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八篇

說課稿3.29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說課稿八篇

說課稿 篇1

一、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資訊科技學科多飛版教材項目二《中國結》的第二課——選擇。多飛版教材是市教研室推出的新教材,它採用的教學模式不是單純地“學資訊技術”,也不是簡單地“用資訊技術學”,而是採用“與資訊技術一起學”的新型模式。項目二透過學生收集有關中國結的資訊,完成作品,學會獲取資訊和處理資訊。“選擇”這課內容的主要任務則是確定下階段的研究方向。

2、學生情況分析

透過上學期項目一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了如何運用資訊技術完成一個項目。在此基礎上,學生有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有了小組合作的習慣,有了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選擇”的概念並應用於各種資訊,做出有目的的選擇。

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自我實踐掌握新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熱情交流,認真觀察、分析的習慣。

三、教學策略

二期課改大綱指出:課程項目只是作爲提供學生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載體出現,而我們透過項目的實施,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各個階段的思考方向、方法、資訊的作用、行爲習慣、工作規範等,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

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學生理解“選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搜尋最感興趣的中國結的方面,並進行交流;接着,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資訊比較豐富的方面;最後,得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分組。

在整個教學中,我牢牢抓住拓展教學時空,強化師生互動這個主線。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眼睛、雙手、嘴巴、時間和空間。本堂課上我採用了“師生共同探討”,它包含着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這種方式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爲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拓展了教學時空,拓展思維空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共同探討是高密度的交互,這樣學生個體可支配的時空大大拓展,教學密度、強度和效度得到提高;師生人際互動交往機會得到增加。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只是認知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是深層次情感體驗的過程。

四、預期效果

透過本課的學習,我希望學生不僅能鞏固原有技能,而且能理解、分析收集到的資訊,並進行歸納反饋;我還希望學生不僅能選擇自己研究方向,而且能明白爲什麼這樣選擇,以後如何做選擇。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課《虎口藏寶》,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姑娘納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機敏的將陶瓷虎口裏藏的寶物——卷膠捲進行調包,躲過了歹徒的搜查,保護了膠捲的故事,表現了她的聰明、機智和勇敢。

文章以寶物:

一卷膠捲爲線索,寫了納塔莉發現一卷膠捲→陌生人搜查膠捲→納塔莉藏起膠捲→歹徒搶走被調包的膠捲→威廉叔叔誇獎納塔莉是個聰明的孩子等內容。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

讓學生透過閱讀,瞭解納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能夠機敏地將陶瓷虎口裏藏的寶物— —膠捲進行調包,躲過了歹徒的搜查,保護了膠捲的故事,體會納塔莉的聰明、機智和勇敢,領悟作者是怎樣透過對人物的心裏活動和動作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瞭解威廉叔叔爲什麼誇獎納塔莉是個聰明的孩子,學習納塔莉聰明、機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質。

2、領悟作者是怎樣透過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動作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納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能夠機敏地將陶瓷虎口裏藏的寶物——卷膠捲進行調包,躲過了歹徒的搜查,保護了膠捲的故事,體會納塔莉的聰明、機智和勇敢。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是怎樣透過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動作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教法

a、談話匯入

1、同學們看過電影《小兵張嘎》嗎?你對張嘎有什麼樣的印象呢?都來說說吧。

2、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位機智勇敢的外國小女孩的故事。

3、板書課題:虎口藏寶

b、學生自主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懂詞語,讀通句子。

2、感知課文內容。

3、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交流,推薦代表

2、班內由各小組推薦的代表彙報。

(1)關於字、詞

多音字

差chā chāi chà cī

卷juān juàn

理解詞語:

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動逼真。

價值連城:形容物品極其珍貴。

洋洋得意:形容稱心如意而高興、興奮的樣子。

掃視: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

(2)關於文章內容。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小女孩機智勇敢地與兩個間諜周旋,用自己的膠捲替換了老虎口中的膠捲,儲存了兩個間諜犯罪的證據的故事,讚揚了小女孩機智勇敢的品質。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塔利收到了叔叔從國外寄來的陶瓷虎,並根據叔叔信裏的線索,找到了藏在陶瓷虎裏的膠捲。

第二部分(第5~25自然段):塔利與兩個間諜周旋,用自己的膠捲替換老虎口中的膠捲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26~32自然段):塔利告訴叔叔,膠捲沒有被那兩個傢伙奪走,叔叔驚呆了。

(3)關於文章主旨。

讚揚小女孩機智勇敢的品質。

①“她用手指摸摸那對眼睛……裏面藏着一卷膠捲!”體現塔利的智慧。

②“塔利把膠捲塞進衣服口袋裏,然後將虎口合上。”體現塔利的機智。

③“塔利關上房門,眼睛拼命地掃描屋裏的東西。突然,他的目光盯住自己的照相機。”表現塔利的機敏。

④“她迅速地取出照相機裏的膠捲……塞進口袋。”

⑤“塔利背朝着那高個子……把膠捲放入老虎口中。”表現塔利的沉着、機智。

⑥“塔利回過頭去……朝她頭來會意的一眨。”表現塔利的爲保住證據後異常高興和自豪的心理。

d、學生再讀課文,你有哪些收穫,與同學們交流吧。

e、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穫?與同學交流吧。

三、說學法

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將引導學運用讀、找、劃、剖析、感悟的學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1、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閱讀,並控制在快速閱讀中篩選資訊的能力。

2、學會賞析精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根本方法,並透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這也是爲學生練好語文基本功提供的鍛鍊。

3、學會結合實際,並有所感悟。這是對文章的進一步理解,能培育學生說和議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育。這種學習理念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之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歌詞作者結合兒童心理採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一隻彬彬有禮、惹人喜愛的小麻雀形象,非常形象化,潛移默化地教給小朋友待人有禮貌的道理。歌曲的節拍是四三拍,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歌曲前兩句採用了重複的手法,尤其要注意歌曲進入的第一個音符re的音準,第三樂句在較低音區進行節奏重複,第四樂句重複了一二樂句的素材,形成呼應,倒數第二小節要把三拍子唱滿,最後一小節要注意休止一拍結束。

二、說學情

本課的歌曲比較的簡單,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的輕鬆,但在歌唱姿勢和發聲練習方面沒有養成習慣,容易喊唱,對節奏把握有時不準確,對於四度音程2—5要提醒學生唱準,教師要多加指點和練習。

三、說教學目標:

1、動腦爲歌曲編創歌詞、動作;

2、主動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歌唱與表演的優、缺點;

3、自選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學會歌曲《小麻雀》,並能邊唱邊演;

(2)自選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

(3)動腦爲歌曲編創歌詞、動作。

難點:準確、合理地對他人的演唱進行評價,能指出演唱中的優、缺點。

教具準備:

電子琴、電腦、課件、頭飾、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請同學們聽音樂,和着音樂的節拍,按照老師說的內容進行表演,例如:說小白兔就跟着音樂節拍模仿小兔子跳;說小鳥就一起做小鳥飛的動作等等。

2、談話:

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小鳥的種類?(如:鸚鵡、麻雀、喜鵲等)並讓小朋友學一學它的叫聲。

(二)、寓教於樂

1、老師邊放邊讀歌謠(歌曲歌詞):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唱只歌訝,見了小朋友問聲好。

2、請小朋友說一說這隻小麻雀是一隻怎樣的小麻雀?(活潑的、

調皮的、懂禮貌的小麻雀等)

3、請大家跟老師一起讀一讀歌謠,邊讀邊指導。

4、請同學們爲歌謠編上動作邊做邊讀,加上表情讀。

5、教唱。自選打擊樂器爲歌謠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謠的節拍。(可以多請幾位同學來示範,每位同學可以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

6、請大家說一說除了加動作讀,加打擊樂器讀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拍手讀)說玩後,大家一起拍着手讀一遍,節奏自編,但要同歌謠的基本節拍相同。

7、想一想除了爲讀小麻雀的歌謠,我們還可以把歌謠編成哪種小動物的歌?(如:小貓、小狗、小雞等)然後請同學們兩人一組爲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配上歌謠,大體不變,按課本上的要求來變。

六、創造表現

讀了這麼多遍小麻雀的歌謠,你想唱唱嗎?

1、然後出示電腦課件2:歌譜:一起來聽一遍歌曲。

2、老師範唱,請大家爲老師打節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覺。

3、放電腦課件中的音樂範唱,請同學們聽一聽小朋友是怎樣唱

的,並用打擊樂器爲其伴奏。

4、老師彈琴,請大家小聲跟唱,老師大聲唱。

5、老師講解一下演唱中的難點和應該注意的地方,再一起將難點地方唱一唱。

6、點擊課件伴奏音樂,請大家跟伴奏音樂唱一唱。

7、邊唱邊打節拍,注意三拍子菂貂規律。

8、把自己剛纔創編的新歌詞加入唱一唱,可以邊唱邊表演,也可以同位兩個一起配合着表演。

9、自選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注意節拍及菂貂。

10、一組唱,一組打樂器,和着同學們的歌聲聽聽演奏的效果怎麼樣。一組玩後,交換玩成。

七、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首新歌,而且還爲歌曲編上了新的歌詞,還用打擊樂器爲歌曲進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現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學們之間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學會更多好聽的歌曲。”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是宋代作家王禹偁所寫的一篇寫景狀物類文言文,它承接前兩冊的古文教學,拓寬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視野,有利於積累更爲豐富的文言知識;它駢散結合、質樸平易的文風是對本單元其他文章的補充;學習本文有助於提高對語言形式美的創造能力;加強朗讀,積極評價古代文人生活態度,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並使學生的審美與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1.2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具備閱讀淺易古文的部分能力,我所執教的班級有不少學生喜歡民族傳統文化,但因大多來自畲鄉,深受地方語言環境的影響,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對語言美的認識不足,探究能力明顯欠缺。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應該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應該以知識和能力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

這樣,根據本節課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依據單元教學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文安排一課時的教學,並從三個方面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素”、“勝”、“然”“宜”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學習古文中借景傳情、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提高審美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把握背景,知人論世;以情切入,對比想象;多樣誦讀,品析景語,提升探討,在自主與合作賞析中理解竹樓景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強化體驗,評價作者遭遇坎坷,身處逆境,卻保持恬淡從容、矢志不渝的品質,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2.教學重、難點

本文無一句抒情,但全文句句有情,傳神景語表情懷,而且個別字詞更是意蘊深遠,因此我確立了:

2.1重點:細膩體會文章以形寫神,借景傳情所展示出的閒居之樂,寓居竹樓的視聽之美。

2.2難點:理解“宜”字,評價小竹樓景緻,深入探討景緻背後的心境品性。

三.教法學法分析

3.1 教法

著名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即強調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個過程意味着知識需經由自我體驗得以建構,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朱熹認爲:“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義皆出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因此,我重視反覆誦讀、品析的教學方法。

3.2 學法

新課標指出:“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意味着理解文學作品不能沒有朗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建議學生採用品讀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3.3 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爲創設情境、提高課堂效率,我將配樂朗讀、提供圖景、詩文對比,而採用多媒體作爲輔助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分析

爲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本着讓學生自主發現,在評價中提高素養的建構式教學理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了五個環節,安排如下:

引讀事語

對比文體

品讀景語

解讀文士

配樂朗讀激慾望

角色想象探情懷

評論撰聯冷思考

發現曲折動惻隱

總結情語

積累挑戰化能力

4.1 引讀事語,發現曲折動惻隱

匯入:每一座稱得上建築的房子,總是物化了一個人的人生觀,總是物化了一個時期的思想和文化。鳥巢、水立方是現代奧運精神的獨特展現,阿房宮的富麗堂皇是奢侈象徵,是皇權文化,今天我們登上一座小竹樓,看看住着是怎樣的人,又展示着怎樣的思想文化。(用多媒體展示鳥巢、水立方、阿房宮、小竹樓等圖片)

引導之後認識作者:王禹偁對我們而言是一位陌生的作家,請自由朗讀課文之後介紹作者以補充他的人生經歷。

(設計意圖:匯入展示圖片,強烈的畫面對比有利於牽動學生的情感,引起閱讀興趣,加之以自由朗讀、簡要理解第四段的事件達到初步瞭解作者的目的,提高學生知人論世的閱讀意識。)

4.2 對比文體,配樂朗讀激慾望

問題:學過序、賦,在預習的基礎上請說說“記”與它們的不同,並請聽老師讀課文之後概括本文所記內容。

序:多樣,也有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的“序跋”之序 賦:講究鋪陳,重視詞藻 記:多寫景記事

(設計意圖:朗讀是言志傳神,負載思想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是文學作品轉化爲有聲語言的再創作,透過教師的配樂朗讀以文體對比引入內容的理解,既能激發學生誦讀慾望和審美情趣,又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4.3 品讀景語,角色想象探情懷

新課標:文學作品的閱讀鑑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體驗,因此,作爲教學重難點所在,我注重品讀二、三兩段,注重體驗,結合朗讀,由淺入深,層層剖析,安排三個小環節進行:

(一)抓文眼 話想象

(二)品絕句 探心境

(三)思矛盾 悟品性

(一)抓文眼 話想象

問題一:文中提到齊雲等四大名樓,你認爲作者對四樓與小竹樓的情感態度是一樣的嗎?作者因小竹樓“勝概”而喜歡它,你們在反覆朗讀這開頭三段之後,你們也如此認爲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預設:

學生可能有多種理解。

及時根據學生對第一段語句的理解,我引入清朝詩人鄭板橋的《竹石》,也可以引入蘇東坡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來認識竹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內涵,以理解以竹修建,雖是普通,但暗示高潔。

(設計意圖:本文文言語句不難理解,教學便以對作者情感態度的把握爲切入口,抓住文眼,引發思考,同時將文言字詞理解融入具體語境中。)

問題二:我們因沒有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而做出多種回答,這是合理的,但如果設身處地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登上竹樓那又有怎樣的感受呢?你可以是山野村夫、登樓騷客,也可以是樓中主人,經過你們的合作討論,請選擇一種身份上竹樓賞景,要求是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心態,模擬一個情境大膽組合文中內容以進行想象。

預設:

我示範想象個別語句,並出示一些優美的鄉村圖片。

例如:宜下棋 煙雲竹樹

我是王禹偁的好友,傍晚時分,我與王禹偁邊品茶邊下棋,廝殺過後,直身遠望,遠山蒼莽,煙繞霧迷,近水微漾,掠影生光;江山之外,炊煙裊裊升起,纏繞着是我的情感。不見鳥兒,卻是鳥語盈耳;回望小小竹樓,感慨不已,它帶給了我多少對自然貪婪的享受啊!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個過程經過合作討論與自主體會,在反覆朗讀中對文字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開始形成對話起點;再設定不同的角色進行想象,不僅有利於理解語句,積累文言字詞,更是在多重的體驗對比中深化情感的共鳴,這樣人文知識易於在動態中生成。)

問題三:不同身份的想象帶來異彩紛呈的體驗,村野山夫應該無法感受到樓中主人、登樓騷客在樓中的生活情趣,一經對比,我們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小小竹樓所帶來的美與快樂,有什麼美?有什麼樂呢?請小結。

〔結論〕:視聽之美 閒居之樂

以竹修建 暗示高潔

環境荒蕪 幽美清遠

寒傖至極 淡雅有韻

讀書 鼓琴 下棋 投壺 觀景

(設計意圖:適當的小結有助於整理想象所帶來的認識,體驗所帶來的深思。)

(二)品絕句 察情意

問題:在想象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但還需要體會詞語方深入作者的內心,你在想象中會發現作者的寫景表達用了很多極其精妙的詞語,你能仔細品味一番嗎?(品析之後還要求學生帶着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朗讀這兩段。)

預設:

1.學生品析到“吞”、“挹”、“送”、“迎”等動詞,我可以引入對比,例如:“吞”與望、“迎”與看等的.對比。

突破難點:

2.學生品析到“宜”字。

爲體會這六個“宜”字,我如此引導:在竹樓中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天籟之音和樓內人物活動之聲,依據這些聲音,這六個“宜”用得合適嗎?並且,我將根據情況從這幾個方面加以點撥:

1) 將前兩個與後四個進行比較。

2) 聯繫宋代顧逢的詩句“宜涼宜月猶宜雪”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加以理解。

3) 聯繫作者的人生經歷,探求他如此表達的心態、胸懷。

3.品析到寫景句的表達特點,我要求學生朗讀相關語句,以感受語言的亦駢亦散,音節和諧又具變化的風致。

(設計意圖:散文往往“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藏還露,便覺此中無限。”學生品味這空靈含蓄的意象和精妙的詞語,將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更有利於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思矛盾 悟品性

問題:在此樓賞景,可以享受到這視聽之美、閒居之樂,當然是“庶斯樓之不朽也”,但文中第四段卻又說:“豈懼竹樓之易朽乎”,這是否矛盾?如此表達有何目的?

〔結論〕:一方面是“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另一方面又是幸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內心異常複雜。他四年之內 “升——降——升——降” ,“八年三黜”, 四處奔居無定所,如此仕途,未知明年又在何處?因此“豈懼竹樓之易朽乎”,這是對遭遇坎坷的嗟嘆,對世事無憑的哀傷,但他不怕樓朽也是豁達心胸的表現。雖然未知的仕途前景令作者不能把握,但能把持的是自己的品格。如今盼遇上“同志”,遇上知己,樓就可不朽了,實際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理解他的“屈於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的品格。因此,本文竹是他人格理想的象徵,樓是他心靈的宅宇,作者如竹樓般卑小,但擁有竹的高潔狷介,做到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作爲諫官,王禹偁秉持堅硬的人格並將它轉化成了一種偉岸的官格。

(設計意圖:新課標的目標之一是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鑑賞文學作品關鍵在於“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對作者矛盾心態的深思是明確作者心境品性的重要一環,以此把握全文,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敏感性。)

4.4解讀文士,評論撰聯冷思考

問題:站在竹樓裏,面對黃州這塊荒涼之地,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思考,其他文人騷客跟王禹偁一樣嗎?例如蘇軾他被貶黃州,甚至遠至海南,柳宗元、韓愈等皆遭貶謫,不論是黃州還是海南,他們都經歷着人生最艱難的階段,這對你們有怎樣的感悟呢?請結合閱讀餘秋雨的《東坡突圍》寫一副對聯以表達對作者或對被貶文人的感悟。(印發《東坡突圍》一文)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養成對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現象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對比不同文人的人生經歷思考如何面對挫折,面對遭遇,並藉助對聯的形式表達,可以培養文言語感。)

4.5 總結情語,積累挑戰化能力

〔總結〕:本文形式清新自然,流暢跌宕;語辭雅麗,不事雕琢,亦駢亦散,如出天然;以實入虛,借景傳情表達了古代文人對仕途遭遇的生活態度,即身處逆境,仕途坎坷,卻秉持恬淡從容、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高潔狷介的高貴品格。

〔作業〕: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對自己的要求選做兩題。

1.整理文中“素”、“勝”、“然”等文言詞語的多種意義及用法。

2.學習文中第二、三兩段,進行排比式段落的寫作。

3:結合某個事物,模仿小竹樓用文言文寫一篇能抒寫自己情感的文章,字數不限,表達完整爲好。

(設計意圖:本文作業在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上有一定的提高性和發展性,它彌補了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又在挑戰中深化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板書設計:

視聽之美 閒居之樂 讀書 鼓琴 下棋 投壺 觀景

以竹修建 暗示高潔 (多 比 省) 豁達心胸 高潔狷介

勝概 環境荒蕪 幽靜清遠(吞 挹 宜)

寒傖至極 淡雅有韻 (送 迎) 恬淡從容 昂然不屈

託 物 言 志 駢 散 結 合

六.評價與反思

針對當前高中語文新課程爲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教學理念,新課標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爲此語文課程評價突出整體性、綜合性,根據具體情況又需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程度,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在能力遷移中體現出來的思維品質,不僅如此,還把握好評價的時機與尺度,及時推行賞識教育,實現評價主體和形式的多元化。

但正如美國學者波斯納所說的: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反思促我成長,而面對頗受爭議的文言教學,我總是在嘗試中不斷髮現文言教學的樂趣,例如本文教學重視情境品讀,極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到深入質疑探究思考,從體驗到品析,從作者個體到貶謫文學,層層推進,以求在動態的活動中生成知識,建構局部的人文知識體系。這種多層次的對話體驗與不同形式的朗讀相結合便是我建構式教學理念的粗糙體現,但願自己沒有因此而淡去文言文教學的語文味。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還有很多不足,請指教。

但,作爲青年教師的我將在不斷的探索與反思中與同仁們一起前行。

說課稿 篇5

對於本課《磁鐵有磁性》的說課稿,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深挖教學內容,調整探究順序”。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爲三個局部。

第一局部

探究活動1——磁鐵能吸引什麼?

讓同學先猜想,然後在一大堆物體中用磁鐵找出能被吸引的物體名稱,說說他們的製作資料。我改變書本上原有的對比式實驗記錄單而設計成現在的強調主題的樣式,主要是要把同學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的製作資料上來,而減弱其他資料的負面影響。

在實驗後讓多位同學來回答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磁鐵能吸引什麼,從而來強化同學對概念的掌握——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接着用磁鐵吸引裏面裝有回形針的信封,設定疑問:“老師的磁鐵怎麼能吸引紙做的信封呢?”從而進入本課教學的第二局部

探究活動2——磁鐵隔着物體還能吸鐵嗎?

讓同學上講臺演示磁鐵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鐵片能否吸鐵,發現磁鐵隔着鐵片卻不能吸鐵,得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的科學概念,並強調“一些”的含義。

我要深挖的教學內容,就是磁鐵隔物吸鐵的現象。其實同學對於磁鐵有磁性和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現象早就有所瞭解,停留在這個粗淺層面上的探究,對於同學和我們科學教學的發展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我深挖磁鐵的吸引能力與隔開物體的多少之間的關係,並採取倒敘的方法,用實驗記錄單和照片來引導同學對於本實驗的設計和假想。

透過這張實驗記錄單,第一要讓同學明確需要選擇實驗的器材——磁鐵,回形針和40張紙片,並讓同學解決紙片的問題——利用科學書本。

其次要讓同學明白實驗的操作順序

——依次是隔開10張、20、30、40張紙片進行實驗,並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針數量記錄下來。

透過這張實驗照片,不只要讓同學掌握實驗的注意事項,紙要拉平拉緊,要注意頁數與張數的區別,回形針要掛直不搖晃,要逐步減少,以減小實驗誤差等。還要讓同學比對照片,在小組內分好工作,2人拉紙,1人掛針,1人記錄。

這樣,經過選擇實驗器材、掌握探究順序、注意操作要點、有效分工合作4個步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效,並具有很強操作性和指導性的實驗計劃了。

同學運用自身的實驗設計,得到實驗數據,並綜合各組的數據,一起得出“隔開紙片的張數越多,磁鐵能吸引回形針的個數越少”的實驗結果。

當然本環節最主要的目的,不只僅是要讓同學得到實驗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讓同學在教師直觀、簡潔和有效的引導下,形成實驗的思路和設計方案,增強同學合理選擇實驗器材,藉助身邊事物進行探究,能抓住實驗要點並團結合作、合理分工的素養,提高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我要調整的教學內容,可以認爲是本課的第三局部——就是用磁鐵識別鐵製品的環節。

教材原來把此環節佈置在同學驗證磁鐵能吸引鐵的實驗之後,但是教材提供的資料——硬幣,其成分顯然要比鐵這單一成分複雜的多。我們知道,製造1元硬幣的資料主要是鐵和鎳,而鐵和鎳都能被磁鐵吸引,所以用磁鐵吸引1元硬幣並不能說明1元硬幣就是用鐵做成的;5角硬幣有兩種,均爲黃色,同學直覺爲銅。雖然老版的5角硬幣資料的確爲銅,但新版的資料爲鐵心渡銅。所以看似一樣的兩個5角硬幣,被磁鐵測試卻有不同的結果——一個能被吸一個卻不能。磁鐵怎麼能吸銅?所以容易對同學剛樹立的概念發生衝擊,而且磁鐵能吸引鐵心渡銅的5角硬幣,不只需要磁鐵能吸鐵這一概念的支撐,還需要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理論爲基礎,所以我調換了此環節的教學順序,在得出了兩個概念之後,並利用同學課外去查閱資料,才幹讓同學理解本環節的教育內涵,才幹理順同學的思維,沿着他們認識周圍世界的認知規律而逐步前進。

前備後拓、深挖細磨,我力求呈獻給大家的,將是一節平實而不是浮誇的,平時而不是刻意的,平視而不是俯視,不是凸顯教師的科學課。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一年級第下冊第14課《神氣的大公雞》。我準備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雞是常見的家禽之一。早在幼兒園裏,學生就已經畫過公雞,所以在頭腦裏對公雞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小朋友在畫公雞時,不要單純追求“形”似,而要他們努力做到“神”似,畫出它昂首挺立的神情,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誇張和添加。根據教材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能抓住公雞的神態,畫一隻神氣的大公雞。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物體的習慣和分析物體特徵的能力。

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美術的自信心,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抓住雞的特徵,畫有神氣的公雞。

難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

二、教法學法

根據學生情況和本課的內容特點,我主要採取演示法和練習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用講授和談話,透過給學生展示課件,使學生獲得知識,體現了直觀性、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

練習法,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際,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在《神氣的大公雞》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練習部分,我將學生作業分兩步進行,先畫線描稿,再學習有創意的進行裝飾美化,使本課重點得以分散,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從而有效地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於實際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

在《神氣的大公雞》的教學過程中,除了以下的教學方法外,我還交替綜合運用講授法、談話法等。

三、教學過程

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爲6個環節,分別是:

1、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2、欣賞探究。

3、深入探究。

4、學生作業。

5、作品展評。

6、課後探究,拓展延伸。

下面我對以下6個教學環節進行介紹:

1、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用謎語匯入:“身穿花花衣,清早喔喔啼,紅花頭上戴,催人早早起。”讓學生猜這是什麼。然後揭示課題《神氣的大公雞》。這樣做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爲後面的教學環節做好鋪墊。

2、欣賞探究。

出示課件,欣賞、評述各種公雞的圖片。並提問:從外形上看公雞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畫出公雞簡單的結構:

①先畫身體,如一個雞蛋等。

②再畫昂首擡頭,又圓又長的頸。

③畫出神氣十足的頭。

④畫出漂亮的大公雞的尾巴(像彩虹)。

課件中豐富的圖片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示範能更直觀地使學生了解公雞的造型。

3、深入探究。

仔細觀察一幅“雄雞報曉”的圖片,以四個人一小組,研究大公雞神氣在哪裏。每組選代表交流,組員補充。

觀察圖片能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讓學生自主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路,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透過交流和觀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神氣”的理解。

4、學生作業,教師巡視指導。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的優秀作業,進行表揚。

5、作品展評。

學生將畫貼到黑板上,並說說自己的公雞有什麼特點,神氣在什麼地方。評評同桌的公雞那裏畫得。

6、課後探究,拓展延伸。

回家後,收集一些有關於公雞的材料和圖片。

四、最後是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課題、基本特徵示意圖和展示區。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請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承前面的細胞膜和各種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等內容,使學生對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的認識更加全面完整,也爲以後的學習作鋪墊,如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係是學習細胞有絲分裂時染色體變化的基礎,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以後學習遺傳的基礎,也使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有進一步認識。另外,其中的資料分析也讓學生體驗了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整體結構如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有了初步認識,但學生的生物學知識還很薄弱,對於基因是如何透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進而控制生物的遺傳和代謝,以及細胞分裂的知識還不瞭解。因此在進行“細胞核結構”的教學時不能進行過多的拓展和延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認識障礙。另外,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以問題引發興趣,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爲一體,讓學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識的高峯。

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由天安門是首都象徵,而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控制中心,引入細胞的控制中心,這一節。

接下來介紹關於核的基本情況:無核和多核,在此基礎上,引入細胞核功能。

讓學生分組討論資料中的四個實驗,爲了更好達到分組討論的目的,每個學生髮一張學案,每六個同學爲一個小組。討論後,學生設計完成實驗過程,讓小組的中心發言人回答討論後的問題答案,得出細胞核的功能。此處,目的是創新、探索一種討論模式,改變以往討論很難實施的問題。

在講完變形蟲切割和核移植實驗後,加入技能訓練,讓學生自己設計受精卵的橫縊實驗,歸納出細胞核的另一功能。然後,讓學生自己討論完成其他的兩個實驗,老師給出適當的提問,引導學生理解過程。

學生填表,歸納出細胞核的功能,然後對前半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結。

得出核功能後,透過提問——細胞核爲什麼成爲細胞的控制中心?由結構與功能關係引進核結構。對於細胞核的結構,設定四個問題,讓學生透過問題看書、自學。

第一個問題主要是關於基本結構的內容。學生回答後,對基本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瞭解,這時要求學生上黑板繪製一個細胞核的切面模式圖,加深學生理解。

第二個問題是有關染色質這一重要結構的問題。透過問題加深同學們對DNA、染色質和染色體之間的聯繫。

第三個問題設定的是關於細胞核的結構與遺傳和代謝的聯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說明結構與功能書相適應的。並強調這是在學習生物過程中應掌握和運用的一個基本觀點。

最後提問:

“你透過這一節課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回顧。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

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認識角

首先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二、說教法

三、說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識,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內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實物抽象出圖形並辨認圖形—再做角並認識角的大小—最後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2.學生分析:學生對於角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經驗,但對於角的認識並不規範,本節課的知識是從學生的生活中引發出來的,又讓學生動手操作,所以本節課學生的興趣會很高,對於比較角的大小,學生會比較,但總結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學生心理明白,但並不一定會用語言表述,所以需要透過本節課的規範教學來真正認識角。

3.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製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難點: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藉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靠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透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透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啓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資訊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根據資訊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透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爲本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爲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並透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畫面,學生欣賞發現都是平日裏見到過的圖畫,再讓學生觀察其中的一部分,從而引入課題“認識角”。

(二)找一找。

1、透過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圖片上找角。這時學生只是籠統地指出角。

教師示範指角,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角是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再讓學生指角。

2、再讓學生在實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徵,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明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3、運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練習題辨別角,強化了學生對角特徵的理解

(三)畫一畫

1、教師示範畫角,掌握畫角的基本步驟。

2、練習數角,在不同圖形中數出角的個數。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發現角有大小

以遊戲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在探究的過程中找到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維訓練,折角、剪角進一步認識角。

(六)總結全課

(七)佈置作業

我的說課完了,感謝各位老師的評價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