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說課稿1.39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透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重點: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安排以下教學過程。

(一)嘗試“平均分”

第一環節:分一分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手隨便把18根小棒分成兩份,數數看你的左手和右手裏分別有多少根小棒?(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是爲了提高課的吸引力,二是爲了讓學生感覺到隨便分,分成的兩分不相等,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分得兩份相等。)

2、現在請同學們睜大眼睛仔細分,注意聽清楚老師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在這一環節中我有意的選中了18根小棒,因爲18的因數比較多,從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難度依次增加。爲的是讓學生充分的操作體驗活動,學生不管用那種方法只要分開就行,不會分的學生可以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每份的根數同樣多這一現象,也就是什麼樣的情況叫平均分。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逐步回憶起上學期學過的相同的加數相加的情況。)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如果我們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數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樣多。

第二環節,說一說

出示課件(葡萄,西瓜,蘋果),小組討論判斷哪組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觀模型,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說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學聯繫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麼叫平均分,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鑑、互相補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

第三環節,演一演

1、小朋友,我們來分一分下面的裏,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裏,每個盤子放幾個?

(設計意圖:學生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瞭解,這一環節,我們透過練習來讓學生對平均分進一步的理解,將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論理解進行了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同學們把12根火柴每4個爲一份,可以分幾份。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對演一演的.第一環節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充分學習平均分,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識,透過份數變化,觀察分的結果,深刻體會“平均分”,爲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

小結:這兩種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這種把6個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或把12根火柴每4個爲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這些問題,在數學裏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指板書,齊讀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並教授除法知識。

第四環節,想一想

1、出剛纔我們看過的圖片,寫出算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對所學的知識即刻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掌握除法,透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範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於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2、練一練

(1)球平均放在2個盒子裏,每個盒子放幾個,並填上真確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擺一擺,再填的得數。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幾堆,有幾種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寫出算式。)

(4)比一比,看誰寫得最多,你能寫出幾個算式?

(設計意圖: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環節設計了各種形式的練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以增強學生對前後的體驗與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並從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