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八篇

說課稿1.23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說課稿模板八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課題

各位老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略讀課文《永生的眼睛》。

二、說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讀者、學生和教師的立場反覆研讀了課文。感受到第五單元這組課文以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示着人們對生命的熱愛。這篇課文的作者是美國的琳達·裏弗斯,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爲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題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則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從更深的意義上理解,“永生的眼睛”體現的就是一種熱愛生命的情懷。

三、說學生

四年級學生讀了本篇課文後,應該能夠感受到這其中體現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夠涌起很多的感動。但是我想,他們還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麼使自己產生了感動,這正是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提升的地方。

四、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成功的基礎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學地制定出教學目標,才能駕於全局。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所說:“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因此,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認識6個生字,理解“角膜、永生”等詞語。

2.圍繞對話核心主題——“因爲誰、爲什麼而感動”、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體會感受。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在對話中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珍惜和熱愛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瞭解角膜捐獻,對捐獻角膜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目標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其中教學目標2、3是本課教學重點,目標4是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法得當,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踐行新課程理念,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是閱讀的本質,也是閱讀教學的本質,因此,營造一個和諧的、高效的對話課堂是本節課的設計理念。

對話是參與對話的人員圍繞主題平等地表達內心的思想和情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話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入,對話的外延不斷拓展,對話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從中獲得新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對話不僅是一種本質,更是一種策略。以“對話核心主題”爲中心點,以“對話分主題”爲線索,以“對話依託點”爲具體內容,“由點拉線、由線畫面、由面及點”的主題鮮明、各環相融、對話引證式的課堂結構,並具體設計了“預習與交流→確定對話核心主題→引出分主題→藉助對話依託點闡述分主題→整合分主題迴歸核心主題”的教學流程。

六、說教學流程

上課之前,我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這是確定“對話核心主題”的重要素材。

(一)匯入課文,揭示課題

匯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感情與哲理的匯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溝通心距的橋樑,透過橋樑師生的心接近了。這篇課文學習中,教師首先

配樂朗誦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而重見光明的人寫的文章。讀完後教師說:“這位重見光明的人在呼喚、在尋找給他帶來光明的使者,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國的琳達·裏弗斯寫的作品《永生的眼睛》”。這樣的匯入,爲後面的對話創設了很好的情境,爲後面參與你“因爲什麼而感動”這一主題的對話打下基礎。

(二)出示對話核心主題“你因爲什麼而感動”

教師說:“同學們,這篇課文老師讀了很多遍,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有了一種感動。當我讀了很多遍的時候,我的心中涌動着許多的感動。在同學們預習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也有這樣的感動。文章爲什麼帶給我們這麼多的感動,我們感動的究竟是什麼?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交流這些感動,共享這些感動。”這一“對話核心主題”的確定,充分考慮了作品的內涵、創作的意圖、學生和教師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閱讀心理和規律,能夠使對話有效展開。

(三)引出分主題,運用對話依託點展開對話

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用心靈與作者交流,與文字對話。

接着,學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動,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引導。我預設學生會提出因爲文章中人物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而感動,這些就是分論點。教師追問:你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動,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和其他資料讀一讀、說一說。這些語句和資料就是“對話依託點”。此中,我預設重點把握兩個語段,這兩個語段是文章表達思想的重點段。

第一個語段:“琳達,”爸爸坐到我身邊,平靜地說,“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爲,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原來,他和媽媽早已決定死後捐贈器官了。

這一段,教師透過創設一種衝突情境激發學生深入對話。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父親和琳達的態度是不相同的並找到相關的段落朗讀;其次,教師以“能給予別人的東西有很多種,身體是最珍貴的。中國的傳統說法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損傷。面對着捐贈器官這件事,琳達是痛苦難忍,可父親卻如此平靜,難道父親不愛妻子,不尊重給予自己身體的父母嗎?”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得出:父親愛妻子、愛自己、尊重父母,但也愛別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這時,教師適時補充呈現關於眼角膜的資料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字,說明對於盲人而言是多麼渴望得到角膜重見光明,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真正地爲琳達父親感動。然後在感動中全班齊讀該段,並以“這時,你想對琳達的父親說些什麼”的方式表達感動。

第二個語段:“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所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我緊緊地摟着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爲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教師透過“作者說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那麼,父親留下的更是什麼?”來幫助學生體會“熱愛生命的精神”;用“‘我爲我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作者用了14歲這數字詞,想說明什麼?”來啓發學生與作者自己14歲的時候的情況進行比較從而感受溫迪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和熱愛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後面沒有選進課文的結尾,並再一次配樂朗讀,激發出學生對溫迪更深的敬意和對“永生的眼睛”的內涵的更深的理解。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週之後,我再一次爲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麼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週後,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

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爲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並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髮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着,她的碧眼仍然閃爍着驕傲的光芒。 當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師用“看了這樣的結尾,你的心靈是否有了一種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動,把你的這份感動,用你的筆寫出來吧。”寫好後,請部分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要求讀出自己心靈深處那份最深刻的感動。

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在呈現“對話核心主題”後,學生們各抒己見,運用“對話依託點“闡述“對話分主題”,教極地發揮“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透過“說課文內容”、“品關鍵詞句”、“讀相應語段”等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養語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題迴歸對話核心主題,昇華“感動”,延伸課外

首先,教師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人類美好的情感是沒有國界的,這來自異國的文章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我們爲他們的富有愛心而感動,爲他們的——勇於奉獻——而感動,爲他們的熱愛生命——而感動??[此時教師手指板書,加以動作上的暗示,讓學生接話]當我們擁有了這些感動之後,讓我們再來看看課題,永生的眼睛永生的僅僅是眼睛嗎?僅僅是將要消失的眼睛在別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續嗎?還有什麼?(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還指他們一家三代人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的那種偉大的行動和美好的情懷將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感染着我們,將永遠流傳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們這一家三代人也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也是永生的。”

然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理解,再來讀課題。並給予簡短的時間討論:“我們身體所能給予他人的不僅僅是角膜,還可以是什麼?”並呈現資料加以說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就是這樣做的。接着,教師說:“如果你善於感動生活中的真、善、美,善於爲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動,那麼,你將會是一個幸福而快樂的人。”課外延伸作業是“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用你的這份感動感染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吧。”

在對分主題進行對話之後,教師透過總結,完成對“對話核心主題”的集體構建。使學生在明白爲什麼而感動的基礎上,拓展感動的外延,將“感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時,這一課堂結束形式,與開頭形成很好的照應,體現課堂結構的圓合之美。

板書:

永生的眼睛

富有愛心

勇於奉獻 感動

熱愛生命

[效果預估]

本課設計,我們圍繞共同確定的“對話核心主題”開展對話,因爲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因爲營造了良好的對話場、圍繞集中的主題、緊緊地基於文字對話而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爲切實關注學生真實思想的表達和有意識地挖掘和研究文字衝突點而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

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課內容是學生學習過長度、質量、時間及其計量單位後,認識的又一類量及計量單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題。第10頁的例題先讓學生初步認識“容量”。教材沒有用定義的方式說明容量的意義,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獲得感受,體會容量的含義,這是與老教材不同的地方。第11頁的例題是認識升是生活中常用的容量單位,透過實驗感受1升的實際意義。第12頁的“想想做做”,先引導學生透過對倒水過程圖片的觀察,藉助簡單推理比較不同容器的容量的大小,加深對容量含義的認識;接着透過瞭解生活裏常見容器的容量,進一步體會升的含義以及它在日常生活裏的應用;最後透過簡單的估計活動,強化學生對1升大小的體驗。

(二)教學目標:

1.

結合實例在具體情境中體驗容量的含義,體會計量容量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

2.

結合觀察在具體操作中體驗、瞭解“升”的實際意義,加強1升的空間感知能力、觀察力和推理能力。

3.

估計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間大小的量化觀念。

4.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培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容量單位升的實際意義,以有意義接受的方式構建容量單位,

教學難點: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豐富對1升的表象,深化體驗,提升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一個容量爲2升的飲料瓶,淨含量爲1升的飲料瓶1只,容量相近的茶杯兩個,每組準備大小不同的飲料瓶各1個,塑料盆一個、量杯一個、六個一次性杯子。滴水龍頭一分鐘滴下的水,等。

二、設計理念:

本課在設計時體現了以下幾個教學理念: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教師爲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感悟容量單位產生的需要,發揮其主體作用,積極構建;課中教師主要組織學生開展活動,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適時的介入,組織進入不同的活動環節。

2、注重實踐操作:本課設計了多次學生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建構。第一環節中設計了觀察推理活動感知統一容量單位的必要性。第二環節設計了辨一辨活動,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取關於容量單位的意義。第三環節設計了三次倒水的活動,體驗1升的多少,第四環節設計了估一估、猜一猜、算一算等環節,加深學生對升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理解。

3、有效利用現代資訊技術:藉助多媒體課件,發揮其展示性好的特點,再現生活情境,提供大量資訊,提高課堂教學中的資訊含量,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流程

四、教學過程:

一、

理解容量的意義

1.觀察法瞭解容量的大小:

先出示兩個大小有明顯區別的空杯引導學生用觀察法比較哪個杯子能盛的水多,進而引出一個玻璃杯容量大一些、另一個玻璃杯容量小些的結果。再讓學生小組內進觀察準備的一大一小兩個飲料瓶,進行組內交流,說說哪個容量大一些,哪個容量小一些。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是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出發,體會容量的含義,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用倒水法比較容量的大小:

出示兩個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這兩個杯子哪個杯子的容量大一些?學生猜測的結果會有不同。引導學生思考用倒水法比較容量的大小。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3、觀察推理容量的大小:

出示三個杯子,請大家猜一猜哪個容器的容量最大,哪個容器的容量最小。學生猜測後,課件播放倒水錄像,讓學生從錄像中尋找答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爲學生能力各異,接着用圖示進行分解,細說出推理過程,旨在讓學生都能比較清楚的進行推理。最後課件出示想想做做2,觀察圖後直接判斷容量的大小。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在充分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利用倒水的情境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本環節藉助了多媒體課件展現倒水的過程,使情境更生活化。由動態走向靜態,思維力度逐漸增加。

二、感受容器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1、透過對話解讀引出冷水壺的容量可以用倒滿幾杯水來表示。

2、由猜測老師家的冷水壺能倒滿幾杯水,再到用課件快速展示兩次倒水過程,得到冷水壺裝滿水後能倒滿3杯水和能倒滿8杯水的不同結論,引發學生思考:這個冷水壺的容量到底有多大?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得出需要有一個標準的量器來計量的需求。

3、再引出一段容量單位來歷的文字資料,讓學生感知容量單位的來龍去脈,暗合剛纔學生的體驗過程。

【設計意圖】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數學教學中需要有告訴,關鍵是如何告訴是有藝術的”,這句話一直深刻在腦海中,本環節在教學容量單位時,就力求透過創設冷水壺能倒幾杯水的問題情境,產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解決矛盾的需求,再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推出容量單位升和毫升,以有意義接受的方式結構容量單位。

三、感受容量單位“升”:

1.出示超市平面圖:說說到哪裏去會找到容量單位?

2.課件出示一些商品商標特寫,讓學生從這些商品的商標中找出容量單位。

3、提取容量單位,引導概括容量單位一般用來計量液體多少的,引出升和毫升的意義。

【設計意圖】利用課件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景,提供多樣的資訊供學生選擇,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取有用資訊,不僅概括出容量單位是常用來計量液體的多少,還有利於培養學生選擇資訊的能力。

四、感知1升的多少

1.直接告知人們是怎樣規定1升有多少的。藉助課件和實物展示,讓學生初步建立1升的概念。

2、組織學生倒1升水活動,體驗1升有多少。

3、用1升水倒進一次性杯子,看能倒幾杯,最後藉助一段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飲水常識與升的關係。

【設計意圖】新課程觀這樣認爲:注重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並在豐富的活動中交流。本環節就是透過組織學生三次倒水的體驗活動,使之對“1升有多少”有比較深刻的感知。

五、應用拓展

1.辨一辨:課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容器,讓學生辨別哪些容器的容量大於1升。

2.估一估:(經歷三個階段)

(1)實物估計:先估教室中的純淨水水桶的容量,再估塑料盆的容量。這兩次估計中注意引導學生採用尋找參照物的方法進行估計。

(2)選擇性估計:給出一些數據選擇容器的容量。

(3)想象估計:看圖想象直接估計容量:

3.算一算:

(1)先欣賞節約用水廣告短片。

(2)計算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小時一天會流失多少水,計算過後課件將五桶純淨水形象的展示出來,使學生從視覺上深刻感知一個關不緊水龍頭帶來的水浪費,體驗節水的重要性。

4、說一說:出示盛有滴水龍頭一分鐘浪費水的杯子,估計一下大約是多少。

【設計意圖】三個活動的開展都在於讓學生運用1升的知識對日常生活中的容器進行判斷,進一步體會升的含義以及它在日常生活裏的應用強化學生對1升大小的體驗。算一算環節同時起到思想教育的滲透作用。最後讓學生說說滴水龍頭一分鐘浪費的水是多少,體會到這時少量的水已經不能用升來做計量單位了,爲後面學習毫升埋下伏筆。《容量和升》說課稿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單元目標及課文分析

本課是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是繼前兩個單元的敘事、寫人的記敘文之後的一個寫景散文單元。

本課是本單元的開篇,正如俗話說的好:“一年之計在於春”。有了《春》的優美開篇,纔有接下來《濟南的冬天》的溫情敘述,竹鄉的美麗富饒、樹林和草原獨特的夏日風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此課設計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認知性朗讀,目的是讀準字音,疏通字詞。還有感知性朗讀,目的是瞭解課文內容,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下面是我對第二課時的設計詳細說明。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善於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並用美的語言表現美。而《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徵,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據此,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A.掌握課文寫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點來描寫景物;

②分層次寫出春景畫面。

B.理解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作中的運用。

C.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經過朗讀訓練,要使學生能讀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寫景散文的方法並運用於寫作中。

(3)情感目標

深刻理解作者透過細緻生動的描繪,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爲建設人類美好的春天而發奮努力的崇高理想。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

3.重點、難點:

初一學生雖已經學習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懂得寫景散文的寫法要求。所以知識目標1、2設爲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來探究文章的語言特色是文章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好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學生領會。

二、學情分析

1.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初一的學生,對於鑑賞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強,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寫景的方法技巧,使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三、說教法與學法

1.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悅,提高審美能力,應多讀少講,以讀代講爲主。

這篇文章我主要採用朗讀法、教師點撥法和合作探究法來授課。過去,不知多少人讀過《春》,讀了多少年,但讀過後有些人只能隱隱約約的記住幾個詞句,而有些人讀過,那一片春色再也無法從記憶中抹去。兩種不同的閱讀結果,主要取決於讀的方法。《春》這樣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那麼學生永遠無法領略到《春》的意蘊悠長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學生進入藝術境界,自己閱讀,讓課堂成爲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探討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初步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

2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採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並回答教師精心設定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透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四、說教學過程

總的來說就是:由表及裏,循序漸進。探究合作,構建新課堂。

第一課時

主要是讀課文,包括老師泛讀和學生齊讀,在閱讀中瞭解文章內容,介紹文章及作者的背景,然後由學生完成學案上的習題。教師幫助出現自學困難的學生解決疑難。下課前檢測生詞和文學常識。

自讀並討論,體會景物特點,體會春色美。

在初一階段,學生往往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傳“美”,所以我準備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

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講究層次的。

此時教師作示範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鑽,要求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然後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所得及所問,然後小組共同完成學案。視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設一些質疑,

[說明]設計這一步驟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啓發,這樣就形成了多維態勢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每個人都會有收穫,教師的設問與及同學的質疑,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知識目標1。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激發美,然後出示學習目標。

1、提問作者、作品,出示作者圖片。

2、先播放一組春光圖,在優美旋律的中,教師激情匯入:陽光明媚,東風盪漾,綠滿天下的春景,會讓你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本堂課我們繼續走入朱自清的春,細細賞讀作者的生花妙筆奇在何處。然後出示學習目標。

[說明]此設計幫助學生回憶春天美好的感受,爲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導語透過音樂、圖畫、詩般的語言把學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發對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學習興趣。將學生由課前分散的注意力轉換到集中的,急於求新知的心境上來,主動配合教師學。同時也交代了學習要點。

(二)根據學案,整體把握,跳讀課文、理清思路。(分鐘)

[說明]葉聖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此環節要引導學生透過把握關鍵語句來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在教學處理上要簡明扼要。這2個環節是。

(三)品讀揣摩。(10分鐘)

理清思路之後,就要抓住重點品味、理解、賞析作品了,要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春》的語言非常精美,準確生動,樸實鮮活,意味雋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這一個步驟,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體會。

此時利用學案

在學生回答差不多時,教師可依據回答情況挑選下面的問題給以點撥、提示。

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改爲“小草一下子從土裏鑽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爲“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爲“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爲“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提問:文章地地段中的“鬧”改爲“飛”字好不好?

不好,“鬧”中不僅有聲響,而且隱含了一片喧鬧沸騰的景象。

[說明]此環節的設計落實了知識目標B和能力目標。設計的依據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要巧妙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邀遊。

(四)細處研讀,感悟寫法美,(提高題)。(10分鐘)

(1)引導學生討論:你認爲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此環節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春風”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2)自學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引用俗語的目的是什麼?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激勵人們把握時機,奮發向上,辛勤勞作,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進而要創造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

(3)《春》的藝術表現上的鮮明特色?

一、觀察細緻,描述生動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徵的春天的景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

二、詩情畫意相融合。沒有直接寫自己對春天的熱愛、讚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畫筆,賦予各種景物鮮明的感情色彩,情融於景。

三、語言樸實清新,準確生動,句式富於變化,在散語中大量使用對稱或排比的短語式短句,既流暢又整齊。再加上疊音詞和口語詞的使用,使文章活潑,自然,充滿詩情畫意。

此環節採用讀、賞、析、說相結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有利全體學生的參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說是由扶到放的過程,這樣也落實了教學重點及難點.

(五)小結

(1)內容小結。

這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抓住春景的特點,描繪了大地春回、生計勃發的動人景象,讚美春的活力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勵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

(2)寫法小結。

全文構思精巧,情景交融。課文抓住春景的特點,有層次地進行描繪。

(3)寫景的佳詞妙句。

(4)思想上的啓迪。

(六)拓展訓練。從文學作品和記憶中總結美、尋找美,創造美。

引導學生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主要是要培養自學能力,因爲初一年級的學生還處於自覺的適應階段,透過本文的總結歸納有利今後的自主學習。

讀完《春》,同學們會受到了美的感染和薰陶,請同學們從文學作品或記憶中找出描寫春的優美詞句,並且試着運用它去說一段描述春天的話。

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內導向課外,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外結合,教師可用多媒體投出有關詩詞名句。

(七)分層作業,美的訓練,美的遷移。

1.寫一段描寫家鄉秋景的文字。

2.透過本文的文字把它變成一幅幅春景畫。

3.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教師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可採用詩文朗誦(如《春之聲》詩文朗誦會)等形式引導學生搞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說明]設計第一道主要是學習的遷移、聽、說、讀的最後落腳點是寫,初一年的學生寫作水平難以當堂完成,所以放在課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學時間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寫“春季”的內容遷移到寫“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選做題,第二題學生完成之後貼於“作業欄”上,這樣佈置是根據學生的多樣性,有利調動一切學生可調動的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板書設計:

昐春宏觀勾勒:山——朗潤水——漲太陽——紅教師示範完成

繪春(微觀描繪)

特點層次

春草圖鑽鮮嫩

春花圖繁茂豔麗樹上-花下-遍地

春風圖和煦輕盈觸覺-嗅覺-聽覺

春雨圖細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圖趕趟兒

贊春新、美、力

說課稿 篇4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一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第22~23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內容分析

《有幾枝鉛筆》是北大師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加減法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加法的第一節課。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就是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和應用”爲主線展開數學活動,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大量的情境,喚醒他們已有的經驗,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逐步體會加法的實際意義,列出不同算式,在說一說、算一算中發現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處都能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善於發現和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學情認識

學生雖然是第一次接觸加法,但是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歷,要正確理解加法的意義並一定困難,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加法的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運用。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發加以引導,在“有幾枝鉛筆”這一生活情境的支援下,學生能順利建立“2+3=5”簡單的數學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建立的數學模型,說出這個家庭中兩樣物體合併的現象。這樣讓學生感知學習知識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計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義。

2、會讀、寫加法算式,會選擇合適的方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能力目標:

1、能根據提供的具體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並進行解答,會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點。

2、讓學生在在數學活動中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情感性目標:

1、在合作、交流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並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2、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一種學習用品:“黑心腸,尖尖頭,走起路來全靠頭;直着走,橫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師:同學們,鉛筆能幫我們寫字,我們要愛護它。

二、探究學習

1、建立表現

師:請同學們看看圖一,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試一試提數學問題。

圖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鉛筆、右手拿着3支鉛筆。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話說清楚,把問題提準確。

師:同學們真聰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鉛筆,右手拿着3支鉛筆,問笑笑一共有幾支鉛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幾支鉛筆”。(板書課題——有幾支鉛筆)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笑笑手裏一共有幾支鉛筆?她是怎麼數的?

(教師出示圖二:笑笑兩手一共拿着5支鉛筆。)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動手拿鉛筆的情境來匯入新課,既直觀又親切。透過合併的過程,使學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義――把兩部分合併到一起,要用加法計算。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上課的開始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

寫算式計算。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幾支鉛筆呢?

師:表示“合起來”時應在算式中間用“+”表示,這個一橫一豎的符號叫做“加號”,請大家邊讀邊書寫三遍。

師:請大家讀一讀式子“2加3等於5”。

師:同學們,如果只看“2+3”這個算式,你能計算嗎?請說說。

2、探究體驗

師:下面準備請同桌兩個同學用手裏的5支鉛筆擺一擺、算一算。

要求兩個同學邊拿邊說“我拿幾支鉛筆,他拿幾支鉛筆,一共有幾支鉛筆?”,拿一次寫一個算式並計算,看哪一組同學拿的方法多,寫的算式多。

說課稿 篇5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力求突出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蘊含的道理,注重語言的品味。凸顯閱讀教學“以讀悟理”、“以讀悟語”的基本特徵,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鏡片,之後,做成放大鏡,接着,做出顯微鏡,最終發現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課文語言表達準確而又生動活潑。

全文貫穿一個“玩”字,字裏行間滲透着創新思維的要素,即:興趣、耐心、觀察、思考。

【學情分析】:

1、三年級的學生不大會透過細緻的閱讀文字,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事件主要內容更是困難。

2、由於年齡小、缺少社會經驗等原因,對於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蘊含的道理等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有較大困難。

3、學生閱讀經驗、方法積累的還不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運用一些簡潔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資料、聯繫上下文、品詞品句、邊讀邊想象等。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3、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爲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們設計本課教學爲五大環節。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花樣(15分鐘)

四、品味文章中蘊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鐘)

五、聯繫生活,深化主題(5分鐘)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上課伊始,教師板書:玩。同學們都喜歡玩,老師也喜歡。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書:列文虎克。他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書:名堂。

同學們,你知道“名堂”這個詞在詞典是什麼意思嗎?學生髮言時,教師依次出示三種解釋:1、花樣;2、成績;3、道理。請同學

們好好讀讀書,思考: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據一般人的閱讀經驗及前測,我們估計選擇成績的學生居多。理由在課文第5自然段,這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學習.:感受“大名堂”。

爲什麼直接切入課文最後,抓住學生觸動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開讀書交流呢?我們考慮,這樣能夠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對列文虎克的偉大發現有充分的認識,對列文虎克本人充滿敬佩,爲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爲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發現做好充足的'鋪墊。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一)名堂是指什麼

我們先要幫助學生明確這個大名堂是指什麼,可以請同學透過朗讀告訴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麼成績?

此時,可以利用課件出示幾則微生物的圖片,豐富學生的必要認知,又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緊接着,我們引導學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請你輕聲自由朗讀這一段下面的文字,學生有所感之後,在討論中教師順學而導。

學生可能會談到這句話:

1、英國皇家學會知道了他的發現,聘請他爲皇家學會會員。 我們可以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對“英國皇家學會”的瞭解。學生交

流資料,豐富必要的認知,當他們知道看門人列文虎克與鼎鼎大名的牛頓等人同屬一個學會時,一定會驚歎於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師再利用課件動畫演示激發學生讀書熱情,請學生帶着自己的敬佩之情進行朗讀,效果會很好。

學生還可能談到這句:

2、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並從“玩具”裏觀看新世界裏的“居民”。

(1)課標指出:三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訪、欣賞”等詞,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對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偉大發現的轟動效應。

(2)有些學生還可能會關注到句子中“連??也”句式的強調作用。如果沒有學生提到,我們可以提示:這句話中有兩個字配合起來使用,使得表達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來麼?透過比較兩句話表達效果的不同,學生會加深對“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時增強語感能力。

(三)師生合作朗讀,讀出對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這種程度,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成爲可能。在學生練習之後,可以採取教師引讀,學生接讀的形式。師生合作朗讀,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場”,可以有效烘托課堂氣氛,加深閱讀體驗。

年少時,列文虎克家境貧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可是他卻??學生接讀“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英國皇家學會知道了他的發現,聘請他爲皇家學會會員。

列文虎克就是一個普通的看門人,他的偉大發現卻驚動了全世界,連??學生接讀“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並從‘玩具’裏觀看新世界裏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花樣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樣一步步玩出花樣的

列文虎克的偉大成績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有些同學也認爲“名堂”可以解釋爲花樣,你們的理由在課文那些段落呢?學生會找到課文2、3、4段講了列文虎克玩的過程。這就進入到了本節課的第三大環節,教師請同學們仔細默讀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樣的花樣?並動筆用序號在書上標出來。

理清故事脈絡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體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請同學們藉助這些提示,用自己的話將列文虎克玩的過程說下來。而這就是故事的主要內容啊!之後,教師點評:象這樣好好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來!這一環節設計,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二)細讀感悟,有感情朗讀

接下來,我們就要引導學生細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了。

尊重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我們請同學們讀一讀、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樣,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爲什麼?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醇》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5第三章《烴的含氧衍生物》第一節《醇 酚》第一課時的內容。根據新課標和新教材學習有機物,學生主要學習的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有機物的組成、結構、主要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等知識。乙醇是是聯繫烴和烴的衍生物性質的橋樑,在有機物的相互轉化中處於核心地位,在學生已對乙醇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中注意從結構的角度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使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化學選修5中有機中對官能團的學習有所體現的系統性。要善於歸納總結。因此,我認爲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們需要去追求知識的系統性,要有知識遷移。

2.學情分析

從知識結構看,學生已經學習了烴的知識,對有機化學常見的基本反應類型的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較爲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質和用途也已經有所瞭解,所以對於進一步學習它的組成和性質,有着較強的求知慾。

目前我所帶的班級分三個層次;通學班,平行班,重點班。透過高一化學將近一年的學習,同學們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任務,但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檔次不一,在分組討論時注意將各種不同層次及不同特點學生組合搭配,互相幫扶,鼓勵各小組學生主動與老師、同組同學以及組與組之問多交流,形成濃郁的學習研究氛圍,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來看,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思想從“被動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學習型”轉變。他們學習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明顯增加,學習動機比較穩定。

3.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新課標對本節的建議和教材的要求確立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醇的結構、主要性質及用途。掌握醇羥基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有關得到乙醇的方法,學會分析和推理、探究結果,並學會對有機物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團結合作的品質。

透過學習醇的用途,感受化學與生活、社會的密切關係,養成關注化學相關社會熱點問題的習慣。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乙醇氧化,取代與消去

(2)教學難點乙醇的化學性質及與結構之間的關係

二、教法

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方法:

1.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

2.講授法:隨着教學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斷出現的同時,講授法也在不斷地完善。而且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解、點評、總結。

3.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多媒體模擬微觀演示,多角度立體展示物質的微觀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

採用探究合作互補的模式,使學生帶着問題主動探求答案,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同時,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透過聯想和類比、填表等方式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已學習過的烴類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自己得出相關結論,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體,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2.醇的定義 醇的分類

3.醇的物理性質

【學生閱讀總結】醇的物理性質(教師主要講解醇中氫鍵的作用)

探討 得到乙醇的方法有哪些!

4.乙醇的化學性質

A.乙醇和Na反應(知識回顧 高一的內容)

B.乙醇的氧化反應(回顧高一的催化氧化)

乙醇與強氧化劑重鉻酸鉀、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重點講解氧化反應的機理

C. 乙醇的消去反應

D .乙醇的取代反應

5.乙醇的用途

小結:和學生共同歸納本節的知識,重點歸納乙醇的化學性質,用電腦模擬演示,使學生加深理解並鞏固所學的知識。

6.課堂練習:針對本節課的知識,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漸進、由淺人深的原則設定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強化,如:

五、板書設計

六、課堂教學評價

過程性評價:課堂參與積極性評價、操作實驗能力的評價、化學用語規範表達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習題檢測評價(課堂練習及作業分層次)、課後研究論文放入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方式多元化:學生自評、組內同學互評、教師點評。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單元地位:

《老人與海鷗》是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文章。本組課文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讀來令人難以忘懷。

學習本組課文,要求學生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主要內容: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吳慶恆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來臨,每天到翠湖之畔去餵食海鷗,風雨無阻,老人去世後,海鷗們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文字結構: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透過老人喂海鷗、喚海鷗、談海鷗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透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目標】:

本篇課文需要兩個課時,我在這裏着重說的是第二課時的設計。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着重理清課文的脈絡,切實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我擬定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與海鷗對老人的感情。

2、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透過朗讀、想象,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是:揣摩作者是如何將海鷗對老人的真摯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

二、說教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學法上我設計整合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用質疑法閱讀課文,運用勾畫、批註、圈化、朗讀、想象的方法,品味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點燃他們熱情的火花。

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文字流暢,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特別適合學生讀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採用以讀悟情的方法,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寫應成爲閱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進行了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小練筆。讓學生把在學文中的真情流露記錄下來。又配合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來渲染氣氛,讓學生透過形象、直觀的畫面體會出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激發學生讀文時的感情的表達。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上的是《老人與海鷗》第二課時。爲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奠定情感

首先我以回顧性的方式進入這節課,提問學生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發生了哪些事啊,那你有什麼感受呢?學生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回答: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由此爲新課開始奠定一個情感基調: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受動物與人濃濃的親情。

【設計意圖】:以複習匯入的方式進入新課,開門見山,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進入課文,收效良好。

(二)仔細研讀,入文解疑

這個環節我又分成三步:

第一步:以“親人”引入

學生自讀14~19自然段,思考:你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情感?先讓學生在讀後說說自己整體的感覺,先對文章大體思想有個認識。再用誰是你的親人?怎樣的人算親人?那海鷗和老人、動物與人類之間有血緣關係嗎?等問題來指導學生找出那句直接點出了海鷗是老人的親人的話。

第二步:以“愛”爲主線,圍繞“意想不到”展開

在這個步驟我先請一生朗讀課文16、17兩段,其他同學思考:海鷗們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劃出相關的句子,並作批註。接着,學生反饋找到的句子,交流點有四處,主幹問題是:①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麼?並講自己的體會。②當中重點詞是什麼意思?③指導朗讀。

第三步:總結“震撼的情”

老師先提問是什麼原因會發生這樣“意想不到”的事呢?再用過渡語講解省略號單獨成段的作用,既講解了省略號單獨成段的作用,又給這部分作了很自然的結尾。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能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第二部分是整堂課的重點,其中的第二步——圍繞“意想不到”展開部分是重點中的重點。教學中我提出了一個大問題——海鷗們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找出相關的語句,並作批註。這種充分地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形式,特別有助於學生思維的訓練、表達能力的提升,還能培養學生的預感,真可謂“一舉多得”。

另外,語文字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讓每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們的總是不同的閱讀感受。語文教學應該是以讀爲本,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閱讀教學會是殘缺的。教學中我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加上採取不同方式的讀(範讀、指名讀、引讀、齊讀)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三)品味送別,想象寫話

1、這部分先用師生配合讀的形式再次有感情地讀讀15~17自然段。再用課件出示

(1)假如你是一隻老人曾經餵養過的海鷗,面對天堂裏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2)假如你是天堂裏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說些什麼?

(學生分成兩大組伴着音樂想象寫話)

2、伴樂,生寫,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同時昇華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讓學生讀懂作品,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領悟真諦,透過超越文字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

(四)、總結全課,情感延伸

最後我總結全課:同學們,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很多的人,後來,人們在翠湖公園裏建立了一個銅像(出示課件圖片),並且解說:20xx年1月18日,海鷗老人的塑像在翠湖公園揭開面紗,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邊面帶微笑,手捧鷗食,伸向空中,紅嘴鷗在他手上、肩上翩躚環繞,一幅人鷗和諧的美麗畫面永久定格。同學們,老人十幾年如一日與海鷗相依相伴,是緣於一個字,那便是──愛,海鷗與老人相知相隨,也是緣於一個字──愛,這老人與海鷗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有人愛自然,自然也纔會愛人,地球也才能永遠充滿愛,充滿和諧。生活中,像老人一樣愛護動物的人還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來關愛動物,都和動物和平共處!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使學生用心靈傾聽,用心體驗,“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帶着收穫,帶着思考,帶着信心,走向新的課堂,開始新的探索。

四、說板書設計

本板書的設計彰顯了行文思路,凸顯了文章主旨,畫龍點睛地濃縮了文章內容。

21、老人與海鷗

老人關愛海鷗 喂海鷗

喚海鷗 無私的愛

談海鷗

親人般美好的情誼 (愛)

海鷗送別老人 翻飛盤旋

肅立注視 震撼的情

白色旋渦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所執教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第一課時第78和79頁的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首先我說教材及學情分析:

這節課主要學習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除以整十數的口算除法。這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已經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及算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對於學生把整十或幾百幾十看成一位數或兩位數進行口算,第三單元中積的變化規律爲學生的學習作了鋪墊。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是進一步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般筆算過程中試商的重要基礎。

教材的編排:例1(1)和(2)是分氣球和分彩旗的情境圖,讓學生探究口算除法的方法,都是先口算再進行估算練習。我在設計這節課是稍做了調整,把例1(1)分氣球和例1(2)分彩旗的口算部分放在前面,把教材中例1(1)後面的估算算式以應用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估算方法,在掌握估算方法後再對被除數和除數進行估算練習。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和教具

基於以上認識,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以及教學內容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掌握整十數除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商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進行口算。

2.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估算。

3.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4.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確定的教學重點事:1.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並能正確估算。

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探索口算除法的算理。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了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說教法、學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我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境的創設。教材提供給我們的情境是分氣球和分彩旗,我認爲這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於是就想到了元旦開聯歡會,以此爲情境展開教學,我覺得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把學生推上了學習主人的地位,讓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然後與學生一起探討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算理。

2、讓學生多說,說算理,說想法。在課堂中我儘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口算方法後在小組內交流口算方法、說算理,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透過“說”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透過“說”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3、讓學生多練,練速度,練準確率。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內容,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所以在課中安排了“奪紅旗”、“拔蘿蔔”、“摘桃子”等熟練口算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練習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四、說教學設計——本着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力求在課堂上有所突破和創新。

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1.課前熱身

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做了六道口算乘、除法題和兩道估算題,主要複習表內除法和想乘法算除法的口算方法及乘法的估算方法,這樣可以爲學生學好本節課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第一步:(多媒體出示)在佈置班級教室分氣球的情境中,讓學生透過數學資訊,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並分析同意列出算式“80÷20=”,從而揭題匯入新課。接着請先學生思考“80÷20=”的口算方法然後小組合作交流口算的方法,並彙報。我板書主要方法。

第二步:(多媒體出示)分彩旗的情景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指名說一說“ 120÷30=?”。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的說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爲了使學生明確口算方法多樣化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並認爲最優化的算法。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樂於學習。

第三步:出示4道奪紅旗的口算練習,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讓學生對口算方法內容進行復習鞏固。

3.拓展估算,鞏固算法

第一步: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大約說明要估算,然後合作討論估算方法並全班交流。

第二步:估算變式練習,把原題中的每班分20根綵帶變成每班分19根綵帶,學生獨立完成。

第三步:是兩道估算的題: 有了前面兩道估算題的基礎,我直接讓學生進行估算。

第四步:出示三組口算估算練習題,讓學生透過計算得出估算就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估成與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這樣就把估算轉化成口算了。讓學生明確估算和口算之間的練習。

4. 綜合練習、提高技能:

在這一環節我首先設計了摘桃子的遊戲,在這個遊戲中有八道口算估算練習題,引導學生在遊戲中掌握口算、估算方法。

接着我設計了兩道乘船、乘車的實際問題,把學生置於問題之中進行口算估算練習,透過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能力。同時知道乘車、乘船時絕對不能超載。

5.歸納總結,深化新知:

總結是全課的再一次昇華,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參與學校慶元旦聯歡會的準備工作。新的一年裏就要有新的氣象,老師在這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進步,快樂成長!請你用“我學會了”談談自己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