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小學語文說課稿3篇

說課稿2.23W

作爲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小學語文說課稿3篇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

《驚弓之鳥》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贏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贏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贏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分成兩個部分。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難點,採用分兩部分的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部分是的前五自然段。首先便交代更贏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爲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贏見“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己的耳朵,認爲是自己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贏並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並”字也能講通,但透過一個“並”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

第二部分是的後四個自然段。這部分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贏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爲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問句到“啊! “真有這樣的本事!”兩個驚訝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驚歎句便很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課文並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歎之餘,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爲我知道,這是——只受過箭傷的鳥。”這裏,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爲這笑中包含着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場面的魏王來說,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麼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裏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贏由所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所得出的結論。 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突出的——個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的突出了的中心內容。

本篇位於本冊教材的第八組,在訓練重點上由逐步“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的訓練進而訓練學生“把一段話寫清楚”。教學時,應抓住課文的重點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礎上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針對本冊教材的具體情況,大綱要求教學中讓學生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的詞句,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針對大綱對本冊教材的要求和課文自身的訓練重點,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擬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對事物要仔細觀察,並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養能力方面:透過理解更羸說的一段話,進行讀懂自然段意思的訓練,並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基礎知識訓練方面: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驚”、“孤單失羣”等詞語的意思,並懂得“驚弓之鳥”這一成語的意思,練習複述課文: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養成認真讀文、勤觀察、善思考的習慣。這篇課文主要透過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而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的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擬定爲教學重點,而對於更羸觀察、思維的過程及準確的判斷是學生不易理解的,教學中將其作爲難點來處理。

《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關係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閱讀。發展性閱讀是一種“雙向”心理過程。首先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讀一篇,先要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發展性閱讀的“雙向”過程是安排閱讀教學程序的重要依據。 結合《驚弓之鳥》一文的具體情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法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程序是這樣安排的:

在第一課時中,首先揭示課題,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這個成語故事的大致內容,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透過查字典並結合上下文內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記敘的內容,按老師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第二課時首先在第一課時揭示課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課題匯入新課的環節。由故事演繹而來的“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課文對更羸善射的技藝集中體現在對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準確分析和推理上,以上這些不宜過早出現,因此適當地變換形式,以幾個淺顯的小問題切入,有利於學生漸入佳境。我是這樣做的:在進一步揭示課題時,學生明確故事裏的這隻鳥是隻怎樣的鳥?以此喚起學生對大雁這種候鳥的生活習性的再認識,爲下文講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鋪墊。故事裏講到了哪些人?主要講誰?這一問題旨在讓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立足於瞭解的中心人物更贏的特點。在本節課新授伊始,提出這兩個問題,即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學生在明確問題答案的基礎上自然地將更羸與這隻與衆不同的大雁聯繫在一起,爲下文的學習設定一個寓有形於無意的思維環境。

在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時,我採用的是按順序講讀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首先讓學生默讀這五個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思考每個自然段講什麼?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讓學生默讀課文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在學生默讀後,提出問題:

第一自然段介紹了哪些內容?這一自然段雖然只有一句話,但交代了更羸是什麼時候、什麼國家、什麼身份的人。在讓學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時,我引導學生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以至下文說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獲得明確的概念,有助於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各講些什麼呢?讓學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點理解第二句,提出“這隻大雁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一隻”、“慢慢”等詞語認識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羣飛而徙,“一隻”說明它掉隊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況。“慢慢”是說飛得慢而吃力。在學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處後,讓學生相機體會三個句子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先講“去打獵”,再講“雁飛來”,後講“指雁說”,這幾個意思是一步一步講的,能看到現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說理見自信。再透過指名朗讀加深對句意的認識,注意人物說話時的語氣,重點讀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詞語。

對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先指名朗讀,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魏王說話的語氣,透過對“信不過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更羸對魏王所說的話讓人感到奇怪。因爲這是從來也未曾聽說過的。“你有這樣的本事?”讓學生體會魏王言語中對更贏有神奇般的本領感到極其懷疑。在學生對魏王的這種情況有了更深的理解後,再讓學生帶着體會到的這種感情來朗讀,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並結合指導朗讀,要學生注意其中標點符號的作用以及爲什麼要這樣使用、這樣表達。

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個句子,先讓學生讀一讀,看這一個句子中講了幾層意思,引導學生從前後聯繫中發現其中的兩層意思:弦響、雁落,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自然段中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我是這樣安排的,引導學生思考:“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中不用“並”也能講通順,現在用上“並”起了什麼作用?讓學生領會作者用“並”是加強語氣,強調更贏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從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後出示字幕:“……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用紅筆在其中兩個“直”上加點,讓學生理解這兩個“直”在不同的句子裏,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飛”是說大雁聽到弦響一個勁兒往上飛,飛得急;“直掉下來”是說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這樣,教師在學生還理解不深的關鍵詞語上,畫龍點睛地做些指點,啓發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懂得怎樣運用語言文字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透過揣摩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在此節有更深入的體會後,讓學生透過加重關鍵詞語氣的朗讀來更好地體驗這種感受。在學生朗讀後,出示能直觀反映這段內容的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更贏的動作,更贏和魏王的不同神態。採用這種直觀的電教手段,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要求學生輕聲讀全文的第一部分、邊讀邊想: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旨在讓學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礎上,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段意,這也體現着大綱的要求。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時,我採用抓重點段輔以練習,講練結合的方法。安排幾組練習突破重、難點,理解更羸是怎樣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學生默讀這部分課文,思考這四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你認爲哪一段是重要的?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更贏所說的原因,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內容。這部分內容是以對話形式出現的,而且對話人的表情較爲豐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內容後,要學生分角色來朗讀課文,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第一部分中對更贏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更贏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爲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用感情朗讀來表達,並加以評議,從而溝通了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樑,也爲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礎。

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這一自然段內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讀這段話,看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各寫了什麼?在引導學生回答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要學生判斷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聯繫前文中“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個“鳴”,更羸怎麼知道它的聲音很悲慘?引導學生結合大雁的生活習性進而體會出更贏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第一句講他看到和聽到的現象,第二句還是說現象嗎?‘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在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對現象產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導學生結合句子意思理解“癒合”和生孤單失羣”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注意到這兩個並列關係句式的句子結構,因爲這一句是對前一句現象的分析,側重交代的則是原因,於是在這裏,我還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讓學生用這種句式來說一說強調原話,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飛得慢,因( );叫得悲慘,因爲( ),”讓學生當堂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哪些是觀察到的,哪些是經過分析得出的,認識到任何分析、推測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深入理解這兩句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更贏根據看到的、聽到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的判斷。然後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訓練題目:“大雁拼命往高處飛,因( )掉了下來,因爲( )。”使學生能模仿前面學過的句式自己獨立思考、分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抓住兩組相同的關聯詞“一……就……”結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來這一嚴密的推理過程。《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最後要求學生在齊讀後概括課文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至此,本課時的板書已經形成,板書的內容正體現着更羸從觀察到分析、推理和實際情況的全過程。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此,要求學生根據板書來說一說更羸是怎麼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來的,在這裏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因爲“……”的句式說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爲大雁受過箭傷。透過這個說話練習,既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又對學生進行分析推理的思維訓練,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總結全文時,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想一想前一部分寫了什麼?後一部分寫了什麼?作爲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總體回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揭示“驚弓之烏”這個成語的意思,並透過舉例來說明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此處,還可讓學生思考:如果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分段,可分幾段,每段寫了什麼內容。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練習複述這個成語故事。作業是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並將知識轉化爲技能的重要環節。針對這則成語故事的具體內容並結合課後練習的要求,在新授課後我佈置學生在課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練習複述課文內容,這裏提醒學生注意複述與背誦的區別,引導學生儘量用自己的話,用講故事的語氣進行復述。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一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爲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附板書設計:

28.驚弓之鳥

慢慢飛來 受過箭傷還在作痛 一聲弦響 嘣的一聲

拼命高飛 直往上飛

一隻大雁 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 傷口裂開 拍兩下翅膀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直掉下來

(觀察) (分析) (推理) (實情)

5 O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

《麥哨》是人教版新課標第八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鄉下人家》《牧場之國》分別介紹了中外典型的鄉村田園風光,《古詩詞三首》體會田園詩情,《麥哨》是本單元最後一篇,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本課文質兼美,許多語句值得學生去品味積累。經典的文字語言是一條絕美的長徑,連着讀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讓學生以文字語言爲通道,一路“讀、聽、賞、抒”,細品田園之美,最終到達文字所描繪的唯美境界,產生情與美的.共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一、學習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爲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據此,我擬定《麥哨》一課的學習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8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豐富生動的語言,感受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

(1)以讀代講,以讀求悟

(2)透過感悟和積累優美的詞,句,段,培養學生語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課文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味優美語言,豐富語言積累。感受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法與學法:

“教學方法靈活化”是創新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之一。這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採用多媒體課件,補充最美的鄉村的圖片,播放歌曲《美麗的田野》等,激發學生對田園美好生活的嚮往。

朗讀感悟法:有疑問時,多讀茅塞頓開;有感悟時,多讀理解深入;品位語言,多讀朗朗成誦。

自主感悟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應用生本自讀自悟、生生互讀互悟,師生共讀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策略:

本課是略讀課文,基於有本單元前幾課的學習,只安排了一課時。如何引領學生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感受田園詩情,體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下面我從“讀、聽、賞、抒”談談本課的教學策略,其中讀是滲透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在讀中聽田園歡歌,在讀中賞田園畫意,在讀中抒田園詩情,在讀中疑,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一]、聽田園歡歌

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是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所以我們要儘可能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大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自然走進語文材料,融入語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欣賞課件《美麗鄉村》圖片,聆聽着優美的笛子曲。誦讀前面學過的鄉村生活古詩詞。

2、談話匯入課題:欣賞着如此美麗的鄉村美景,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鄉村孩子的生活,去傾聽他們那一聲聲歡快柔美的麥哨吧!想想麥哨是什麼?(用麥稈做成的哨子)

3.讀一讀: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聽聽吹響麥哨的聲音是怎樣的?看看課文幾次寫到“麥哨”?是怎樣描寫的?

4.說一說:交流,讀通相關段落,注意讀準多音字“和”、“應”、“間”。

5.“吹一吹:讀了課文,誰能來模仿吹響麥哨的聲音?小組互相合作模仿麥哨聲。(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長,與同桌合作“應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仿一仿:田野裏,什麼聲響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尖上掠過?

(),什麼聲響和着孩子的鼻音,()?

7.品一品。變化豐富的麥哨聲就像一曲曲風格不同的田園歡歌,我們聽着有什麼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麥哨聲是一曲歡快的樂曲,悠長的麥哨聲是一曲柔美的樂曲,而相互應和着的麥哨聲就像一曲合奏曲。)

8.有感情朗讀描寫麥哨聲的段落。

9.想一想:麥哨聲一呼一應,你呼我應,此起彼伏,歡快柔美。你還發現什麼也前後呼應着?(課文首尾兩次寫到“麥哨”。你呼我應,課文也變成了一曲優美的田園歡歌。)

二、賞田園畫意

課文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所以我們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特創新的教育。

1.質疑:爲什麼孩子們的麥哨聲吹得那麼歡快、那麼柔美?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賞鄉野生活裏的“歡快”與“柔美”的畫面。

2.學生自讀自悟,把“歡快”與“柔美”標註在相關的句子邊。

3.隨機交流所欣賞到的“樂”與“美”和畫面,邊交流邊指導朗讀,讀出相應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是什麼句式?你聯想到些什麼?(隨機板書)

景美:“前幾天,田野裏還是鵝黃嫩綠……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哪些顏色映入你的眼簾?(圈劃:鵝黃嫩綠、濃陰、金黃、黑白相間、雪白、淺黃色)這些顏色是一起出現的嗎?(圈劃:前幾天、轉眼間)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好一幅變幻無窮五彩紛呈的畫。)

物美:“……一股甘甜清涼的滋味很快從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說草地簡直是天然的運動場,那茅茅針呢?(是天然的綠色飲料)聯想:那種滋味會象什麼呢?指名回答。想象着這種滋味我們也來好好嚐嚐吧!(指名讀)

豐收樂:“前幾天,田野裏還是鵝黃嫩綠……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哪些詞語讓你看到了豐收的景象?(圈劃:到處、密密的、一蓬蓬、豐滿、齊刷刷。)重點品味“擎”。(與舉、託相比,“擎”字更顯出果實的豐滿,突出麥子的自豪與獻禮般的鄭重。)你又從哪裏感受到了豐收的歡樂?跳動的音符奏出的是什麼樂曲?(好一曲歡慶豐收的歌)

嬉戲樂:男孩子跑到鋪滿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頭……這簡直是一個天然的運動場。1、你體會到了怎樣的快樂?2、看圖想象說話,在這天然的草墊子上,孩子們會怎樣快樂地遊戲?(小組交流,彙報)難怪“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

4.小結並整理板書。(見板書)

[三]、抒田園詩情

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爲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還表現爲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把學習的視角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使得文已盡,而學無盡意未盡。

1.積詩情語言:(師)同學們,剛纔我們品味着課文,彷彿看到了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情形,那快樂美好的田園生活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細讀讀課文,一定會發現課文中的好多詞句也像麥芒一樣齊刷刷的,也是那樣的美。

學生自讀,尋找有規律的詞句,交流美的語句,誦讀積累喜歡的詞句。(透過師生對讀、同桌對讀等形

讀出句的節奏美,積累詞句)

一聲呼,一聲應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應,此起彼落一張張一朵朵一蓬蓬那麼歡快,那麼柔美

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重疊與對稱)

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莢;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豆莢;雪白的蘿蔔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排比句)

2.抒詩情畫意:作者用極富詩情畫意的語言爲我們製作了一部田園風光片。其實那讓人嚮往的田園景色何止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關鄉村田園生活的詩歌和文章,圖片。

(2)、請小組中有鄉村生活經歷的同學介紹自己的鄉村印象。

(3)、爭做小詩人:《鄉村的記憶》

鄉村就是那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

和着陣陣泥土的芳香;

鄉村就是

鄉村就是

鄉村是一幅的畫

鄉村是一支的歌

鄉村是一首的詩

3拓展延伸

(1)搜尋“最美的鄉村”資料,關注廣東最美的鄉村評選和新農村建設

(3)請學生做“長輩記憶中的童年遊戲”的調查。

4、全課總結。全體合唱歌曲《美麗的田野》,全課在歌聲中結束。

【板書設計】

本板書概括了課文所描繪的景與情,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握課文脈絡主旨。其次,詩化的板書與本文意境相統一,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

《三亞落日》是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正確生動地描繪了三亞落日的漂亮景象,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漂亮風光的讚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層次清楚,詞彙豐富,語言清新,字裏行間充溢着作者對三亞落日的深深喜愛和讚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練習、情感薰陶、背誦積累的好教材。

根據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應以閱讀爲主的要求,結合課後四道練習題,我們不難看出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結合課文學會文中的10個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二是繼續進行朗讀、背誦的練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薰陶。

本文安排在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透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把握了識字記詞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透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可進一步豐富語言的積累,進一步把握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提升體驗文字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長,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以上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沒去過三亞,也沒親眼看到三亞的落日。基於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擬定基本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欣賞並摘抄描寫落日的語句。

(3)情感目標:朗讀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三亞落日的漂亮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指出:"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任何僵化的教學目標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預設的教學目標只是一個大致的教學方向,而不是課堂教學的教條。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要根據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和生成的教學情境,靈活調動教學目標的內容和達成的水平。

其中目標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也是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了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本節課教學,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主要採用"朗讀指導法"、"情感感悟法"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學會讀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葉聖陶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引導學生認真地讀,使之見於書,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所以,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在"讀""畫""悟"進行學法指導,加上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我力求體現以下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與文字對話,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體驗文字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喚起自己對大自然的讚美和熱愛。

根據這些理念,我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教學流程爲:

默讀課文,感受日落畫面

組織交流,指導朗讀

品味語句,想像體悟

圖文對照,指導背誦

1.默讀課文,感受日落畫面。在活潑輕快的音樂聲中默讀課文,看看日落的過程由哪幾幅畫面組成?估計學生能夠找出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2.組織交流,指導朗讀。透過"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描寫?"組織學生交流。結合交流,媒體出示相應的畫面,再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3.品味語句,想像體悟。主要抓住太陽的變化、海水的變化來幫助學生理解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如第3自然段的學習,我是這樣進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學生不難回答"像孩童".再進行研讀:哪些地方寫出了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估計學生很快就會抓住"紅撲撲、抖落、濺出"這些詞語體會到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爲了讓學生體會蘊含在語言文字中作者對夕陽的喜愛,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想象並結合動作去感受夕陽"孩童"般的快樂形象。再指導朗讀,抓住要害詞語,讀出對此種景象的無限喜愛,由此體會三亞落日那富有詩意的情景。

學習第4自然段其它兩句比喻句時,我也將採用上述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我讓學生畫出描寫夕陽滑落過程的語句,輕讀想像,體會大紅燈籠在"碩大無朋"的牀面上頑皮蹦跳的可愛情趣,感受似跳水員"輕快靈敏彈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亞落日的全過程,我緊扣文中三句描寫落日的比喻句,引導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靜態美和動態美。並穿插課件中相應畫面的播放,透過引導點撥、朗讀品味、想象日落時變幻奇異、瑰麗無比的大自然景象,從而深深體會到三亞風光美,在這樣飽含詩意的地方看那麼美的日落,使學生對作者情不自禁的讚歎"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轉化爲發自肺腑的感受。

4.圖文對照,指導背誦。課的最後,我將留5分鐘左右,讓學生先理後背,逐段擊破,再連段成篇進行背誦練習,以競賽加星插紅旗來激勵學生,提高背誦能力。讓優雅活潑的日落畫面定格在學生腦中,讓詩意的文字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達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積累運用之目的,爲學生今後的閱讀寫作類似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完課文,進入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我設想讓學生觀察我們這個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進行一次小練筆,學習作者用豐富的詞彙,正確生動的比喻、擬人等寫法,進行寫作練習,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簡潔、概括、重點突出的板書能給學生一目瞭然,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