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大班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說課稿2.08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大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類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幼兒最熟悉。透過這樣的材料讓幼兒來主動的探討和數數.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分蘋果”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爲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爲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透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透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分蘋果”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兩數之間的多大小”的特徵。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數數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數數,可能要求會比較的底,但是在對數與數之間的多大小來理解。

三、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數數,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啓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分蘋果”的規律特徵。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讓幼兒初步的理解兩數之間的多大小.

2、更進一步得理解數數.

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幼兒自己先自己來數數;

2、教師示範引導,幫助幼兒瞭解每排五個的基本特徵.這裏,我準備卡紙水果,首先,我將20個蘋果,15個犁,10個西紅柿小朋友就會按五個五個來數,然後,我再請小朋友對20個蘋果跟15個犁來進行比較.

3、幼兒再次操作

活動準備:

1.一張圖,20個蘋果,15個犁,10個西紅柿,按每排5個用排列法排列

2.蘋果貼貼紙

四、教學方法

爲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

1、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數”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纔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纔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20個蘋果,15個犁,10個西紅柿,按每排5個用排列法排列,讓幼兒過來進行比較蘋果跟犁多幾個,犁跟西紅柿多幾個,。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數數再討論,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20個蘋果跟15個梨多,就是20比15多,也就是20比15大,依次說蘋果和梨,梨和西紅柿的大小關係.

五、教學流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透過對水果的興趣進行談話,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2、啓發誘導,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先引導幼兒觀察圖案勵幼兒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發現分類的方法;

4、幼兒再次操作;

5、遊戲活動,擴展思路加深印象。

大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活動背景:

數學活動很重要的一點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的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和遊戲中的問題。幼兒隨着年齡的增長,對知識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好奇心也越來越強。幼兒已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對於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點數、目測等比較兩羣物體的數量的簡單方法,因此,在本活動中我們建立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選擇了“一樣多嗎?”這一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爲探究活動,生成開展了將生活化、活動化、綜合化、爲一體的學習活動――大班數學活動《一樣多嗎?》。

在活動中,爲了使幼兒能正確理解並掌握用一對一的方法(一一對應)比較兩羣或兩羣以上的物體的數量是一樣多嗎的思想,我們以幼兒日常活動中最常見的遊戲爲載體,從搶椅子、找朋友的遊戲→生活化情境(多媒體課件)→動手操作→作業評價,把科學、語言、社會、數學、音樂等學科有機整合並滲透到這個活動中去,真正做到在生活和遊戲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思想與方法,在不斷遇到各種新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二、說――活動目標:

按《綱要》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能比較兩(幾)羣物體數量的相等與不等。

2、方法、過程目標:運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兩(幾)羣物體數量的相等與不等的問題。一一對應是數學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函數(數學主要是研究函數)的核心,且涉及到集合的概念。在此我們抓住這個契機,滲透一一對應的思想與集合的概念,爲引領孩子日後的學習,將起到一個十分積極的功效。

3、情意目標:讓幼兒能積極、主動進行學習,能克服困難、堅持學習,從而獲取成功的愉快及自信。

三、說――活動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人的學習都是透過活動來內化與建構的。因此,活動的設計與展開是教學的關鍵。本活動主要分三大塊按程序教學的要求而展開的。

第一塊,遊戲活動匯入。

主要透過孩子們平常最熟悉的音樂娛樂遊戲活動“搶椅子、找朋友”讓孩子親身體驗用一對一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透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概括出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比較兩個集合中的元素數量一樣多嗎?並在遊戲過程中,教師有機融合了音樂學科的要求,同時要求小朋友用一句較完整的話說出“××和××一樣多或××和××不一樣多”。

第二塊,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境來鞏固及運用一對一的方法。

在課件中,第一部分利用碗和勺子,透過一隻碗放一把勺子的動畫演示,幼兒一目瞭然的就知曉了用一對一的方法可得出碗和勺子一樣多。第二部分透過小兔拔蘿蔔,進一步解決了“不一樣多,多多少,少多少”這一問題;第三部分,主要遷移了日常生活中的植樹問題(也是小學數學應用題的一個難點),讓幼兒感知一棵樹一朵花一棵樹一朵花的序列問題,讓幼兒透過仔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第四部分,透過“小劇院”這一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讓幼兒知道,票與座位一一對應,所以票的張數與座位的個數是一樣多,因此票的張數就是座位的個數。在這一環節中幼兒可以掌握到一定的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及大量的數量詞,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第三塊,幼兒動手操作。

主要透過幾何圖形的分類,一一對應,進一步強化了幼兒對一一對應方法的掌握,同時在幼兒已有的兩羣物體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嘗試三羣物體進行比較。透過孩子們的操作,驚喜的發現他們可以透過計數比較,一對一對一的比較(其中可有排列整齊的對應比較;也有三個爲一羣的對應比較等)不同方法正確掌握三羣物體的數量是一樣多嗎這一問題。

四、說――活動評價:

在活動的展開過程中我們十分注意學生的評價活動,因爲評價的目的是爲了學生的發展,所以評價的主體是學生,功能是發展。爲此在活動中儘量爲孩子搭建評價的舞臺,展示孩子的學習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悅,提升學習的自信,同時在評價中取長補短、整合不同的意見,使原先的學習成果得以補充、完善、提升。在評價中學生不同意見的碰撞,往往是深化學習的生長點,使孩子的學習得以延伸與發展。

大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幼兒有主動性和競爭意識。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玩骰子"這個數學活動時,我考慮到教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數學,單一的合成、分解這一特點爲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爲基礎講解基本的教學概念,而實際,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透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的,必須透過幼兒自己主動地參與,瞭解活動過程,孩子們在先前已學習了10以內的組成,進一步學習數的加法運算,大班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計算能力,爲了更進一步的提高他們這種能力,爲進入小學做好準備。在"玩骰子"時,我注重從感知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透過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玩耍過程中發現數的合成的樂趣。

因爲從中班下學期開始孩子們特別喜歡玩各類棋子,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競爭意識強,好爭不怕輸得精神時時激勵着我,但有一部分孩子對書的概念薄弱,能力強的孩子帶動能力弱的孩子,讓我好感動。他們互相交流、互相配合,這次我們大班提倡了學習合作化精神,使我們班合作氛圍日日俱增。如:戶外跳長繩(孩子們排隊有序,不推不擠。)、玩貼大餅遊戲(互相協作,3~4人共同努力,獲得快樂。)、鑽圈遊戲(上下共同配合,又序入圈。)。現在孩子們口說出了:大班真好,玩的東西真多、幼兒園真好,朋友真多,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他們叫着跑着,彷彿我們老師也回到了童年時代,家長們也共同參與,我們大(一)班就象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中班時期初步學習珠心算,大班上學期學習了數的組成和分解,知道了一個加數和一個加數之和的運算,但個別幼兒還存在運算速度慢,容易錯的壞毛病,而且幼兒對大數字的運算也不成熟,有時也很難轉化過來,所以透過這次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這些好的運算方式與平時課間玩耍相結合,使他們能進一步提高,爲入小學打好基礎。

三、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孩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玩玩,非常感興趣,還會合作着自己找朋友玩,於是我啓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玩棋學運算的樂趣。

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透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他們觀察、思維、運算能力。

2、學會根據兩個骰面上的點數說出相應的答數,並會一一對應擺放棋子。

3、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遊戲活動使孩子認識到數與棋類的關係。

4、透過幼兒操作、探索、親自嘗試,提到孩子們競爭意識。

目標分析:

1、能力目標,認知目標:使幼兒學會運用兩個數字進行組合運算。

2、情感與價值目標:透過本課內容的學習,激發幼兒對數的運算的興趣以及大膽表現,積極交流的良好習慣。

3、發展目標:能分析問題,有一定的競爭意識。

四、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學習兩數間組成進行加法運算。

2、教學難點:本課難點是學會謙讓,互相交流合作默契。

五、教法:

採用展示教具嘗試發現,綜合瞭解規律對比,帶問題自由組合,動手操作配合完成遊戲活動。

六、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讓幼兒看看、想想、練練、玩玩,一玩爲主,以親自實踐,積極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識。按照心理常識,幼兒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v,就能自覺地排除內外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愉快的事。

本課透過各類棋子進行操作,來感知加法運算;然後透過數的組成來理解得數;最後透過練習,讓學有餘力的幼兒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嚐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大班數學說課稿 篇4

[說課內容]

量的守恆教育應在認識了相應的量的基礎上進行,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行動指南》中,大班數學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有初步的長度守恆、容量守恆的觀念”,其內容要求明確指出“提供長度的、容量的各種變式材料,讓幼兒觀察、判斷並驗證其長度是否相等或容積是否相等;在戶外活動時,引導他們對等長的距離進行判斷和驗證,在玩沙玩水活動中有意識地提供各種容器讓幼兒去思考容量守恆的問題。”大班量的守恆教學中,長度守恆是幼兒最先接觸的守恆問題,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正是有關長度守恆的大班數學活動:小兔子回家。

[活動目標的設立及其依據]

在新《綱要》的科學領域目標中明確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和遊戲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在不斷遇到各種新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在遊戲情境中獲得長度守恆的感性經驗,在多種變式和干擾因素下做到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認識到量的不變性。

2、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長度守恆問題。

3、樂意參加討論和交流,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並學習應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設計構想]

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使我強烈地感到: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而數學學習更是應該更多地透過真實的問題情境來產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需要,並親自實踐,在探索中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長度守恆的內容如何能夠引起幼兒興趣並激發幼兒動手探究問題從而獲得感性認識呢?我設計了“小兔子回家”這樣一個遊戲活動。首先應用自制多媒體課件《小兔子歷險森林魔幻城堡》來吸引幼兒注意力,讓幼兒身臨其境,活躍思維;然後帶領幼兒置身遊戲場景,應用各種感官探究解決問題;最後組織幼兒表達交流探究過程與結果,建立長度守恆的感性認識。

在這個活動構思中最重要的就是“森林魔幻城堡”的設計以及爲幼兒提供動手探究的材料準備,本活動的重點、難點就溶入其中。教幼兒學習量的守恆有幾種方法:

1、可以運用各種量的多種變式,添入干擾因素,使幼兒做到不受外部因素變化的影響而認識到量的不變性。因此在遊戲中我應用了繩子長度變式、紙板長度變式、火柴棍長度變式。

2、用同等量的兩份物體作守恆判斷。如在第一關的難題中,先出現平行放置的兩根等長小棍,在幼兒比較確認它們是一樣長後再將其中一根向右或左錯開,提出問題:“現在這兩根小棍是一樣長嗎?”

3、用數量表示量的守恆。如在最後一關思考哪條路更長更短的問題時,有的幼兒就會數數兩條路各是由幾條正方形的邊組成。

4、滲透整體與部分關係的思想。如在第三關的難題中,5個小正方形紙板的長度連起來是和一個長方形紙板的長度等量的。

因此在幼兒作守恆判斷時,讓幼兒討論並強調指出這一關係,既學了量的守恆,同時滲透了集合與子集關係的思想,爲幼兒理解數的組成和加減法中三個數羣之間的關係準備了感性條件。

在爲幼兒準備的材料中,我提供了能用的材料和不能用的材料,主要是訓練幼兒排除干擾因素的能力;提供了測量工具如捲尺、皮尺、直尺和非測量工具如繩子、紙條、毛線、別針、火柴棍等,並提示幼兒還可應用目測、身體的某一部分如手掌、腳等,目的在於擴大幼兒的思維廣度,培養髮散性思維,鼓勵幼兒嘗試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測量水平。(由於不是測量活動,一次沒有準備紀錄表)

[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分爲三個環節: 1、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慾望。 2、遊戲過程中動手動腦,在探究解決問題中學習。 3、討論交流探索過程和結果,形成長度守恆的感性認識。

第一環節: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慾望。

活動一開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淘氣的小兔子到森林裏玩,不小心迷了路,闖進了森林中的魔幻城堡(背景音樂危機四伏)。只有聰明勇敢的人才能順利闖關,走出城堡,找到回家的路。”在幼兒注意力都被吸引過來時,介紹每一道關卡的難題,引發幼兒的思考。允許幼兒小聲議論、討論,但不急於肯定或否定他們的答案。

第二環節:遊戲過程中動手動腦,在探究解決問題中學習。

教師用一句話引出第二環節:“到底誰的答案纔是對的呢?要到魔幻城堡裏試一試才知道。你們想當那隻勇敢聰明的小兔子,到森林中的魔幻城堡裏來闖關嗎?”這句話激起幼兒躍躍欲試的情緒,教師帶着幼兒(都戴上小兔頭飾)進入佈置好的遊戲場地。每一道關分成四組同時進行。

第一關:先出現平行放置的兩根等長小棍,在幼兒比較確認它們是一樣長後再將其中一根向右或左錯開,提出問題:“現在這兩根小棍是一樣長嗎?”在幼兒充分議論後,引導幼兒將變式量與原形量作比較,已正是它們的量是一樣的。

第二關:在地上畫一條直線和一條長度相等的弧線,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判斷誰長誰短。提醒幼兒還可用身體的某部分作標準。

第三關:判斷5個分開的小正方形紙板長還是一個5個連在一起的小正方形紙板長。引導幼兒利用等長的一條長方形紙板作爲中介。

第四關:排成一條直線的10根火柴棍和排成折線形狀的10根火柴棍誰長。

第五關:在格子圖上,到小兔家的兩條路哪條更長哪條更短。

順利闖關的幼兒回到小兔的家,拿到一面小紅旗。

第三環節:討論交流探索過程和結果,形成長度守恆的感性認識。

幼兒在探究之後,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的東西,透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形成想法,透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資訊,明晰所發現的事物特徵和關係,以及自己探究的過程。在闖關遊戲結束後,讓幼兒討論和交流一下自己操作的過程,用了什麼辦法,結果怎樣等等,教師在需要時適當歸納總結,來使幼兒在頭腦中初步建立起長度守恆的感性認識。同時,透過對探究過程的表達和交流,幼兒會逐漸懂得學習語言的意義和重要性。解釋怎樣和爲什麼、與人討論和爭辯都需要語言。由於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幼兒都樂於表達和交流;透過觀點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構建數學知識與經驗,形成準確的表達。

[教學效果預測]

透過動手操作及討論交流,絕大部分幼兒應該形成初步的長度守恆的感性認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幼兒能流利應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

大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設計意圖

新<<綱要>>要求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解決和合作的能力。幼兒在認識5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6的組成。透過學習,能使幼兒初步理解整體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爲學習加減法打下基礎,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數概念的認識,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

觀察、比較以及操作能力,從而促進數學思維品質的發展。

二、說教材

(一)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教材,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數字5的組成,知道兩個部分數合起來總數爲“6”。

2、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數的多種分法,懂得交換兩個部分數的位置合起來總數不變。

我確定了教學的重點:學習6的組成,知道6分成兩份有5種分法。教學難點:感知數的分合的有序性。

(二)爲了完成本次活動,我做了以下準備。

小雞圖片、小蟲圖片若干;畫有算術題的作業紙每人一份;鉛筆、橡皮、數字卡片若干

三、說教法

現代教學方法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追求整體效果的最優化。根據本活動內容、目標及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演示法、操作法、練習法和遊戲法。

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開始出現了抽象思維的萌芽,他們對數的組成的認識和理解不能靠成人灌輸,必須透過自身的觀察和操作活動來進行。皮亞傑也曾說過:“數學開始於對於物體的動作”。足見操作法具有實踐性、主動性和發現性等優點。每個幼兒的心理髮展潛能是不同的,教學實踐表明,幼兒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會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現象,爲此,我在教學最後環節,運用活動,讓幼兒進行練習,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說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我啓發引導幼兒在觀察中比較,在操作中自主學習,使幼兒真正成學習的主人。

在視覺、聽覺與運動覺的結合中,回顧了5以內的組成。在操作中,幼兒自由探索6只小雞的分法,並歸納小結,使幼兒獲得的組成的經驗更爲清晰化、系統化。之後,在分組活動中,幼兒進行練習,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最後,讓幼兒在愉快的遊戲氣氛中找合起來是6的朋友,真正實現了“學中玩”,“玩中學”。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5的組成(教師請幼兒玩碰球遊戲,引起學習興趣。)

師:我的1球碰幾球?(我的3球碰幾球?……)幼:你的1球碰4球……(讓孩子在動中複習了5的組成,調動了幼兒的視覺、聽覺、運動覺,提高了幼兒多感官感知的準確性和靈敏度,爲後面學習6的組成打下基礎。)

(二)、初步理解“6”的組成

1、師:今天草地上來了一羣小雞,一共有幾隻小雞呢?

幼:一共有6只小雞。

2、師:你們看這裏有兩幢房子,怎樣來安排6只小雞住進這兩幢房子呢,小朋友你們想想辦法,你是怎麼分的?誰來告訴我?(讓幼兒幫助小雞,一下子調動了他們的好奇心,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活動。)

3、鼓勵幼兒積極動腦並說出分解方法,教師一一在黑板上記錄幼兒所說的分法。

4、師小結:這兩個部分數合起來的總數都是“6”。

5、師:小雞們都住進了新房子高興極了,“咕嚕嚕——”它們的肚子餓了,這可怎麼辦呀?別擔心,雞媽媽給它們準備好了香噴噴的小蟲呢!(教師出示畫有6條小蟲的圖片)

6、師:現在左邊住了一隻小雞右邊住了五隻小雞,有誰願意爲它們送食物呢?(教師把其餘圖片平放在幼兒面前供挑選,要求一一多應)

7、師:如果左邊住了2只小雞右邊住了4只小雞,你會怎麼分小蟲呢?

8、師:如果左邊住了3只小雞右邊住了3只小雞,你會怎麼分小蟲呢?

9、師:如果左邊住了4只小雞右邊住了2只小雞,你又會怎麼分小蟲呢?10、師:如果左邊住了5只小雞右邊住了1只小雞,你又會怎麼分小蟲呢?(引導幼兒說出兩張圖片交換位置即可)

11、師小結:兩個部分數交換位置總數不變,並且多了一組分法。

(三)、幼兒操作

1、爲了讓幼兒有挑戰的機會,張老師這邊給你們準備了幾道難題,看你們能不能挑戰成功。

2、出示圖紙,這張紙上的分解法要小朋友自己完成,請幼兒仔細觀察,並把分解後缺少的正確數字寫在空的圓圈中。小朋友快速完成後,請馬上在位子上做好。(請幼兒把6的組成式補充完整。)

四、遊戲結束

如何再次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呢?喜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貫以有情節、有趣味的遊戲,能使幼兒對活動保持持久的興趣,同時將遊戲與學數相結合,也符合多途徑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原則。因此,我設計了音樂遊戲“密碼配對”,讓幼兒根據自己手中的數字卡片,去尋找一個與自己的數合起來是6的朋友。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熟悉6的組成。

1、遊戲《密碼配對》規則:師:今天張老師得到了一張密碼數字,看看老師的密碼是多少?(數字5)師:要破解這個盒子解除的密碼必須是6,這個盒子才能開啟。我要找我的好朋友,合起來的密碼是6,那我要找的另一個密碼是幾呢?(數字1)

2、幼兒遊戲:請小朋友把自己桌子裏的數字卡片拿在手中。請幼兒觀察自己的密碼是多少?你要找的另一個密碼是多少?

師:想清楚別找錯了哦,你的手中的密碼數與你要找的密碼是合起來是6,纔可以把盒子開啟。

3、幼兒遊戲結束:放音樂幼兒手拉手唱歌。

大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設計理念: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來自於生活。等分是生活中的一個數學活動,探索性強,操作性大,在平日分點心、分玩具、分學習用品的活動中,幼兒已經接觸過這方面的內容。我選擇等分教學,讓幼兒自主探索對不同形狀物體和實物進行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實現認知的平衡,獲得發展。

二、說教材,教材處理:

學習二等分、四等分,主要是透過等分幾何形體,先啓發幼兒透過操作,自己去探索發現,然後反覆比較,充分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

三、目標定位:

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透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感知許多物體(圖形)可以分成二等分、四等分,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2、探索圖形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掌握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原來的圖形大於等分出來的任何一部分,等分出來的部分小於原圖形?等分後的每一部分一樣大;等分的次數越多部分越小。

五、活動準備:

幼兒常見的各種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剪刀、與教學相關的PPT、魔術袋一個。

六、教學方法的運用:

1、主要運用故事引入法和引導啓發式教學。利用幼兒最感興趣的“羊村長過生日分蛋糕”的故事引入課題,並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及時引導,並啓發他們向教學目標思維。

2、幼兒主要運用嘗試操作法、比較觀察法、探究認知法。

(1)利用嘗試操作法引導幼兒理解二等分與四等分的意義。

(2)利用比較觀察法突破難點,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利用探究認知法掌握二等分與四等分的方法。

七、教學流程:

1、講述故事,利用故事引入、隨故事內容出示PPT。

講完故事設計問題:羊村長和喜羊羊分蛋糕,兩個人一樣多,怎麼分?

2、指名讓4-5名幼兒進行操作,並把操作結果展示在黑板上。

3、請全體幼兒參與進行二等分。

(1)教師出示“魔術袋”,引起幼兒興趣。每組選一個代表到口袋裏摸圖形,摸到什麼圖形,那組就對什麼圖形進行二等分。

(2)幼兒嘗試進行二等分。

(3)每組選代表說說怎麼分?如何驗證?

4、比較、理解二等分的意義.

選出上述幼兒二等分的作品爲範例,引導幼兒比較理解二等分的意義。

教師小結:我們把一個物體分成一樣大小的兩部分就叫二等分。

5、在二等分的基礎上進行四等分。

(1)PPT上出現美羊羊和懶洋洋,請幼兒思考:這時有四個人,應該怎樣分蛋糕?

(2)提問:什麼叫四等分?

(3)小組討論:怎麼在原來二等分的基礎上進行四等分?每組至少討論兩種方法?

(4)幼兒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四等分操作。

(5)幼兒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

(6)提問:你是怎樣進行四等分的?請幼兒在圖形上畫一畫。

6、活動延伸:

出示不規則橡皮泥:這個可以進行二等分、四等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