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數據的分段整理》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2.74W

一、說教材

《數據的分段整理》數學說課稿

“數據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的內容。分段整理數據是基本的統計活動,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本單元繼續教學把一組數據按大小分成若干段進行統計,並把統計獲得的數據填入相應的統計表裏。本課時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數據,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數據以及各段的數值範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據的分段整理。教材透過創設學校準備爲鼓號隊員購買服裝,想請全體學生出謀劃策的教學情境,引出怎樣購買鼓號服這一學習任務。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後的數據,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爲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爲購買校服。圍繞購買校服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收集數據——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整理的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突出畫“正”字的方法,得到的.數據仍然採用單式統計表描述。所以教學中應突出數據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這部分知識,形成相關的統計技能。爲今後更進一步學習統計圖表、概率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由於在第一學段中對數據統計過程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根據小學兒童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與學生生活的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反思等活動,並使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應該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透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據、根據服裝型號分段、用畫“正“字等方法整理、繪製統計表、利用統計數據到服裝廠定做校服等。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調查訪問、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A、重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匯入,給學生做校服的情境,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最後,佈置學生寫一份建議書,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據統計的全過程有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統計製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五個環節,其中分析數據是重要的環節,也是課程標準中強調的內容。在“女生1分鐘跳繩檢測”一題中,我引導學生嘗試分析“你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在“空氣質量”一題中,我讓學生說“看了這些數據,你覺得常州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爲什麼?作爲一個常州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爲改善常州的環境做些什麼?”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豐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設計這樣的分析,我認爲是統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行爲習慣教育的良好載體。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數據的分段整理

收集數據

分段整理不重複

製成統計表不遺漏

分析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