝突,爲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3、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感悟算理,獲得方法。

運用學生自己發現的規律來指導計算,一方面可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提高對算法的感性認識,爲歸納出小數乘以小數的法則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在課堂練習環節中,設計了練一練的習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再指名在全體學生面前談自己的想法與算法,透過計算與交流,學生對小數乘以小數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同時對因數中有幾位小數,積中就有幾位小數這一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運用法則,進行專項訓練與開放訓練,以拓寬思維,促進發展。

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是對小數乘法算理在操作層面上最簡單的概括,對學生在計算時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是思維的簡約化,是解題策略的優化。爲此,設計了一些專項性習題,根據算式特點在積或因數中點上小數點的正確位置,以更一步強化積中的小數位數由因數中小數的位數來決定這一規律。爲了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安排了一組開放性練習,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落實,也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開發,探索能力得到訓練。最後還安排了一個實踐題:一種西裝面料,每米售價58.5元。買這樣的面料5.2米,應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數,在計算)並應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計算出物品的總價。讓學生在頗有興趣的計算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將探索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工作中去,應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總之,本課力求改變以往計算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少,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爲主,以正確計算爲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透過自主學習、同桌討論、合作交流,去發現和創造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和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養和發展,使數學思想方法得到滲透。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1、本節課是基於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上,透過對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透過移多補少,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代表數值,可用來進行幾組數據之間的比較,這樣爲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感性支撐,使抽象化的問題形象化。

2、提煉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創設認知衝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意義。例如;從體育老師那得到每組踢毽子的個數,問第一組和第三組哪組的的水平好?爲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數,平均數。你認爲哪種方法比較好,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得出平均數最好,然後引導學生歸納並理解平均數並透過條形統計圖理解的意義,總結平均數的求法。

3、透過計算平均數,歸納平均數的特點,理解統計意義。

4、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自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形成了真實有效的課堂。在課的匯入中,教師以真實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學中,以問題激疑;在鞏固練習中,融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教學語言都很精練,具有親和力,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慾,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讓學生去說,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如你知道嗎你有不一樣的方法嗎你有什麼心裏話要說,你認爲哪種方法好,自己試一試等,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6、把平均數融於生活,利用不同資訊深入理解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意義價值。例如,讓學生說生活中哪有平均數?利用我國淡水資源缺乏與其他國家比較;走進奧運看平均數等。

總之,本節課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聯繫實際,靈活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節精彩而有實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