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二年級數學公開課《乘法初步認識》說課稿

說課稿8.99K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公開課《乘法初步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公開課《乘法初步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乘法的初步認識》。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四方面的說課內容。一、學習目標的敘寫二、評價任務三、學習流程四、板書設計。

一學習目標的敘寫

本節課我將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三方面來敘寫學習目標。

1、基於課程標準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在《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要求的: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基於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乘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直接基礎,也對今後學習表內乘除法及多位數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於學情

透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乘法並不太陌生,甚至還有少部分學生能背出乘法口訣,但對於什麼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麼,意義是什麼,乘法和加法是否有關係,學生不太清楚。這就需要給學生搭建認知的橋樑,創設具體、形象、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透過學生自己的探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的知識。

學習目標的敘寫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透過觀察、思考、交流,會列出同數連加算式,會把同數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能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透過觀察,認識乘號,會正確地讀出乘法算式。

學習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學習難點:探究乘法的意義。

二、說評價任務

1、透過觀察情境圖能發現資訊,提出問題,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歸納爲幾個幾,會用乘法算式表示,並能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結合乘法算式,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三、說學習流程:

爲了達成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努力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在此學習流程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創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景十分必要。爲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認真觀察遊樂園裏有哪些好玩的項目。第二步:從圖中發現哪些數學資訊?第三步根據資訊提出問題:

1、小飛機裏共有多少人?

2、小火車裏共有多少人?

3、過山車裏共有多少人?

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我也有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主動思考、提問題的好習慣。

環節(二):探究新知,滲透意義。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爲了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爲此,我分三步進行教學的:

活動一、教學例1,感受同數連加。

第一步:老師引導學生先解決小飛機裏有多少人?的問題。

出示課件學生再認真觀察小飛機裏的'數學資訊獨立思考列出同數連加算式。

教師板書:5個33+3+3+3+3=15

教師提問幾個3相加?這裏的3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突出個數和相同加數。

第二步:知識遷移,用上述方法解決小火車裏共有多少人?

過山車裏共有多少人?的問題。

教師板書:

4個66+6+6+6=24

7個22+2+2+2+2+2+2=14

教師提問每個算式都是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6、7、2分別表示什麼?再次突出個數和相同的加數。爲改寫乘法做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學習讀寫乘法算式。

第一步: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黑板上這些加法算式有什麼共同點?(小組討論、發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每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加數都是相同的。教師直接說出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我們就可以用乘法來計算。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第二步:引導學生分析最後一個加法算式:加數都是幾?有幾個2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師邊板書邊總結:7個2相加就可以寫成7×2=14,或2×7=14。教師提問算式中的2表示什麼?7表示什麼?教師小結加數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須是用相同的加數和個數相乘。

第三步:認識“×”並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教師範讀、指名讀、同桌互讀)

第四步:知識遷移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幾組乘法算式並讀出。

環節(三)闖關比賽,鞏固新知

第一關、先用小棒擺一擺再寫出乘法算式,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在小組內交流。(做一做第一題)

第二關、看圖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題)

第三關、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題)

第四關、讀一讀(練習九第四題)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鞏固新知、理解乘法意義,我將練習設計成了學生喜愛的比賽形式,淡化了“練”的痕跡,這樣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寓教於樂,寓學於樂,“樂在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