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說課稿2.27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教材內容

2.本課地位:

3.教學目標:

4.教學重、難點:

1.教材內容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新課程標準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中國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總體概況,以及幾個主要省級行政區的地理特點、差異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的中國的省內區域。

本節教材的內容有:

1、對外開放的前沿。

2、外向型經濟。

3、城鎮的發展。

在教材中,除了敘述式課文與活動式課文外,還有豐富的插圖和閱讀材料。

2.本課地位:

本課內容是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學地理教學計劃編寫的,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經濟發展創造的奇蹟最多的前沿地帶,是我國一個富有特色的地理區域。因此,教材選擇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爲學生學習省內區域的典型區域。

3.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結合地圖說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後廠”;

3.知道城鎮化概念含義。

(二)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

2.透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透過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狀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2.激發學生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爲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

3.懂得環境保護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外開放的前沿”、外向型經濟及城鎮的發展。

教學難點1.“對外開放的前沿”空間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下面,爲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①自學討論法:透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爲會學。

②圖導圖練法;透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有關彩圖、自制投影片、錄像片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透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4.小組學習、討論、練習安排:

第51頁讀圖7.2和閱讀材料完成活動一是突出本節重點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目的在考察學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地理位置;第54頁讀圖7.4,7.5 完成活動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第55頁讀圖7.6,7.7,7.8,7.9完成活動三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發展特點。這三個讀圖練習目的都是是知識重難點化難爲易,還培養了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建立空間地理事物和概念的能力。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啓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資訊(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本節內容實際,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瞭解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爲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優勢、政策的優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優勢的形成,有的是由於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更主要的則是社會發展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一)新課引入

請同學們回憶已學過的關於珠江三角洲的知識有哪些?

板書

四大工業基地之一

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

目的

複習工業基地及商品糧基地的有關知識

請同學們看有關珠江三角洲的圖片

設疑思考:

人們說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那麼它爲什麼能成爲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讀圖分析並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

氣候

海陸位置

地形

河流

交通

設疑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爲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能行嗎?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利用外資上有哪些特點呢?

爲什麼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國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呢?

教師分析

(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是我國的“南大門”;(2)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國家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廣東佔3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就佔了兩個經濟特區(即深圳、珠海經濟特區),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被闢爲沿海經濟開放區(廣州成爲沿海開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區爲全國著名的僑鄉,華僑、海外華人衆多,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利用其優勢條件,成爲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而且對全國其他地區起了很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閱讀材料: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51和下面材料,瞭解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僅自然條件優越,人口衆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還是全國著名的僑鄉。

分組討論: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組,結合以上所學知識,分別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個方面討論,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

[課堂小結]

總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備了天時(政策因素)、地利(區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爲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第 二 課 時

[匯入新課]

同學們回憶一下珠江三角洲爲什麼能成爲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或者說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學生回答後,教師激勵評價點撥)作爲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珠江三角洲,它的經濟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屬外向型經濟;教師:答得很對)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

板書:外向型經濟

設疑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珠江三角洲地區引進的大量外資來自哪裏呢?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呢

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的產品是透過什麼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的呢?

閱讀材料

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以怎樣的合作方式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外向型經濟,從而使該地區貿易國際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前店後廠”模式充分利用兩地的互補優勢,實現了強強聯手。你認爲這種分工合作模式還對哪些地區有借鑑意義?

投影3:“珠江三角洲和全國GDP增長曲線”(圖7.5)

1: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帶動作用。讀圖7.5,分析珠江三角洲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

(1)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全國的趨勢有何差異?

(2)這種差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變得越來越明顯。請你分析其原因。

分組探討2:外向型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結合下列材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利用土地、勞動力資源的低成本優勢,吸引了各大電腦廠商前來投資建廠,形成了完備的電腦零配件生產體系。但是,隨着企業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勞動力成本上漲,加上遠離市場,人才儲備不足,使得這裏吸引資金的優勢漸失。而長江三角洲地區人才資源豐富,科技實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個深具潛力的市場,使得這裏開始成爲臺商投資的熱點。近幾年來,臺商投資已經向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崑山、蘇州、南京一帶轉移。

過渡: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城鎮的迅猛發展,可以說城鎮的發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的發展。

板書:城鎮的發展

投影5:《珠江三角洲獨特的土地利用景觀》(圖7.6)、《流不息的民工潮》(圖7.7 )

啓發思考:同學們,畫中的城鎮幢幢建築都是用來幹什麼的?(學生:居住、建工廠、辦學校、辦醫院等)城鎮的建築越來越多,這是爲什麼?(學生:當地剩餘勞動力和外來勞動力越來越多,人口急劇膨脹。教師:及時鼓勵)

小結:

由於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後,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才使本區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可見,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的形成條件是:外向型經濟繁榮,產業結構調整。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區下列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用序號將它們排列起來,並派小組代表加上適當的動詞,用一段完整的話表述出來。

①加工製造業的發展

②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

③城鎮的發展

④大量就業機會

⑤大量剩餘勞動力和外地勞動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

角色扮演:

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分別充當普通工人、工廠廠長、深圳市市長、廣東省省長角色來談談自己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和城鎮發展的設想和建議。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條件,採取的獨特的模式,城鎮發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決辦法。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

1、區位因素:本區地處熱帶、亞熱帶,降水豐沛,水源充足,平原廣闊,河網密佈,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海陸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爲全國著名的僑鄉。

3、政策因素:國家對本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後富)策略。

二、外向型經濟

1、發展的有利條件

(1) 緊鄰港澳和東南亞,地理位置優越

(2) 海陸交通便利

(3) 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2、獨特模式(前店後廠)

(1)“前店”指港澳地區

(2)“後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

三、城鎮的發展

1、重要標誌:土地利用方式顯著變化

2、主要原因: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

六、板書設計

目的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章是九年義務教育數學六年級第一冊第三章比和比例,之前已經學習了分數,透過本章的繼續探討將爲今後學習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等打下必要的基礎。我講的是第三章第二節比的基本性質,這一節分兩課時,我主要說的是第一課。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意義,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在比和比例這章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經歷發現、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過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使學生在小組探究中掌握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算法多樣化,使學生在交流、爭論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比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將未知轉化爲已知,合理運用歸納思想、整體思想,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滲透探索問題的思想與方法;

2、在形成猜想與作出決策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本節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發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

2、培養學生做事、待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習慣;

3、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透過由舊到新、由新到舊的訓練發展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比的基本性質及運用比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透過同學們自主探究,突出重點;

難點:運用比的基本性質計算,透過師生交流互動突破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有分數的基本性質作爲基礎,我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

學法:從猜想——合作交流驗證——發現,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景,注重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1.創設生活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上課開始,我詢問學生:“同學們喜歡喝菓珍嗎?”大部分同學會說願意並會表示他們願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說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菓珍,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三杯菓珍,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助他嗎?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100毫升的水,10克菓珍;第二杯200毫升的水,20克菓珍;第三杯400毫升的水,40克菓珍.同時我也以此在講臺上做了這個實驗,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因爲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於助人的,尤其是願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說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又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2.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同學們幫助小明解決問題,有的利用商不變性質,有的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生在師生互動中說出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屏幕出示文字內容。我接着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裏,有哪些關鍵詞?在商不變的性質裏,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爲什麼?透過類比讓學生想到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引出課題。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先透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引出課題,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

接下來,讓學生觀察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小組討論,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表意見,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最後強調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哪些詞語是很重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同時、相同、0除外”這些關鍵詞。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然後透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3.理解最簡整數比

透過類比讓學生明白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小組討論怎麼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概念?然後達成共識:(1)是一個比;(2)前項、後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3)前項與後項互素。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最簡單的整數比”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先類比然後讓學生討論最後對這個概念產生共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

4.教學例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1 化簡下列各比:

(1)(2) 0.65:1.3 (3) :(4)1.25升:375毫升

化簡之後讓學生小結(1)分數的化簡,用約分方法就可以;

(2)兩個小數的比,通常先化成整數,再化簡;

(3)帶分數與分數的比,先將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然後再化簡;

(4)兩個同類量的比,單位不統一時,先化單位一致,再化簡。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試圖透過對較簡單的整數比的化簡,給學生一個運用性質解決具體問題的範例,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提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學生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

5.實踐練習,鞏固知識

練習1 小蝸牛找家(口答)

六個家分別是6:30, 0.1:0.4, 2:6, 2:8, :1, 16:20

五個蝸牛分別是4:5, 1:3, 1:4, 1:5, 2:3找到後連接起來。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數學題有了“趣味性”,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從而調動課堂氣氛。)

練習2 填空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使學生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尤其是最後一題使學生在填空過程中體會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數”,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練習3判斷下列各題

(1) 16 ︰4的最簡比是4。 ( )

(2) 5︰2.5 的比值是2。 ( )

(3) 6 ︰0.3 的最簡比是20 ︰1。 ( )

(4)比的前項和後項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 )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題目的多樣性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概念。)

練習4化簡下列各比

(1)48:64 ; (2)4.6:6.9 ; (3)220cm:1.1m ; (4)1.5升:720毫升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進一步鞏固知識,使學生清楚化簡比它是爲了得到一個最簡單的整數比,結果可以寫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但不能寫成帶分數、小數或整數的形式。求比值是爲了得到一個數,結果可以寫成分數、小數,也可以是整數。)

拓展練習:

爲迎世博完成一批紀念品製作,甲單獨作20天完成,乙單獨作30天完成。

(1)寫出甲、乙完成這批紀念品製作所用的時間比,並化簡。

(2)寫出甲、乙完成這批紀念品製作的工作效率比,並化簡。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6.課堂小結,回顧所學知識

比的基本性質,是同學們透過自己主動探索,合作研究發現的,並能根據這一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誰來談談你的收穫和感受。

(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們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小學數學》58—63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透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透過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透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爲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透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透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透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課件,每位學生一張以操場爲中心的校園平面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讓學生介紹臨山公園旅遊景點,自然引入課題位置與方向。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

(二)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1、辨別方向

步驟1: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看太陽辨別方向,學生說後,師生邊說邊做;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學生說後,師生邊說邊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後、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繫,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步驟2: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況,讓學生介紹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麼東西,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步驟3:遊戲活動,聽口令做動作

活動(1):老師叫口令,師生做動作;東邊的同學起立跺跺腳,西邊的同學起立拍拍手,南邊的同學起立摸摸臉,北邊的同學起立揮揮手。

活動(2):學生幫助老師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學坐下、面朝東的同學坐下、面朝南的同學坐下、面朝北的同學坐下。 形式多樣的遊戲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做中學,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輕鬆愉快地理解了數學知識。

步驟4:引導學生歸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去發現,有利於學生掌握這四個方向的關係,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2、體驗方位的相對性,到操場上辨方向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由老師帶領大家在操場上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小組內合作,看看東、西、南、北各有什麼,讓學生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相對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製作校園平面圖:利用小組內合作製出以操場爲中心的學校平面圖,既讓學生感受到校園建築佈局合理、美觀,又讓學生認識了學校建築物所在的方向。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明確地圖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三)實踐運用,發展新知

透過靈活有趣,富有創新的練習,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二(1)班的王小紅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學回家怎麼走?二(2)班同學到公園看菊花怎麼走?判斷胡老師要去的廣場或超市;小導遊摸擬走風景點。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運用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說一說”、“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畫一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悅,是一個立體化的開放式教學,學生也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資訊,提高了各種能力。

說課稿 篇4

教村分析

《找對稱》是一個科學類的數學活動,主要讓幼兒理解"對稱"的含義。此教學教師並不採用直接講授的教學方式,而是用看一看、折一折、找一找、做一做的幾個環節,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列的問題,如,在讓孩子們找三角形、花朵、蝴蝶這三張圖片左右兩邊的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提醒着他們"三角形的角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不過,這樣說也不是很清晰,爲了突出方向,就畫了方向明顯的圖案,讓幼兒看得更清楚。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透過各位老師的研討及商量,對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得到了解決。在設計活動中,採取了由易到難過程,在設計教案中,剛開始從認識簡單圖形,讓幼兒透過"折一折"的方法,來了解對稱的圖形,接着是"找一找"的環節,即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後的初次應用,讓幼兒在認識簡單圖形對稱的基礎上,來找一找對稱的有趣圖案。大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爲了增加一點趣味性,最後是一個"找一找"的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鞏固"對稱"的理解,從而更多的發現物體的對稱性,由於第一研幼兒操作下來,對於飛機的圖案,幼兒材料書上畫的飛機跟現實生活中的飛機有所差異,因此,不能直接看出它是對稱圖案,必須透過實際去聯繫,幼兒很難理解,後來,我就在第二研中,想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就把對稱的飛機形象的畫出來,當做例題講解,但在幼兒操作時仍沒有好的效果,一直認爲是不對稱圖形,因而,對我的教學帶來了困惑,令我不知所措。

還有一些地方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對於數學自己本身瞭解的不夠透徹,教學活動準備前,沒有認真去研究一些細微的地方和複雜的圖案,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同時,有些地方出現一筆帶過的現象,而造成了幼兒的不易理解。

一課二研活動,對於課前的準備如教師對教案的熟悉,教師的迴應能力,還有教具等都需要認真準備,可以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二研之後,雖然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漏洞或不足的地方,但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不免會令自己感到開心。

設計意圖:

從幼兒經驗需求的補助與點撥方面來說,處於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對於數學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僅僅趨於單一的數字或者是簡單的加減法這一模式來套用,他們需求的是多元化數學知識的吸收與灌輸,所以在本次大班數學活動的內容選擇上,我選用了數學中"對稱"這一知識點對大班幼兒在入學前做一簡單的數學知識的點撥,沒有過多的要求大班幼兒可以完全掌握這一知識點,但至少希望透過本次活動可以讓他們對數學中"對稱"這一知識點不再陌生。

活動目標:

一、學習"對稱"這一數學知識點,大志瞭解"對稱"這一含義。

二、操作體驗中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學會裁剪簡單的對稱圖形。

活動難點:俠義理解"對稱"的含義,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運用其知識點,把學以至用放在幼兒的教學課堂。

活動重點:廣義理解"對稱",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其學習的樂趣。

活動流程:

一、"玩"對稱,體驗特徵

二、"剪"對稱,操作體驗

1.說一說

定義:什麼叫對稱?(指圖形或物體兩對的兩邊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狀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2.看一看

3.剪一剪

三"找一找"對稱,提高認識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也是對稱的。

說課稿 篇5

《阿德的夢》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四冊的最後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充滿幻想色彩而又富有時代意義的短文。作者以生動的筆觸,記敘了阿德充滿幸福和快樂的夢境。本文以“夢”爲載體,以阿德乘飛船去火星旅行,與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通電話爲線索,描繪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世界。本文是連環畫形式的略讀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生動活潑,內容簡單,易於理解,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積累、發展學生語言的好教材。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以讓學生看、聽、讀、說等實踐活動爲核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合作交流把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於完整。教學旨在達到三方面的要求:知識和能力:能認讀12個生字;能默讀課文,能說說心中的未來世界是什麼樣的。過程與方法:運用多種方法掌握生字詞;運用音樂、動畫、語言來創設情景,使學生能主動投入到課文中去;透過默讀,知道課文大意;利用集體交流,培養科幻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興趣,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的價值觀。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運用了多處多媒體課件演示:

1、新課伊始,引導學生說自己的夢境,再告訴他們一個朋友阿德也做了個有趣的夢,然後透過課件出示阿德向大家問好的圖片,引導學生跟他打招呼。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由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啓發學生談話,然後以朋友的身份將阿德介紹給學生,既營造寬鬆的課堂氣圍,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又培養了學生禮貌待人的意識。

2、引導學生學會默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訓練學生默讀時,先請學生回憶默讀的方法,再用課件出示默讀要求:

(1)嘴不出聲,手不指讀;

(2)身子坐端正,眼離書本一尺遠。

將默讀要求以一種更明確的形式進行了強調,鞏固了學生對默讀方法的掌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讀書習慣

3、在學生自學、互學生字之後,課件以滿天繁星的形式出現本課生字組成的詞語。學生讀對星星上的詞語後,星星就露出笑臉。在學生熟讀所有生字組成的詞語後,再透過一個帶問號的星星引導學生到課文中去找其他的新詞讀一讀,記一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本課只有識字要求。此環節採取多種方式識字,並用學生喜歡的動畫形式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情景,有助於幫助學生及時鞏固與積累。

4、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大意,先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並結合插圖思考:阿德夢見了什麼?然後出示課文中的七幅插圖,打亂順序,請學生根據課文的意思重新排序,自己動手用鼠標將插圖排列好。最後看圖說說:阿德夢見了什麼?這樣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在學生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檢測並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5、在小組互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並請學生展示朗讀之後,課件出示3-5課文自然段,師生合作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

有感情朗讀,葉聖陶先生稱之爲“美讀”。本文語言生動有趣,用詞貼切,適於朗讀。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摒棄繁瑣的分析,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讀課文,既幫助學生將難讀的句子讀通順,讀流利了,又讓學生在與教師的配合中學習了感情朗讀的方法。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激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6、學完課文後,老師問:“阿德心中的未來世界如此奇妙,你們心中的未來世界是怎樣的呢?” 然後課件出示一段卡通人物的說話範例,引導學生像他那樣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結合課文內容,引發學生想象,極大地激發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願望。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適時地將學生的學習引向生活的大課堂,也體現了學科整合思想和大語文觀念。

7、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拓展活動時,課件出示學生的想象畫、摘抄本、手抄報樣本,激發學生活動的熱情,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拿到下一次語文園地的展示臺上相互交流。

《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這一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提供了良好的創造氛圍。

總之,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本着“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致力於“學”,服務於“學”。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把教材劃爲若干層次,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獲取“真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接受。教學中抓住感情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走進阿德的夢境,體會和分享他的幸福與快樂。然後啓發學生結合當前的科學發展,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說“夢”中訓練語言,培養語感,激發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興趣,培養科學幻想的意識。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內容簡介:

課文記敘了家境貧困的“我”喜愛讀書,爲一本《青年近衛軍》失魂落魄。當“我”下定決心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要買書的錢時,才發現母親是在一種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辛苦勞作,在我震驚、痛苦和懊悔之際,母親卻慷慨地把買書的一元五毛錢給了“我”,“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用一元五毛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沒想到母親卻數落“我”一頓,又給我湊夠了買書的錢。就這樣,“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課文着力要表現的是母親工作的辛苦,賺錢的艱難和爲子女、爲家庭毫無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現了慈母對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文字研讀:

課文篇幅較長,共有35小節。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語言以對話、抒情爲主,短句、短段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人性的最美光輝,字裏行間流露出濃濃的親情。作者對母親的描寫並沒有濃筆重彩,只是抓住母親的形:極其瘦弱的脊背,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龜裂的手指;抓住了母親的行:頭和縫紉機捱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抓住了母親的情: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裏了……母親的形象就訴諸於作家筆端——那個時代,在物資的睏乏使得精神的需求變得退而求次的境況下,就是這個瘦小羸弱,爲生計疲於奔命的母親,卻始終在堅守着家庭的溫暖,堅守着對兒女的希望,成爲“我”今後踏入文學殿堂的動力。這是多麼博大而深沉、樸素而崇高的母愛!

文中有三處細節描寫和作者眼中母親辛苦工作的三個鏡頭:

細節一: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細節二:周圍的幾隻燈泡烤着我的臉。

細節三: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龜裂的手指數着。

鏡頭一:“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道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人,脊背彎曲者,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

其中的“極其瘦弱”、“脊背彎曲”、“頭湊近”將一位承受生活重擔,辛苦勞作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鏡頭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

倒裝和反覆的句式強調了這就是“我”親眼看到的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變化,她疲憊、勞累。母親吃驚地望着“我”,“我”又何嘗不是吃驚地望着母親,如果“我”不到母親工作的地方,也許永遠不知道母親是這樣辛苦地賺錢養家。這些句子字字見情,震撼心靈。

鏡頭三:“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四個“立刻”寫出了母親抓緊工作,不辭辛勞。

這三處細節描寫和母親工作的三個鏡頭既是作者情感發展的線索,又是學生引匯入情入境體會作品情感和習得文字語言表達方式的重點所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透過讀中想象畫面,讀中細細品味,讀中理解感悟,才能體會作家筆下流淌的真摯感情,同時也爲“作者突然覺得他長大了,拿着母親再給他的錢,他再沒有權利買別的東西。”做了鋪墊。“長大”的意思,就是作者理解了母親對他的愛,集中在對他心靈上、智慧上的成長。爲了這種成長,不惜一切代價。把母親給自己買書的錢買了營養品(一聽水果罐頭),哪怕是給母親,也是辜負了母親的心意。所以說這三處細節描寫,三個鏡頭,既是豐盈學生心靈,使學生與文字情感產生共鳴的鋪墊,進而理解文章立意;又是豐富學生語言表達,使學生初步理解和習得文字語言表達方式的鋪墊,進而在今後的學習中學會使用這些規律性的語言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這是文字的教學價值所在,也是編者的編寫意圖所在。

單元目標:

本文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透過課文所描寫的父母之愛的一個個側面,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單元的教學目標有兩點:一是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透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目標達成一個是指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一個指向對文字語言表達方式的體悟,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體會人物的情與愛;難點則是如何引領孩子體會母親樸素的言行下,母愛的真摯、深沉、崇高。

二、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對課程標準、單元教學目標的把握,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目標一:掌握文中三個生字,區別多音字“龜”的讀音,理解和積累本課“失魂落魄、震耳欲聾”等詞語。

目標二:能結合課文中描寫母親言行的詞句,感受作者譴詞運句方面的精妙,體悟慈母情深。

目標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親情無價。

三、教學策略

根據高年級略讀課教學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是立足語言文字,緊扣課題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個“深”字,設計一個填空的例題,以“鼻子一酸”,這樣三個“一”,構建了本節課的情感主線。同時又把“鼻子一酸”作爲整堂課情感的一個制高點,以文中“我的鼻子一酸”爲中心,採用“層遞式”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以三處細節爲突破口,瞭解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以三個鏡頭爲抓手,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和辛勞,從母親“瘦弱的背影、疲憊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堅定的話語”這個四個層面,尋找“作者爲何接過母親的錢會鼻子一酸”的原因,透過品悟結合,多重朗讀,讀寫結合,適度拓展的方式,體會作者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在言意結合的過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四、設計理念

語言是人文的物化表現,母親無私的愛正是透過文字元號來傳遞的。教學中,以“情”爲經,以“言”爲緯,透過朗讀、對話等途徑,緊扣文字語言,引領學生入情、悟情、融情,走進文字,從情節的“高空”潛入語言的“底部”去感受文字背後作者真情的流淌,讓學生在情感與語言的和諧共振中詮釋“慈母情深”,建構“有意義的課堂”。

五、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共分四個板塊,具體實施如下:

(一)瞭解作者,揭示課題

本課是作家樑曉聲少年時代的真人真事。新課伊始,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慈母情深》是從作家樑曉聲包含深情的作品《母親》中節選的,首先讓學生讀讀作家樑曉聲的簡介,用一句話說說從中獲得的資訊。

1、瞭解作者。(出示課件)

透過背景知識的補充,爲後面的學習,感受作者的成功與“母親的支援”分不開做鋪墊。接下來:

2、揭示課題。(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再讀課題,你會關注課題中的哪個字?爲什麼用“深”字形容慈母的情,這個情到底深在哪裏?引導學生關注課題中的“深”字,讓學生要有“看課題,抓文眼”這種學習語文的意識,從而緊扣課文語言,引導學生批文入鏡。

(二)整體感知,理出線索

在第二個板塊——整體感知,疏通字詞,理出學文線索,首先是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憑藉預習的記憶,完成這段話的填空,把課文中出現的詞工工整整地寫下來。1.不看書,在這段話的空白處把課文中出現的詞工工整整地寫下來。(出示課件)

“我一直想買《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於是,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那裏的噪聲(震耳欲聾)。我發現母親極其瘦弱,當知道我來是要錢買書,母親用(龜裂)的手將錢塞給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濃縮在這一段乾乾淨淨的文字中,而且要求學生所填寫的也是這篇課文的生字。

接下來讓學生讀一讀這段話,2、區別多音字“龜”的讀法,聯繫上下文理解並積累“龜裂”“失魂落魄”“震耳欲聾”。(出示課件)然後讓學生再讀這段文字最後一句話“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引出問題“3、爲什麼我鼻子一酸?(出示課件)”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開啟課文,靜靜地讀,用波浪線畫出文中能夠讓自己的鼻子一酸的句子,並在旁邊作批註。

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有三:一是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二是疏通生字詞,理解並積累詞語。三是以“鼻子一酸”統領全文,理出學習線索。既培養了學生提煉資訊和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又爲整節課的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之作用。

(三)品讀課文,體會情深

遵循以讀爲本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的教學理念,品讀課文,體會情深這個板塊主要有兩個環節:圍繞“爲什麼我鼻子一酸”這個問題,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能夠讓自己鼻子一酸的語句,並說說讀懂了什麼?第一環節: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也是教師巡迴與學生個別交流,瞭解學情調控課堂的時間。第二環節:學生交流反饋自讀情況。這個環節是整節課的重點,教師要敢於放手,給學生留足充分展示讀書感悟的時間。緊扣“鼻子一酸”這一情感變化主線,學生交流相關語句時,教師順學而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段,首先是透過朗讀,談自己的收穫和發現:

1、理解我家境的貧寒。

連“破收音機”都“已經賣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們吃進肚子裏了。”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

2、體會母親掙錢的艱辛。

“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道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人,脊背彎曲者,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

“周圍的幾隻燈泡烤着我的臉。”

“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幹活!”母親工作在噪聲震耳欲聾的角落,環境惡劣,卻在爭分奪秒地工作。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

“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接着研讀重點句子,“背直起來了……”這段話,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教師首先提出“透過讀句子,你一定發現了這個句子寫得很特別,特別在哪裏?學生不難發現,每一句話後面都有“我的母親”,並且出現了三次。那作者爲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自己讀,哪一句話帶給你的是慢鏡頭的感覺?爲什麼?這是第二步。學生能回答出課文中的原句給人以慢鏡頭的感覺,但“爲什麼?”這個問題,是學生認知上的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教師這時的引導就是要給學生搭梯子,幫助學生體悟作者這種規律性語言的表達效果。第三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中想象畫面,體會慢鏡頭的表達效果,提出:

(1)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背?在我們的記憶中,母親的背曾經是怎樣的?

(2)你看到了母親的臉,那是一張怎樣的一張臉?我的母親曾經擁有什麼樣的臉?(3)再仔細地看,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睛?記憶中的母親有着怎樣的眼睛?等”問題,引導學生讀中想象畫面,把自己的想象融進朗讀中,提出“你想透過朗讀,表達一種什麼感情?”,學生透過對比朗讀和教師情境引讀,就會發現將“我的母親”倒置,並進行多次反覆,所起到的表達效果是給人一種慢鏡頭的感覺,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變化,突出了母親的辛勞,感受慈母情懷;在學生明白這一倒樁和反覆的寫法之後,第四步,教師提出“文中還有一處句子也用到了反覆地寫法,找出來體會體會。”有了這一習得語言表達規律的過程,學生會不難發現“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個句子中“立刻”也多次反覆。發現了其中的語言規律,透過透過教師不同節奏引讀和換詞比較讀,學生明白了“立刻”一詞的反覆,則是給人一種快鏡頭的感覺,再次感受母親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使學生與作者在情感體驗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研讀重點句子的學習過程,教師只有深讀文字,並有發現語言規律的積極意識,纔有可能開發出遠遠豐富於教參的教學目標,才能引領學生經歷由學向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這纔是教學生學語文,用語文。

3、感受慈母之情。

以上這些,與媽媽慷慨地給我錢買書形成了強烈對比。

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的手心裏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

“你這孩子,誰叫你給我買水果罐頭的?!不是你說買書,媽才捨得給你錢的嗎?!……”

當學生交流到這組句子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母親塞錢是怎樣的塞?學生透過自己讀句子,不難發現,這一塞,是“用力地塞”、“使勁地塞”、“迅速地塞”“毫不猶豫地塞”“堅定地塞”等等,進而讓學生理解,母親塞到我手裏的不僅僅是錢,更是母親那普通的愛、無私的愛、偉大的愛、純真的愛,這一切的一切彙集在一起,就是慈母情深!至此,學生對慈母的情深在哪裏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讓學生再一次充滿深情地讀課題,使學生的情與作者的情再一次產生共鳴。

當學生交流到此處時,教學也就進入了最後一個板塊:

4、感受我對母親的感激、崇敬與熱愛之情。

“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母親原來是那麼瘦小!”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

“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

(四)補白練筆,體驗情深

這個板塊分兩步:

(1)創設寫話情境,進行補白練筆。感悟必須要以語言訓練爲依託,沒有語言文字訓練爲基礎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這個環節,出示這樣一個句式: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我在心裏一遍又一遍地對母親說:

讓學生把自己的內心獨白寫到練習紙上,可以寫自己的悔恨、自責、激動、也可以自己的決心和懂事……但是,不管你寫什麼,在你的話中,“母親”這個詞語不得少於三次。閱讀教學,尤其是高段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訓練學生有思想,會表達。此處的練筆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達到學語言,用語言之目的,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與文中的真情再次形成共鳴,使濃濃的慈母情,深深的愛母情洋溢課堂。

(2)爲什麼要寫長大了?是作者理解了母親對他的愛,集中在對他心靈上、智慧上的成長;是慈母情深,才讓作者有了長大的感覺。

六、板書設計

瘦弱的背影

疲憊的眼神

慈母情深忙碌的身影酸?

堅定的話語

……

這則板書設計,有機地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融在一起,緊扣課題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個“深”字,以一個“酸”字爲中心,構建了本節課的情感主線。從母親“瘦弱的背影、疲憊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堅定的話語”這個四個層面,尋找“作者爲何接過母親的錢會鼻子一酸”的原因,透過品悟結合,多重朗讀,讀寫結合,適度拓展的方式,體會作者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在言意結合的過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