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通用5篇)

說課稿9.4K

作爲一名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通用5篇)

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蝸牛(二)》、不妥之處請各位評委和老師指正。

課後型說課側重於對實際課堂進行反饋、總結、評價。因此、我的說課將按照“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教的怎樣?如何改進?”這樣的思路進行說課。從整體上而言、我的說課一共分爲六部分:教材結構、三維目標、材料設計、教學程序、教學策略、教學反思。

一、教材結構:

《蝸牛》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的第三課、本課繼續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由於學生在此前飼養了蝸牛、因此對蝸牛的活動時間、吃食方式、食物種類、排泄等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瞭解、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梳理零碎的經驗片段、串聯起整體對蝸牛的認識。本課主要研究蝸牛的食物、呼吸、排泄三個方面的問題。

二、三維目標:

我班學生70%來自附近農村、30%是農民工子女、對實驗接觸很少、動手能力比較差、很難組織語言來準確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科基本要求、結合本課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蝸牛、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

2、培養學生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3、樹立起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難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呼吸、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三、材料設計:

爲了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根據課堂教學需要、我和學生準備以下教學材料:

1、教師自制課件、準備觀察記錄表、水、玻璃杯、放大鏡。

2、學生準備餓了兩天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乾等食物。

四、教學程序:

根據對教材內容特點的理解、本課科學探究主線爲:觀察—記錄—討論—總結。根據探究主線、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學實踐證明、創設良好的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於是上課開始、我把熟睡的小蝸牛帶進課堂、拋給孩子們一個問題、怎樣叫醒熟睡的小蝸牛?這一問題的提出、同學們很感興趣、七嘴八舌的說出好多叫醒蝸牛的辦法、有的孩子說把小蝸牛放在水裏、有的說用蔬菜引誘它們、還有的說蝸牛怕光、用手捂住它們等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創設情境的目的。

第二個環節:觀察研究、探索新知

這個環節在實際操作中、引導學生先安放食物、把食物排列成一圈、把叫醒的蝸牛放在食物的中間、觀察蝸牛爬向哪種食物、是否吃食。待蝸牛吃食物時、藉助放大鏡靜靜地觀察蝸牛進食、把觀察的結果及時記錄在課本上、引導學生做好觀察筆記。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做好觀察筆記的能力。透過觀察研究、探索蝸牛喜歡吃什麼食物;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三個環節:活動探究、深入感知

在觀察蝸牛吃食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有的蝸牛排出糞便了、這一發現很自然的就進入了本環節、然後提醒學生認真觀察蝸牛從哪個部位排出糞便?它的糞便是什麼樣的?蝸牛又是是靠什麼呼吸的?小組內共同探究。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讓孩子們觀察蝸牛是從哪個部位排出糞便的、透過認真細心的觀察、使學生明白蝸牛的吃食、排泄是生命體新陳代謝的一種表現形式。

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繼續觀察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和上節課的內容、讓孩子們說出還想觀察蝸牛的什麼?我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爲使學生們的觀察活動繼續下去、不能隨着課的結束而結束、應伴隨着飼養的過程繼續觀察蝸牛、研究蝸牛、並提醒學生觀察時寫好觀察筆記。

五、教學策略:

本節課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把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融爲一體、這些方法的教學主要滲透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進行。注重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手、運用自然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研究問題、探索新知。

六、教學反思:

透過本節課教學、我覺得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方面:整堂課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很濃、在孩子們觀察蝸牛吃食物時、特別是一個男孩觀察的非常仔細、當他看到蝸牛的嘴一張一合地把食物吃進嘴裏時、興奮的跳了起來、當場叫上我去分享他的重大發現。還有的孩子大喊道;“哇、蝸牛也吃蘋果呀!”學生對這個發現感到很驚奇、在他們的印象中蝸牛隻吃新鮮葉子、而突然發現蝸牛也吃蘋果、就感到是發現了新大陸。還有在觀察蝸牛的呼吸時、當孩子們發現蝸牛的氣孔開啟成一個小洞時、高興的喊着:“我看到蝸牛呼吸了”。最值得我驕傲的是、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的觀察活動並沒有隨着課堂的結束而結束、而是伴隨着飼養的過程繼續觀察、有的孩子在大街上看見我、拉着我的手告訴我、他養的蝸牛已經當上爸爸、媽媽了、看到孩子們那高興的表情、我想這就是學生研究的一個過程和結果。

不足的地方、孩子們在研究蝸牛吃食物時、有個孩子沮喪的把我拉過去看告訴我:“老師我們給蝸牛準備了這麼多的食物、它怎麼就是不吃呢?”我根據孩子們的這一發現、瞭解到他們準備的不是餓了一兩天的蝸牛、所以它沒有很強的食慾。這一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觀察、操作、探究、所以以後在準備教學材料這一塊一定要做到科學合理;還有觀察時、雖然可以讓學生放開的去觀察、但是在收的時候有點兒累、所以在組織教學上有待加強;再有實驗後的衛生方面做得也不好、實驗結束後我發現孩子們把給蝸牛準備的食物亂仍、在以後的教學中、試驗衛生方面也需進一步的培養。以上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

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對我的課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選自《幼兒智慧活動課程》小班下冊社會活動“蝸牛的微笑”。下面,我將從教材、活動目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等方面來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活動應呈現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對孩子來說幼兒園的生活是快樂的!但是在幼兒園,他們就要學會謙讓和尊重朋友,禮貌待人。與人相處的方法是孩子們應該開始學習的一項技能,這對孩子以後進一步的社會交往是很有幫助,也是很重要的。如何跨出與朋友相處和交往的第一步,如何向朋友表達自己,微笑是很好的一種方式。它能夠給人帶去快樂的感覺,能夠傳染身邊的朋友,拉近和朋友之間的距離。《蝸牛的微笑》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透過簡練優美的語言把弱小的小蝸牛用自己甜甜的微笑給整個森林帶來的快樂,從而自己也快樂起來的經過描寫得形象逼真。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會到爲朋友做事的快樂。希望孩子們透過活動,感受微笑的力量,理解用微笑能夠開啟朋友的心門同時能夠給朋友和自己帶來快樂。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和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設計爲以下三個方面:

(一)認知目標:認真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二)技能目標:透過看,說,聽等活動,感受微笑帶給別人的快樂,會微笑,喜歡微笑;

(三)情感目標:初步體驗當把快樂帶給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

三、說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我將“感受微笑帶給別人的快樂,喜歡微笑。”作爲本次活動的重點。

難點:透過看,說,聽等的活動,初步體驗當把快樂帶給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

四、說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地完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一)PPT;

(二)小鳥、大象、小兔、小蝸牛圖片;

(三)音樂。

五、說活動方法

針對活動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活動方法:

(一)情境創設法:幼兒園的孩子,以直觀形象思維爲主,在活動的開始透過觀察哭與笑的課件來引入課題,爲後面的活動做好鋪墊與暗示。

(二)直觀演示法:在活動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故事製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透過觀賞課件引導幼兒瞭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

(三)講述法和問答法:在播放課件時,我根據需要講述故事並作適當地提問。

(四)用賞識激勵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以達到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和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六、說學法

活動中,我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請他們在“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觀察法、欣賞法、體驗法等學習方法。

七、說活動過程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六個環節:

(一)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微笑

播放幼兒微笑和哭的課件,請幼兒說說喜歡哪個小朋友,爲什麼?透過直觀形象的圖片,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微笑,爲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二)播放課件,講述故事《蝸牛的微笑》,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結合課件,完整地講述一遍故事,幼兒認真傾聽。

2、提問:故事裏出現了幾種小動物?這些小動物分別爲大家做了什麼事?小動物收到小蝸牛送的微笑時,大家快樂嗎?

3、小結:微笑能給大家帶來快樂。

本環節的設計,是想讓幼兒在欣賞中,交流中理解故事內容。

(三)用微笑傳遞快樂,感受微笑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快樂。

1、體驗微笑:你會微笑嗎?做個最美的微笑給老師看。

2、送微笑:和旁邊的小朋友微笑。

3、你還想把微笑送給誰?爲什麼?

幼兒的活動重在體驗,在體驗中,幼兒感受微笑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快樂。

(四)請幼兒說說生活中哪些時候會微笑

原來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開心,快樂的事情,生活中處處有微笑。看到別人微笑你有什麼感覺?

此環節,幼兒知道生活中到處有微笑。

(五)欣賞音樂《歌聲與微笑》,感受微笑帶來的快樂。

(六)活動小結

透過教師幾句話的概括,昇華主題:生活中到處有微笑,微笑能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快樂,我們要對身邊的每一個人微笑。

八、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的板書設計,重在點出微笑的重要性。

九、說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內容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比較熟悉又喜歡的內容,所以,在目標的設計上,我遵循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幼兒自主觀察,傾聽,交流,體驗的過程中激發興趣,體會微笑帶來的快樂,學會微笑,始鼓勵孩子們大膽地交流,表現,體驗社會活動的快樂!

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3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第二課《蝸牛(一)》。下面我從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來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修訂後的教科書更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標準所規定的相關內容。

本課是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蝸牛。教科書展示的是自然環境下的蝸牛照片,提示學生蝸牛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在另一張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裏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裏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第二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教科書在圖上標註了蝸牛身體各部分的名稱,是爲了幫助學生在描述表達時運用這些詞彙,準確方便地表述。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蝸牛身體的觀察內容相當豐富。教科書點到蝸牛身體的顏色,重點展開的是對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

“用小棒或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會有怎樣的反應”,這裏的意圖是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即觀察動物的應激性。

第三部分,觀察蝸牛的運動。可以說,會運動是動物區別於植物的一項重要特徵,動物怎樣運動,又體現了動物的身體結構和功能,體現了動物的多樣性。

在前面的觀察和平時的觀察活動中,學生已經注意到蝸牛的運動,而且會用“爬”“慢”等詞描述蝸牛的運動,並已產生或提出有關蝸牛運動的一系列問題了。在此基礎上,教科書整理出三個問題及活動來展開觀察蝸牛運動的活動。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對學生來說,蝸牛是沒有腿、腳之類的東西。那麼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從沒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發展了學生對足的認識。

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活動回答的是這些問題: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教科書提供了三幅圖,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觀察內容。

第四部分,飼養蝸牛的方法。教科書明確提出飼養蝸牛,並且提供了飼養的方法和兩種養殖環境。只要參照教科書中提供的方法,學生一般都能養好蝸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蝸牛》一課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還不知道怎麼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並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對學生以後的探究活動來說意義非常大。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資訊的整理。

5、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二、說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歷了第一單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學生們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氛圍較濃厚,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交流。透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的科學態度得以端正,科學探究能力得以鍛鍊和提高。對學生來說,喜愛動物之情是與生俱來的。秋天是動物活動頻繁的季節,也是觀察研究動物的好時機。學生們在觀察大樹等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並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蝸牛是學生非常喜愛、熟悉但又沒有仔細關注過的小動物。學生觀察的困難在於能否找到蝸牛的身體各部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觀察蝸牛的爬行狀態。因此,在課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參與學生觀察活動,讓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蝸牛的特徵。

三、說教法和學法:

1、小組合作:觀察活動需要透過小組合作進行,有助於學生之間相互補充和討論,對所觀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穫。教師要組織好四人小組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師生合作:在學生的觀察活動時,教師積極參與到其中,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

3、學生主導:這堂課教師應該把時間充分的給予學生,經歷一個觀察、記錄、彙報、補充、再觀察、再彙報的過程。教師充當傾聽者和組織者,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來解答。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小動物們有的會飛,有的會爬,有的會游泳,真是可愛極了,你們想和它們交朋友嗎?(想)好,這節課老師首先帶同學們去認識一位小動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蝸牛(出示蝸牛),你們瞭解它嗎?希望同學們要仔細地觀察它,看看它的身體結構是怎樣的?生活在哪裏?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生存下來?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觀察和做好記錄。(板書課題:2、蝸牛(一))(上課一開始不直接向學生提供蝸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現,也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及主動探究蝸牛的慾望。這使學生的興趣具有可控性,使興趣“有”而不過度,爲下面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埋下伏筆。)

(二)自主學習

1、蝸牛的生活環境

(1)哪裏能找到蝸牛?(草叢中),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陰暗潮溼的地方)

你們仔細觀察過蝸牛嗎?能說說蝸牛是什麼顏色的嗎?(有的青綠色,我的紅褐色)

(2)、教師提醒學生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裏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裏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2、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學生自主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方法。(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從整體到局部觀察,觀察時要耐心,靜靜地觀察,不要打擾它的活動。)

(2)放大鏡的使用。師:手握放大鏡的把柄,將放大鏡靠近物體的一側,然後沿着肉眼與物體之間的直線方向,緩緩地移動放大鏡,直至看清楚物體的細微結構爲止。

(3)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蝸牛,在觀察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比較、補充。教師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到兩個小組中間去。對小組中出現的'問題和優點給予幫助和表揚。這裏比較好的體現了小組合作和師生合作的理念。

(4)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的觀察活動,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它可分爲幾個部分?(頭部、腹部和尾部。重點觀察頭部,觀察蝸牛的眼睛、觸角和嘴。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

(5)小組派代表進行上臺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嘗試按一定的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當學生不能有條理有順序的描述時,教師給予指引。

(6)學生畫蝸牛。讓學生把自己的蝸牛畫在作業本上,標上各部分的名稱。

(7)用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的反應。(蝸牛的身體會縮進殼裏)

3、觀察蝸牛的運動。

(1)讓蝸牛在玻璃上爬行並進行觀察。問:蝸牛有腳嗎?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

(2)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蝸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上爬行。)

(3)描述並模仿蝸牛的爬行。

(4)學生記錄蝸牛的運動。

(5)蝸牛爬行的時候,會留下蝸牛爬行的痕跡,讓學生討論黏液對蝸牛爬行的作用。

4、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

(2)飼養蝸牛注意事項。(每天傍晚給蝸牛餵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殘渣處理乾淨)

(3)蝸牛的食物:菜葉、青瓜等綠色食物

(三)鞏固提高

1、學生做課堂作業

2、作業講評,訂正

(四)課外延伸

1、學生課外飼養蝸牛。

2、每天觀察蝸牛的生活情況,並寫觀察日記

(讓學生觀察研究動物從教室走向廣闊的生活。從而使四十分鐘的科學課成爲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跳板”。)

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4

【說教材】

本文寫“我”聽到一首歌謠回憶童年時觀察蝸牛的事,啓發學生細心觀察動物,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文章以情感變化爲線索,寫“我”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後來又敬佩蝸牛。激勵學生不畏艱難,堅持不懈。

【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初步掌握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在讀中能夠初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學生對本課的內容很感興趣,並有了一定的觀察經驗,這些爲本課觀察方法的指導和情感的昇華奠定基礎。

【說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透過聯繫上下文理解“長途跋涉、巡視、畏懼、退縮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詞語,體會蝸牛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說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由嘲笑道敬佩的情感變化。

【說難點】

品味詞句,體會蝸牛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情感得到昇華。

【說教法】

爲了更好的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質疑探究法、讀想結合法、感悟體驗法、應用實踐法。

【說教學流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1、複習重點詞語。

2、激趣引入,板書課題

二“趣”中尋法,提升能力。

在彙報交流喜歡的語句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不一會,從硬殼裏探出一對長着一對小黑眼睛的觸角,東張西望地“巡視”一番,直到覺得四周沒有一點危險了,才慢慢地伸出頭來。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仔細體會加點的詞語,從作者對蝸牛細膩的動作描寫中,體會蝸牛的膽小。瞭解觀察的重要性,學習作者動、靜結合細緻觀察事物的方法。)

我以爲它會畏懼,會退縮,會放棄爬牆的努力,然而,它又爬上了牆壁,一點兒一點兒地努力往上挪動着……終於,經過幾十分鐘的長途跋涉,它到達了牆壁的頂端。

(使學生了解在觀察中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學生理解文字的基礎上,再透過充分自由地讀,使學生把理解、感悟緊密結合,體味作者對蝸牛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三“趣”悟情體會情感變化。

默讀中尋求“我”爲什麼開始認爲蝸牛是膽小鬼,後來又敬佩它的答案?

組織學生採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感悟體驗法”

體會蝸牛爬行的艱難,理解蝸牛不懈努力的精神,使情感得到昇華。

教師預設學生會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如爬山、負重旅行、……學生提供的生活素材,師生共同感悟“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5、總結,欣賞勵志:

播放周杰倫的歌曲《蝸牛》並出示歌詞“路在腳下,只要走,就有希望!”

小學科學《蝸牛》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蝸牛》,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反思等幾個方面來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蝸牛》是科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由四個部分組成。

分別是:我所知道的蝸牛,觀察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的運動,飼養蝸牛。本課的設計意圖是透過組織學生尋訪、飼養、觀察、記錄和研究蝸牛,達到認識蝸牛的生活環境、身體構造、生活習性和運動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蝸牛》一課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本課將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培養他們熱愛小動物。開好了這個頭,對學生以後的探究動物來說意義非常大。

3、教材的處理

本課內容學生在學習前已經透過各種途徑有所瞭解,如果還按教材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根據農村學校的條件,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處理,大膽地選擇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器官都調動起來,能夠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學生自主、能動、有效學習的能力。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

4、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學習瞭解蝸牛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經歷和體驗觀察蝸牛的過程,學會用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實踐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小動物,對學生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5、教學重點、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難點是學生觀察活動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資訊的處理。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說學生對學生來說,喜歡動物是與生俱來的。蝸牛是學生非常喜愛、瞭解但又沒有仔細關注過的小動物。學生觀察的困難在於能否找到蝸牛身體的各部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觀察蝸牛的爬行狀態。

因此,在課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參與觀察活動,讓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蝸牛的特徵。說教法和學法根據本課的特點,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方法。聲像並

茂的多媒體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長時間保持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透過四人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師生合作法,主要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解答困惑或疑惑。課堂上,把時間充分留給學生,教師充當傾聽者和組織者。

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爲四個部分,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二)、自主探究,觀察交流,

(三)、畫蝸牛,加深認識,

(四)、課外延伸。

謎語匯入激發興趣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新課教學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開課時我選擇適合三年級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謎語匯入:(出示謎語),在猜謎語的過程中,學生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狀態,產生了瞭解蝸牛的慾望,從而揭示課題------探究《蝸牛》。

自主探究,觀察交流

1、瞭解蝸牛的生活環境。這個環節,我首先出示一組蝸牛的視頻,學生觀看後,提問:哪裏能找到蝸牛?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你們仔細觀察過蝸牛嗎?透過觀察得出: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2、觀察蝸牛的身體

(1)首先組織學生自主討論觀察蝸牛的方法。

(2)教師介紹放大鏡的用法,並告訴學生觀察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地觀察,觀察時要有耐心,靜靜地觀察,不要打擾它的活動。

(3)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蝸牛。教師提出問題,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它可以分爲幾個部分?(依次觀察頭部、腹部和尾部,讓學生重點觀察蝸牛頭部的眼睛、觸角和嘴。)在觀察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比較、補充。教師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到兩個組中去,對小組提出的問題和優點給予幫助和表揚。這裏比較好的體現了小組合作與師生合作的理念。

(4)讓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引。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3、觀察蝸牛的運動觀看蝸牛爬行的視頻。提問:蝸牛有腳嗎?蝸牛用身體的那一部分爬行呢?蝸牛沒有腿、腳。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叫腹足。蝸牛在爬行的時候,會留下痕跡,讓學生討論黏液對蝸牛爬行的作用。

4、飼養蝸牛老師介紹飼養的方法、注意事項及蝸牛的食物。畫蝸牛,加深印象讓學生用簡筆畫出蝸牛的外形,並標註各部位名稱。課外延伸讓學生課外飼養蝸牛,觀察蝸牛的活動並寫觀察日記讓學生觀察研究動物從教室走向廣闊的學習生活,從而使40分鐘的科學課成爲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跳板”。說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突出重點。

說反思

這節課我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收集了大量的蝸牛資料,製成多媒體課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探究蝸牛生活環境與蝸牛的運動時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讓學生在觀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短缺的實物實驗材料致使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能鍛鍊學生的直接感官與動手能力,這時我採用視頻的形式,來彌補它的不足。

總之,本課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重視學生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讓“以學生爲主體,以探究爲核心”的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