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說課稿

說課稿5.29K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說課稿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第一個課時。接下來,我會從教學背景分析,教法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評價五個方面來對我的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一、首先首先首先首先,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位於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節,承接着第一章人口的學習,轉而對人類活動空間的學習。對整章內容來說,本節又起着開篇引導的作用,同時又爲之後工業區位的選擇奠定了學習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承上啓下,地位重要,是學生們瞭解自己生活環境的重要章節知識。

2、課時安排

《第一節城市的'內部結構》我計劃用兩個課時把它講完。第一課時的側重點在於城市形態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第二個課時着重講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模式及形成原因。

3、學情分析

本次課程的教授對象主要爲城市學生,他們比較瞭解城市,因此比較容易理解本節內容。同時,高一學生經過初中兩年和高一前半學期的地理學習,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地理知識基礎,以及地理學習意識,這對於掌握本節知識是很有利的。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透過城市與農村對比區分,更加深刻的體會城市的深刻含義,這爲隨後內容的學習奠定了一個理解的基礎;

2)透過特殊城市的舉例分析,掌握不同類型的城市形態,以及城市形態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從而學會看圖分析城市形態形成的原因;

3)瞭解城市中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4)掌握城市主要的功能區,理解各種功能區的特點和位置要求,並聯系實際生活,分析平頂山市的功能分區,學會將理論聯繫到實際,靈活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班級交流的形式,探討城市與農村的區別,理解城市概念,易於學生積極進行思想交流;

2)讀圖2、1,掌握不同類型的城市形態;讀圖2、3、2、4、2、5,理解並掌握三大功能區。透過讀圖,培養讀圖習題能力;

3)分班級小組,對平頂山市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平頂山市的功能分區,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5、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城市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以及城市內部常見的三大類功能區。對於教學重點的處理,我主要採用讀圖分析法,和聯繫實例法讓教學重點變得淺顯,更加容易理解。

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城市內部功能區的形成、特點和區位要求。教學難點的處理,我主要讓學生進行角色反串活動,更加深刻理解不同功能區區位選擇的要求。同時,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平頂山市進行調查研究,便於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難點知識理論運用到實活動中去,既加深理解,又記憶深刻。

二、說教法

我的設計理念是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不僅更加容易的理解本節知識,還讓他們學會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有:

1、討論教學法

在新課匯入和活動環節讓學生聯繫自身實際生活,進行自由討論,加強學生思想交流;

2、講解法

對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專業性的講解,便於學生理解的更明確;

3、談話法

透過提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4、實踐操作法

要求學生進行課後實踐調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合作探究法

學生分組進行自由討論,加強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在新課匯入這一環節,我透過一個小活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自由發言,讓他們在進入正課之前,聯繫自身實際生活環境,正確理解城市概念以及城市形成過程,爲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新知學習]

首先要求學生帶問題預習第一個小標題內容——城市的形態。透過預習,讓學生對城市形態及其種類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和認識。再透過我的講解和板書設計,讓學生明確城市形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係。組織學生讀圖,聯繫實例,瞭解城市形態種類及其形成原因。

接着,我利用講解法爲學生講解城市內部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類型,及對應的城市功能區。透過提問,對城市內部三大類常見功能區即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逐一講解,引導學生讀圖思考,並聯系實際,重點講解每種功能區的區位要求。

[課堂小結]

在課堂最後,對本節學習的內容進行串講,以便達到複習鞏固的目的。

[社會實踐調查]

課後任務是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平頂山市的功能區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完成調查表,有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並做到理論聯繫實際,便於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本節內容。

五、最後說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的特色主要在於理論聯繫實際的設計理念,在知識講解的過程中,不斷引用實例,再聯繫實際生活,讓本節內容知識要點變得淺顯易懂。在課堂最後,要求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完成調查表,最終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